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清版】 GB/T 44864-2024 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 手部血管识别终端通用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L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4864—2024
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
手部血管识别终端通用规范
Informationtechnology—Biometrics—Generalspecifications
forhandvascularrecognitionterminal
2024-10-26发布2024-10-26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缩略语…………………………………………………………………………………………………… 3
5 要求……………………………………………………………………………………………………… 4
6 试验方法………………………………………………………………………………………………… 9
7 质量评定程序…………………………………………………………………………………………… 17
8 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19
附录A (资料性) 测试卡说明…………………………………………………………………………… 21
附录B(规范性) 故障的分类与判据…………………………………………………………………… 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 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麦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广州手脉智能科技有
限公司、江苏赛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联想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中科助英智
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智慧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圣点世纪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厦门熵基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浙江大学、宁波芯然科技有
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天复(东莞)标准技术有限公司、罗克佳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邮电大学、熵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电运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计量测试技
术研究院、青岛海泰新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网络安全审查认证和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武汉九州
钰民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雅为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魔样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光鉴科技有
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华东分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峰科、王瑾、耿力、刘倩颖、申博文、赵文政、杨春林、王文峰、钟陈、宋继伟、
张剑、谢剑斌、李宪、孙士友、李学双、何钰鸿、王科俊、李文洁、郑音飞、周阳、叶宣辰、陶志刚、田启川、
郑城、林晓清、李玮、林冠辰、何召锋、赵飞、孙荣荣、徐华斌、崔琦、闫小良、范昭泽、高锦锋、刁德峰、朱力、
王姗姗、赵峻莉。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手部血管识别终端的要求、质量评定程序、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描述了相应的试
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手部血管识别终端的设计、研制和检验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423.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A:低温
GB/T2423.2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B:高温
GB/T2423.3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2423.5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2423.10 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Fc:振动(正弦)
GB/T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4857.2 包装 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 第2部分:温湿度调节处理
GB/T4857.5 包装 运输包装件 跌落试验方法
