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9008-2024 液相色谱法术语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17阅读模式
GB/T 9008-2024 液相色谱法术语 ,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71.040
CCS G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9008—2024
代替GB/T9008—2007
液相色谱法术语
Termsforliquidchromatography
2024-12-31发布2025-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一般术语………………………………………………………………………………………………… 1
4 仪器……………………………………………………………………………………………………… 4
5 固定相和流动相………………………………………………………………………………………… 9
6 色谱参数………………………………………………………………………………………………… 10
7 色谱图及其他…………………………………………………………………………………………… 20
附录A (资料性) 色谱图………………………………………………………………………………… 26
参考文献…………………………………………………………………………………………………… 29
索引………………………………………………………………………………………………………… 30

GB/T9008—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代替GB/T9008—2007《液相色谱法术语 柱色谱法和平面色谱法》,与GB/T9008—2007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范围的描述(见第1章,2007年版的第1章);
b) 第3章中增加了“亲水作用色谱法”(见3.6.1.3)、“强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弱阳离子交换色谱
法”“强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弱阴离子交换色谱法”(见3.6.4.2~3.6.4.5)、“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见3.6.8)术语和定义;增加了“正相液相色谱法”的英文缩略语(见3.4)、“凝胶过滤色谱法”的
英文缩略语(见3.6.2.1)、“亲和色谱法”的英文缩略语(见3.6.3)、“离子色谱法”的英文缩略语
(见3.6.4.1)、“离子抑制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反相离子对色谱法”“疏水作用色谱法”的英
文缩略语(见3.6.5~3.6.7)、“制备液相色谱法”的英文缩略语(见3.6.9)、“纸色谱法”的英文缩
略语(见3.7.1);
c) 第3章中更改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义(见3.6.1,2007年版的3.6.1)、“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的术语和定义(见3.6.1.1,2007年版的3.6.1.1)、“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英文缩略语(见
3.6.1.2,2007年版的3.6.2)、“体积排阻色谱法”的术语(见3.6.2,2007年版的3.6.3)、“疏水作
用色谱法”的定义(见3.6.7,2007年版的3.6.8);
d) 第4章中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见4.1.1.1、4.1.1.2)、“超临界流体色
谱仪”“制备液相色谱仪”(见4.1.1.5、4.1.1.6)、“泵”(见4.3)、“切换阀”(见4.4)、“柱[温]箱”(见
4.6)、“层析柱”(见4.7.7)、“柱前过滤器”(见4.8.1)、“阳离子抑制器”“阴离子抑制器”(见
4.9.1、4.9.2)、“高分辨质谱检测器”(见4.11.9.1)、“电雾式检测器”(见4.11.10)、“化学发光检
测器”(见4.11.12)、“电导率检测器”“安培检测器”(见4.11.13.1、4.11.13.2)、“黏度检测器”(见
4.11.15)术语和定义;增加了“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英文缩略语(见
4.11.5、4.11.6)、“[示差]折光率检测器”的英文缩略语(见4.11.7)、“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质谱
检测器”的英文缩略语(见4.11.8、4.11.9)、“荧光检测器”的英文缩略语(见4.11.11)、“电化学
检测器”的英文缩略语(见4.11.13);
e) 第4章中更改了“液相色谱仪”“薄层色谱仪”“多用色谱仪”(见4.1.1~4.1.3,2007年版的4.1.1~
4.1.3)、“柱入口”“柱出口”的定义(见4.7.1、4.7.2,2007年版的4.7.1、4.7.2)、“抑制器”的术语
(见4.9,2007年版的4.9);
f) 第5章中更改了“固定相”的定义(见5.1,2007年版的5.1)、“固定液”的定义(见5.1.1,2007年
版的5.1.1)、“化学键合相[填充剂]”的术语和英文对应词(见5.2.1,2007年版的5.2.1)、“流动
相”的定义(见5.6,2007年版的5.6);
g) 第6章中增加了“不对称因子”(见6.21)、“死时间”的优先术语(见6.4,2007年版的6.1)、“死
体积”的优先术语(见6.6);
h) 第6章中更改了“[流动相]流速”的术语和定义(见6.1,2007年版的6.3.1)、“死时间”的符号
(见6.4,2007年版的6.1)、“死体积”的符号(见6.6,2007年版的6.3)、“相对保留值”的英文对
应词和定义(见6.8,2007年版的6.11)、“柱效[能]”的术语(见6.15,2007年版的6.22)、“理论
[塔]板数”的术语和符号(见6.15.1,2007年版的6.22.1)、“有效[塔]板数”的术语和符号(见
6.15.2,2007年版的6.22.2)、“折合板高”的符号(见6.15.4,2007年版的6.22.4)、“分配系数”

GB/T9008—2024
“相比”的定义(见6.16、6.17,2007年版的6.18、6.19)、“容量因子”的符号和定义(见6.18,2007年
版的6.20)、“分离度”的符号和定义(见6.19,2007年版的6.23)、“分离因子”的定义(见6.20,
2007年版的6.12)、“拖尾因子”的定义和公式(见6.22,2007年版的6.36)、“相对响应值”的定
义(见6.23.1,2007年版的6.24.1)、“校正因子”的定义和公式(见6.24,2007年版的6.25)、“检
出限”的术语和英文对应词及定义、符号和公式(见6.26,2007年版的6.27);
i) 第7章中增加了“校正[面积]归一法”的术语和定义(见7.5);
j) 第7章中更改了“半[高]峰宽”的术语(见7.2.4,2007年版的7.2.4)、“鬼峰”的术语(见7.2.8,
2007年版的7.2.8)、“[面积]归一法”的术语和定义(见7.4,2007年版的7.11)、“外标法”“叠加
法”“内标法”的定义(见7.6~7.8,2007年版的7.12~7.1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6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宁波中钦检测
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检科健(天津)检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
司、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北京中化联合认证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华谱科
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秀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煤神马集
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德坤工贸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杰、李春华、韩宝英、郝媛、赵季飞、全灿、陈会明、田烨玮、杨一、张娟、金燕、
郑喆、魏杰、叶佳楣、王鑫、朱海荣、税新凤、刘军东、禹保卫、李妍。
本文件于1988年首次发布,2007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GB/T9008—2024
液相色谱法术语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液相色谱法的术语、定义及符号。
本文件适用于液相色谱法标准、技术文件和书刊的编写。
本文件不适用于电泳。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一般术语
3.1
液相色谱法 liquidchromatography;LC
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3.2
