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清版】 GB/T 44818-2024 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 太阳能热利用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F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4818—2024
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
太阳能热利用
Technicalspecificationattheprojectlevelforassessmentofgreenhousegas
emissionreductions—Solarthermalapplications
2024-10-26发布2025-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减排量评估要求与方法………………………………………………………………………………… 2
4.1 评估内容…………………………………………………………………………………………… 2
4.2 评估程序…………………………………………………………………………………………… 2
4.3 温室气体种类……………………………………………………………………………………… 2
4.4 情景确定及温室气体源识别……………………………………………………………………… 2
4.5 减排量计算………………………………………………………………………………………… 4
4.6 数据来源…………………………………………………………………………………………… 4
4.7 监测及数据质量管理……………………………………………………………………………… 4
4.8 减排量评估报告编制……………………………………………………………………………… 5
附录A (规范性) 基准线边界确定及排放源…………………………………………………………… 6
A.1 基准线边界确定及排放源………………………………………………………………………… 6
A.2 项目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7
A.3 基准线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8
附录B(资料性) 项目年供能量计算方法……………………………………………………………… 13
B.1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的项目年生活热水供热量计算方法……………………………………… 13
B.2 利用太阳能供暖的项目年供热量计算方法……………………………………………………… 13
B.3 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的项目年供冷量计算方法…………………………………………… 14
B.4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的项目年工业供热量计算方法……………………………………… 14
附录C(规范性) 监测数据和要求……………………………………………………………………… 16
附录D(资料性) 相关参数缺省值……………………………………………………………………… 17
参考文献…………………………………………………………………………………………………… 18
图1 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程序……………………………………………………………… 2
表1 主要的项目情景及基准线情景……………………………………………………………………… 3
表A.1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 6
表A.2 利用太阳能供暖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 6
表A.3 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 7
表A.4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7 …………………………………………Ⅰ
表A.5 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8
表A.6 基准线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9
表B.1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的项目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 13
表B.2 利用太阳能供暖的项目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 13
表B.3 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的项目单位集热面积年供冷量…………………………………… 14
表B.4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的项目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 15
表C.1 监测数据和要求………………………………………………………………………………… 16
表D.1 相关参数缺省值………………………………………………………………………………… 17
参考文献…………………………………………………………………………………………………… 18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 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生态环境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太阳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02)和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548)共同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太阳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市
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市燃气集团研究院、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
有限公司、山东桑乐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阳光博士太阳能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山东龙光天旭太阳能有限公司、山东日昇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
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天津建科建筑节能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山西晋环科源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中关村现代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建科环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博佳、刘猛、张昕宇、何涛、焦青太、郝勇、李开春、苏士强、王登甲、边萌萌、
吴媛媛、刘义达、苗庆伟、李美霞、孙亮、杨洁、张士刚、种阳、邢作新、张磊、赵吉芳、马磊、吴俊松、张浩楠、
邓昱、何源、王敏、桑晶、张巳男、周碧如、王博渊、陈旭东、蔡文博。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太阳能热利用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内容、评估程序、情景确定及温室气体源识