GB4943.1 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
GB/T5080.7 设备可靠性试验 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5271.37 信息技术 词汇 第37部分:生物特征识别
GB/T9254.1 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和接收机 电磁兼容 第1部分:发射要求
GB/T9254.2 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设备和接收机 电磁兼容 第2部分:抗扰度要求
GB/T18455 包装回收标志
GB/T20145 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
GB/T26125 电子电气产品 六种限用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测定
GB/T26237.9—2022 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数据交换格式 第9部分:血管图像数据
GB/T29268.1—2012 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性能测试和报告 第1部分:原则与框架
3 术语和定义
GB/T5271.3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手部血管识别终端 handvascularrecognitionterminal
能基于手部血管图像的物理特征,对个体身份进行识别,集手部血管图像采集和比对识别功能于一
体的本地设备。
1
GB/T44864—2024
注1:本文件中简称为“终端”。
注2:个体特指人。
注3:终端主要有3种产品类型:手指血管识别终端、手掌血管识别终端和指掌血管识别终端。
3.2
验证 verification
检验个体是否为其所声明的身份。
注:验证属于1∶1比对。
3.3
辨识 identification
通过查询数据库中的手部血管特征,与输入的手部血管特征进行比对,来确定输入特征对应的个体身份。
注:辨识属于1∶N 比对。
3.4
有效区域 validarea
手部血管图像中分割出的用于提取血管特征的区域。
注1:手部血管图像主要有手指血管图像、手掌血管图像和指掌血管图像3种类型。
注2:手指血管图像指手指血管识别终端采集的手指腹面血管图像,其有效区域如图1所示,包含手指的第二个指节。
注3:手掌血管图像指手掌血管识别终端采集的手掌腹面或背面血管图像,其有效区域如图2所示,包含4个手指
缝,以及手掌腹面或背面的全部区域。
注4:指掌血管图像指指掌血管识别终端采集的全手腹面血管图像,其有效区域如图3所示,手部的全部边界都包
含在图像中,虚线条内的区域为指掌血管图像的有效区域。
图1 手指血管图像的有效区域
a) 手掌腹面b) 手掌背面
图2 手掌血管图像的有效区域
2
GB/T44864—2024
图3 指掌血管图像的有效区域
3.5
采集时间 capturetime
自终端发出手部血管图像采集指令起至接收一帧图像为止的时长。
3.6
响应时间 responsetime
自终端发出手部血管图像采集指令起至输出识别结果为止的时长。
3.7
错误接受辨识率 false-positiveidentification-errorrate
在辨识过程中,非注册个体被终端错误辨识为某个注册个体的比例。
[来源:GB/T29268.1—2012,4.6.9,有修改]
3.8
错误拒绝辨识率 false-negativeidentification-errorrate
在辨识过程中,注册个体被终端错误辨识为非注册个体或其他注册个体的比例。
[来源:GB/T29268.1—2012,4.6.8,有修改]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
FAR:错误接受率(FalseAcceptanceRate)
FNIR:错误拒绝辨识率(False-NegativeIdentification-ErrorRate)
FPIR:错误接受辨识率(False-PositiveIdentification-ErrorRate)
FRR:错误拒绝率(FalseRejectionRate)
FTER:注册失败率(Failure-To-EnrolRate)
ID:标识符(Identifier)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s)
PC: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
ppcm:每厘米像素数(PixelsPerCentimetre)
RS-232:232异步串行通信接口(RecommendedStandards232)
3
GB/T44864—2024
RS-485:485异步串行通信接口(RecommendedStandards485)
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
Wi-Fi: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
5 要求
5.1 基本要求
5.1.1 外观和结构
5.1.1.1 外观
终端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伤、裂缝、变形和污染等。表面涂镀层应均匀,不应起泡、龟裂、脱落
和磨损等。金属零部件不应有锈蚀和其他机械损伤等。
5.1.1.2 结构
终端的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安装可抽换的插件应能可靠连接,按键、开关按钮和其他控制部件应
灵活可靠,布局应方便使用。
5.1.2 电源适应能力
5.1.2.1 交流电源适应能力
交流供电的终端,应能在220V±22V,50Hz±1Hz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5.1.2.2 直流电源适应能力
直流供电的终端,应能在直流电压标称值±5%的范围内正常工作,直流电压标称值应在终端产品
使用说明书中规定。
5.1.3 接口
应具备通信接口,如:USB、以太网、Wi-Fi、RS-232、RS-485等。
5.2 功能要求
5.2.1 图像采集