液-液色谱法 liquid-liquidchromatography;LLC
将固定液涂渍在载体上作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法。
3.3
液-固色谱法 liquid-solidchromatography;LSC
用固体(一般指吸附剂)作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法。
3.4
正相液相色谱法 normalphaseliquidchromatography;NPLC
固定相的极性较流动相的极性强的液相色谱法。
3.5
反相液相色谱法 reversedphaseliquidchromatography;RPLC
固定相的极性较流动相的极性弱的液相色谱法。
3.6
柱液相色谱法 liquidcolumnchromatography
在柱管内进行组分分离的液相色谱法。
注:本文件中柱色谱法仅含柱液相色谱法。
3.6.1
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
使用2μm~20μm 粒径固定相、具有较高操作压力(最高达50 MPa)和高分离效能的柱液相色
谱法。
3.6.1.1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UHPLC
固定相粒径小于2μm、操作压力大于50MPa的柱液相色谱法。
1
GB/T9008—2024
3.6.1.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eversedphase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RP-HPLC
由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组成的体系,用于分析能溶于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中的有机物的柱液
相色谱法。
3.6.1.3
亲水作用色谱法 hydrophilicinteractionchromatography;HILIC
通过待分离物质在亲水性固定相的富水层与含有水和有机溶剂的较低极性流动相间分配而实现分
离的柱液相色谱法。
3.6.2
体积排阻色谱法 sizeexclusionchromatography;SEC
用化学惰性的多孔性物质作为固定相,试样组分按分子体积(严格地讲是流体力学体积)进行分离
的液相色谱法。
3.6.2.1
凝胶过滤色谱法 gelfiltrationchromatography;GFC
水或水溶液作为流动相的体积排阻色谱法。
3.6.2.2
凝胶渗透色谱法 gelpermeationchromatography;GPC
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的体积排阻色谱法。
3.6.3
亲和色谱法 affinitychromatography;AC
利用某待分离物质和固定相连接的配位体之间存在特殊选择性实现混合物中该物质高选择性分离
的色谱法。
3.6.4
离子交换色谱法 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IEC
以静电交换作用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液相色谱法。
3.6.4.1
离子色谱法 ionchromatography;IC
根据离子性化合物与固定相表面离子性功能基团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进行离子性化合物分离和分
析的色谱法。
3.6.4.2
强阳离子交换色谱法 strongcat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采用强阳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的离子交换色谱法。
3.6.4.3
弱阳离子交换色谱法 weakcat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采用弱阳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的离子交换色谱法。
3.6.4.4
强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strongan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采用带正电的强碱性基团填料为固定相的离子交换色谱法。
3.6.4.5
弱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weakanionexchangechromatography
采用带正电的弱碱性基团填料为固定相的离子交换色谱法。
3.6.5
离子抑制色谱法 ionsuppressionchromatography;ISC
通过调节流动相的pH 值抑制试样组分的电离,进行离子型化合物分离的液相色谱法。
2
GB/T9008—2024
3.6.6
离子对色谱法 ionpairchromatography;IPC
用形成离子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的液相色谱法。
3.6.6.1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reversedphaseionpairchromatography;RP-IPC
用适当的离子对试剂与被测离子结合,生成具有一定疏水性的中性离子对化合物,用反相分配色谱
进行分离的色谱法。
3.6.7
疏水作用色谱法 hydrophobicinteractionchromatography;HIC
采用适度疏水性填料作为固定相,含盐水溶液作为流动相,借助组分与固定相间疏水作用实现分离
生物大分子化合物的液相色谱法。
3.6.8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supercriticalfluidchromatography;SFC
用处于临界温度及临界压力以上的流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法。
3.6.9
制备液相色谱法 preparativeliquidchromatography;Prep-LC
用处理较大量试样的色谱系统,通过分离、切割和收集组分,提纯化合物的液相色谱法。
3.7
平面色谱法 planarchromatography
在平面介质上进行组分分离的色谱法。
3.7.1
纸色谱法 paperchromatography;PC
用纸作为固定相或载体的平面色谱法。
3.7.1.1
环形纸色谱法 circularpaperchromatography
采用圆形纸,流动相由纸中心向四周移动的纸色谱法。
3.7.2
薄层色谱法 thinlayerchromatography;TLC
载板上涂布或烧结一薄层物质作为固定相,并具有高分离效能的平面色谱法。
3.7.2.1
高效薄层色谱法 highperformancethinlayerchromatography;HPTLC
用高分离效能薄层板的色谱法。
3.7.2.2
浸渍薄层色谱法 impregnatedthinlayerchromatography
用浸渍在薄层板上的有机或无机物质作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法。
3.7.2.3
凝胶薄层色谱法 gelthinlayerchromatography
用溶胀的凝胶作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法。
3.7.2.4
离子交换薄层色谱法 ionexchangethinlayerchromatography
用离子交换剂作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法。
3.7.2.5
制备薄层色谱法 preparativethinlayerchromatography
在载板上增加薄层的厚度,使其能处理较大量试样,以提纯化合物的薄层色谱法。
3
GB/T9008—2024
3.7.2.6
薄层棒色谱法 thinlayerrodchromatography
在石英棒或石英管外壁上涂布一薄层物质作为固定相的薄层色谱法。
4 仪器
4.1
色谱仪 chromatograph
应用色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仪器。
4.1.1
液相色谱仪 liquidchromatograph
用液体作为流动相,由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的分析
仪器。
4.1.1.1
高效液相色谱仪 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
耐受较高操作压力(最高达50MPa),具有较高分离效能的液相色谱仪。
4.1.1.2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
最大耐压超过50MPa的液相色谱仪。
4.1.1.3
凝胶渗透色谱仪 gelpermeationchromatograph
流动相为有机溶剂,固定相是化学惰性的多孔物质(如凝胶)的色谱仪。
4.1.1.4
离子色谱仪 ionchromatograph
对阳离子和阴离子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检测的色谱仪。
4.1.1.5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 supercriticalfluidchromatograph
