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清版 GB/T 5121.8-2024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16阅读模式
超清版 GB/T 5121.8-2024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77.120.30
CCS H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121.8—2024
代替GB/T5121.8—2008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Methodsforchemicalanalysisofcopperandcopperalloys—
Part8:Determinationofoxygen,nitrogenandhydrogencontents
2024-04-25发布2024-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是GB/T5121《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的第8部分。GB/T512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铜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磷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第4部分:碳、硫量的测定;
———第5部分:镍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铋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砷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第10部分:锡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锌含量的测定;
———第12部分:锑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铝含量的测定;
———第14部分:锰含量的测定;
———第15部分:钴含量的测定;
———第16部分:铬含量的测定;
———第17部分:铍含量的测定;
———第18部分:镁含量的测定;
———第19部分:银含量的测定;
———第20部分:锆含量的测定;
———第21部分:钛含量的测定;
———第22部分:镉含量的测定;
———第23部分:硅含量的测定;
———第24部分:硒、碲含量的测定;
———第25部分:硼含量的测定;
———第26部分:汞含量的测定;
———第27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28部分:铬、铁、锰、钴、镍、锌、砷、硒、银、镉、锡、锑、碲、铅和铋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
子体质谱法;
———第29部分:三氧化二铝含量的测定。
本文件代替GB/T5121.8—2008《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8 部分:氧含量的测定》,与
GB/T5121.8—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氧的测定范围,将“0.00030%~0.11%”更改为“0.00030%~0.600%”(见第1章,2008年
版的第1章);
b) 删除了石墨套坩埚示意图(见2008年版的图1);

GB/T5121.8—2024
c) 增加了惰性气体熔融-热导法测定氮含量的方法(见第4章);
d) 删除了仪器示意图(见2008年版的图2);
e) 增加了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或热导法测定氢含量的方法(见第5章);
f) 增加了试验报告(见第6章);
g) 删除了质量保证和控制(见2008年版的第9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
五研究所)、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有限责
任公司、广东省科学院工业分析检测中心、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绍兴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
浙江省冶金产品质量检验站有限公司、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有色金属工业技术监测中心
有限公司、中色正锐(山东)铜业有限公司、聊城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山东品冠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
司、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绍文、刘攀、张砚博、胡家彦、王士东、韩知为、袁丽丽、王长华、庄艾春、程列鑫、
俞耿华、冯丹、朱云、郭丽丽、张克、刘光辉、岳好峰、员阿朋、张毅、徐艳燕、任民、刘若彤、罗铁础、余锡孟、