别、减排量计算、监测及数据质量管理和减排量评估报告编制等。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供暖、热能驱动制冷、提供工业用热等项目,以及两种或两
种以上前述形式组合应用的项目运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
本文件也适用于综合能源利用项目中太阳能热利用部分运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3760 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通用要求
GB/T40703 太阳能中温工业热利用系统设计规范
GB/T50801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T3376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太阳能热利用 solarthermalapplications
吸收太阳辐射转化成热能并加以利用,满足用户全部或部分用热或用冷需求。
3.2
项目边界 projectboundary
拟评估项目中太阳能集热、蓄热、输配、控制系统,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项目还包含热能驱动的
制冷设备,不包含辅助能源系统或综合能源利用项目中除太阳能热利用以外的其他设备。
3.3
基准线情景 baselinescenario
用来提供参照的,在不实施项目的情景下可能发生的假定情景。
[来源:GB/T33760—2017,3.4]
3.4
基准线边界 baselineboundary
基准线情景中,为实现与项目相同效果所必需具备的能量转换和输配系统。
3.5
温室气体减排量 greenhousegasemissionreduction
经计算得到的一定时期内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基准线情景的排放量相比较的减少量。
1
GB/T44818—2024
[来源:GB/T33760—2017,3.5]
3.6
二氧化碳当量 carbondioxideequivalent;CO2e
在辐射强迫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
注:二氧化碳当量等于给定气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全球变暖潜势值。
[来源:GB/T33760—2017,3.7]
4 减排量评估要求与方法
4.1 评估内容
4.1.1 项目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温室气体种类确定、情景确定及温室气体源识别、减排量计算、监测
及数据质量管理,以及减排量评估报告编制等。
4.1.2 对已实施的项目,应在项目稳定运行过程中对温室气体减排量进行评估;对于尚未实施项目,应
在项目策划阶段对温室气体减排量进行评估。
4.2 评估程序
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程序
4.3 温室气体种类
项目情景所涉及的温室气体种类仅包括CO2,基准线情景中还可能有电驱动制冷机组因使用制冷
剂而排放的HFCS。
4.4 情景确定及温室气体源识别
4.4.1 项目情景及基准线情景
表1给出了主要的项目情景及基准线情景。
2
GB/T44818—2024
表1 主要的项目情景及基准线情景
项目情景可能的基准线情景
代号情景代号情景
项目示例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P1 利用太阳能
供应热水
B1 从电网获得电力并采用电热水
锅炉、电热水器供热水
B2 利用天然气并采用燃气热水锅
炉或燃气热水器供热水
集中集热太阳能供热水项目
分散集热太阳能供热水项目
P2 利用太阳能
供暖
B3 从电网获得电力并采用电供暖
设备供暖
B4 采用燃煤供热锅炉供暖
B5 利用天然气并采用燃气锅炉或
燃气采暖炉供暖
户式太阳能供暖项目
太阳能区域供热项目
P3
利用太阳能
热能驱动
制冷
B6 从电网获得电力并采用电制冷
设备供冷
B7 利用天然气并采用热能驱动制
冷设备制冷
太阳能空调项目
太阳集中制冷项目
P4
利用太阳能
提供工业
用热
B8 从电网获得电力并采用工业电
锅炉提供工业用热
B9 采用燃煤锅炉提供工业用热
B10 利用天然气并采用燃气锅炉提
供工业用热
太阳工业热利用项目
注:对于利用太阳能提供农业过程用热及太阳能海水淡化项目,参照表1中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的情景。
4.4.2 基准线情景确定
4.4.2.1 基准线情景应按GB/T33760规定的减排量评估基本原则确定。
4.4.2.2 新建项目应采用国家政策所规定的技术作为基准线情景。当没有规定时,应根据项目所在地
采用的主流技术和能源供应情况,从以下备选方式中确定新建项目的基准线情景。
a)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
1) 集中集热太阳能热水项目,可选取从电网获得电力并采用电热水锅炉供热水或利用天然
气并采用燃气热水锅炉供热水作为基准线情景;
2) 分散集热太阳能供热水项目,可选取从电网获得电力并采用电热水器供热水或利用天然
气并采用燃气热水器供热水作为基准线情景。
b) 利用太阳能供暖:
1) 供暖对象为单栋建筑或建筑中单个住户的户式太阳能供暖项目,可选取从电网获得电力
并采用电供暖设备或利用天然气并采用燃气采暖炉供暖作为基准线情景;
2) 供暖对象为多栋建筑或区域的太阳能区域供暖项目,可选取燃煤锅炉或利用天然气并采
用燃气锅炉供暖作为基准线情景。
c) 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可根据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选取从电网获得电力并采用电制
3
GB/T44818—2024
冷设备或者利用天然气并采用热能驱动制冷设备供冷作为基准线情景。
d)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可根据工艺供热温度、功率等需求,选取从电网获得电力并采用工
业电锅炉、利用天然气并采用燃气锅炉、或采用燃煤锅炉提供工业用热作为基准线情景。
4.4.2.3 改造项目应根据改造项目实施前具体情况选取基准线情景。
4.4.2.4 扩建项目应根据目标用户需求,按改造或新建项目方式确定基准线情景。
4.4.2.5 涵盖两种或两种以上情景的项目,应根据系统供能形式,分别选取不同的基准线情景进行评
估,并相加得到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4.4.2.6 表1中未涉及的项目情景和对应的基准线情景,可由有关各方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协商后确定。
4.4.3 边界及排放源识别
4.4.3.1 项目边界一般包括太阳能集热、蓄热、输配、控制系统,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时还应包含热
能驱动的制冷设备。基准线边界应包括电网供电的供热制冷设备、输配、控制系统等,以及使用其他能
源的供热制冷设备。
4.4.3.2 项目排放源一般应包括边界内集热、蓄热、输配、控制系统使用电网电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基准线排放源一般应包括边界内各设备因使用电网电力、煤、燃气或其他燃料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排
放,以及采用电驱动制冷机组时因使用制冷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4.4.3.3 对项目和基准线边界确定及排放源识别应符合附录A 中A.1的规定。
4.5 减排量计算
项目排放量和基准线排放量计算应符合A.2和A.3的规定。
一定时期内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由式(1)计算:
ER =BE -PE …………………………(1)
式中:
ER ———一定时期内,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BE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PE ———同一时期内,项目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对于涵盖两种或两种以上情景的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应根据系统供能形式,分别选取不同的基准
线情景进行计算后相加得到。
4.6 数据来源
用于计算项目排放量和基准线排放量的生活热水供热量、供暖供热量、制冷供冷量、工业供热量以
及设备耗电量等数据获得要求如下:
a) 已实施的项目,应选择或建立监测程序,对有关运行数据进行定期监测或估算;当项目无法监
测或监测数据无法满足要求(见4.7.2)且评估时间长度为整年时,可采用附录B的方法计算生
活热水供热量、供暖供热量、制冷供冷量、工业供热量;
b) 尚未实施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其他相关材料获取与项目有关的生活热水供
热量、供暖供热量、制冷供冷量、工业供热量以及设备耗电量等数据,并说明其来源后,根据本
文件规定的方法计算减排量。
4.7 监测及数据质量管理
4.7.1 监测计划
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的监测计划应按照GB/T33760制订和执行。监测计划应包含但不
4
GB/T44818—2024
限于:
a) 监测目的;
b) 数据和信息的类型及计量单位;
c) 数据来源;
d) 监测方法,包括估算、测量或计算方式;
e) 监测次数和周期(考虑目标用户的需求);
f) 数据和信息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g) 监测职责;
h) 监测数据信息系统,包括数据的保存和存放位置。
在项目实施中,项目业主应按规范实施监测准则和程序,通过各类测量仪器/设备的监测,记录、汇
编和分析有关数据,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并对数据存档,保证测量管理体系符合质量和规范要求。
4.7.2 监测数据要求
4.7.2.1 需要监测的数据及要求应符合附录C中的规定。
4.7.2.2 对于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供暖、热能驱动制冷项目,测量仪器/设备应满足GB/T50801中对
太阳能热利用监测的要求,对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项目,测量仪器/设备应满足GB/T40703中对
太阳能工业热利用系统控制子系统的要求,并定期检定或校准,检定或校准机构应具有测量仪器/设备
的计量检定资质。
4.7.2.3 在项目运行期内连续监测需要较高的成本和技术能力,当有关各方协商同意时,可选择有代表
性的时间段测试生活热水供热量、供暖供热量、制冷供冷量、工业供热量以及设备耗电量等数据以确定
减排量。
4.7.2.4 测试期应包括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各典型工况,且满足以下要求:
a)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供暖、热能驱动制冷项目,监测/测试周期选择应符合GB/T50801的
规定;
b)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项目,宜参考相关历史生产记录确定典型工况,且监测/测试周期宜
不少于30d。
4.7.3 数据质量管理
4.7.3.1 应建立和应用数据质量管理程序,对与项目和基准线情景有关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管理。
表C.1的监测数据和参数为项目业主实际测量值时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数据质量校核。
4.7.3.2 相关排放因子及燃料热值无法监测或数据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国家最新公布的或主
管部门认可的相关数据,无相关数据的,可采用附录D中的缺省值。
4.8 减排量评估报告编制
减排量评估报告编制应按照GB/T33760执行。
5
GB/T44818—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基准线边界确定及排放源
A.1 基准线边界确定及排放源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的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见表A.1。
表A.1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
边界/排放源
项目及基准线情景组合
P1-B1 P1-B2
项目
边界太阳能集热、蓄热、输配、控制系统等
排放源各设备本身因电力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基准线
边界电网:电热水锅炉或电热水器,输配系统等
供热设备:燃气热水锅炉或燃气热水器
电网:输配系统等
排放源
电网为满足加热、输配、控制等过程的用电
需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燃气热水锅炉或燃气热水器为加热水而产生
的温室气体排放;电网为满足输配、控制等用
电需求而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利用太阳能供暖的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见表A.2。
表A.2 利用太阳能供暖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
边界/排放源
项目及基准线情景组合
P2-B3 P2-B4 P2-B5
项目
边界太阳能集热、蓄热、输配、控制系统等
排放源各设备本身因电力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基准线
边界
电网:电供暖设备、
输配系统等
供热设备:燃煤供热锅炉
电网:输配、控制系统
供热设备:燃气锅炉或燃气采暖炉
电网:输配、控制系统
排放源
电网为满足加热、输
配、控制等过程的用
电需求而产生的温
室气体排放
燃煤供热锅炉供热产生
的温室气体排放;电网为
满足输配、控制等用电需
求而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燃气锅炉或燃气采暖炉供热产生的温室
气体排放;电网为满足输配、控制等用电
需求而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6
GB/T44818—2024
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的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见表A.3。
表A.3 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
边界/排放源
项目及基准线情景组合
P3-B6 P3-B7
项目
边界集热、蓄热、输配、控制系统等,以及热能驱动的制冷设备
排放源各设备本身因电力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基准线
边界
电网:电驱动制冷机组、冷却塔等制冷设
备,以及输配、控制系统等
热能驱动制冷设备:直燃式制冷机组
电网:冷却塔等设备,以及输配、控制系统等
排放源
电驱动冷水机组和冷却塔等设备制冷消耗
电网电力,以及电网为满足输配、控制等过
程的用电需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由于
制冷剂使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热能驱动制冷设备消耗天然气制冷产生的温
室气体排放;输配、控制等过程用电而产生的
温室气体排放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的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见表A.4。
表A.4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项目和基准线边界及排放源
边界/排放源