以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进行分离和检测的色谱仪。
4.1.1.6
制备液相色谱仪 preparativeliquidchromatograph
具有较大进样量和较高流速,提纯较大量试样的色谱仪。
4.1.1.7
多维色谱仪 multidimentionnalchromatograph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谱仪组合起来的具有分离复杂样品中多组分功能的色谱仪。
4.1.1.8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liquidchromatograph-massspectrometer
具有高分离能力的液相色谱与提供丰富结构信息的质谱仪组合联机使用的分析仪器。
4.1.2
薄层色谱仪 thinlayerchromatograph
使用薄层色谱快速分离少量物质并进行检测分析的仪器。
4.1.3
多用色谱仪 unifiedchromatograph
能够单独进行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和微柱液相色谱操作,或在一次色谱分析中改变流动相,
4
GB/T9008—2024
对同一种样品依次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色谱分析的色谱仪。
4.2
储液器 reservoir
液相色谱仪中存储流动相的容器。
4.3
泵 pump
输送流动相的部件。
4.3.1
往复泵 reciprocatingpump
用电动机驱动活塞在液缸内作往复运动,从而输送流动相的部件。
4.3.2
注射泵 syringepump
用电动机驱动,液缸内活塞以一定的速率向前推进,从而输送流动相的部件。
4.3.3
气动泵 pneumaticpump
用气体作动力驱动活塞输送流动相的部件。
4.3.4
蠕动泵 peristalticpump
用挤压富有弹性的软管的方式输送流动相的部件。
4.4
切换阀 switchingvalve
用于转换仪器工作模式,快速更换流路、分离体系的部件。
4.5
进样器 sampleinjector
能定量地将试样注入色谱系统的器件或装置。
4.6
柱[温]箱 columncompartment
色谱柱置于其中的容器。
注:术语中方括号内的字表示可省略的字,下同。
4.7
[色谱]柱 [chromatographic]column
内有固定相用以分离混合组分的柱管。
注:英文对应词中方括号内的字表示可省略的字,下同。
4.7.1
柱入口 columninlet
柱的流动相流入端口。
4.7.2
柱出口 columnoutlet
柱的流动相流出端口。
4.7.3
空心柱 opentubularcolumn
开管柱
内壁有固定相的开口的毛细管柱。
5
GB/T9008—2024
4.7.4
分离柱 separatingcolumn
完成溶质分离的柱管。
4.7.5
混合柱 mixedcolumn
填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固定相的色谱柱。
4.7.6
组合柱 coupledcolumn
串联或并联不同性能的固定相的色谱柱。
4.7.7
层析柱 chromatographycolumn
凝胶层析技术中的主体。
注:一般为装填固定相的玻璃管或有机玻璃管。
4.8
预柱 pre-column
置于泵和进样器之间预处理流动相的柱管。
4.8.1
柱前过滤器 pre-columnfilter
用于过滤流动相中的杂质和固体颗粒,保护液相系统的正常运行的过滤型部件。
4.8.2
保护柱 guardcolumn
放置在进样器和分离柱之间的防护柱。
4.8.3
预饱和柱 pre-saturationcolumn
使流动相在进入色谱柱前被固定液饱和,防止色谱柱内固定液流失而具有较高固定液含量的预柱。
4.8.4
浓缩柱 concentratingcolumn
在分离柱上洗脱之前为了收集稀释样品而在循环进样器管线内放置的小柱。
4.9
抑制器 suppressor
离子色谱法中,利用离子交换反应抑制色谱柱后流出液中的高电导率离子的部件。
4.9.1
阳离子抑制器 cationsuppressor
将高电导的淋洗液转变成为低电导的弱碱或水的部件。
4.9.2
阴离子抑制器 anionsuppressor
将高电导的淋洗液转变成为低电导的弱酸或水的部件。
4.10
柱后反应器 post-columnreactor
对色谱柱流出组分进行化学反应提高检测器灵敏度的部件。
4.11
检测器 detector
能检测色谱柱流出组分及其量的变化的部件。
6
GB/T9008—2024
4.11.1
微分检测器 differentialdetector
将化合物定量地转化为可测的物理信号的部件。
4.11.2
积分检测器 integraldetector
响应值取决于组分累积量的检测器。
4.11.3
总体性能检测器 bulkpropertydetector
响应值取决于流出液某些物理性质的总变化的检测器。
4.11.4
溶质性能检测器 solutepropertydetector
响应值取决于流出液中组分的物理或化学特性的检测器。
4.11.5
紫外-可见光检测器 ultraviolet-visibledetector;UVD
利用组分在紫外-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有特征吸收而产生电信号的检测器。
4.11.6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photodiodearraydetector;PDA
利用光电二极管阵列作为检测元件的检测器。
4.11.7
[示差]折光率检测器 [differential]refractiveindexdetector;RID
利用流出液和流动相之间折光率的差异而产生电信号的检测器。
4.11.8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evaporativelight-scatteringdetector;ELSD
基于溶质的光散射性质设计的检测器。
4.11.9
质谱检测器 massspectrometrydetector;MS
釆用不同的离子化方式,将待测物电离形成带电离子,然后按照质荷比值分离、检测的检测器。
4.11.9.1
高分辨质谱检测器 high-resolutionmassspectrometrydetector;HRMS
质量分辨率大于10000的质谱检测器。
4.11.10
电雾式检测器 chargedaerosoldetector;CAD
基于溶质颗粒大小和电荷转移成正比的原理,通过气溶胶电晕放电过程转移电荷并形成带电溶质
粒子,使用高灵敏度静电检测计测量流出组分电信号的检测器。
4.11.11
荧光检测器 fluorescencedetector;FLD
利用组分在光源激发下发射荧光而产生电信号的检测器。
4.11.12
化学发光检测器 chemiluminescencedetector;CLD
基于化学反应生成激发态反应中间体或反应产物发光原理,测定色谱柱流出组分化学发光强度的
检测器。
4.11.13
电化学检测器 electrochemicaldetector;ECD
通过色谱柱流出物的电化学过程产生电信号的检测器。
7
GB/T9008—2024
4.11.13.1
电导率检测器 conductivitydetector
测定色谱柱流出组分电导率的检测器。
4.11.13.2
安培检测器 amperometricdetector
利用流出组分外加电压作用下,在电极表面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电流的变化进行测定的检
测器。
4.11.14
[激光]光散射检测器 [laser]lightscatteringdetector
利用激光器作光源,测量高分子溶液散射光强度的电信号的分子量检测器。
4.11.15
黏度检测器 viscositydetector
测定色谱柱流出物黏度的检测器。
4.12
记录器 recorder
记录由检测系统所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电信号的仪器。
4.13
积分仪 integrator
按时间累积检测系统所产生电信号的仪器。
4.14
流分收集器 fractioncollector
按色谱峰流出的信号或时间间隔收集流出液的装置。
4.15
体积标记器 volumemarker
在体积排阻色谱法中,标记淋洗体积的记录或计数器件。
4.16
点样器 sampleapplicator
能定量地将试样加在纸、薄层板或棒上的器件。
4.17
涂布器 spreader
将固定相及黏合剂等制成的浆状物均匀地涂布成薄层板或棒的装置。
4.18
薄层板 thinlayerplate
涂布有固定相薄层的载板。
4.18.1
浓缩区薄层板 concentratingzonethinlayerplate
前段涂布惰性物质,后段涂布固定相的薄层板。
4.18.2
荧光薄层板 fluorescencethinlayerplate
涂布的固定相薄层中加有荧光物质的薄层板。
4.18.3
反相薄层板 reversedphasethinlayerplate
用非极性物质浸渍或用非极性的化学键合相涂布的薄层板。
8
GB/T9008—2024
4.18.4
梯度薄层板 gradientthinlayerplate
用两种不同极性的固定相,其比例在单一方向上呈梯度变化而涂布成的薄层板。
4.18.5
烧结板 sinteredplate
将固定相烧结在载板上,供反复使用的薄层板。
4.19
展开室 developmentchamber
平面色谱法中展开时使用的容器。
4.19.1
夹层[展开]室 sandwich [development]chamber
用薄层板作为室的一壁,未涂布的玻璃板为另一壁。两边用垫片密封,组成体积很小的展开室。