华杰、张惠琳、顾博、唐玉秋、陈倩倩、赵芙蓉、孔洪涛、陈雄飞、沈方红、徐晨曦。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85年首次发布为GB5121.8—1985,1996年第一次修订,2008年第二次修订;
———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引 言
铜及铜合金以其优良的导电、导热和耐腐蚀性能,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成型性,广泛应用于
电力、电子、交通、船舶、航空航天、机械、石油化工、新能源等领域。GB/T5121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建立
一套完整、切实可行且适应于铜及铜合金产品研发、生产和贸易需求的化学成分分析的方法标准,以在
行业内形成统一的测试评价方法,增加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限于文件篇幅、使用需求、适用范
围以及各分析方法之间的技术独立性等方面原因,GB/T5121拟由29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铜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磷含量的测定;
———第3部分:铅含量的测定;
———第4部分:碳、硫量的测定;
———第5部分:镍含量的测定;
———第6部分:铋含量的测定;
———第7部分:砷含量的测定;
———第8部分: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第9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第10部分:锡含量的测定;
———第11部分:锌含量的测定;
———第12部分:锑含量的测定;
———第13部分:铝含量的测定;
———第14部分:锰含量的测定;
———第15部分:钴含量的测定;
———第16部分:铬含量的测定;
———第17部分:铍含量的测定;
———第18部分:镁含量的测定;
———第19部分:银含量的测定;
———第20部分:锆含量的测定;
———第21部分:钛含量的测定;
———第22部分:镉含量的测定;
———第23部分:硅含量的测定;
———第24部分:硒、碲含量的测定;
———第25部分:硼含量的测定;
———第26部分:汞含量的测定;
———第27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28部分:铬、铁、锰、钴、镍、锌、砷、硒、银、镉、锡、锑、碲、铅和铋含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
子体质谱法;
———第29部分:三氧化二铝含量的测定法。
本文件充分考虑了目前铜及铜合金生产、研发、应用和检测的实际需求,通过增加氮、氢元素的测定
方法和扩大氧元素的测定范围,进一步提高了标准的适用性,描述了铜及铜合金中氧、氮、氢元素的试验
步骤,提高了各机构检测数据之间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在提升铜及铜合金产品质量,助力我国铜及铜合
金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铜及铜合金中氧、氮、氢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热导法测
定氧、氮含量和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或热导法测定氢含量。
本文件适用于铜及铜合金中氧、氮、氢含量的测定,其中方法一适用于铜及铜合金中氧、氮含量的单
独测定或同时测定,方法二适用于铜及铜合金中氢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见表1。
表1 测定范围
元素
质量分数
%
氧(O) 0.00030~0.600
氮(N) 0.00010~0.050
氢(H) 0.000050~0.0010
本文件不适用于锌含量大于1.0%的铜及铜合金中氧、氮、氢含量的测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YS/T668 铜及铜合金理化检测取样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方法一 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热导法测定氧、氮含量
4.1 原理
将制备好的试料置于石墨坩埚中(当试样中含有难熔组分时使用镍篮),在惰性气氛下加热熔融,释
放出氧和氮。其中氧以一氧化碳析出,并随同惰性气体通过稀土氧化铜炉,使大部分一氧化碳氧化成二
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剩余的一氧化碳导入红外检测器进行测定,计算机系统根据样品质量和信号强度计
算氧含量。
气路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水被吸收分离后,氮气由惰性载气流导入热导检测器输出信号,计
1
GB/T5121.8—2024
算机系统根据试料质量和信号强度计算氮含量。
4.2 试剂或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
4.2.1 水,GB/T6682,二级及以上纯度。
4.2.2 硝酸(ρ=1.42g/mL)。
4.2.3 磷酸(ρ=1.69g/mL)。
4.2.4 冰乙酸(ρ=1.05g/mL)。
4.2.5 无水乙醇或丙酮。
