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TAS 180-2024 道岔廓形打磨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S12
团体标准
T/CCTAS 180—2024
道岔廓形打磨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urnout profile grinding
2024 - 12 - 25 发布2024 - 12 - 25 实施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发布
T/CCTAS 180—2024
I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规定............................................................................. 1
5 道岔调查............................................................................. 2
5.1 调查准备......................................................................... 2
5.2 打磨受限区域道岔调查............................................................. 2
5.3 非打磨受限区域道岔调查........................................................... 2
5.4 其他............................................................................. 2
6 设计................................................................................. 2
6.1 目标廓形设计..................................................................... 2
6.2 打磨方案设计..................................................................... 2
7 打磨作业............................................................................. 3
7.1 大机打磨作业..................................................................... 3
7.2 小机打磨作业..................................................................... 3
8 质量控制............................................................................. 5
附录A (资料性) 道岔廓形打磨调查记录表..................................................6
附录B (资料性) 道岔测量廓形文件、照片命名规则..........................................7
附录C (资料性) 道岔打磨目标廓形设计流程................................................9
附录D (资料性) 道岔大机打磨方案示例...................................................10
附录E (资料性) 道岔小机打磨方案示例...................................................11
附录F (资料性) 质量检查项目及方法.....................................................12
参考文献........................................................................ 13