4.20
光密度计 densitometer
利用一定波长和强度的光束照射在纸或薄层板上展开的斑点,测量透射或反射光强度变化的器件。
4.20.1
薄层扫描仪 thinlayerscanner
在平面色谱法中,对展开的斑点进行扫描测量的光密度计。
5 固定相和流动相
5.1
固定相 stationaryphase
色谱柱内、薄层板、薄层棒或纸上(包括纸本身)不移动的、起分离作用的物质。
5.1.1
固定液 stationaryliquid
涂渍在载体表面起分离作用的高沸点液体。
注:为固定相的组成部分。
5.1.2
载体 support
负载固定液的惰性固体。
5.2
柱填充剂 columnpacking
用于填充色谱柱的粒状固定相。
5.2.1
化学键合相[填充剂] chemicallybondedphase[packing]
用化学反应在载体表面键合特定基团的填充剂。
5.2.2
无孔型填充剂 non-porouspacking
在惰性核表面有一均匀多孔薄层的填充剂。
5.2.3
多孔型填充剂 porouspacking
颗粒表面的孔延伸到颗粒内部的填充剂。
9
GB/T9008—2024
5.2.4
吸附剂 adsorbent
具有吸附活性并用于色谱分离的固体物质。
5.2.5
离子交换剂 ionexchanger
能参与溶液中离子的交换作用而不改变本身一般物理特性,且具有可交换离子的聚合电解质。
5.3
基体 matrix
负载亲和配位体或其他活性基团的固体物质。
5.4
载板 supportplate
负载固定相薄层的平面介质。
注:一般为玻璃、金属或塑料板。
5.5
黏合剂 binder
使固定相或载体黏附在载板上的添加物。
5.6
流动相 mobilephase
在色谱过程中用以携带试样以及展开或洗脱组分的流体。
5.6.1
洗脱剂 eluent
淋洗剂
在柱液相色谱法中用作流动相的液体。
5.6.2
改性剂 modifier
加入流动相中能改变分离性能的少量试剂或溶剂。
5.6.3
等水溶剂 isohydricsolvent
在液固色谱法中,调配一定含水量的、不引起吸附剂活性变化的流动相。
5.6.4
展开剂 developer
在平面色谱法中用作流动相的液体。
5.7
显色剂 color[developing]agent
在纸或薄层板上使组分产生颜色的试剂。
6 色谱参数
6.1
[流动相]流速 flowrate[ofmobilephase]
Fc
流动相通过色谱柱的体积流速。
注:单位为毫升每分(mL/min)。
10
GB/T9008—2024
6.2
流动相平均线速 meanlinearvelocityofmobilephase
u
流动相沿色谱柱轴向移动的平均速度,由式(1)表示。
u =L
t0 …………………………(1)
式中:
u ———流动相平均线速,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L ———柱长,单位为厘米(cm);
t0———死时间,单位为秒(s)。
6.3
折合流动相速度校正系数 reducedmobilephasevelocity
v
对流动相平均线速进行校正,经校正后,能够使折合板高的计算与固定相的粒径无关,由式(2)
表示。
v =
udp
D M …………………………(2)
式中:
v ———折合流动相速度校正系数;
u ———流动相平均线速,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dp ———柱内固体颗粒的平均直径,单位为厘米(cm);
D M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扩散数,单位为平方厘米每秒(cm2/s)。
6.4
死时间 deadtime
滞留时间 hold-uptime
t0
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注:见附录A中图A.1,单位为分(min)。
[来源:GB/T4946—2008,5.1,有修改]
6.5
保留时间 retentiontime
tR
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
注:见图A.1,单位为分(min)。
[来源:GB/T4946—2008,5.2,有修改]
6.5.1
调整保留时间 adjustedretentiontime
t'R
减去死时间的保留时间,由式(3)表示。
t'R =tR -t0 …………………………(3)
式中:
t'R ———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tR ———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11
GB/T9008—2024
t0———死时间,单位为分(min)。
注:见图A.1。
[来源:GB/T4946—2008,5.2.1,有修改]
6.6
死体积 deadvolume
滞留体积 hold-upvolume
V0
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岀现峰最大值所需的流动相体积,由式(4)表示。
V0 =t0 ×Fc …………………………(4)
式中:
V0———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t0 ———死时间,单位为分(min);
Fc———校正到柱温下流动相体积流量,单位为毫升每分(mL/min)。
[来源:GB/T4946—2008,5.3,有修改]
6.7
保留体积 retentionvolume
VR
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值所需的流动相体积,由式(5)表示。
VR =tR ×Fc …………………………(5)
式中:
VR ———保留体积,单位为毫升(mL);
tR ———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Fc———校正到柱温下流动相体积流量,单位为毫升每分(mL/min)。
[来源:GB/T4946—2008,5.4,有修改]
6.7.1
调整保留体积 adjustedretentionvolume
V'R
减去死体积的保留体积,由式(6)表示。
V'R =VR -V0 …………………………(6)
式中:
V'R ———调整保留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R ———保留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0 ———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来源:GB/T4946—2008,5.4.1,有修改]
6.8
相对保留值 relativeretention
ri,s
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组分i 与参比组分调整保留时间或调整保留体积的比值,由式(7)表示。
ri,s=
t'R(i)
t'R(s)
=
V'R(i)
V'R(s) …………………………(7)
式中:
ri,s ———相对保留值;
t'R(i) ———组分i 的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12
GB/T9008—2024
t'R(s) ———参比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V'R(i) ———组分i 的调整保留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R(s) ———参比组分的调整保留体积,单位为毫升(mL)。
6.9
粒间体积 interstitialvolume
V0
色谱柱填充剂颗粒间隙中流动相所占有的体积。
注:单位为毫升(mL)。
6.10
[多孔填充剂的]孔体积 porevolume[ofporouspacking]
Vp
色谱柱中多孔填充剂的所有孔洞中流动相所占有的体积。
注:单位为毫升(mL)。
6.11
柱外体积 extra-columnvolume
Vext
从进样系统到检测器之间色谱柱以外的液路部分中流动相所占有的体积。
注:单位为毫升(mL)。
6.12
液相总体积 totalliquidvolume
Vtol
粒间体积、孔体积和柱外体积之和,由式(8)表示。
Vtol=V0 +Vp +Vext …………………………(8)
式中:
Vtol ———液相总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0 ———粒间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p ———[多孔填充剂的]孔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ext———柱外体积,单位为毫升(mL)。
6.13
洗脱体积 elutionvolume
淋洗体积
Ve
从进样开始计算的通过色谱柱的实际淋洗剂体积。
注:单位为毫升(mL)。
6.14
流体体积 hydrodynamicvolume
Vh
每摩尔的高分子化合物在溶液中运动时所占有的体积。其与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特性
黏数的乘积成正比,由式(9)表示。
Vh ∝ [η]×M …………………………(9)
式中:
Vh ———流体体积,单位为毫升(mL);
M ———相对分子质量;
[η]———特性黏数。
13
GB/T9008—2024
6.15
柱效[能] columnefficiency
色谱柱在色谱分离过程中主要由动力学因素(操作参数)所决定的分离效能。通常用理论[塔]板
数、理论板高或有效[塔]板数表示。
[来源:GB/T4946—2008,5.11,有修改]
