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1235-2024 ±800kV直流输电线路金具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K 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235—2024
代替GB/T31235—2014
±800kV 直流输电线路金具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fittingsof±800kVDCoverheadtransmissionline
2024-12-31发布2025-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一般要求………………………………………………………………………………………………… 2
5 技术要求………………………………………………………………………………………………… 2
6 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 6
7 标志与随行文件要求…………………………………………………………………………………… 6
8 包装要求………………………………………………………………………………………………… 6
附录A (规范性) 电晕及无线电干扰试验方法………………………………………………………… 8
Ⅰ
GB/T31235—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代替GB/T31235—2014《±800kV 直流输电线路金具技术规范》,与GB/T31235—2014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
b) 增加了间隔棒的制造工艺和橡胶的要求(见5.1);
c) 更改了间隔棒灵活性和线夹参数要求(见5.1,2014年版的4.1);
d) 增加了悬垂线夹制造工艺要求(见5.2);
e) 更改了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关键尺寸和材料性能要求(见5.3,2014年版的4.3);
f) 更改了U 型挂环和直角挂板等连接金具的制造工艺的要求(见5.5,2014年版的4.5);
g) 增加了低温运行环境下连接金具推荐材质及材料性能的要求(见5.5);
h) 增加了预绞式防振锤预绞丝的要求(见5.7);
i) 更改了钢绞线的材料性能的要求(见5.7,2014年版的4.7);
j) 删除了表3“±800kV 直流线路金具试验的项目及数量”(见2014年版的第7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2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电力金具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南京线路器材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四平线
路器材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湖州
泰仑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江东金具设备有限公司、西安创源电力金具有限公司、江苏捷凯电力器材有限
公司、江苏天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泰昌实业有限公司、上海永固电力器材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
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南宁局、南方电网数字电网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双汇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
司、平高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电力器材有限公司、辽宁锦兴电力金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立宪、司佳钧、赵江涛、刘胜春、毛艳、程述一、谷琛、谭力、王生强、杜怡君、
张健、苏剑、何宁安、陈浩敏、牛海军、曹懋峰、鲜力、王慧萍、王洪、韩竹平、赵宇田、陈国华、冒新国、
武彩虹、刘臻、颜君、朱小强、王恩久、郑乐飞。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4年首次发布为GB/T31235—2014;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800kV 直流架空输电线路金具的一般要求、技术要求、判定准则、标志与随行文
件、包装的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800kV 直流架空输电线路金具的设计、制造、试验、验收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93 标准型弹簧垫圈
GB/T95 平垫圈 C级
GB/T229 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699 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700 碳素结构钢
GB/T1173 铸造铝合金
GB/T2314 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
GB/T2315 电力金具标称破坏载荷系列及连接型式尺寸