图像采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a) 应能通过近红外光源获取终端标称的手部血管图像,如手指血管图像、手掌血管图像和指掌血
管图像;
b) 应能对采集的手部血管图像进行畸变校正、暗角校正、曝光控制等预处理;
c) 应能将采集的手部血管图像转化为符合GB/T26237.9—2022要求的数据交换格式;
d) 宜能通过通信接口输出采集的手部血管图像。
5.2.2 质量判断
应能对采集的手部血管图像质量进行判断,能对图像质量给出判定分数或者其他合格性判定结果。
5.2.3 图像检测
应能对图像中的手部区域、手部姿态、左右手等进行筛选判定。
4
GB/T44864—2024
5.2.4 特征项提取
应能对通过质量判断的图像提取手部血管特征,并生成特征向量。
5.2.5 比对识别
应至少支持验证和辨识中的一种比对识别方式。
5.2.6 注册
注册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a) 应支持手部血管特征与个体身份信息的关联;
b) 应支持现场注册和(或)批量导入注册,并能给出注册进度和结果等信息;
c) 宜具备查重功能。
5.2.7 存储
应能保存注册数据,并符合终端标称的最大用户容量要求。
5.2.8 输入输出
输入输出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a) 宜能通过显示屏、声音、灯光或其他显示装置,提示终端的状态、注册进度、注册结果、识别结果
等信息;
b) 具备验证识别方式的终端,应能接收外联设备传输的信息,如读卡模块、二维码模块、触摸屏或
密码键盘等。
5.2.9 管理
5.2.9.1 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a) 应能对识别方式、最大尝试时间等参数进行设置;
b) 宜能对最大尝试次数、连续识别失败次数、阈值等参数进行设置。
5.2.9.2 手部血管数据管理
应能对已注册个体的手部血管数据进行查询、删除、更新等管理操作。
5.2.9.3 日志管理
宜具备日志管理功能,日志记录宜包含每个事件的发生时间、事件类型、用户标识、事件执行结果或
失败原因、日志有效时间等信息。
5.2.9.4 版本升级
宜支持版本升级,符合版本管理要求。
5.2.9.5 初始化
宜支持初始化,初始化设置后终端能恢复到出厂状态。
5
GB/T44864—2024
5.2.10 异常处理
异常处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a) 应具备注册失败、超时识别、尝试超次、连续识别失败等异常情况的判定及处理机制;
b) 应具备呈现攻击的判定及处理机制。
5.2.11 节能
宜具备节能功能,如自动休眠、唤醒功能。
5.3 性能要求
5.3.1 图像采集
5.3.1.1 光源
宜使用波长为700nm~1200nm 的近红外光源采集手部血管图像。
5.3.1.2 图像质量
5.3.1.2.1 有效区域像素
图像有效区域像素具体要求如下:
a) 手指血管图像有效区域的像素应不小于100×200;
b) 手掌血管图像有效区域的像素应不小于300×300;
c) 指掌血管图像有效区域的像素总和应不小于30万个。
5.3.1.2.2 像素密度
图像像素密度具体要求如下:
a) 手指血管图像的像素密度应不小于100ppcm;
b) 手掌血管图像和指掌血管图像的像素密度应不小于150ppcm。
5.3.1.2.3 灰度
图像灰度具体要求如下:
a) 灰度等级应为256级;
b) 灰度动态范围应不小于128。
5.3.1.2.4 畸变率
图像畸变率应不大于5%。
5.3.1.3 采集时间
采集时间应不大于0.25s。
5.3.2 比对识别
5.3.2.1 识别准确度
5.3.2.1.1 验证
验证识别准确度具体要求如下:
6
GB/T44864—2024
a) 手指血管识别终端:当FAR≤0.01%时,FRR≤1%;
b) 手掌血管识别终端:当FAR≤0.001%时,FRR≤1%;
c) 指掌血管识别终端:当FAR≤0.001%时,FRR≤0.1%。
5.3.2.1.2 辨识
当注册数据库图像样本数量达到终端最大容量,辨识识别准确度具体要求如下:
a) 手指血管识别终端:当FPIR≤0.1%时,FNIR≤1%;
b) 手掌血管识别终端:当FPIR≤0.01%时,FNIR≤1%;
c) 指掌血管识别终端:当FPIR≤0.01%时,FNIR≤0.1%。
5.3.2.2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具体要求如下:
a) 验证:响应时间应不大于1s;
b) 辨识:当注册数据库图像样本数量达到终端最大容量时,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s。
5.3.3 注册失败率
FTER应不大于1%。
5.4 环境适应性要求
5.4.1 气候环境适应性
气候环境适应性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气候环境适应性要求
温度/℃ 相对湿度/%
工作贮存运输工作贮存运输
大气压/kPa
-20~60 -35~70 10~90 5~93 86~106
5.4.2 机械环境适应性
5.4.2.1 振动适应性
振动适应性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振动适应性要求
试验项目试验内容指标
初始和最后振动
响应检查
频率范围/Hz 10~55
扫频速度/(oct/min) ≤1
驱动振幅/mm 0.15
定频耐久试验
驱动振幅/mm 0.75(≥10Hz~≤25Hz)
0.15(>25Hz~≤55Hz)
持续时间/min 30±1
振动方向X ,Y,Z
7
GB/T44864—2024
表2 振动适应性要求(续)
试验项目试验内容指标
扫频耐久试验
频率范围/Hz 10~55~10
驱动振幅/mm 0.15
振动方向X ,Y,Z
扫频速度/(oct/min) ≤1
循环次数5
注:表中驱动振幅为峰值,扫描速率每分钟一个倍频程(容差±10%)。
5.4.2.2 冲击适应性
冲击适应性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冲击适应性要求
峰值加速度/(m/s2) 脉冲持续时间/ms 冲击波形
300 11 半正弦波
5.4.2.3 运输包装件跌落适应性
运输包装件跌落适应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运输包装件跌落适应性要求