项目及基准线情景组合
P4-B8 P4-B9 P4-B10
项目
边界集热、蓄热、输配、控制系统等
排放源各设备本身因电力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基准线
边界
电网:工业电锅炉、输配、
控制系统等
供热设备:燃煤锅炉
电网:输配、控制系统等
供热设备:燃气锅炉
电网:输配、控制系统等
排放源
电网为满足加热、输配、
控制等过程的用电需求
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燃煤锅炉为提供工业用
热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
放;电网为满足输配、控
制等用电需求而产生温
室气体排放
燃气锅炉为提供工业用热而产生的
温室气体排放;电网为满足输配、控
制等用电需求而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A.2 项目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式见表A.5。
7
GB/T44818—2024
表A.5 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情景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与监测内容
项目
排放量
项目排放量应包括边界内集热、蓄热、输配、控制等系统使用电力产生的排放量,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
冷项目还应包含热能驱动的制冷设备使用电力产生的排放量:
PE = ECP +ECC + Σi
( ECi )×EFe
式中:
PE ———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CP———同一时期内,项目中输配系统消耗的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当项目与辅助能源或其
他能源系统共用输配系统时,该部分电量按输配的太阳能供热/冷量占比进行分摊,当项目
未设置供热/供冷泵或者风机等输配设备时按0计算;
ECC———同一时期内,项目中控制系统消耗的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当项目与辅助能源或其
他能源系统共用控制系统时,该部分电量按输配的太阳能供热/冷量占比进行分摊,当项目
的控制系统集成在集热、蓄热或输配设备中或难以单独计量时,可不单独计算;
ECi———同一时期内,项目中除输配和控制系统外的其余设备i 消耗的电量,单位为兆瓦时
(MW·h);
EFe———电力的CO2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e/(MW·h)],应采用国家最
新公布的或主管部门认可的相关数据
监
测
参
数
P1 ECP ECC ECi QHW
P2 ECP ECC ECi QH
P3 ECP ECC ECi QC
P4 ECP ECC ECi QI
A.3 基准线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基准线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式见表A.6。
8
GB/T44818—2024
表A.6 基准线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
情景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B1
基准
线排
放量
基准线排放量应包括电网为满足加热、输配、控制等过程的用电需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BE=BEEL=(ECP+ECC+EH )×EFe= ECP+ECC+ QHW
ηrηHW ( )×EFe
式中:
BE ———一定时期内,基准线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BEEL———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加热、输配、控制等过程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
氧化碳当量(tCO2e);
ECP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热水输配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CC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控制系统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H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热水加热所消耗的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EFe ———电力的CO2排放因子,与项目情景下相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e/
(MW·h)];
QHW ———同一时期内用户侧生活热水供热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MW·h);
ηr ———考虑热量损失后的生活热水输配效率,以%表示;
ηHW ———电热水锅炉或电热水器效率,无量纲,可取0.90
B2
基准
线排
放量
基准线排放量应包括边界内燃气热水锅炉或燃气热水器为加热水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电网为
满足输配、控制等用电需求而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BE=BEEL+BEF=(ECP+ECC)×EFe+QHW ×3.6
ηrηHW ×EFj
式中:
BE ———一定时期内基准线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BEEL———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输配、控制系统因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
当量(tCO2e);
BEF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消耗燃料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CP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热水输配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CC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控制系统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Fe ———电力的CO2排放因子,与项目情景下相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e/
(M W·h)];
QHW ———同一时期内生活热水供热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MW·h);
ηr ———考虑热量损失后的生活热水输配效率,以百分数(%)表示;
ηHW ———燃气锅炉或燃气热水器效率,以%表示,可取86%。
EFj ———第j 种燃料单位能量的CO2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吉焦(tCO2e/GJ),该值
优先选取可获得的最新当地或国家公布的数据,无法获得时采用表D.1中缺省值
9
GB/T44818—2024
表A.6 基准线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续)
情景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B3
基准
线排
放量