6.15.1
理论[塔]板数 numberoftheoreticalplate
N
表示柱效(能)的物理量,由式(10)表示。
N =16(tRw
)2 =5.54( tR
wh/2
)2 …………………………(10)
式中:
N ———理论[塔]板数;
tR ———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w ———峰宽,单位为分(min);
wh/2 ———半高峰宽,单位为分(min)。
[来源:GB/T4946—2008,5.11.1,有修改]
6.15.2
有效[塔]板数 numberofeffectiveplate
Neff
减去死时间后表示柱效(能)的物理量,由式(11)表示。
Neff=16(t'R
w )2 =5.54( t'R
wh/2
)2 …………………………(11)
式中:
Neff ———有效[塔]板数;
t'R ———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w ———峰宽,单位为分(min);
wh/2 ———半高峰宽,单位为分(min)。
[来源:GB/T4946—2008,5.11.3,有修改]
6.15.3
理论板高 heightequivalenttoatheoreticalplate
H
单位理论塔板的长度。柱长除以理论板数,由式(12)表示。
H =L
n …………………………(12)
式中:
H ———理论板高,单位为毫米(mm);
L ———柱长,单位为毫米(mm);
n ———理论板数。
[来源:GB/T4946—2008,5.11.2,有修改]
6.15.4
折合板高 reducedplateheight
h
折合成固定相单位粒径的理论板高,由式(13)表示。
14
GB/T9008—2024
h =H
dp …………………………(13)
式中:
h ———折合板高;
H ———理论板高,单位为毫米(mm);
dp———柱内固体颗粒的平均直径,单位为毫米(mm)。
6.16
分配系数 partitioncoefficient
K
在平衡状态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质量浓度的比值,由式(14)表示。
K =
cL
cM …………………………(14)
式中:
K ———分配系数;
cL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克每毫升(g/mL);
cM ———组分在流动相中的质量浓度,单位为克每毫升(g/mL)。
[来源:GB/T4946—2008,5.9,有修改]
6.17
相比 phaseratio
β
<液-液色谱法>色谱柱内固定液体积与流动相体积的比值,由式(15)表示。
β=
VL
VM …………………………(15)
式中:
β ———相比;
VL ———柱内固定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M ———柱内流动相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6.18
容量因子 capacityfactor
k
在平衡状态时,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质量的比值,由式(16)表示。
k =K VL
VM
=K
β
=
t'R
t0 …………………………(16)
式中:
k ———容量因子;
K ———分配系数;
VL ———柱内固定相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M ———柱内流动相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β ———相比;
t'R ———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t0 ———死时间,单位为分(min)。
[来源:GB/T4946—2008,5.10,有修改]
15
GB/T9008—2024
6.19
分离度 resolution
R
表征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程度,两个组分保留时间之差除以其平均峰宽值,由式(17)表示。
R =2×
tR(2)-tR(1)
w1 +w2 …………………………(17)
式中:
R ———分离度;
tR(1)、tR(2) ———两个相邻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w1、w2 ———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峰宽,单位为分(min)。
注:见图A.2。
6.20
分离因子 separationfactor
α
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二个相邻组分调整保留时间或调整保留体积的比值,由式(18)表示。
α =
t'R(2)
t'R(1)
=
V'R(2)
V'R(1) …………………………(18)
式中:
α ———分离因子;
t'R(1)、t'R(2) ———两个相邻色谱峰的调整保留时间,单位为分(min);
V'R(1)、V'R(2)———两个相邻色谱峰的调整保留体积,单位为毫升(mL)。
6.21
不对称因子 asymmetryfactor
As
在峰高10%处做一条与基线平行的直线,峰高垂线至峰后沿的峰宽为b,峰高垂线至峰前沿的峰宽
为a。峰高10%处峰宽与a 两倍距离之间的比值,由式(19)表示。
As=a +b
2a …………………………(19)
式中:
As ———不对称因子;
b ———峰高10%处,峰高垂线至峰后沿的峰宽;
a ———峰高10%处,峰高垂线至峰前沿的峰宽。
注:用于表征色谱峰的对称性,见图A.3。
6.22
拖尾因子 tailingfactor
T
在峰高10%处做一条与基线平行的直线,峰高垂线至峰后沿的峰宽为b,峰高垂线至峰前沿的峰宽
为a,b 与a 之间的比值,由式(20)表示。
T =b
a …………………………(20)
式中:
T ———拖尾因子;
b ———峰高10%处,峰高垂线至峰后沿的峰宽;
a ———峰高10%处,峰高垂线至峰前沿的峰宽。
16
GB/T9008—2024
注:用于表征色谱峰的对称性,见图A.3。
6.23
响应值 response
组分通过检测器所产生的信号。
[来源:GB/T4946—2008,5.14]
6.23.1
相对响应值 relativeresponse
s
单位量组分i 与单位量参比组分响应值的比值,由式(21)或式(22)表示。
sm =
Ai/mi
As/ms …………………………(21)
sV =
Ai/Vi
As/Vs …………………………(22)
式中:
sm ———相对质量响应值;
sV ———相对体积响应值;
Ai ———组分i 的峰面积;
mi ———组分i 的质量,单位为克(g);
As———参比物质的峰面积;
ms———参比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g);
Vi ———组分i 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s ———参比物质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来源:GB/T4946—2008,5.14.1,有修改]
6.24
校正因子 correctionfactor
f
进入检测器中组分i 的量与检测器产生响应峰值的比值,由式(23)表示。
f =
mi
Ai …………………………(23)
式中:
f ———校正因子;
mi ———组分i 的质量,单位为克(g);
Ai ———组分i 的峰面积。
注:组分i 的量和峰值分别用质量和峰面积表示。
[来源:GB/T4946—2008,5.15,有修改]
6.25
灵敏度 sensitivity
S
通过检测器的物质量变化时,响应信号的变化率,由式(24)表示。
S =ΔE
ΔQ …………………………(24)
式中:
S ———灵敏度;
ΔE ———响应信号的变量;
17
GB/T9008—2024
ΔQ ———物质量的变量。
6.26
检出限 limitofdetection;LOD
测定低限
最小检测限
D
随单位体积的流动相进入检测器的组分所产生的信号等于基线噪声3倍的量,由式(25)表示。
D =3×N
S …………………………(25)
式中:
D ———检出限;
N ———基线噪声;
S ———组分的灵敏度。
6.27
线性范围 linearrange
检测信号与被检测物质的量呈线性关系的浓度或质量范围。
6.28
液相载荷量 liquidphaseloading
在填充柱中,固定液与固定相(包括固定液和载体)的相对量。
注:以质量分数表示。
6.29
负载容量 loadingcapacity
在柱效能下降不超过10%的情况下色谱柱的最大进样量。
6.30
离子交换容量 ionexchangecapacity
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离子交换剂中含有可交换的离子的毫摩尔数。
6.31
渗透极限 permeabilitylimit
在体积排阻色谱法中,柱上能够进行分离的高分子化合物最低相对分子质量值。
注:早期资料中此术语与排阻极限(Vhmax,exclusionlimit)同义。
6.32
排阻极限 exclusionlimit
Vhmax
在体积排阻色谱法中,柱上能够进行分离的高分子化合物最高相对分子质量值。
6.33
柱外效应 extra-columneffect
从进样系统到检测器之间色谱柱以外的液路部分,由于进样方式、柱后扩散等因素对柱效能所产生
影响。
6.34
管壁效应 walleffect
组分在流动相内移动的过程中,由于色谱柱中央和边缘部分的流速不一致所产生的径向扩散的
影响。
18
GB/T9008—2024
6.35