包装件质量/kg 跌落高度/mm
≤15 1000
>15~≤30 800
>30~≤40 600
>40 450
5.5 电磁兼容性要求
5.5.1 发射要求
发射限值应符合GB/T9254.1中的B级要求。
5.5.2 抗扰度要求
抗扰度应符合GB/T9254.2的要求。
5.6 安全要求
安全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a) 设备安全应符合GB4943.1的要求;
b) 光源安全应符合GB/T20145的要求;
8
GB/T44864—2024
c) 数据安全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应对存储的个体身份信息和手部血管数据进行安全处理,防止身份信息和手部血管数据
的泄露;
2) 电源掉电、断电或更换电池后恢复供电时,已保存的数据信息不应丢失或受到破坏;
3) 应具备用户使用权限分级管理功能,确保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操作,如应只允许合
法权限的个体进行数据管理、参数设置、日志管理、版本升级、初始化等操作;
4) 宜能对纸质图像、电子图像、电子视频、手套、手模及其他类型呈现攻击进行检测。
5.7 可靠性要求
采用MTBF衡量终端的可靠性水平。
终端的m1 值(MTBF的不可接受值)不应低于10000h。
5.8 限用物质的限量要求
构成终端的各均质材料中,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的含量不应超过0.1%(质量分
数),镉的含量不应超过0.01%(质量分数)。
6 试验方法
6.1 试验条件
6.1.1 环境条件
本文件中除环境适应性、可靠性试验外,其他试验均在下述条件下进行:
a) 温度:15℃~35℃;
b) 相对湿度:25%~75%;
c) 大气压:86kPa~106kPa。
6.1.2 测试平台
测试平台要求如下:
a) 软件平台:受试方应提供测试软件、驱动软件;
b) 硬件平台:应支持主流硬件平台,如:2.0GHz以上CPU 主频、不小于2G内存、兼容PC等;
c) 操作系统:应支持主流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Android、鸿蒙等。
6.1.3 测试数据库
6.1.3.1 构成
测试数据库由注册数据库、闭集数据库和开集数据库组成。闭集数据库中所有测试对象均属于注册
数据库,开集数据库不存在与注册数据库身份一致的测试对象。测试数据库规模应符合GB/T29268.1—
2012中6.6.3的要求。
手指血管识别终端的测试对象是个体的任一手指,手掌血管识别终端的测试对象是个体的任一手
掌,指掌血管识别终端的测试对象是个体的任一全手。
6.1.3.2 图像样本要求
测试数据库图像样本要求如下。
a) 图像质量应符合5.3.1.2的要求。
9
GB/T44864—2024
b) 每个图像仅对应一个测试对象。
c) 每个测试对象的多个图像样本,在环境光照、手部姿态(水平转动、俯仰、倾斜)、采集时间、采集
终端、手部状态(污物、异物、老茧蜕皮、温度、僵硬)等方面,宜至少有一项不同。
d) 样本分布应满足男性、女性各占50%±5%,左手、右手各占50%±5%,食指、中指、无名指各
占30%±5%。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样本分布要求,仅针对手指血管识别终端。
6.1.4 操作要求
测试对象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步骤,面向受试终端识别区域,直至受试终端显示注册结果、
识别结果或超时等提示。
6.2 基本试验
6.2.1 外观和结构
6.2.1.1 外观
目测受试终端外观,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1.1.1的要求。
6.2.1.2 结构
目测受试终端结构,并使用有关检测工具检查受试终端结构,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1.1.2的要求。
6.2.2 电源适应能力
6.2.2.1 交流电源适应能力
按照表5组合对受试终端进行试验,每种组合运行检查程序一遍,受试终端工作应正常。
表5 交流电源适应能力
组合
标称值
电压/V 频率/Hz
1 220 50
2 198 49
3 198 51
4 242 49
5 242 51
6.2.2.2 直流电源适应能力
从受试终端标称值电压向正方向调节直流电源电压,使其偏离标称值+5%,运行检查程序一遍,受
试终端工作应正常;从受试终端标称值电压向负方向调节直流电源电压,使其偏离标称值-5%,运行检
查程序一遍,受试终端工作应正常。
从受试终端标称值电压同时向正负方向调节直流电源电压,使其偏离标称值±5%,运行检查程序
一遍,受试终端工作应正常。
6.2.3 接口
连接受试终端的通信接口,检查能否正常传输数据。
10
GB/T44864—2024
6.3 功能试验
6.3.1 图像采集
图像采集功能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a) 建立受试终端与测试平台的通信,进入测试软件的功能测试模块。测试对象按照操作要求进
行识别操作,将受试终端采集到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屏或其他显示设备上,目测是否采集到终端
标称的手部血管图像。
b) 检查受试终端是否具备图像畸变校正、暗角校正、曝光控制等参数设置功能。
c) 按照GB/T26237.9—2022中附录C规定的符合性测试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2.1c)
的要求。
d) 检查受试终端能否通过通信接口输出采集的手部血管图像。
6.3.2 质量判断
测试对象在受试终端上进行识别操作,检查受试终端能否给出图像质量分数或其他合格性判定
结果。
6.3.3 图像检测
启动测试软件手部检测功能模块,检查受试终端能否对图像中的手部区域进行筛选,对手部姿态以
及左右手进行判定等。
6.3.4 特征项提取
测试对象在受试终端上进行识别操作,检查是否有手部血管特征向量生成。
6.3.5 比对识别
比对识别功能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a) 验证:测试对象进行验证识别操作,观察受试终端能否检验该测试对象与其所提交身份的一