4.2.6 混合酸:硝酸(4.2.2)、磷酸(4.2.3)、冰乙酸(4.2.4)按体积比10∶28∶62混匀。
4.2.7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铜及铜合金中氧、氮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或其他适用的标准物质/标准
样品。
4.2.8 镍篮:1g,纯度不小于99.9%,氧含量不大于0.0010%,氮含量不大于0.0002%。除免洗镍篮
外,使用前宜按以下操作进行表面清洗:使用混合酸(4.2.6)浸泡5min后迅速取出用流水冲洗2min~
3min,经无水乙醇或丙酮(4.2.5)清洗后浸泡于新的无水乙醇或丙酮(4.2.5)中备用。使用时用冷风
吹干。
4.2.9 高纯载气(氦气或氩气):纯度不小于99.999%。
4.2.10 动力气(氮气、氩气或压缩空气):其杂质(油或水)不大于0.5%。
4.2.11 石墨坩埚:采用高纯或光谱纯石墨加工而成。
4.3 仪器设备
惰性气体熔融-红外/热导检测系统(包括电极炉、吸尘装置、载气净化及分析气体转化系统、红外检
测器和热导检测器、计算机及软件控制系统)。如仅单独检测氧含量或氮含量,也可选用单独配备红外
检测器或热导检测器的仪器。
4.4 样品
4.4.1 按照YS/T668规定将样品加工成直径2mm~5mm 或截面2mm×2mm~5mm×5mm、长
度大于40mm 的圆棒或条状,或其他具有适宜尺寸和重量的小块。线材、丝材可直接取样。
4.4.2 采用车床、钢锉去除表面污染或氧化层,暴露出新鲜金属表面。加工时不应过热以防氧化。
4.4.3 用专用钢锉、手锯或断线剪将样品加工成所需的重量,加工后的样品应无气孔、裂纹等肉眼可见
的缺陷。
4.4.4 将样品置于混合酸(4.2.6)中浸泡10min,取出后迅速用水洗净,再以无水乙醇或丙酮(4.2.5)洗
涤,冷风吹干后立即分析。处理好的样品在检测前和检测时不能有任何污染,检测过程应使用干净的镊
子进行夹取。如样品发生氧化应重复本步骤进行处理。
4.4.5 如仅检测氮含量,可以选择按4.4.1~4.4.4操作或按YS/T668将样品制备成屑状进行分析。
4.5 试验步骤
4.5.1 试料
称取0.10g~2.00g样品(4.4),精确至0.0001g。
4.5.2 平行试验
重复进行两次测定,结果取其平均值。
2
GB/T5121.8—2024
4.5.3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4.5.1)做空白试验,空白试验应至少重复进行三次,取其平均值进行空白补偿或扣除。
补偿或扣除后的空白值(绝对值)应不大于0.00005%。如在分析样品时使用镍篮(4.2.8),空白试验还
应包括镍篮(4.2.8)的空白。
4.5.4 仪器校准
4.5.4.1 单标准点校准
选取一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4.2.7),其氧、氮含量应接近于待测样品的预计含量,或通过控制试
料质量的方式使标准物质/标准样品(4.2.7)中氧、氮质量与待测样品中氧、氮质量相近。按照仪器说明
书的要求执行单标准点校准程序,并至少重复分析三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进行氧、氮校准曲线的校准。
对于未知含量的待测样品,可使用仪器自带原始工作曲线或其他相近的工作曲线,按4.5.5对试料
(4.5.1)进行预分析,得到待测样品中氧、氮的预计含量。
4.5.4.2 多标准点校准
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标准物质/标准样品(4.2.7),标准物质/标准样品(4.2.7)中氧、氮含量应涵盖
待测样品中氧、氮含量,或通过控制试料质量的方式使标准物质/标准样品(4.2.7)中氧、氮质量应涵盖
待测样品中氧、氮质量。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多点曲线校准,每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4.2.7)至少
重复分析三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进行氧、氮校准曲线的校准。
4.5.5 试料分析
将试料(4.5.1)置于仪器的加样器中,当试样主成分中含有硅、铬、钛、锆、钨、钼、氧化铝等难熔组分
时,应将称量后的试料装入镍篮(4.2.8),封口后置于加样器。把石墨坩埚(4.2.11)放在电极炉上,按设
定的仪器分析条件进行测定,计算机自动显示分析结果。推荐仪器分析条件见附录A。
4.6 数据处理
分析结果不小于0.100%时,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分析结果小于0.100%时,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7 精密度
4.7.1 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2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
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2数据采用线
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精密度试验数据见附录B。
表2 重复性限(氧和氮)
氧的质量分数/% 0.00060 0.00151 0.00419 0.0204 0.355
氧的重复性限(r)/% 0.00010 0.00019 0.00020 0.0012 0.011
氮的质量分数/% 0.00032 0.00199 0.0478 — —
