石油地质学 (英)塞利,(美)索南伯格 著;程远锋 译 2016年版 ,该文件为pdf格式,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 (英)塞利,(美)索南伯格 著;程远锋 译
出版时间: 2016年版
内容简介
《石油地质学》第三版新增内容:
更新了全书的统计资料
增加了额外的图表来说明关键点和新的发展
增加的内容包括了三维地震解释、压力封存箱、源岩中油气的吸附与吸收、非常规石油系统
更新了油砂和油页岩的内容系统性新与修订的第三版《石油地质学》反映了本领域自第二版出版以来的巨大变化,包括了钻采技术信息。对油气工业界的地球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和石油工程师来说,《石油地质学》是他们拓展自身专业领域知识的入门书。《石油地质学》也能作为石油地质科学领域的大学教材。
《石油地质学》开篇介绍了石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综述了石油勘探与开发的技术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钻探、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缆线测井技术以及地下地质成图方法。之后描述了地下温度与压力的环境情况以及封存流体的流体动力学。《石油地质学》考察了石油的产生与运移、源岩和圈闭机理、盆地中的石油。新增加了压力封存箱、油气吸附与吸收、非常规石油的章节,及时新后的版本涵盖了油砂和油页岩的组成与形成的内容,结尾给出了远景风险分析、储量估计和其他经济学议题的简述。
目录
第1章 绪言
1.1 石油勘探的历史回顾
1.1.1 石油:从诺亚到石油输出国组织
1.1.2 石油勘探理念与技术的演化
1.2 石油地质学的含义
1.2.1 石油地质学与科学的关系
1.2.2 化学与石油地质学
1.2.3 物理学与石油地质学
1.2.4 生物学与石油地质学
1.2.5 石油地质学与石油勘探和生产的关系
第2章 石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1 天然气
2.1.1 烃气
2.1.2 非烃类气体
2.2 天然气水合物
2.2.1 成分和赋存状态
2.2.2 识别和经济价值
2.3 原油
2.3.1 化学性质
2.3.2 分类
第3章 勘探方法
3.1 钻井与完井
3.1.1 顿钻
3.1.2 旋转钻井
3.1.3 各种类型的钻井装置
3.1.4 垂向井、定向井和水平井
3.1.5 水平钻井与多级水力压裂增产
3.1.6 各种类型的采油装置
3.2 储层评价
3.2.1 电测井
3.2.2 烃饱和度的定量计算
3.2.3 放射性测井
3.2.4 声呐或声波测井
3.2.5 联合孔隙度测井
3.2.6 核磁共振测井
3.2.7 介电测井
3.2.8 随钻测量或随钻测井
3.2.9 倾斜计测井和井眼成像
3.2.10 岩石物理分析中测井的应用:总结
3.2.11 测井在地质相分析中的应用
3.3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3.3.1 磁法调查
3.3.2 重力调查
3.3.3 磁法调查与重力调查:总结
3.3.4 地震调查
3.3.5 地震数据解释
3.4 井中地球物理和四维地震
3.4.1 垂直地震剖面(VSP)
3.4.2 四维地震
3.5 地下地质
3.5.1 地质剖面图
3.5.2 地下地质图
3.6 遥感
3.6.1 图像遥感
3.6.2 雷达
3.6.3 多谱扫描
3.6.4 结论
第4章 地下环境
4.1 地下水
4.1.1 分析
4.1.2 来源
4.1.3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4.2 地下温度
4.2.1 基本原理
4.2.2 局部热变化
4.2.3 区域热变化
4.3 地下压力
4.3.1 测量
4.3.2 基本原理
4.3.3 异常高压
4.3.4 异常低压
4.3.5 压力封存箱
4.4 地下流体动力学
4.4.1 压力温度关系
4.4.2 石油的二次运移
4.4.3 年轻盆地与衰老盆地的流体动力学:总结
第5章 石油的产生和运移
5.1 石油起源:有机还是无机
5.1.1 起源于地幔的烃类