致性。
b) 辨识:测试对象进行辨识识别操作,观察受试终端能否给出该测试对象对应的身份信息。
6.3.6 注册
注册功能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a) 测试对象注册操作结束后,观察终端是否给出注册信息。注册成功后,进行识别操作,观察识
别结果是否与该测试对象注册的身份信息一致。
b) 批量导入注册数据,随机选择注册数据中的一个测试对象进行识别操作,观察识别结果是否与
该测试对象注册的身份信息一致。
c) 随机选择一个已注册的测试对象,以其他身份进行再次注册,观察是否有相应的异常提示。
6.3.7 存储
按照标称的最大容量,将相应数量的注册样本导入受试终端,观察是否符合要求。
6.3.8 输入输出
输入输出功能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11
GB/T44864—2024
a) 测试对象在受试终端上进行注册、识别等操作,观察受试终端能否通过显示屏、声音、灯光或其
他显示装置提示终端的状态、注册进度、注册结果、识别结果等信息。
b) 测试对象通过读卡模块、二维码模块、触摸屏或密码键盘等外联设备输入辅助信息,并在受试
终端上进行验证操作,观察受试终端能否检验该测试对象与其所提交身份的一致性。
6.3.9 管理
6.3.9.1 参数设置
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步骤,检查受试终端能否设置识别方式、最大尝试时间、最大尝试次数、
连续识别失败次数、阈值等参数。
6.3.9.2 手部血管数据管理
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步骤,检查受试终端能否对已注册个体的手部血管数据进行查询、删
除、更新等操作。删除、更新操作完成后,检查该测试对象能否被正常识别。
6.3.9.3 日志管理
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步骤,检查受试终端在注册、识别、管理等过程中,能否按照要求产生相
应的日志记录。
6.3.9.4 版本升级
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步骤,检查受试终端能否进行版本升级操作。操作完成后,检查系统版
本是否已完成升级。
6.3.9.5 初始化
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步骤,检查受试终端能否进行初始化操作。操作完成后,检查受试终端
是否恢复到出厂状态。
6.3.10 异常处理
检查受试终端在注册失败、超时处理、尝试超次、连续识别失败、检测到呈现攻击等异常情况时,是
否具备相应的处理机制。
6.3.11 节能
检查受试终端能否进入自动休眠、唤醒状态,终端唤醒后能否迅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6.4 性能试验
6.4.1 图像采集
6.4.1.1 光源
采用光谱分析仪测试受试终端主动光源的光谱的中心波长,重复测试3次,统计其平均值,判断结
果是否符合5.3.1.1的要求。
6.4.1.2 图像质量
6.4.1.2.1 有效区域像素
测试对象按照受试终端的产品类型,将相应的手部部位面向受试终端识别区域,通过显示设备显示
12
GB/T44864—2024
采集到的图像。截取图像的有效区域并保存,检查图像文件属性,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3.1.2.1的要求。
6.4.1.2.2 像素密度
采集标准测试卡图像,标准测试卡见附录A,测量测试卡网格线水平(垂直)方向的像素数X ,以及
水平(垂直)方向的网格数N ,按公式(1)计算水平(垂直)方向的像素密度,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3.1.2.2
的要求。
R = X
N ×l×25.4 …………………………(1)
式中:
R ———水平(垂直)方向的像素密度,单位为每厘米像素数(ppcm);
X ———水平(垂直)方向的像素数;
N ———水平(垂直)方向的网格数;
l ———标准测试卡方格的边长,单位为厘米(cm);
25.4———单位换算产生的系数。
6.4.1.2.3 灰度
图像灰度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a) 灰度等级:保存采集到的图像,检查图像文件属性,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3.1.2.3a)的要求。
b) 灰度动态范围:选定图像有效区域边界,查看图像灰度直方图,检验灰度动态范围,判断结果是
否符合5.3.1.2.3b)的要求。
6.4.1.2.4 畸变率
采集标准测试卡图像,标准测试卡见附录A,测量测试卡网格线水平方向上的上、中、下3条网格线
的像素值Hi(i=1、2、3)和垂直方向上的左、中、右3条网格线的像素值Vi(i=1、2、3),水平和垂直方
向的理论像素值分别为Hx 和Vy,按公式(2)和公式(3)分别计算水平方向畸变率和垂直方向畸变
率,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3.1.2.4的要求。
Dx =max|Hi -Hx|
Hx
æ
è ç
ö
ø ÷
×100% …………………………(2)
式中:
Dx ———水平方向的畸变率;
Hi ———水平方向上的上、中、下3条网格线的像素值,i=1、2、3;
Hx———水平方向的理论像素值。
Dy =max|Vi -Vy|
Vy
æ
è ç
ö
ø ÷
×100% …………………………(3)
式中:
Dy ———垂直方向的畸变率;
Vi ———垂直方向上的左、中、右3条网格线的像素值,i=1、2、3;
Vy ———垂直方向的理论像素值。
6.4.1.3 采集时间
随机选择20个测试对象在受试终端上进行识别操作,每个测试对象重复操作10次,测试软件统计
总采集时间,按公式(4)计算平均采集时间t1 并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3.1.3的要求。
t1 =T1/200 …………………………(4)
13
GB/T44864—2024
式中:
t1 ———平均采集时间;
T1 ———测试软件统计的总采集时间。
6.4.2 比对识别
6.4.2.1 识别准确度
6.4.2.1.1 验证