GB/T2317.4 电力金具试验方法 第4部分:验收规则
GB/T3190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
GB/T3880(所有部分)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GB/T4437.1 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 第1部分:无缝圆管
GB/T5075 电力金具名词术语
DL/T284 输电线路杆塔及电力金具用热浸镀锌螺栓与螺母
DL/T683 电力金具产品型号命名方法
DL/T756 悬垂线夹
DL/T757 耐张线夹
DL/T758 接续金具
DL/T759 连接金具
DL/T760.3 均压环、屏蔽环和均压屏蔽环
DL/T763 架空线路用预绞式金具技术条件
DL/T764 电力金具用杆部带销孔六角头螺栓
DL/T768.2 电力金具制造质量 第2部分:黑色金属锻制件
DL/T768.3 电力金具制造质量 第3部分:冲压件
DL/T768.5 电力金具制造质量 第5部分:铝制件
DL/T768.6 电力金具制造质量 第6部分:焊接件和热切割件
DL/T768.7 电力金具制造质量 钢铁件热镀锌层
1
GB/T31235—2024
DL/T1098 间隔棒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DL/T1099 防振锤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DL/T1343 电力金具用闭口销
DL/T1372 架空输电线路跳线技术条件
YB/T123 铝包钢丝
YB/T4165 防振锤用钢绞线
3 术语和定义
GB/T507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一般要求
4.1 外观与尺寸要求
4.1.1 金具的外观质量和尺寸公差应符合GB/T2314的规定。
4.1.2 连接金具的标称破坏载荷及连接型式尺寸应符合GB/T2315的规定。
4.2 材料要求
4.2.1 金具的材料应减少产品的磁滞涡流损失。
4.2.2 标称破坏载荷在160kN 及以上的钢铁制件,材料的抗拉强度应不低于500 MPa。除Q550、
35CrMo、40Cr外,屈强比应不大于0.8。
4.2.3 压缩金具的材料应能经受冷变形。
4.2.4 金具部件使用的非金属材料应抗老化,在运行温度条件下具有足够的抗臭氧、抗紫外线辐射、抗
大气污染能力,且不应对与之接触的材料诱发腐蚀。
4.3 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
4.3.1 金具锻制件应符合DL/T768.2的规定。
4.3.2 金具冲压件应符合DL/T768.3的规定。
4.3.3 金具铝制件应符合DL/T768.5的规定。
4.3.4 金具的焊接件和热切割件应符合DL/T768.6的规定。
4.3.5 热浸镀锌件应符合DL/T768.7的规定。
4.4 其他要求
4.4.1 金具的型号命名应符合DL/T683的规定。
4.4.2 在1.1倍最高导线运行电压下,金具应无可见电晕,无线电干扰电压应不大于1000μV,并满足
附录A 的要求。
4.4.3 金具的电气接触面积电流密度应不大于0.15A/mm2。
5 技术要求
5.1 间隔棒
5.1.1 间隔棒应符合DL/T1098的规定。
2
GB/T31235—2024
5.1.2 间隔棒应易于安装和拆卸,在正常的运行条件下,不应损伤导线且在安装位置上应能保持子导
线间距。
5.1.3 间隔棒线夹应能补偿导线因蠕变引起的松弛,并保证握紧而又不损伤导线。
5.1.4 间隔棒线夹的表面,不应有明显棱角、毛刺等缺陷,弧与弧连接过渡应自然、圆滑,可进行抛丸
处理。
5.1.5 间隔棒应能承受安装、运行(包括短路)和维护条件下的机械荷载。
5.1.6 间隔棒线夹的顺线握力应不小于2.5kN,线夹本体破坏载荷应不小于6kN,线夹扭握力力矩应
满足表1的要求,线夹拉、压力应满足表2的要求。
表1 间隔棒线夹扭握力矩
导线外径D
mm
扭握力矩
N·m
铰链式线夹、螺栓压盖式线夹预绞式线夹
D ≤34.3 40 40
34.3 36.3 38.4 40.6 42.8 表2 间隔棒线夹拉力、压力
导线外径D
mm
线夹间拉力、压力
kN
重冰区非重冰区
D ≤28.0 6 4
D >28.0 8 6
5.1.7 用于档内的间隔棒应为柔性结构,且具备阻尼性能。线夹关节应灵活,线夹在顺线方向前后运
动应不小于±12.5mm,垂直导线方向运动应不小于±25mm,水平方向运动应不小于±12.5mm,圆锥
方向运动应不小于10°。
5.1.8 间隔棒耐短路电流向心力可按照DL/T1098进行计算,其整体机械强度应满足短路电流向心力
的要求。
5.1.9 间隔棒疲劳性能应满足DL/T1098的规定。
5.1.10 分裂导线阻尼间隔棒系统的对数衰减率应不小于0.04。
5.1.11 橡胶阻尼型间隔棒的线夹关节均应填充橡胶,线夹应内衬橡胶垫,并满足DL/T1098的规定。
5.1.12 间隔棒的本体框架和线夹宜采用固态模锻、压力铸造和低压铸造工艺生产,并根据要求进行热
处理与表面进行光洁化处理。
5.1.13 装配框架与线夹连接螺栓应采取防止螺栓松动的措施。
3
GB/T31235—2024
5.2 悬垂线夹
5.2.1 悬垂线夹应符合DL/T756和DL/T763的规定。
5.2.2 悬垂线夹宜考虑减少微风振动对导线产生的影响,线夹应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使其船体能自
由、灵活地旋转。
5.2.3 悬垂线夹船体线槽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导线直径的8倍。
5.2.4 悬垂线夹的线槽及压条等与导线相互接触的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应存在毛刺、凸出物及可能磨
损导线的缺陷。