T/CCTAS 180—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分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铁物总运维科技有限公司、中铁物总技术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
大学、同济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南大学、中铁物轨道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中
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沈阳局
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
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
公司、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
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国能朔黄铁
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锦华路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赤峰铁路分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国能运输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交大麒麟慧通科技有限公司、贵阳市
公共交通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城际铁路运营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军平、蒋俊、龚继军、焦彬洋、刘懿乐、李应平、赵向东、李金良、刘永乾、
樊文刚、吴宵、马德礼、崔容义、王启明、吴朋朋、王荣全、钟浩、姚鹏辉、李青原、张翼、成龙、杜
成义、阎晓倩、杨帅、盛世勇、乔随胜、户有才、曾祥彬、张紫龙、丁军君、刘月明、沈钢、林凤涛、
陈恩利、徐德刚、许海龙、张睿智、李晨光、吴迪、金琳涵、刘明科、岳海潮、侯永胜、程永红、宋贲、
王省元、刘化忠、王有能、钟伦发、金明、赵晓斌、刘勇、陈贵琳、张立刚、雷占山、王新让、牛增建、
张玉诚、叶利宾、焦坤、吕洪宾、李欢、张杰、李广建、吴晨恺。
T/CCTAS 180—2024
1
道岔廓形打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道岔钢轨廓形打磨的道岔调查、设计、打磨作业、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重载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廓形
打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TB/T 2658.22-2010 工务作业第22部分:钢轨、道岔打磨车作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岔廓形打磨turnout profile grinding
采用专业打磨设备对道岔区钢轨廓形进行打磨修理。
3.2
大机打磨turnout grinding train performing rail grinding
采用道岔打磨列车等大型打磨机械对道岔区钢轨进行打磨的作业方式。
3.3
小机打磨small grinding tools performing rail grinding
采用道岔打磨机等小型打磨机具对道岔区钢轨进行打磨的作业方式。
3.4
打磨受限区域limited grinding area
仅依靠大机打磨不能正常完成作业的道岔区域。
3.5
组合廓形combined profile
道岔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等组合成的道岔过渡区轨头轮廓的钢轨廓形。
4 基本规定
4.1 道岔廓形打磨前应开展道岔调查,做好记录。调查记录表参照附录A。
4.2 打磨前应进行目标廓形设计。非打磨受限区域目标廓形应与相连线路钢轨目标廓形保持一致,道
岔打磨受限区域目标廓形应单独设计。
4.3 打磨方案应根据道岔调查情况和打磨目标廓形进行设计。
T/CCTAS 180—2024
2
4.4 打磨作业宜采用小机打磨与大机打磨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道岔打磨受限区域应采用小机打磨,非