输入注册数据库中某一测试对象的ID号,调用该测试对象的图像样本,另导入开集数据库到受试
终端上进行搜索操作,对注册数据库中所有测试对象进行上述操作。测试软件记录所有错误接受的比
对次数,统计比对总次数,按公式(5)计算FAR。
FAR=(n1/N1)×100% …………………………(5)
式中:
n1 ———所有错误接受的比对次数;
N1 ———比对总次数。
输入注册数据库中某一测试对象的ID号,调用该测试对象的图像样本,另导入该测试对象在闭集
数据库中的图像样本到受试终端上进行搜索操作,对注册数据库中所有测试对象进行上述操作。测试
软件记录所有错误拒绝的比对次数,统计比对总次数,按公式(6)计算FRR 并判断结果是否符合
5.3.2.1.1的要求。
FRR=(n2/N2)×100% …………………………(6)
式中:
n2 ———所有错误拒绝的比对次数;
N2 ———比对总次数。
6.4.2.1.2 辨识
按照受试终端标称的最大容量,将相应数量的注册数据库图像样本导入受试终端,调用开集数据库
到受试终端上进行搜索操作。测试软件记录所有错误接受的比对次数,统计比对总次数,按公式(7)计
算FPIR。
FPIR=(n3/N3)×100% …………………………(7)
式中:
n3 ———所有错误接受的比对次数;
N3 ———比对总次数。
另调用闭集数据库到受试终端上进行搜索操作。测试软件记录所有错误辨识的比对次数,统计比
对总次数,按公式(8)计算FNIR并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3.2.1.2的要求。
FNIR=(n4/N4)×100% …………………………(8)
式中:
n4 ———所有错误辨识的比对次数;
N4 ———比对总次数。
6.4.2.2 响应时间
随机选择10个已注册的测试对象和10个未注册的测试对象在受试终端上进行识别操作,每个测
试对象重复操作10次,按公式(9)计算平均响应时间t2 并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3.2.2的要求。
对辨识比对的响应时间进行试验时,应按照终端标称的最大容量导入相应的注册图像样本数量。
14
GB/T44864—2024
t2 =T2/200 …………………………(9)
式中:
t2 ———平均响应时间;
T2 ———测试软件统计的总响应时间。
6.4.3 注册失败率
将注册数据库中的图像样本导入受试终端,记录导入失败的图像样本数量,按公式(10)计算FTER
并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3.3的要求。
FTER=S/Q …………………………(10)
式中:
S ———导入失败的图像数量;
Q ———导入的注册数据库的图像样本数量。
6.5 环境适应性试验
6.5.1 气候环境适应性
6.5.1.1 温度下限
温度下限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a) 工作温度下限:按照GB/T2423.1中的“试验Ad”进行。受试终端应进行初始测试。试验等
级取表1中规定的工作温度下限,加电运行检查程序2h,受试终端应能正常工作。
b) 贮存运输温度下限:按照GB/T2423.1中的“试验Ab”进行。试验等级取表1中规定的贮存运
输温度下限。受试终端在不工作的条件下存放16h。恢复时间为2h,并进行最后测试。
6.5.1.2 温度上限
温度上限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a) 工作温度上限:按照GB/T2423.2中的“试验Bd”进行。受试终端应进行初始测试。试验等级
取表1中规定的工作温度上限,加电运行检查程序2h,受试终端应能正常工作。
b) 贮存运输温度上限:按照GB/T2423.2中的“试验Bb”进行。试验等级取表1中规定的贮存运
输温度上限。受试终端在不工作的条件下存放16h。恢复时间为2h,并进行最后测试。
6.5.1.3 恒定湿热
恒定湿热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a) 工作条件下恒定湿热:按照GB/T2423.3中的“试验Cab”进行。受试终端应进行初始测试。
试验等级取表1中规定的工作温度、相对湿度上限。加电运行检查程序2h,受试终端应能正
常工作。恢复时间为2h,并进行最后测试。
b) 贮存运输条件下恒定湿热:按照GB/T2423.3中的“试验Cab”进行。受试终端应进行初始测
试。试验等级取表1中规定的贮存运输温度、相对湿度上限,受试终端在不工作条件下存放
48h。恢复时间为2h,并进行最后测试。
6.5.2 机械环境适应性
6.5.2.1 振动适应性
按照GB/T2423.10中的“试验Fc”进行。将受试终端紧固在振动台上(受试终端和夹具综合中心
15
GB/T44864—2024
的垂线应位于振动台面的中心附近),避免紧固受试终端的装置件(螺栓、压板、压条等)在振动试验中产
生自身共振。受试终端在不工作状态下,按照表2的规定值,分别在X 、Y、Z 3个相互垂直方向上进行
振动。
a) 初始振动响应检查:试验在给定频率范围内,在一个扫频循环上完成。试验过程中记录危险频
率,包括机械共振频率和导致故障及影响性能的频率(后者仅在工作条件下产生)。
b) 定频耐久试验:用初始振动响应检查中记录的危险频率进行定频耐久试验,如果两种危险频率
同时存在,则两种全选。在试验规定频率范围内如无明显共振频率或无影响性能的频率,或危
险频率超过4个则不做定频耐久试验,仅做扫频耐久试验。
c) 扫频耐久试验:按照表2给定的频率范围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作为一次循环。按照表2规
定的循环次数进行,已做过定频耐久试验的受试终端不再做扫频耐久试验。
d) 最后振动响应检查:对于已做过定频耐久试验的受试终端应做此项试验。对于做扫频耐久试
验的终端,可将最后一次扫频试验作为最后振动响应检查。将本试验记录的共振频率与初始
振动响应检查记录的共振频率相比较,若有明显变化,修整受试终端,重新进行该项试验。试
验结束后,进行最后测试。
6.5.2.2 冲击适应性
按照GB/T2423.5中的“试验Ea”进行。受试终端应进行初始测试,安装时要注意重力影响,按照
表3的规定值,在不工作条件下,分别对3个互相垂直轴线方向进行冲击,冲击次数各为3次。试验结
束后,进行最后测试。
6.5.2.3 运输包装件跌落适应性
按照GB/T4857.2规定的程序进行预处理。将受试终端运输包装件架空放置于温湿度箱(室)的
工作空间内,使温湿度调节处理的空气可以自由通过其顶部、四周和至少75%的底部面积。将受试终