基准线排放量应包括电网为满足加热、输配、控制等过程的用电需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BE=BEEL=(ECP+ECC+EH )×EFe= ECP+ECC+ QH
COPsys ( )×EFe
式中:
BE ———一定时期内,基准线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BEEL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加热、输配、控制等过程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
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CP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热量输配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
时(MW·h);
ECC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控制系统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
时(MW·h);
EH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电力供暖设备消耗的电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EFe ———电力的CO2排放因子,与项目情景下相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
e/(MW·h)];
QH ———同一时期内供热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MW·h);
COPsys ———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制热时的性能系数,无量纲,可参考GB/T50801的空气源热泵
制热性能系数要求取值
B4
B5
基准
线排
放量
基准线排放量应包括边界内燃煤供热锅炉、燃气锅炉或燃气采暖炉供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电
网为满足输配、控制等用电需求而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BE=BEEL+BEF=(ECP+ECC)×EFe+QH ×3.6
ηH ×EFj
式中:
BE ———一定时期内,基准线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BEEL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输配、控制等过程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
当量(tCO2e);
BEF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消耗燃料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CP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热量输配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CC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控制系统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Fe ———电力的CO2排放因子,与项目情景下相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e/
(MW·h)];
QH ———同一时期内供热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MW·h);
ηH ———燃煤供热锅炉、燃气热水锅炉或燃气采暖炉的供热综合效率,以%表示,燃煤供热锅炉可
取82%,燃气热水锅炉可取92%,燃气采暖炉可取86%;
EFj ———第j 种燃料单位能量的CO2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吉焦(tCO2e/GJ),该值
优先选取可获得的最新当地或国家公布的数据,无法获得时采用表D.1中缺省值
10
GB/T44818—2024
表A.6 基准线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续)
情景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B6
基准
线排
放量
基准线排放量应包括电驱动冷水机组和冷却塔等设备制冷消耗电网电力,电网为满足输配、控制等过
程的用电需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制冷剂使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BE=BEEL+BER= ECP+ECC+QC
ηC ( )×EFe+mRyRGWPR/1000
式中:
BE ———一定时期内,基准线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BEEL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加热、输配、控制等过程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
氧化碳当量(tCO2e);
BER ———同一时期内,由于制冷剂使用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CP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热量输配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
时(MW·h);
ECC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控制系统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
时(MW·h);
QC ———同一时期内供冷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MW·h);
ηC ———电驱动制冷系统的综合制冷效率,可取3.50;
EFe ———电力的CO2排放因子,与项目情景下相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e/
(MW·h)];
mR ———电驱动冷水机组的制冷剂充注量,单位为千克每次(kg/次);
yR ———同一时期内,项目中电驱动冷水机组制冷剂充注次数,单位为次;
GWPR———电驱动冷水机组使用制冷剂的全球变暖潜力值,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吨(tCO2e/t)
B7
基准
线排
放量
基准线排放量应包括边界内热能驱动制冷设备消耗天然气制冷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输配、控制
等过程用电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BE=BEEL+BEF=(ECP+ECC)×EFe+QC×3.6
ηC ×EFG
式中:
BE ———一定时期内,基准线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BEEL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输配、控制等过程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
当量(tCO2e);