间隔臂效应 spacerarmeffect
配位体与基体之间连接的间隔臂分子的间隔长度,对配位体与大分子之间的亲和力所产生的影响。
6.36
流动相前沿 mobilephasefront
由于毛细管作用,流动相沿纸或薄层板移动的前沿。
注:一般是平行于流动相液面的直线,见图A.4。
6.37
流动相迁移距离 mobilephasemigrationdistance
dm
原点至流动相前沿之间的距离。
注:见图A.4,单位为毫米(mm)。
6.38
溶质迁移距离 solutemigrationdistance
ds
原点至溶质斑点中心之间的距离。
注:见图A.4,单位为毫米(mm)。
6.39
比移值 retardationfactor
Rf
平面色谱法中,溶质迁移距离与流动相迁移距离的比值,由式(26)表示。
Rf=
ds
dm …………………………(26)
式中:
Rf ———比移值;
ds ———溶质迁移距离,单位为毫米(mm);
dm ———流动相迁移距离,单位为毫米(mm)。
6.39.1
高比移值 highRfvalue
Rhf
比移值乘以100的值,由式(27)表示。
Rhf=Rf×100 …………………………(27)
式中:
Rhf———高比移值;
Rf ———比移值。
6.39.2
相对比移值 relativeretardationfactor
Ri,s
组分i 与参比物质比移值的比值,由式(28)表示。
Ri,s=
Rf(i)
Rf(s) …………………………(28)
19
GB/T9008—2024
式中:
Ri,s ———相对比移值;
Rf(i)———组分i 的比移值;
Rf(s)———参比物质的比移值。
6.40
比移值保留常数值 RMvalue
RM
与化合物的Rf 有关,表示化合物结构与色谱行为之间关系的数值,由式(29)表示。
RM =lg( 1 Rf
-1) …………………………(29)
式中:
RM ———比移值保留常数值;
Rf ———比移值。
6.41
板效能 plateefficiency
薄层板在色谱分离过程中由动力学因素所决定的分离效能。
注:通常用理论板数、理论板高或板数每秒表示。
6.42
边缘效应 edgeeffect
当使用混合溶剂时,由于同一组分在纸或薄层板的中部与两边缘移动速度不同,致使其Rf 不同的
现象。
7 色谱图及其他
7.1
色谱图 chromatogram
流出物通过检测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对时间或流动相流出体积的曲线图。
注:平面色谱法中,指通过适当方法观察到的纸色谱或薄层色谱斑点、谱带的分布图。
7.2
[色谱]峰 [chromatographic]peak
色谱柱流出组分通过检测器系统时所产生的响应信号的微分曲线。
7.2.1
峰底 peakbase
从峰的起点与终点之间连接的直线。
注:见图A.1中的CD 。
7.2.2
峰高 peakheight
h
从峰最大值到峰底的距离。
注:见图A.1中的BE。
7.2.3
峰宽 peakwidth
w
在峰两侧拐点处所作切线与峰底相交两点间的距离。
注:峰拐点见图A.1中的F、G,峰宽见图A.1中的KL。
20
GB/T9008—2024
7.2.4
半[高]峰宽 peakwidthathalfheight
wh/2
通过峰高的中点作平行于峰底的直线,此直线与峰两侧相交两点之间的距离。
注:见图A.1中的HJ。
7.2.5
峰面积 peakarea
A
峰与峰底之间的面积。
注:见图A.1中的CHEJD 组成的面积。
7.2.6
拖尾峰 tailingpeak
后沿较前沿平缓的不对称的峰。
7.2.7
前伸峰 leadingpeak
前沿较后沿平缓的不对称的峰。
7.2.8
鬼峰 ghostpeak
并非由试样产生的峰。
7.3
基线 baseline
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仅有流动相通过检测器系统时产生的响应信号曲线。
7.3.1
基线漂移 baselinedrift
基线随时间定向的缓慢变化。
7.3.2
基线噪声baselinenoise
N
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基线波动。
7.4
[面积]归一法 [area]normalizationmethod
试样中全部组分都显示出色谱峰时,测量全部峰值,所有峰面积之和按100%计,计算每个组分质
量分数的方法。
7.5
校正[面积]归一法 corrected [area]normalizationmethod
试样中全部组分都显示出色谱峰时,测量全部峰值,所有峰面积之和按100%计,经相应的校正因
子校正后,计算每个组分质量分数的方法。
7.6
外标法 externalstandardmethod
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分别将等量的试样和含待测组分的标准试样进行色谱分析,比较试样与标准
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峰值,求岀待测组分质量浓度的方法。
21
GB/T9008—2024
7.7
叠加法 additionmethod
测量试样中待测组分及一邻近组分的峰值后,在已知量的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待测组分,再测量此
两组分的峰值,求出待测组分质量浓度的方法。
7.8
内标法 internalstandardmethod
在已知量的试样中加入能与所有组分完全分离的已知量的内标物质,用相应的校正因子校准待测
组分的峰值并与内标物质的峰值进行比较,求出待测组分质量浓度的方法。
7.9
[分离作用的]校准函数 calibrationfunction [ofseparation]
[分离作用的]校准曲线 calibrationcurve[ofseparation]
在色谱柱的理想工作条件下,用数学函数或曲线形式表示的单分散高分子的分子参数(例如相对分
子质量、特性黏数、流体力学体积等)与其保留体积之间的关系。
7.10
普适校准[函数] universalcalibration [function]
普适校准[曲线] universalcalibration [curve]
在体积排阻色谱法中,用流体力学体积作为分子参数的分离校准函数或曲线。
7.11
溶剂强度参数 solventstrengthparameter
ε0
以溶剂作为流动相时,在选定的吸附剂上的洗脱能力的大小,相当于每一单位面积的吸附剂表面上
溶剂的吸附能力。
7.12
匀浆填充 slurrypacking
用适当的溶剂将填充剂配制成匀浆悬浮液,然后在高压下填充色谱柱的方法。
7.13
柱寿命 columnlife
色谱柱保持在一定的柱效能条件下使用的期限。
7.14
峰容量 peakcapacity
色谱条件一定时,在指定的时间内,能够在色谱柱中流出的满足分离度要求的等高色谱峰的个数。
7.15
沟流 channeling
色谱柱填充层出现开裂的漕沟,使携带组分的流动相顺着漕沟移动,而不能与固定相充分有效接触
的现象。
7.16
阀进样 valveinjection
试样的计量管连接在输送流动相的进样阀的旁路上,通过阀的切换,使流动相通过计量管注入试样
的进样操作。
7.17
柱上富集 on-columnenrichment
试样通过色谱柱时,使痕量组分在色谱柱上逐渐地增加的分离技术。
22
GB/T9008—2024
7.18
柱上检测 on-columndetection
为减少毛细管柱与检测器之间的柱外效应,利用高灵敏检测技术对毛细管柱中固定相末端的流出
组分直接进行的检测。
7.19
脱气 degassing
去除流动相前或流动相中溶解气体的操作。
7.20
洗脱序列 eluotropicseries
根据溶剂强度参数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
7.21
洗脱 elution
淋洗
流动相携带组分在色谱柱内向前移动并流岀色谱柱的过程。
7.21.1
等度洗脱 isocraticelution
流动相的组成和其他操作条件保持不变的连续洗脱过程。
7.21.2
梯度洗脱 gradientelution
间断地或连续地改变流动相的组成或其他操作条件,从而改变其色谱洗脱能力的过程。
7.21.2.1
[线性]溶剂强度梯度 [linear]solventstrengthgradient
流动相中溶剂强度参数较强或较弱的组分的体积分数随时间或洗脱体积呈线性的变化。
7.21.3
[再]循环洗脱 recyclingelution
色谱柱流出组分经过再循环装置再次送入色谱柱进行再分离,以增加分离程度的洗脱过程。
7.22
程序溶剂 programmedsolvent
按照预定程序连续地或分阶地改变流动相组成的方法。
7.23
程序压力 programmedpressure
按照预定程序连续地或分阶地增加操作系统压力的方法。
7.24
程序流速 programmedflow
按照预定程序连续地或分阶地改变流动相移动速度的方法。
7.25
反冲 backflushing
在某些组分洗脱以后,将流动相反向通过色谱柱,使某些组分向相反方向移动的操作。
7.26
流出液 eluant
在色谱过程中,通过色谱柱后流出的液体。
7.27
柱流失 columnbleeding
固定液随流动相流出柱外的现象。
23
GB/T9008—2024
7.28
谱带扩展[加宽] bandbroadening
由于纵向扩散、传质阻力等因素的影响,使组分在色谱柱内移动的过程中谱带宽度增加的现象。
7.29
加宽校正 broadeningcorrection
在体积排阻色谱法中,对谱带加宽引起的误差进行的校正。
7.30
加宽校正因子 broadeningcorrectionfactor
对色谱峰的加宽进行校正的数值因子。
7.31
活化 activation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加热处理吸附剂,或采用其他适宜的方式,使其具有适度活性的过程。
7.32
原点 origin