端暴露在与运输和储存条件相似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4h。
按照GB/T4857.5的规定和表4的规定值进行。任选四面,每面跌落一次。试验后检查包装件的
损坏情况,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4.2.3的要求。
6.6 电磁兼容性试验
6.6.1 发射
按照GB/T9254.1的试验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5.1的要求。
6.6.2 抗扰度
按照GB/T9254.2的试验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5.2的要求。
6.7 安全试验
安全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a) 设备安全试验按照GB4943.1的试验方法进行。
b) 光源安全试验按照GB/T20145的试验方法进行。
c) 数据安全试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1) 检查终端是否具备个体身份信息和手部血管数据存储的安全机制;
2) 切断电源后,重新加电启动受试终端,检查受试终端在断电前已保存的数据是否丢失或
破坏;
16
GB/T44864—2024
3) 分别以普通个体和授权个体的使用权限对受试终端进行数据管理、参数设置、日志管理、
版本升级、初始化等操作,检查受试终端是否具备相应的授权机制;
4) 使用纸质图像、电子图像、电子视频、手套、手模等呈现攻击类型,以任意方式对工作中的
受试终端进行呈现攻击,检查受试终端是否出现图像采集成功、注册成功或者识别成功等
情况。
6.8 可靠性试验
6.8.1 试验条件
本文件规定可靠性试验目的为确定终端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水平,试验周期内综合应力规
定如下。
———电应力:受试终端在输入电压标称值(220V)的±10%变化范围内工作(直流供电终端电压变
化为±5%)。一个周期内各种条件工作时间的分配为:电压上限25%,标称值50%,电压下
限25%。
———温度应力:受试终端在一个周期内由正常温度(具体值由终端标准规定)升至表1规定的温度
上限值再回到正常温度。温度变化率的平均值为0.7 ℃/min~1 ℃/min,或根据受试终端的
特殊要求选用其他值。在一个周期内,保持在上限和正常温度的持续时间之比应为1∶1
左右。
一个周期称为一个循环,在总试验期间内循环次数不应小于3次,每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应不大于
0.2m0,电应力和温度应力应同时施加。
注:m0 为规定可接受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6.8.2 试验方案
可靠性试验按照GB/T5080.7进行,可靠性鉴定试验和可靠性验收试验的方案由终端标准规定。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运行检查程序,故障的判据按照附录B的规定,并只统计关联故障数。
6.8.3 试验时间
试险时间应持续到总试验时间及总故障数均能按选定的试验方案做出接收或拒收判决时截止。多
台受试终端试验时,每台受试终端的试验时间不应小于所有受试终端的平均试验时间的一半。
6.9 限用物质的限量试验
按照GB/T26125的试验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是否符合5.8的要求。
7 质量评定程序
7.1 一般规定
7.1.1 终端在定型时(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和生产过程中应按本文件和终端标准中的补充规定进行检
验,并应符合这些规定。
7.1.2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均视为故障:
a) 受试终端在规定的条件下,出现一个或几个性能参数超过规定要求;
b) 受试终端在规定的应力范围内工作,由于机械零件、结构件的损坏或失灵,出现了元器件的失
效,而使受试终端不能完成其规定的功能。
17
GB/T44864—2024
7.2 检验分类
本文件规定的检验分为:定型检验和质量一致性检验。
各类检验项目和顺序分别按照表6规定。若终端标准中有补充的检验项目,则应将其插入至表6
相应位置。
表6 检验项目
序号检验项目要求章条号试验方法章条号定型检验
质量一致性检验
逐批检验周期检验
1 外观和结构5.1.1 6.2.1 ○ ○ ○
2 电源适应能力5.1.2 6.2.2 ○ — △
3 接口5.1.3 6.2.3 ○ — △
4 功能5.2 6.3 ○ ○ ○
5 性能5.3 6.4 ○ — ○
6 环境适应性5.4 6.5 ○ — △
7 电磁兼容性5.5 6.6 ○ — △
8 安全5.6 6.7 ○ ○a ○a
9 可靠性5.7 6.8 ○ — △
10 限用物质的限量5.8 6.9 ○ — △
注:“○”表示应进行的检验项目;“—”表示不进行的检验项目;“△”表示可选的检验项目。
a 表示在逐批检验和周期检验中,设备安全检验仅做接地连续性、接触电流和抗电强度3项。
7.3 定型检验
7.3.1 终端在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时均应通过定型检验。
7.3.2 定型检验中的可靠性鉴定试验的终端数按照表7抽取或依据终端批量、试验时间确定。其他检
验项目的终端数量为2台或2台以上。
表7 抽样样品数
批量或连续生产数/台最佳样品数/台最大样品数/台
1~2 全部全部
3~10 3 5
11~20 5 8
21~50 6 10
51~100 8 14
>100 10 15
7.3.3 定型检验中的各试验项目故障的判据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除可靠性测试外,其余项目均按照
以下要求进行:
a) 试验中出现故障或某项未通过时,应停止检验,查明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分析报告,重新进行该
18
GB/T44864—2024
项试验;
b) 若在以后的试验中再次出现故障或某项未通过时,在查明故障原因,排除故障,提出故障分析