BEF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消耗燃料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CP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热量输配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CC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控制系统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Fe ———电力的CO2排放因子,与项目情景下相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e/
(MW·h)];
QC ———同一时期内供冷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MW·h);
ηC ———直燃式制冷系统的综合制冷效率,可取1.10;
EFG ———天然气单位能量的CO2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吉焦(tCO2e/GJ),该值优先
选取可获得的最新当地或国家公布的数据,无法获得时采用表D.1中缺省值
11
GB/T44818—2024
表A.6 基准线情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续)
情景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B8
基准
线排
放量
基准线排放量应包括电网为满足加热、输配、控制等过程的用电需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BE=BEEL=(ECP+ECC+ECI)×EFe= ECP+ECC+QI
ηI ( )×EFe
式中:
BE ———一定时期内,基准线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BEEL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加热、输配、控制等过程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
氧化碳当量(tCO2e);
ECP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热量输配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CC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控制系统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CI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工业电锅炉等电力加热设备消耗的电量,单位为兆瓦时
(MW·h);
EFe ———电力的CO2排放因子,与项目情景下相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e/
(MW·h)];
QI ———同一时期内工业供热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MW·h);
ηI ———工业电锅炉效率,无量纲,可取0.90
B9
B10
基准
线排
放量
基准线排放量应包括边界内燃煤锅炉或燃气锅炉为提供工业用热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输配、
控制等过程用电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BE=BEEL+BEF=(ECP+ECC)×EFe+QI×3.6
ηH ×EFj
式中:
BE ———一定时期内,基准线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BEEL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输配、控制等过程电力消耗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
当量(tCO2e);
BEF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消耗燃料产生的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
ECP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热量输配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CC ———同一时期内,基准线情景中控制系统消耗的电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
(MW·h);
EFe ———电力的CO2排放因子,与项目情景下相同,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时[tCO2e/
(MW·h)];
QI ———同一时期内工业供热量,该值应与项目情景相同,单位为兆瓦时(MW·h);
ηH ———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的供热综合效率,以% 表示,燃煤锅炉可取82%,燃气锅炉可
取92%;
EFj ———第j 种燃料单位能量的CO2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吉焦(tCO2e/GJ),该值
优先选取可获得的最新当地或国家公布的数据,无法获得时采用表D.1中缺省值
12
GB/T44818—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项目年供能量计算方法
B.1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的项目年生活热水供热量计算方法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的项目年生活热水供热量可由式(B.1)计算:
QHW =AH HW/1000 …………………………(B.1)
式中:
QHW ———年生活热水供热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A ———集热系统的集热器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H HW ———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根据项目所处太阳能资
源区按表B.1选取。
表B.1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的项目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
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
太阳能资源区单位集热面积供热量
最丰富735
很丰富630
丰富441
一般350
B.2 利用太阳能供暖的项目年供热量计算方法
利用太阳能供暖的项目年供热量可由式(B.2)计算:
QH =AH H/1000 …………………………(B.2)
式中:
QH ———年供热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A ———集热系统的集热器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H H ———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根据项目所处太阳能资源
区按表B.2选取。
表B.2 利用太阳能供暖的项目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
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
太阳能资源区
气候区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
最丰富245 153 — — —
很丰富210 131 — — —
丰富147 92 — — —
13
GB/T44818—2024
表B.2 利用太阳能供暖的项目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续)
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