打磨受限区域宜采用大机打磨。
5 道岔调查
5.1 调查准备
调查前应收集道岔设备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管理单位、所在线路信息、道岔上道时间、
道岔轨件(包括尖轨、心轨等)更换时间、打磨受限区域界定等。
5.2 打磨受限区域道岔调查
5.2.1 应根据道岔型号设计文件确定打磨受限区域关键断面。
5.2.2 关键断面应包含三类:
a) 第一类为道岔尖轨和基本轨、心轨和翼轨开始共同承受车轮垂直荷载对应的断面;
b) 第二类为道岔尖轨、心轨恰好完全承受车轮垂直荷载对应的断面;
c) 第三类为对应道岔型号设计图纸中规定的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的断面,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
5.2.3 现场调查时,应测量各关键断面位置处的组合廓形,同步调查记录各关键断面尖轨空吊值。
5.3 非打磨受限区域道岔调查
5.3.1 测点应以岔区焊缝位置为基础,且以岔区轨枕号为参照点,在每个焊缝前后第5 根轨枕处设置
测点,距离不足5 根轨枕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5.3.2 左右股钢轨焊缝位置不一致时,应分别确定左右股测点,测量时各测点位置处左右股廓形应全
部测量。
5.3.3 对于道岔钢轨病害严重区域,应记录相应轨枕号范围,并增加测点。
5.3.4 遇特殊情况,如焊缝高低、侧磨、光带异常、左右股廓形不对称等,应增加测点。
5.4 其他
5.4.1 对计划实施打磨的道岔应逐组进行调查,存在较严重病害或晃车现象的道岔应适当增加测点。
5.4.2 对于岔区前后300m 线路或站内线路需要打磨时,应在该区段增加测点,测点间隔宜取100m,
病害严重区段、特殊断面等宜增加测点。
5.4.3 道岔调查时应测量该道岔主要运行车辆的车轮廓形,车轮廓形采集数量不宜少于500 个。
5.4.4 道岔廓形测点处钢轨轨面应书写测点信息并拍摄轨面照片,测点信息书写格式可参照附录B。
5.4.5 现场调查完成后可参照附录B 规定对道岔廓形文件和照片文件命名。
6 设计
6.1 目标廓形设计
道岔打磨目标廓形应根据道岔区结构特点及轮轨接触特征进行设计。附录C提供了一种道岔打磨目
标廓形设计流程。
6.2 打磨方案设计
6.2.1 大机打磨方案
6.2.1.1 打磨方案设计前,应详细调研打磨车型号、砂轮偏转范围、磨削能力等情况。
6.2.1.2 应根据现场实测钢轨廓形与目标廓形偏差,综合考虑钢轨病害、打磨车性能、打磨天窗安排
等因素设计大机打磨方案。
6.2.1.3 大机打磨方案包括以下内容:
a) 应给定各作业区段道岔打磨车的工艺参数,作业区段宜采用轨枕号划分;
b) 应包含打磨模式库、打磨明细表和方案设计说明,打磨模式库、打磨明细表示例见附录D。
T/CCTAS 180—2024
3
6.2.2 小机打磨方案
6.2.2.1 打磨方案设计前,应调研道岔病害、小型打磨机具型号、磨削能力、作业性能等情况。
6.2.2.2 应根据现场打磨受限区域实测廓形与目标廓形偏差,综合考虑钢轨病害情况,结合打磨机具
性能设计小机打磨方案,并提供方案设计说明。
6.2.2.3 道岔小机打磨方案应以“横坐标-打磨量”或“角度-打磨量”的方式给定。横坐标按与轨距
测点的横向距离确定,角度按廓形法线与竖直线的夹角确定。小机打磨方案示例见附录E。
7 打磨作业
7.1 大机打磨作业
7.1.1 可动心道岔打磨
7.1.1.1 道岔打磨车自叉心向尖轨方向打磨时,称为正向作业;由尖轨向叉心方向打磨时,称为反向
作业。
7.1.1.2 可动心道岔正向作业一般程序如下:
a) 打磨车行走至岔后作业起点(岔跟后25m 外),放下打磨砂轮开始打磨作业;
b) 作业至叉心后直侧股相邻两轨净间距100mm 处,提起叉心一侧打磨角度小于-5°的打磨砂轮;
c) 作业至咽喉前100mm 处,放下叉心一侧打磨角度小于-5°的打磨砂轮;
d) 作业至尖轨与基本轨净间距100mm 处,提起叉心一侧打磨角度小于-5°的打磨砂轮;
e) 作业至尖轨尖端处,放下叉心一侧打磨角度小于-5°的打磨砂轮;
f) 如果尖轨部分有侧磨,则应在相应区域提升对应角度的打磨砂轮;
g) 作业至岔尖基本轨前25m 以外提起打磨砂轮,所有砂轮提升后方可停车。
注:打磨角度为砂轮轴线与竖直线的夹角,工作边为“+”,非工作边为“-”。
7.1.1.3 反向作业时参照正向作业程序。
7.1.1.4 侧股打磨时参照直股进行。
7.1.2 固定型道岔打磨
7.1.2.1 固定型道岔正向作业一般程序如下:
a) 打磨车行走至岔后作业起点(岔跟后25m 外),放下打磨砂轮开始打磨作业;
b) 作业至叉心后直侧股相邻两轨净间距100mm 处,提起叉心一侧的负打磨角度砂轮;
c) 作业至叉心顶宽50mm 处,提起叉心一侧所有打磨砂轮;
d) 作业至咽喉前100mm 处,放下叉心一侧所有打磨砂轮;
e) 作业至尖轨与基本轨净间距100mm 处,提起叉心一侧的负打磨角度砂轮;
f) 作业至尖轨顶宽20mm 处,提起叉心一侧所有打磨砂轮;
g) 作业至尖轨尖端处,放下叉心一侧所有打磨砂轮;
h) 作业至岔尖基本轨前25m 以外提起所有打磨砂轮。
7.1.2.2 反向作业和侧股打磨操作步骤和程序参照可动心道岔打磨作业程序执行。
7.1.3 其他
7.1.3.1 对于廓形差异相对较大区域,宜采取先分段后贯通打磨的方式实施。
7.1.3.2 应结合打磨车型号、作业性能等参数及道岔实际状态,确定作业实施方案。
7.1.3.3 大机打磨作业应按照从钢轨两侧大角度向轨顶小角度的顺序进行打磨。
7.1.3.4 贯通打磨时,打磨量按消除轨面不平顺基础上增加0.1mm~0.2mm控制。
7.1.3.5 大机打磨应严格按照TB/T 2658.22-2010执行。
7.2 小机打磨作业
7.2.1 转辙部分打磨
T/CCTAS 180—2024
4
7.2.1.1 基本轨宜采用垂直打磨机、道岔打磨机进行打磨。应按基本轨刨切面、作用边、顶面的顺序
作业,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基本轨刨切面打磨时,将尖轨操动至开口位,调整道岔打磨机砂轮片的角度和高度,使之平
行于基本轨刨切面且高于尖轨铣削台2mm~3mm,角度按照每次增加2°的方式打磨至0°,打
磨后基本轨刨切面整体平顺,且与尖轨密贴良好;
b) 基本轨作用边打磨时,将尖轨操动至开口位,使用道岔打磨机从0°开始,按照每次增加4°
方式打磨至32°,打磨过程中根据伤损情况及廓形偏差控制不同角度的打磨遍数;
c) 基本轨顶面打磨时,将尖轨操动至开口位,使用垂直打磨机从14°(含)开始,按照14°至
28°每次间隔2°、28°至52°每次间隔4°的方式进行打磨,从12°(含)开始按照12°
至0°、-20°至-8°每次间隔4°、-8°至0°每次间隔2°的方式进行打磨,打磨过程中根
据伤损及廓形偏差控制不同角度的打磨遍数。
7.2.1.2 尖轨宜采用垂直打磨机、道岔打磨机、角磨机进行打磨。应按尖轨作用边、顶面、非作用边
的顺序作业,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采用垂直打磨机对尖轨作用边打磨时,将道岔操动至闭合状态,从14°开始按照14°至28°
每次间隔2°、28°至48°每次间隔4°的方式进行打磨;采用道岔打磨机对尖轨作用边打磨
时,将道岔打磨机砂轮调整到高出尖轨铣削合1mm 位置,从0°开始每次间隔4°的方式打磨
至32°;
b) 尖轨顶面打磨时,将道岔操动至闭合状态,采用垂直打磨机从12°开始按照每次间隔2°的
方式打磨至-4°;
c) 尖轨非作用边打磨时,先将尖轨操动至开口位,调整道岔打磨机砂轮与尖轨非作用边平行并
使之高于非作用边铣削台进行打磨,打磨过程中根据尖轨非作用边伤损情况控制打磨遍数;
d) 尖轨非作用边打磨完成后,调整砂轮高度、角度,对尖轨非作用边进行倒棱;
e) 尖轨作用边、顶面、非作用边打磨后,采用角磨机对尖轨全断面进行抛光,消除表面毛刺和
局部凹坑,尖轨表面平顺圆滑。
7.2.2 固定型辙叉部分打磨
7.2.2.1 辙叉部分宜采用道岔打磨机、垂直打磨机、角磨机、直磨机进行打磨。应按心轨及翼轨作用
边肥边、咽喉后部直翼轨、心轨及咽喉前部翼轨的顺序作业。
7.2.2.2 心轨及翼轨作用边肥边宜采用道岔打磨机进行打磨处理。
7.2.2.3 对咽喉后部直翼轨打磨时,宜采用垂直打磨机从20°开始按照20°至-4°每次间隔2°、-4°
至-30°每次间隔4°的方式进行打磨。
7.2.2.4 对心轨及咽喉前部翼轨打磨时,宜采用垂直打磨机,分四步实施:
a) 第一步将心轨及咽喉前部翼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打磨,从14°开始按照14°至28°每次间隔
2°、28°至48°每次间隔4°的方式进行打磨;
b) 第二步打磨咽喉前部翼轨,宜从12°开始按照12°至-4°每次间隔2°、-4°至20°每次间
隔4°的方式进行打磨;
c) 第三步心轨20mm 断面至心轨接头外3 根轨枕段,从12°按照每次间隔2°的方式打至0°;
d) 第四步心轨变截面终点至心轨接头外3 根轨枕段,从0°开始按照0°至-4°每次间隔2°、
-4°至20°每次间隔4°的方式进行打磨。
7.2.2.5 最后应采用角磨机对辙叉全断面进行抛光修理,以消除表面毛刺和局部凹坑,辙叉表面应平
顺圆滑。