氮的重复性限(r)/% 0.00009 0.00022 0.0017 — —
注:重复性限(r)为2.83Sr ,Sr 为重复性标准偏差。
3
GB/T5121.8—2024
4.7.2 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3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两个测试结果的
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3数据采用线性
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精密度试验数据见附录B。
表3 再现性限(氧和氮)
氧的质量分数/% 0.00060 0.00151 0.00419 0.0204 0.355
氧的再现性限(R)/% 0.00019 0.00033 0.00037 0.0028 0.016
氮的质量分数/% 0.00032 0.00199 0.0478 — —
氮的再现性限(R)/% 0.00015 0.00041 0.0030 — —
注:再现性限(R)为2.83SR ,SR 为再现性标准偏差。
5 方法二 惰性气体熔融-红外吸收法或热导法测定氢含量
5.1 原理
将制备好的试料置于石墨坩埚中,在惰性气氛下加热熔融,释放出氢气。氢气与释放出的其他气体
(如一氧化碳等)分离后,由惰性载气导入热导检测器输出信号;或随同惰性载气通过稀土氧化铜炉后转
化为水分子,导入红外检测器输出信号。计算机根据试料质量和信号强度计算氢含量。
5.2 试剂或材料
5.2.1 无水乙醇或丙酮,分析纯。
5.2.2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铜及铜合金中氢标准物质/标准样品,或其他适用的钢中氢标准物质/标准
样品。
5.2.3 助熔剂:锡片或锡粒,纯度不小于99.99%,氢不大于0.0001%。
5.2.4 高纯载气(氦气或氮气):纯度不小于99.999%。
5.2.5 动力气(氮气、氩气或压缩空气):其杂质(油或水)不大于0.5%。
5.2.6 石墨坩埚:采用高纯或光谱纯石墨加工而成。
5.3 仪器设备
惰性气体熔融-红外或热导检测系统(包括电极炉、吸尘装置、载气净化及分析气体转化系统、红外
检测器或热导检测器、计算机及软件控制系统)。
5.4 样品
5.4.1 按照YS/T668规定将样品加工成直径4mm~6mm,或截面为3mm×3mm~5mm×5mm,长
度大于40mm 的圆棒或条状,或其他具有适宜尺寸和重量的小块。线材、丝材可直接取样。
5.4.2 采用车床、钢锉去除表面污染或氧化层,暴露出新鲜金属表面。加工时不可过热以防氢元素
逸出。
5.4.3 用专用钢锉、手锯或断线剪将样品加工成所需的重量,加工后的样品应无气孔、裂纹等肉眼可见
的缺陷。
4
GB/T5121.8—2024
5.4.4 将样品置于无水乙醇或丙酮中(5.2.1)洗涤,冷风吹干或自然风干后立即分析。处理好的样品在
检测前和检测时不能有任何污染,检测过程应使用干净的镊子进行夹取。
5.5 试验步骤
5.5.1 试料
称取0.5g~2.0g样品(5.4),精确至0.0001g。
5.5.2 平行试验
独立进行两次测定,结果取其平均值。
5.5.3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5.5.1)做空白试验,空白试验应至少重复进行三次,取其平均值进行空白补偿或扣除。
补偿或扣除后的空白值(绝对值)应不大于0.00001%。
5.5.4 仪器校准
选取一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5.2.2),其氢含量应接近于待测样品的含量,或通过控制试料质量的
方式使标准物质/标准样品(5.2.2)中氢质量与待测样品中氢质量相近。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执行单
标准点校准程序,并至少重复分析三次,取其平均值,进行氢校准曲线的校准。
对于未知含量的待测样品,可使用仪器自带原始工作曲线或其他相近的工作曲线,按5.5.5对试料
(5.5.1)进行预分析,得到待测样品中氢的预计含量。
5.5.5 试料分析
将试料(5.5.1)置于仪器的加样器中,把含有助熔剂(5.2.3)的石墨坩埚(5.2.6)放在电极炉上,助熔
剂(5.2.3)加入量与试料(5.5.1)重量比约为2∶1。按设定的仪器分析条件进行测定,计算机自动显示分
析结果。推荐仪器分析条件见附录A。
5.6 数据处理
分析结果不小于0.00010%时,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分析结果小于0.00010%时,保留一位有效
数字。
5.7 精密度
5.7.1 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4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
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4数据采用线
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精密度试验数据见附录B。
表4 重复性限(氢)
氢的质量分数/% 0.00017 0.00039 0.00061
重复性限(r)/% 0.00005 0.00006 0.00009
注:重复性限(r)为2.83Sr ,Sr 为重复性标准偏差。
5
GB/T5121.8—2024
5.7.2 再现性
在再现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表5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两个测试结果的