5.1.2 Fischer-Tropsch合成石油起源论
5.1.3 石油的无机起源说与有机起源说:总结
5.2 地表处发生的现代有机过程
5.2.1 有机物的生产率和保存
5.2.2 古代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保存
5.3 于酪根的形成
5.3.1 有机物的浅层成岩作用
5.3.2 干酪根的化学性质
5.3.3 干酪根的成熟
5.3.4 古温度表
5.4 石油运移
5.4.1 以初级石油的形式排出
5.4.2 烃在水溶液中排出
5.4.3 石油在气态溶剂中排出
5.4.4 游离态石油的初次运移
5.4.5 烃吸附在源岩中的重要性
5.5 石油系统
5.5.1 石油运移距离的测量
5.5.2 石油系统与盆地模拟
5.5.3 石油的产生和运移:总结
第6章 储层
6.1 孔隙度
6.1.1 定义与分类
6.1.2 孔隙度的测量
6.2 渗透率
6.2.1 基本原理
6.2.2 渗透率的测量
6.2.3 对渗透率数据的解释
6.3 毛细管压力
6.4 孔隙度、渗透率和构造之间的关系
6.4.1 孔隙度、渗透率和颗粒形状的关系
6.4.2 孔隙度、渗透率和颗粒大小的关系
6.4.3 孔隙度、渗透率和颗粒分选的关系
6.4.4 孔隙度、渗透率和颗粒排列方式的关系
6.4.5 孔隙度、渗透率和沉积过程的关系
6.4.6 孔隙度、渗透率和颗粒取向的关系
6.5 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
6.5.1 成岩作用对砂岩储层的影响
6.5.2 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
6.5.3 非典型储层和裂缝储层
6.6 储层的连续性
6.6.1 沉积坝体
6.6.2 成岩作用坝体
6.6.3 构造坝体
6.7 储层表征
6.8 储量计算
6.8.1 初步体积储量计算
6.8.2 发现后的储量计算
6.9 开采方法
6.9.1 水驱
6.9.2 气顶驱
6.9.3 溶解气驱
6.9.4 人工举升与提高采收率
第7章 圈闭与盖层
7.1 引言
7.2 圈闭的术语
7.3 石油在圈闭内的分布
7.3.1 沥青膜
7.3.2 倾斜流体接触面
7.4 密封与盖层岩石
7.5 圈闭的分类
7.6 构造圈闭
7.6.1 背斜圈闭
7.6.2 断层和与断层有关的圈闭
7.6.3 构造圈闭与构造系统的关系
7.7 底辟圈闭
7.7.1 盐丘
7.7.2 泥底辟
7.8 地层圈闭
7.8.1 与不整合面无关的地层圈闭
7.8.2 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地层圈闭
7.8.3 地层圈闭与沉积相的关系
7.9 水动力圈闭
7.10 复合圈闭
7.11 圈闭:结论
7.11.1 圈闭的形成时间与石油运移和储层沉积之间的关系
7.11.2 各种圈闭类型出现的相对频率
第8章 沉积盆地与石油系统
8.1 基本概念与术语
8.2 盆地形成的机理
8.3 沉积盆地的分类
8.4 克拉通盆地
8.4.1 克拉通内部盆地
8.4.2 外克拉通海湾盆地
8.5 海槽
8.5.1 地槽与板块构造学
8.5.2 弧后海槽
8.5.3 前弧海槽
8.6 裂-漂系列盆地
8.6.1 裂谷
8.6.2 夭折裂谷盆地:坳拉谷
8.7 走滑盆地
8.8 沉积盆地与石油系统
8.8.1 油气在不同类型盆地中的分布
8.8.2 油气在盆地内的分布
第9章 非常规石油资源
9.1 导言
9.2 塑态烃和固态烃
9.2.1 塑态烃和固态烃的存在形式
9.2.2 成分
9.3 沥青砂
9.3.1 沥青砂的成分
9.3.2 沥青砂在地质上的分布
9.3.3 沥青砂的来源
9.3.4 从沥青砂中提取石油
9.4 油页岩
9.4.1 油页岩的化学成分
9.4.2 油页岩的分布
9.4.3 从油页岩中提取石油
9.5 致密油储层
9.6 煤层甲烷气
9.7 页岩气
9.8 致密气储层
第10章 结论
10.1 远景区与概率
10.1.1 远景区评价
10.1.2 地质学方面
10.1.3 经济学方面
10.2 储量和资源
10.2.1 盆地储量的估算
10.2.2 全球储量和资源的评估
附录1 单位与缩写
附录2 术语袁
附录3 地质年代表
附录4 美国和加拿大部分政区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