纸或薄层板上滴加试样部位的中心点。
注:见图A.4。
7.33
展开 development
流动相携带组分在纸或薄层板上向前移动,从而使组分得到分离的过程。
7.33.1
上行展开 ascendingdevelopment
流动相沿纸或薄层板的下端不断地向上移动的展开过程。
7.33.2
下行展开 descendingdevelopment
流动相沿纸或薄层板的上端不断地向下移动的展开过程。
7.33.3
双向展开 twodimensionaldevelopment
将试样滴加在方形的纸或薄层板的一角,流动相沿纸或薄层板的一个方向展开,然后再沿垂直方向
作第二次的展开过程。
7.33.4
环形展开 circulardevelopment
流动相由纸或薄层板的圆心不断地向四周移动的展开过程。
7.33.5
离心展开 centrifugaldevelopment
通过离心力,加速流动相由纸或薄层板的圆心不断地向四周移动的展开过程。
7.33.6
向心展开 centripetaldevelopment
流动相由圆形的纸或薄层板的四周不断地向圆心移动的展开过程。
7.33.7
径向展开 radialdevelopment
薄层色谱法中,将原点处附近的固定相部分刮去,使流动相只能通过原点附近的较窄部分不断地向
前移动,流动相前沿呈弧形的展开过程。
24
GB/T9008—2024
7.33.8
连续展开 continuousdevelopment
流动相移动到纸或薄层板的预定位置并不断地除去,能够连续进行的展开过程。
7.33.9
多次展开 multipledevelopment
流动相移动到纸或薄层板的预定位置后,除去流动相,再用同一流动相或不同的流动相,沿此方向
多次重复的展开过程。
7.33.10
分步展开 stepwisedevelopment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组成的流动相沿薄层板先后各自移动一定距离的展开过程。
7.33.11
梯度展开 gradientdevelopment
间断地或连续地改变流动相组成或其他操作条件的展开过程。
7.34
显谱 visualization
纸和薄层板经展开以后,用适当方法显示色谱图的一系列操作过程。
7.35
斑点 spot
平面色谱法中,组分在展开和显谱后呈现近似圆形或椭圆形的区域。
注:见图A.4。
7.36
色区 zone
在色谱柱、纸或薄层板上被分离组分所占有的区域。
7.36.1
色区拖尾 zonetailing
由于物理、化学等作用的影响,一种组分在展开后形成的慧星形状斑点。
7.36.2
复斑 multiplespot
一种组分展开后形成的两个或多个清晰斑点。
7.37
斑点定位法 localizationofspot
利用显色剂或其他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确定每个组分在纸或薄层板上的位置的方法。
7.38
放射自显影法 autoradiography
利用化合物含放射性同位素,展开后以感光胶片或计数装置确定其在纸或薄层板上位置的方法。
7.39
生物自显影法 bioautography
利用抗生素组分的活性,展开后以细菌培养出现抑菌圈而确定其在纸或薄层板上位置的方法。
7.40
原位定量 insituquantitation
试样经展开后,组分不用转移或洗脱,直接在纸或薄层板上进行定量测定的过程。
25
GB/T9008—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色谱图
液相色谱法的色谱图见图A.1~图A.4。
标引序号和符号说明:
1 ———进样;
2 ———不被滞留组分的色谱峰;
t0 ———死时间;
t'R ———调整保留时间;
tR ———保留时间;
CD ———峰底;
BE ———峰高;
F、G ———峰拐点;
KL ———峰宽;
HJ ———半峰宽;
wh/2 ———半峰宽;
CHEJD ———峰面积。
图A.1
26
GB/T9008—2024
标引序号和符号说明:
1 ———进样;
tR(1)、tR(2)———两个相邻色谱峰的保留时间;
w1、w2 ———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峰宽。
图A.2
标引符号说明:
b ———峰高10%处,峰高垂线至峰后沿的峰宽;
a ———峰高10%处,峰高垂线至峰前沿的峰宽;
h ———峰高。
图A.3
27
GB/T9008—2024
标引序号和符号说明:
1 ———流动相前沿;
2 ———斑点;
3 ———原点;
dm———流动相迁移距离;
ds ———溶质迁移距离。
图A.4
28
GB/T9008—2024
参 考 文 献
[1] GB/T4946—2008 气相色谱法 术语
[2] GB/T16631—2008 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
[3] GB/T34672—2017 化学试剂 离子色谱法测定通则
[4] JJG705—2014 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5] IUPAC CompendiumofTerminologyinAnalyticalChemistry(2023edition)
[6] JISK0215—2016 分析化学用术语(分析仪器部分)
29
GB/T9008—2024
索 引
汉语拼音索引
A
安培检测器…………………………… 4.11.13.2
B
斑点………………………………………… 7.35
斑点定位法………………………………… 7.37
板效能……………………………………… 6.41
半[高]峰宽………………………………… 7.2.4
保护柱……………………………………… 4.8.2
保留时间……………………………………… 6.5
保留体积……………………………………… 6.7
泵……………………………………………… 4.3
比移值……………………………………… 6.39
比移值保留常数值………………………… 6.40
边缘效应…………………………………… 6.42
薄层板……………………………………… 4.18
薄层棒色谱法…………………………… 3.7.2.6
薄层扫描仪……………………………… 4.20.1
薄层色谱法………………………………… 3.7.2
薄层色谱仪………………………………… 4.1.2
不对称因子………………………………… 6.21
C
测定低限…………………………………… 6.26
层析柱……………………………………… 4.7.7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3.6.1.1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4.1.1.2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3.6.8
超临界流体色谱仪……………………… 4.1.1.5
程序流速…………………………………… 7.24
程序溶剂…………………………………… 7.22
程序压力…………………………………… 7.23
储液器………………………………………… 4.2
D
等度洗脱………………………………… 7.21.1
等水溶剂…………………………………… 5.6.3
点样器……………………………………… 4.16
电导率检测器………………………… 4.11.13.1
电化学检测器…………………………… 4.11.13
电雾式检测器…………………………… 4.11.10
叠加法………………………………………… 7.7
多次展开………………………………… 7.33.9
[多孔填充剂的]孔体积…………………… 6.10
多孔型填充剂……………………………… 5.2.3
多维色谱仪……………………………… 4.1.1.7
多用色谱仪………………………………… 4.1.3
F
阀进样……………………………………… 7.16
反冲………………………………………… 7.25
反相薄层板……………………………… 4.18.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3.6.1.2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3.6.6.1
反相液相色谱法……………………………… 3.5
放射自显影法……………………………… 7.38
分步展开………………………………… 7.33.10
分离度……………………………………… 6.19
分离因子…………………………………… 6.20
分离柱……………………………………… 4.7.4
[分离作用的]校准函数……………………… 7.9
[分离作用的]校准曲线……………………… 7.9
分配系数…………………………………… 6.16
峰底………………………………………… 7.2.1
峰高………………………………………… 7.2.2
峰宽………………………………………… 7.2.3
峰面积……………………………………… 7.2.5
峰容量……………………………………… 7.14
复斑……………………………………… 7.36.2
负载容量…………………………………… 6.29
G
改性剂……………………………………… 5.6.2
高比移值………………………………… 6.39.1
高分辨质谱检测器……………………… 4.11.9.1
30
GB/T9008—2024
高效薄层色谱法………………………… 3.7.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3.6.1
高效液相色谱仪………………………… 4.1.1.1
沟流………………………………………… 7.15
固定相………………………………………… 5.1
固定液……………………………………… 5.1.1
管壁效应…………………………………… 6.34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4.11.6