7.2.3 可动心辙叉部分打磨
可动心辙叉部分打磨工艺可参照转辙部分作业要求执行。
7.2.4 其他
7.2.4.1 打磨过程中应遵循“少打勤测”的原则,避免出现过打磨。
7.2.4.2 打磨机提放砂轮应在走行过程中缓慢进行,逐步增加或减少打磨进给量。
T/CCTAS 180—2024
5
7.2.4.3 作业时应注意观察打磨设备走行情况,防止掉道碰伤作业人员、打伤钢轨、造成钢轨表面发
蓝。
7.2.4.4 作业中机械发生故障或需要更换砂轮时应熄火处置。
8 质量控制
8.1 打磨过程中应检测道岔钢轨廓形、打磨深度等指标,当打磨方案与现场情况不一致时应及时与设
备管理单位沟通并调整打磨方案。
8.2 打磨完成后,应进行质量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部位及时安排补充打磨。检查项目及方法参照附
录F。
T/CCTAS 180—2024
6
A
A
附录A
(资料性)
道岔廓形打磨调查记录表
道岔廓形打磨调查记录表见表A.1。
表A.1 道岔廓形打磨调查记录
序
号
设
备
管
理
单
位
线
名
站
名
行
别
道
岔
号
生
产
厂
家
上
道
时
间
类型
(左
/右
开)
侧磨
(mm)
疲劳伤损
肥边
(mm)
焊缝高低光带异常调边轨
左右股钢
轨不对称
备注
股
别
轨
枕
号
股
别
轨
枕
号
股
别
轨
枕
号
股
别
轨
枕
号
股
别
轨
枕
号
股
别
轨
枕
号
股
别
轨
枕
号
股
别
轨
枕
号
注1:股别分为:岔前左右股、直基本轨左右股、直尖轨20-50mm 断面、连接部分左右股、辙叉左右股、岔后左右股。
注2:根据病害在沿着钢轨方向的长度,记录对应轨枕号范围。
T/CCTAS 180—2024
7
附录B
(资料性)
道岔测量廓形文件、照片命名规则
B.1 命名规则
各类道岔测量廓形文件、照片命名宜满足以下要求:
a) 本组道岔内:线名-站名-行别-道岔号-轨枕号-股别-备注内容-测量日期;
a) 岔与岔之间渡线:线名-站名-行别-道岔号V 相邻道岔号-股别-DX-备注内容-测量时间;
b) 尖轨:线名-站名-行别-道岔号-股别-ZJ 断面值-备注内容-测量日期;
c) 辙叉:线名-站名-行别-道岔号-股别-ZC 断面值-备注内容-测量日期。
B.2 各要素命名规则
B.2.1 线名
线路宜取线路名拼音首字母进行命名,简称重复的线路在字母后方增加1、2、3 等数字进行区分。
B.2.2 行别
行别宜参照表B.1 命名。
表B.1 行别命名表
上行下行单行
大里程SD 大里程XD 大里程DD
小里程SX 小里程XX 小里程DX
B.2.3 道岔号
道岔号应根据道岔在所在站场的编号命名。
B.2.4 轨枕号
轨枕号应根据测点位置处轨枕编号进行命名。
B.2.5 股别
股别应根据测点位置所在的股别进行命名,左股为SL,右股为SR。
B.2.6 备注内容
备注内容宜包含“上道年份”、“基础廓形”、“特殊位置”等信息。其中,“上道年份”应为4 位年
份数字(例如:2023);“基础廓形”应取钢轨型号(例如:60、60N、75、75N);“特殊位置”应表征测
点的特殊位置信息(例如:岔前为CQ、岔后为CH、道岔之间渡线为DX)。
B.2.7 测量日期
测量日期应根据年月日以8 位数字的根式命名(例如:20230306)。
B.3 命名示例
B.3.1 本组道岔内测点:
BZ-DQ-XD-25-40-SL-2013-60-20160611:
滨洲线,大庆站,下行大里程,岔区25 号道岔40 号轨枕处,钢轨左股,2013 年上道;基础廓形
为标准60 轨,2016 年6 月11 日测量。
B.3.2 岔与岔渡线测点
JH-BT-SX-25V11-SR-DX-2012-60-20160501:
京沪线,泊头站,上行小里程,岔区25 号道岔与11 号道岔间,钢轨右股,2012 年上道;基础廓
形为标准60 轨,2016 年5 月1 日测量。
B.3.3 直尖轨35mm 断面测点
BZ-DQD-XX-208-SL-ZJ35-2011-20170510:
T/CCTAS 180—2024
8
滨洲线,大庆东站,下行小里程,岔区208 号道岔,钢轨左股,直尖轨35mm 断面,2011 年上道,
2017 年5 月10 日测量。
B.3.4 可动心轨20mm 断面测点
JHG-NJN-XX-62-SL-XG20-2016-20180602:
京沪高速,南京南站,下行小里程,岔区62 号道岔,左股,心轨20mm 断面,2016 年上道,2018
年6 月2 日测量。
T/CCTAS 180—2024
9
附录C
(资料性)
道岔打磨目标廓形设计流程
C.1 总体流程
道岔打磨目标廓形设计流程(见图C.1)主要包括道岔廓形预处理、车轮廓形预处理、道岔打磨目
标廓形库建立、打磨目标廓形确定等环节。