太阳能资源区
气候区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
一般117 73 — — —
注1:年供热量为一个供暖期内提供的热量,根据太阳能年辐照量和严寒、寒冷地区平均供暖时间计算得到。
注2:根据GB50352规定,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建筑物可不考虑冬季保温、防寒、防冻要求,因
此未给出此类地区供热量。实际应用时,上述地区的年供热量以监测数据作为依据进行计算。
B.3 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的项目年供冷量计算方法
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的项目年供冷量可由式(B.3)计算:
QC =AH C/1000 …………………………(B.3)
式中:
QC ———年供冷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A ———集热系统的集热器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H C ———单位集热面积年供冷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根据项目所处太阳能资源
区与气候区按表B.3选取。
表B.3 利用太阳能热能驱动制冷的项目单位集热面积年供冷量
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
太阳能资源区
气候区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温和地区
最丰富— 123 184 245 —
很丰富— 105 158 210 —
丰富— 74 110 147 —
一般— 58 88 117 —
注1:年供冷量为一个空调期内提供的冷量,根据太阳能年辐照量和寒冷、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平均供
冷时间计算得到。
注2:根据GB50352规定,严寒地区和温和地区建筑物可不考虑夏季防热需求,因此未给出此类地区供冷量。
实际应用时,上述地区的年供冷量以监测数据作为依据进行计算。
B.4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的项目年工业供热量计算方法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的项目年工业供热量可由式(B.4)计算:
QI=AHI/1000 …………………………(B.4)
式中:
Qi ———年工业供热量,单位为兆瓦时(MW·h);
A ———集热系统的集热器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14
GB/T44818—2024
HI———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根据项目所处太阳能资源
区按表B.4选取。
表B.4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的项目单位集热面积年供热量
单位为千瓦时每平方米
太阳能资源区单位集热面积供热量
最丰富525
很丰富450
丰富315
一般250
15
GB/T44818—2024
附 录 C
(规范性)
监测数据和要求
监测数据和要求见表C.1。
表C.1 监测数据和要求
监测
参数
ECP ECC QC QH QI QHW ECi
输配
耗电量
控制
耗电量
供冷量供热量
工业
供热量
生活热水
供热量
项目中设备i 消耗的电量
单位MW·h MW·h MW·h MW·h MW·h MW·h MW·h
监测
目的
计算基准线情景
和项目排放量
计算基准线情景排放量计算项目排放量
来源项目业主的测量记录/第三方测量
测量
方法GB/T50801 GB/T50801 GB/T50801 GB/T50801 GB/T40703 GB/T50801 仪表测量
监测
频率
a) 应给出一定时期内,监测因子每天累计值。
b) 当有关各方协商同意时,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时间段测试监测因子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累计值。测试
期应包括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各典型工况。且满足以下要求:
1) 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供暖、热能驱动制冷项目,监测/测试周期选择应符合GB/T50801的
规定;
2) 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项目,宜参考相关历史生产记录确定典型工况,且监测/测试周期宜不
少于30d
QA/QC
(质量
评价/质
量控制)
过程
a) 对于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供暖、热能驱动制冷项目,测量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或校准,以满足
GB/T50801中对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要求;
b) 对于利用太阳能提供工业用热项目,测量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或校准,以满足GB/T40703中对太
阳能热利用系统的要求;
c) 测量仪器/设备的记录应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d) 相关数据应由具备检验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数据精度校核
16
GB/T44818—2024
附 录 D
(资料性)
相关参数缺省值
相关参数缺省值见表D.1。
表D.1 相关参数缺省值
燃料品种计量单位
低位发热量
(GJ/t,GJ/104 m3)
单位热值含碳量
(tC/GJ) 燃料碳氧化率
气体燃料天然气104 m3 389.31 15.3×10-3 99%
固体
燃料
无烟煤t 26.7 27.4×10-3 94%
烟煤t 19.57 26.1×10-3 93%
褐煤t 11.9 28×10-3 96%
洗精煤t 26.334 25.4×10-3 93%
型煤t 17.46 33.6×10-3 90%
注1:来源于GB/T32151.11—2018中附录C。
注2:排放因子获取时,由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二氧化碳与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相乘得出。
17
GB/T44818—2024
参 考 文 献
[1] GB20665 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和燃气采暖热水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2] GB/T32151.11—2018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1部分:煤炭生产企业
[3] GB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4] GB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5] GB50352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6] GB50364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7] GB50495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标准
[8] GB50787 民用建筑太阳能空调工程技术规范
[9] GB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18
GB/T44818—20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