光密度计…………………………………… 4.20
鬼峰………………………………………… 7.2.8
H
化学发光检测器………………………… 4.11.12
化学键合相[填充剂]……………………… 5.2.1
环形展开………………………………… 7.33.4
环形纸色谱法…………………………… 3.7.1.1
混合柱……………………………………… 4.7.5
活化………………………………………… 7.31
J
积分检测器……………………………… 4.11.2
积分仪……………………………………… 4.13
[激光]光散射检测器…………………… 4.11.14
基体…………………………………………… 5.3
基线…………………………………………… 7.3
基线漂移…………………………………… 7.3.1
基线噪声…………………………………… 7.3.2
记录器……………………………………… 4.12
加宽校正…………………………………… 7.29
加宽校正因子……………………………… 7.30
夹层[展开]室…………………………… 4.19.1
间隔臂效应………………………………… 6.35
检测器……………………………………… 4.11
检出限……………………………………… 6.26
校正[面积]归一法…………………………… 7.5
校正因子…………………………………… 6.24
进样器………………………………………… 4.5
浸渍薄层色谱法………………………… 3.7.2.2
径向展开………………………………… 7.33.7
K
开管柱……………………………………… 4.7.3
空心柱……………………………………… 4.7.3
L
离心展开………………………………… 7.33.5
离子对色谱法……………………………… 3.6.6
离子交换薄层色谱法…………………… 3.7.2.4
离子交换剂………………………………… 5.2.5
离子交换容量……………………………… 6.30
离子交换色谱法…………………………… 3.6.4
离子色谱法……………………………… 3.6.4.1
离子色谱仪……………………………… 4.1.1.4
离子抑制色谱法…………………………… 3.6.5
理论板高………………………………… 6.15.3
理论[塔]板数…………………………… 6.15.1
粒间体积……………………………………… 6.9
连续展开………………………………… 7.33.8
淋洗………………………………………… 7.21
淋洗剂……………………………………… 5.6.1
淋洗体积…………………………………… 6.13
灵敏度……………………………………… 6.25
流出液……………………………………… 7.26
流动相………………………………………… 5.6
[流动相]流速………………………………… 6.1
流动相平均线速……………………………… 6.2
流动相迁移距离…………………………… 6.37
流动相前沿………………………………… 6.36
流分收集器………………………………… 4.14
流体体积…………………………………… 6.14
M
[面积]归一法………………………………… 7.4
N
内标法………………………………………… 7.8
黏度检测器……………………………… 4.11.15
黏合剂………………………………………… 5.5
凝胶薄层色谱法………………………… 3.7.2.3
凝胶过滤色谱法………………………… 3.6.2.1
凝胶渗透色谱法………………………… 3.6.2.2
凝胶渗透色谱仪………………………… 4.1.1.3
浓缩区薄层板…………………………… 4.18.1
浓缩柱……………………………………… 4.8.4
P
排阻极限…………………………………… 6.32
31
GB/T9008—2024
平面色谱法…………………………………… 3.7
谱带扩展[加宽] …………………………… 7.28
普适校准[函数] …………………………… 7.10
普适校准[曲线] …………………………… 7.10
Q
气动泵……………………………………… 4.3.3
前伸峰……………………………………… 7.2.7
强阳离子交换色谱法…………………… 3.6.4.2
强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3.6.4.4
切换阀………………………………………… 4.4
亲和色谱法………………………………… 3.6.3
亲水作用色谱法………………………… 3.6.1.3
R
容量因子…………………………………… 6.18
溶剂强度参数……………………………… 7.11
溶质迁移距离……………………………… 6.38
溶质性能检测器………………………… 4.11.4
蠕动泵……………………………………… 4.3.4
弱阳离子交换色谱法…………………… 3.6.4.3
弱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3.6.4.5
S
[色谱]峰……………………………………… 7.2
色谱图………………………………………… 7.1
色谱仪………………………………………… 4.1
[色谱]柱……………………………………… 4.7
色区………………………………………… 7.36
色区拖尾………………………………… 7.36.1
上行展开………………………………… 7.33.1
烧结板…………………………………… 4.18.5
渗透极限…………………………………… 6.31
生物自显影法……………………………… 7.39
[示差]折光率检测器…………………… 4.11.7
疏水作用色谱法…………………………… 3.6.7
双向展开………………………………… 7.33.3
死时间………………………………………… 6.4
死体积………………………………………… 6.6
T
梯度薄层板……………………………… 4.18.4
梯度洗脱………………………………… 7.21.2
梯度展开………………………………… 7.33.11
体积标记器………………………………… 4.15
体积排阻色谱法…………………………… 3.6.2
调整保留时间……………………………… 6.5.1
调整保留体积……………………………… 6.7.1
涂布器……………………………………… 4.17
脱气………………………………………… 7.19
拖尾峰……………………………………… 7.2.6
拖尾因子…………………………………… 6.22
W
外标法………………………………………… 7.6
往复泵……………………………………… 4.3.1
微分检测器……………………………… 4.11.1
无孔型填充剂……………………………… 5.2.2
X
吸附剂……………………………………… 5.2.4
洗脱………………………………………… 7.21
洗脱剂……………………………………… 5.6.1
洗脱体积…………………………………… 6.13
洗脱序列…………………………………… 7.20
下行展开………………………………… 7.33.2
显谱………………………………………… 7.34
显色剂………………………………………… 5.7
线性范围…………………………………… 6.27
[线性]溶剂强度梯度…………………… 7.21.2.1
相比………………………………………… 6.17
相对保留值…………………………………… 6.8
相对比移值……………………………… 6.39.2
相对响应值……………………………… 6.23.1
响应值……………………………………… 6.23
向心展开………………………………… 7.33.6
Y
阳离子抑制器……………………………… 4.9.1
液-固色谱法………………………………… 3.3
液相色谱法…………………………………… 3.1
液相色谱仪………………………………… 4.1.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4.1.1.8
液相载荷量………………………………… 6.28
液相总体积………………………………… 6.12
液-液色谱法………………………………… 3.2
32
GB/T9008—2024
抑制器………………………………………… 4.9
阴离子抑制器……………………………… 4.9.2
荧光薄层板……………………………… 4.18.2
荧光检测器……………………………… 4.11.11
有效[塔]板数…………………………… 6.15.2
预饱和柱…………………………………… 4.8.3
预柱…………………………………………… 4.8
原点………………………………………… 7.32
原位定量…………………………………… 7.40
匀浆填充…………………………………… 7.12
Z
载板…………………………………………… 5.4
载体………………………………………… 5.1.2
[再]循环洗脱…………………………… 7.21.3
展开………………………………………… 7.33
展开剂……………………………………… 5.6.4
展开室……………………………………… 4.19
折合板高………………………………… 6.15.4
折合流动相速度校正系数…………………… 6.3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4.11.8
正相液相色谱法……………………………… 3.4
纸色谱法…………………………………… 3.7.1
制备薄层色谱法………………………… 3.7.2.5
制备液相色谱法…………………………… 3.6.9
制备液相色谱仪………………………… 4.1.1.6
滞留时间…………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24日 15:40: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5288.html
图书

T/CMRS 002-2025 无砟轨道用聚氨酯隔振垫

T/CMRS 002-2025 无砟轨道用聚氨酯隔振垫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