C.2 流程说明
道岔打磨目标廓形设计各环节说明如下:
a)道岔廓形预处理。通过对道岔廓形偏差、磨耗、一致性、对称性等指标分析,将转辙部分、辙叉
部分、正常连接部分实测道岔廓形进行分类,选取每类的道岔代表廓形;
b)车轮廓形预处理。通过对车轮踏面磨耗、车轮轮缘磨耗、轮缘锥度QR值、轮缘厚度等指标分析,
将调查获得的车轮廓形进行分类,选取每类的车轮代表廓形;
c)道岔打磨目标廓形库建立。根据道岔不同区域代表廓形和车轮代表廓形筛选结果,通过逆向求解
构建法、现场实例构建法、理论构建法或其他方法,改善轮轨接触关系,解决道岔既有病害、廓形不良
等问题,提升车辆通过道岔的安全性和平稳性,建立道岔打磨目标廓形库;
d)打磨目标廓形确定。建立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道岔不同区域廓形库中的廓形进行逐一
分析。从静态和动态性能角度,根据等效锥度、平稳性、安全性等指标进行廓形优选,确定打磨目标廓
形。
图C.1 目标廓形设计流程示意
T/CCTAS 180—2024
10
附录D
(资料性)
道岔大机打磨方案示例
道岔大机打磨模式库示例(CMC-20型道岔打磨车)见表D.1,道岔大机打磨明细表示例(CMC-20型道
岔打磨车)见表D.2。
表D.1 道岔大机打磨模式库示例(CMC-20 型道岔打磨车)
模式
编号
1 2 3 4 5 6 7 8
角度/° 角度/° 角度/° 角度/° 角度/° 角度/° 角度/° 角度/°
1 号
车
-12 -9 -8 -5 52 46 35 44
-11 -8 -7 -4 48 42 31 40
-10 -6 -5.5 -3 46 36 26 31
-9 -7 -4.5 -2 41 29 17 24
-8 -4 -2.5 -1 39 21 12.5 17.5
2 号
车
-6 -5 -1.5 0.5 49 38 22 12.5
-4 -3 -1 6.5 43 33 15 8.5
-3 -2 -0.5 4 37 25 10.5 5
-2 -1.5 2 2 35 16 8 3
-1 -1 1 1 32 10 4 1
表D.2 道岔大机打磨明细表示例(CMC-20 型道岔打磨车)
设备名称
起始轨
枕编号
终止轨
枕编号
外侧打磨模式内侧打磨模式
左右股通
打模式
左股右股左股右股
混凝土枕
60kg/m 钢轨
12 号道岔
岔前1 1-2-3 1-2-3 5-6-7 5-6-7 3-8-4
1 15 1-2-3 1-2-3 5-6-7 5-6-/ 3-8-4
15 29 1-2-3-4 1-2-3-4 5-6-/ 5-6-7 3-8-4
29 64 1-2-/-4 1-2-3 5-6-7 5-6-7 3-8-4
64 78 1-2-/-4 1-2-3-4 5-6-/ 5-6-/ 3-8-4
78 岔后1-2-3 1-2-3 5-6-7 5-6-7 3-8-4
T/CCTAS 180—2024
11
附录E
(资料性)
道岔小机打磨方案示例
道岔小机打磨方案示例(道岔直尖轨区段)见表E.1。
表E.1 道岔小机打磨方案示例(道岔直尖轨区段)
打磨角度/° 20 断面打磨量/mm 50 断面打磨量/mm
-20 0.52 1.60
-17 0.44 1.58
-14 0.36 1.58
-11 0.29 1.63
-8 0.19 1.88
-5 0.08 1.44
-2 0.01 0.75
1 0.01 0.46
7 0.20 0.06
10 0.15 0.30
13 0.07 0.32
16 0.08 0.32
19 0.11 0.36
22 0.15 0.38
25 0.22 0.24
28 0.21 0.12
T/CCTAS 180—2024
12
附录F
(资料性)
质量检查项目及方法
道岔廓形打磨质量检查项目及方法见表F.1。
表F.1 质量检查项目及方法
检验项目测量方法
道岔廓形
使用钢轨廓形仪检测道岔廓形,计算打磨前后相同位置处廓形偏差值、
打磨质量指数
降低值
使用降低值测量仪或钢轨廓形仪检测打磨前后相同位置处尖轨(心轨)
降低值
打磨深度
使用钢轨廓形仪或钢轨打磨深度测量仪检测打磨前后相同位置处的廓
形或高度,计算钢轨打磨深度
光带
钢轨接触光带未形成前宜在钢轨上喷漆,车辆通过形成光带后,7 日
内使用钢板尺等工具对钢轨接触光带进行测量
打磨表面质量
使用钢板尺等工具检测打磨平面宽度,相同打磨作业工艺只需测量一
处
打磨粗糙度
使用粗糙度检测仪等工具检测打磨面粗糙度,同一批次生产的砂轮所
打磨的区域至少测量6 个点,相同打磨工艺只需测量一处
T/CCTAS 180—2024
13
参考文献
[1] TB/T 2344.2-2020 钢轨第2部分:道岔用非对称断面钢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