5.2.5 导线悬垂线夹盖板装配应采取防止螺栓松动的措施。
5.2.6 悬垂线夹的挂板应有足够的耐磨性。
5.2.7 在悬垂线夹内安装导线时,若使用护线条,护线条端部应为鸭嘴型,并符合DL/T763的规定。
5.2.8 悬垂线夹的握力与导线额定拉断力的比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悬垂线夹握力与导线额定拉断力之比
导线类别铝钢截面比α
悬垂线夹握力与导线额定拉断力之比
%
钢芯铝绞线
钢芯铝合金绞线
铝包钢芯铝绞线
铝包钢芯铝合金绞线
α≤2.3 14
2.3<α≤3.9 16
3.9<α≤4.9 18
4.9<α≤6.9 20
6.9<α≤11.0 22
α>11.0 24
铝合金绞线、铝合金芯铝绞线— 24
5.2.9 悬垂线夹在线夹出口(包括线夹内)处还宜考虑弯曲应力和挤压应力,单侧的出口角一般在0°~
25°之间,也可根据特定要求适当加大。
5.2.10 悬垂线夹的挂板等附件应采用抗拉强度不低于500MPa的钢材制造,所有用钢制造的附件、紧
固件均应采用热浸镀锌进行防腐处理。
5.2.11 悬垂线夹的本体和压条应采用铝合金制造,线夹本体宜采用固态模锻或铸造工艺。
5.3 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
5.3.1 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应符合DL/T757和DL/T758的规定。
5.3.2 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铝管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应有裂纹及剥层等缺陷。
5.3.3 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压接管的拔稍长度应不小于导线直径的1倍。
5.3.4 耐张线夹和引流线夹的平面端宜采用双面接触,装配间隙应不大于0.8mm,接触面的平面度应
不大于30μm,表面粗糙度Ra 应不大于3.2μm,外侧面应平整、无划伤,周边光滑。
5.3.5 耐张线夹钢锚和接续管的钢管中心同轴度公差应不大于0.5 mm,钢管出口端应去毛刺、倒
圆角。
5.3.6 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对导地线的握力应不小于导地线额定拉断力的95%。
5.3.7 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的本体按GB/T3190的规定执行。铝管可选用铝纯度不低于99.5%的热
挤压或拉拔成型铝管,抗拉强度应不小于80MPa,断后伸长率应不小于12%,布氏硬度应不大于25。
4
GB/T31235—2024
5.3.8 铝合金导线配套的耐张线夹和接续金具的本体材料按GB/T3190的规定执行,抗拉强度范围为
130MPa~150MPa,断后伸长率应不低于12%。
5.3.9 耐张线夹铝管与引流板套管的组装应采用有效工艺紧配合,且应焊牢。引流板材料按
GB/T3880(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采用型材加工。
5.3.10 耐张线夹钢锚和接续管的钢管应符合GB/T699或GB/T700的规定,布氏硬度不大于156。
5.3.11 耐张线夹钢锚应采用锻造工艺加工,耐张线夹钢锚和接续管钢管不应采用钢管进行加工,不应
有裂纹、剥层及氧化皮存在。钢锚采用热镀锌防腐,钢管孔镀锌后应回锌。
5.4 均压环和屏蔽环
5.4.1 均压环和屏蔽环应符合DL/T760.3的规定。
5.4.2 均压环和屏蔽环与绝缘子串金具的连接应保证安装方便、运行可靠。
5.4.3 均压环和屏蔽环装配应采取防止螺栓松动的措施。
5.4.4 均压环和屏蔽环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能承受不小于2000N 的静态机械载荷。在正常运行
条件下,环体、连接支架和紧固件不应出现疲劳损坏、松脱等缺陷。
5.4.5 均压环和屏蔽环宜采用铝管制造。
5.4.6 环体在制造过程中不应出现管体开裂、严重变形等缺陷,管径的径向变形量应控制在铝管直径
的±3%以内,环体弯曲半径公差不应超过环体半径的±1%。
5.5 连接金具
5.5.1 连接金具应符合DL/T759的规定。
5.5.2 联塔金具、球头挂环、碗头挂板、U 型挂环和直角挂板本体应采用锻造,并进行热处理,与联塔金
具配套螺栓强度等级不应低于6.8级。
5.5.3 与联板相连接的金具在运行时不应与联板磕碰。
5.5.4 联板的挂点孔不应采用套筒焊接加工。
5.5.5 运行环境最低温度低于-30 ℃时,锻造类连接金具与受剪切力的螺栓应使用合金结构钢制
造,并进行调质处理,冲击试验温度应低于运行环境最低温度,冲击韧性值不低于27J。
5.6 跳线金具
5.6.1 跳线金具应符合DL/T1372的规定。
5.6.2 跳线金具应能经受安装、运行和维护时产生的各种机械荷载,并能耐受工作电流(包括短路电
流)下的运行温度。
5.6.3 采用笼式跳线结构时,在跳线的中间段应使用间隔棒固定多分裂跳线。
5.6.4 采用铝管式跳线结构时,跳线的中间段应使用铝管作为导流体,铝管终端线夹与导线耐张线夹
的连接采用软导线。铝管采用分段连接时,接头应采取可靠的防松措施。
5.6.5 铝管式刚性跳线用铝管应符合GB/T4437.1的规定。
5.6.6 铝管两端与软跳线的连接部分的引流板部件应选用铝纯度不低于99.5%的热挤压板。
5.7 防振锤
5.7.1 防振锤应符合DL/T1099的规定。
5.7.2 防振锤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疲劳性能,在运行过程中不滑移、锤头不脱落,各部件不
松动。
5.7.3 防振锤的锤头采用铸钢、锻钢或锻铝加工,钢制件表面应进行热浸镀锌处理。
5.7.4 线夹本体材料采用铝合金,材料应符合GB/T1173的规定,结构型式宜采用铰链式,也可采用预
5
GB/T31235—2024