报告后,应重新进行定型检验。
7.3.4 检验后应提交定型检验报告。
7.4 逐批检验
7.4.1 逐批检验由终端制造单位的质量检验部门负责进行。
7.4.2 批量生产或连续生产的终端,进行全数逐批检验。检验中,出现任一项不合格时,返修后重新进
行检验,若再次出现任一项不合格时,则判定该台终端为不合格终端。逐批检验中性能和外观结构检
查,允许按照GB/T2828.1进行抽样检查,如采用抽样检验,终端标准中应规定抽样方案和拒收后的处
理方法。通过检验的终端为合格终端。
7.5 周期检验
7.5.1 连续生产的终端,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周期检验。
7.5.2 周期检验由终端制造单位的质量检验部门或委托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测
试机构负责进行。根据订货方的要求,终端制造单位应提供该终端近期的周期检验报告。
7.5.3 周期检验样品应在逐批检验合格终端中随机抽取,其中可靠性试验的样品数根据终端批量、试
验时间和成本确定,其余检验项目的试验样品数为2台。
7.5.4 周期检验中的各项检验项目故障的判据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除可靠性试验外,其余项目的故
障检验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a) 检验中出现故障或任一项未通过时应查明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分析报告。经修复后重新进行
该项检验。之后,再顺序做以下各项试验,若再次出现故障或某项未通过,查明故障原因,提出
故障分析报告,再经修复后,应重新进行周期检验。在重新进行周期检验中又出现某一项未通
过的情况时,判定该终端未通过周期检验。
b) 经过周期检验的环境试验的样本,应印有标记,一般不应作为合格品出厂。
7.5.5 检验后应提交周期检验报告。
8 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8.1 包装
包装箱应符合防潮、防尘、防震的要求,包装箱内应有装箱清单、检验合格证、备件、附件及有关随机
文件等。
8.2 标志
8.2.1 终端标志
终端标志应包括:名称、型号、商标、出厂编号、生产厂家等。
8.2.2 包装标志
包装箱上应注明产品型号、数量、质量,制造单位名称、地址,制造日期,终端执行标准编号。包装箱
上应印刷或贴有“怕雨”“易碎物品”等储运标志,储运标志应符合GB/T191的要求。终端包装的回收
标志应符合GB/T18455的要求。
19
GB/T44864—2024
8.3 运输
包装后的终端应能用任何交通工具进行运输。终端在运输过程中不应被雨雪或液体直接淋袭和有
机械损伤。
8.4 贮存
8.4.1 终端贮存时应放在原包装箱内,存放终端的仓库环境温度为0 ℃~40 ℃,相对湿度为30%~
90%。仓库内不应有各种有害气体、易燃和易爆物品及有腐蚀性的化学物品,并且应无强烈的机械振
动、冲击和强磁场作用。包装箱应垫高离地面至少15cm,距离墙壁、热源、冷源、窗口或空气入口至少
50cm。
8.4.2 终端若在制造单位存放超过6个月,应在出厂前重新进行逐批检验。
20
GB/T44864—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测试卡说明
A.1 概述
按照光源、成像模块和手部的位置分布不同,终端分为反射式终端和透射式终端两种类型。当光源
和成像模块位于手部的同侧时,为反射式终端。当光源与成像模块位于手部的两侧时,为透射式终端。
本附录中的测试卡适用于反射式识别终端。
A.2 测试卡说明
测试卡为紧密排布的正方形方格组成的矩形,设定方格边长为l(mm),水平方向的方格数为Nx,垂
直方向的方格数为Ny,测试卡如图A.1所示,表面横纵向每l 为1格交替覆盖吸收红外光材质和反射
红外光材质。
允许适当设定测试卡l、Nx、Ny 的数值,以适应特定终端的体积或空间。
图A.1 测试卡示意图(Nx=15、Ny=10)
21
GB/T44864—2024
附 录 B
(规范性)
故障的分类与判据
B.1 故障分类
B.1.1 关联性故障
关联性故障是受试终端预期会出现的故障,通常都是由终端本身条件引起的。它是在解释试验结
果和计算可靠性特征值时必须计入的故障。
B.1.2 非关联性故障
非关联性故障是受试终端出现非预期的故障,这类故障不是由终端本身条件引起的,而是试验要求
之外引起的,非关联性故障在解释试验结果和计算可靠性特征值时不计入。但应在试验中做记录,以便
于分析与判断时参考。
B.2 故障判据
B.2.1 关联性故障判据
以下故障为关联性故障:
a) 需更换元器件、零部件等才能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行;
b) 需要修理、调整接插件、电缆、插头和消除短路及接触不良,才能恢复正常运行;
c) 不是由同一因素引起的,而同时发生2个以上(含2个)的故障,应记为2个或2个以上的关联
性故障。若由同一因素引起,则不论出现几次故障,均记为1次关联性故障;
d) 由于受试终端本身原因,试验中出现危及测试、维护和使用人员的安全,或造成受试终端严重
损坏的故障。一旦出现,应立即拒收或判定不合格;
e) 承担试验的检验单位,根据故障情况和分析结果,有资格判定某种故障为关联故障。
B.2.2 非关联故障判据
以下故障为非关联性故障:
a) 因试验条件变化超出规定范围(温度波动太大、严重电磁干扰和机械冲击、振动等)所引起的故障;
b) 因人为操作失误而使样品出现故障;
c) 由于误判而更换元器件、零部件,或在检修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故障;
d) 根据终端有关技术规定,允许调整的部位(零部件、元器件等)未调整好而引起的故障;
e) 被确定是软件程序差错而造成的故障;
f) 若出现不正常情况,不需修理,停机0.5h后能自动恢复正常运行,每发生累积3次此类事
件,则记为1次非关联性故障;
g) 有寿命指标要求的部件,在寿命期以外出现的故障;
h) 承担试验的检验单位,根据故障情况和分析结果,有资格判定某种故障为关联故障。
B.3 判定
承担试验检测的单位,根据失效分析和终端标准及相关标准可做出关联性故障或非关联性故障的判定。
22
GB/T44864—20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