绝对差值不超过再现性限(R),超过再现性限(R)情况不超过5%。再现性限(R)按表5数据采用线性
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精密度试验数据见附录B。
表5 再现性限(氢)
氢的质量分数/% 0.00017 0.00039 0.00061
再现性限(R)/% 0.00008 0.00009 0.00014
注:再现性限(R)为2.83SR ,SR 为再现性标准偏差。
6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样品及其标识;
———本文件的编号;
———所使用的方法;
———分析结果及其表示;
———测定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试验人员;
———试验日期。
6
GB/T5121.8—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仪器分析条件
推荐的仪器分析条件见表A.1,实验室也可根据仪器说明书优化确定其他适用的分析条件。
表A.1 仪器分析条件
测定元素方法载气石墨坩埚
脱气功率
kW
分析功率
kW
分析时间
s
氧红外吸收法氦气或氩气套坩埚5.50 4.50 30
氮热导法氦气套坩埚5.50 4.50 30

红外吸收法氦气标准坩埚3.25 2.75 45
热导法氮气标准坩埚3.25 2.75 45
7
GB/T5121.8—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
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是2023年由9家~10家实验室分别对铜及铜合金中氧的5个、氮的3个和
氢的3个不同水平样品进行共同试验确定。每个实验室分别对每个水平的氧、氮、氢的含量在重复性条
件下独立测定7次。试验原始数据见表B.1~表B.3。
表B.1 氧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
实验室水平数
wO/%
1 2 3 4 5 6 7
1
1 0.00057 0.00062 0.00057 0.00057 0.00061 0.00062 0.00063
2 0.00160 0.00151 0.00156 0.00152 0.00158 0.00148 0.00145
3 0.00414 0.00406 0.00402 0.00412 0.00434 0.00410 0.00411
4 0.0196 0.0206 0.0207 0.0199 0.0201 0.0204 0.0199
5 0.364 0.360 0.360 0.362 0.357 0.357 0.371
2
1 0.00061 0.00063 0.00061 0.00070 0.00066 0.00060 0.00074
2 0.00165 0.00169 0.00170 0.00161 0.00164 0.00178 0.00173
3 0.00411* 0.00410* 0.00422* 0.00440* 0.00451* 0.00430* 0.00440*
4 0.0191 0.0190 0.0195 0.0185 0.0186 0.0184 0.0183
5 0.371** 0.367** 0.353** 0.353** 0.382** 0.361** 0.376**
3
1 0.00066 0.00061 0.00060 0.00063 0.00066 0.00065 0.00068
2 0.00152 0.00159 0.00153 0.00158 0.00157 0.00150 0.00151
3 0.00411 0.00415 0.00413 0.00419 0.00413 0.00412 0.00418
4 0.0202 0.0204 0.0201 0.0211 0.0202 0.0201 0.0209
5 0.360 0.361 0.364 0.365 0.363 0.360 0.366
4
1 0.00055 0.00057 0.00060 0.00056 0.00063 0.00059 0.00062
2 0.00142 0.00155 0.00149 0.00151 0.00149 0.00144 0.00142
3 0.00421 0.00421 0.00434 0.00431 0.00433 0.00436 0.00428
4 0.0196 0.0197 0.0198 0.0208 0.0196 0.0199 0.0198
5 0.355 0.356 0.351 0.357 0.360 0.355 0.352
5
1 0.00061 0.00057 0.00066 0.00056 0.00065 0.00063 0.00059
2 0.00161 0.00159 0.00136 0.00140 0.00148 0.00140 0.00153
3 0.00406 0.00409 0.00406 0.00407 0.00409 0.00405 0.00404
4 0.0200 0.0196 0.0200 0.0205 0.0203 0.0198 0.0203
5 0.352 0.349 0.351 0.351 0.345 0.352 0.348
8
GB/T5121.8—2024
表B.1 氧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续)
实验室水平数
wO/%
1 2 3 4 5 6 7
6
1 0.00066 0.00071 0.00058 0.00059 0.00064 0.00061 0.00063