绞式结构。预绞丝采用铝包钢丝,铝包钢丝应符合YB/T123的规定。
5.7.5 钢绞线应符合YB/T4165的要求,钢绞线单线抗拉强度应不低于1570MPa,绞合节径比应不大
于11,且导线不散股、不锈蚀。
5.8 连接与紧固
5.8.1 连接金具用螺栓和螺母应符合DL/T764的规定,160kN 及以上的金具配套螺栓强度等级应不
低于6.8级。
5.8.2 紧固用螺栓应符合DL/T284的规定,强度等级不应低于6.8级,螺栓安装后露出螺母的螺纹应
为(2~4)个螺距。同时应采取防止螺栓松动的措施。
5.8.3 螺母应符合DL/T284的规定。
5.8.4 弹簧垫圈应符合GB/T93的规定,平垫圈应符合GB/T95的规定,闭口销应符合DL/T1343的
规定。
6 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
6.1 金具的试验包括型式试验、例行试验和抽样试验。
6.2 金具的试验项目和数量应按照GB/T2317.4的规定进行。
6.3 金具一般要求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分别符合第4章中列出的产品标准的规定。
6.4 间隔棒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符合DL/T1098的规定。
6.5 悬垂线夹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符合DL/T756或DL/T763的规定。
6.6 耐张线夹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符合DL/T757的规定。
6.7 接续金具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符合DL/T758的规定。
6.8 均压环和屏蔽环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符合DL/T760.3的规定。
6.9 连接金具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符合DL/T759的规定,低温冲击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符合
GB/T229的规定。
6.10 跳线金具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符合DL/T1372的规定。
6.11 防振锤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符合DL/T1099的规定。
6.12 连接和紧固的试验方法和判定准则应分别符合5.8中列出的产品标准的规定。
7 标志与随行文件要求
7.1 金具标志应满足GB/T2314要求。
7.2 金具应有易于识别的、清晰的永久性标志,包括:规格型号、制造商标志及其他唯一性标志等,或根
据采购方要求增设二维码。
7.3 导线压缩金具的标志应包括适配导线规格、压缩位置和施压方向等。
7.4 对于多个部件连接组合而成的金具,应提供产品安装说明书。
7.5 对于使用螺栓紧固的金具,应配以螺栓安装扭矩说明。
8 包装要求
8.1 金具包装应满足GB/T2314要求。
8.2 金具的包装应有适当的衬垫、保护性的填充物、垫板或隔片等,能在搬运、储存和转运中承受意外
冲击。
6
GB/T31235—2024
8.3 金具的电气接触面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表面划伤和氧化、腐蚀等。
8.4 全部包装应标记清楚和正确,每一包装上的标记应不能轻易抹除。
8.5 包装上的标记应标明供货方名称和采购方名称、项目名称、合同号、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净重及毛
重以及其他必要的信息。
7
GB/T31235—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电晕及无线电干扰试验方法
A.1 试验布置
电晕及无线电干扰试验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试品的布置和组装接近工程实际,带电部分对地距离不小于10m。
b) 在进行水平方向多只金具测试时,金具间距离不小于6m。
c) 紫外成像仪用于白天进行可见电晕电压试验。试验步骤和方法按照肉眼(望远镜)观测法进
行。试验后应进行拍照,照片应能反映试品的起晕部位。
A.2 规定试验电压计算方法
在海拔1000m 及以下地区,规定的试验电压按公式(A.1)计算:
U0 =1.1×k1 ×k2 ×k3 ×816 ……………………(A.1)
式中:
U0———可见电晕试验规定试验电压,单位为千伏(kV);
k1 ———试品位置修正系数,根据金具在工程中的使用位置确定,一般悬垂金具和档中金具取1.0,耐
张金具取1.1;
k2 ———试品悬挂高度修正系数,k2=1+(h-10)×0.025;h 为带电部分为对地高度,单位为米
(m)。
k3 ———气象修正系数,在环境温度为10℃~40℃、相对湿度为20%~70%的条件下,只作空气密
度修正,按公式(A.2)计算;
k3 =
p1
p2
×273+t0
273+t1 ……………………(A.2)
式中:
p1———试验时的大气压强,单位为千帕(kPa);
p2———标准大气压强,单位为千帕(kPa);
t0 ———标准温度20℃;
t1 ———试验时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当金具用于海拔高于1000 m 但不高于4000 m 的地区时,试验电压应进行海拔修正,按
公式(A.3)计算:
UH =
U0
1-0.075H ……………………(A.3)
式中:
H ———海拔高度,单位为千米(k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