2 0.00144 0.00156 0.00149 0.00160 0.00152 0.00153 0.00158
3 0.00435 0.00423 0.00419 0.00435 0.00415 0.00422 0.00411
4 0.0205 0.0209 0.0202 0.0207 0.0198 0.0196 0.0199
5 0.353 0.350 0.357 0.355 0.361 0.364 0.358
7
1 0.00064 0.00068 0.00055 0.00072 0.00068 0.00067 0.00058
2 0.00145 0.00156 0.00138 0.00143 0.00152 0.00155 0.00143
3 0.00416 0.00434 0.00427 0.00416 0.00420 0.00420 0.00418
4 0.0200 0.0213 0.0199 0.0211 0.0203 0.0200 0.0209
5 0.363 0.366 0.360 0.359 0.362 0.353 0.365
8
1 0.00054 0.00052 0.00053 0.00053 0.00054 0.00057 0.00052
2 0.00146 0.00141 0.00148 0.00144 0.00138 0.00159 0.00150
3 0.00429* 0.00416* 0.00410* 0.00442* 0.00438* 0.00424* 0.00412*
4 0.0206* 0.0209* 0.0196* 0.0196* 0.0192* 0.0195* 0.0185*
5 0.368** 0.393** 0.380** 0.371** 0.373** 0.351** 0.357**
9
1 0.00059 0.00059 0.00060 0.00061 0.00058 0.00061 0.00060
2 0.00161 0.00159 0.00157 0.00157 0.00160 0.00146 0.00152
3 0.00410 0.00411 0.00422 0.00413 0.00419 0.00411 0.00417
4 0.0219 0.0217 0.0217 0.0209 0.0209 0.0211 0.0207
5 0.345 0.347 0.347 0.341 0.351 0.351 0.353
10
1 0.00051 0.00053 0.00052 0.00054 0.00053 0.00055 0.00056
2 0.00132 0.00136 0.00138 0.00164 0.00132 0.00144 0.00136
3 0.00415 0.00415 0.00419 0.00414 0.00421 0.00420 0.00420
4 0.0216 0.0216 0.0216 0.0216 0.0214 0.0213 0.0215
5 0.358 0.358 0.351 0.349 0.357 0.348 0.347
注:“*”为歧离值,“**”为离群值。
表B.2 氮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
实验室水平数
wN/%
1 2 3 4 5 6 7
1
1 0.000338 0.000305 0.000289 0.000341 0.000348 0.000279 0.000385
2 0.00192 0.00188 0.00191 0.00181 0.00194 0.00194 0.00202
3 0.0479 0.0476 0.0468 0.0479 0.0476 0.0476 0.0470
9
GB/T5121.8—2024
表B.2 氮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续)
实验室水平数
wN/%
1 2 3 4 5 6 7
2
1 0.000283 0.000241 0.000316 0.000250 0.000261 0.000310 0.000258
2 0.00198** 0.00220** 0.00201** 0.00249** 0.00195** 0.00211** 0.00223**
3 0.0475 0.0478 0.0481 0.0484 0.0482 0.0480 0.0468
3
1 0.000340 0.000310 0.000290 0.000340 0.000360 0.000320 0.000300
2 0.00198 0.00192 0.00199 0.00189 0.00202 0.00202 0.00196
3 0.0471 0.0469 0.0472 0.0475 0.0468 0.0477 0.0482
4
1 0.000324 0.000411 0.000380 0.000390 0.000426 0.000400 0.000443
2 0.00224 0.00218 0.00189 0.00204 0.00204 0.00190 0.00206
3 0.0486 0.0489 0.0497 0.0489 0.0482 0.0481 0.0484
5
1 0.000324 0.000411 0.000380 0.000390 0.000426 0.000400 0.000443
2 0.00224* 0.00218* 0.00189* 0.00204* 0.00204* 0.00190* 0.00206*
3 0.0486 0.0489 0.0497 0.0489 0.0482 0.0481 0.0484
7
1 0.000370 0.000325 0.000311 0.000249 0.000258 0.000279 0.000330
2 0.00195 0.00211 0.00198 0.00196 0.00191 0.00196 0.00206
3 0.0483 0.0477 0.0480 0.0479 0.0481 0.0471 0.0473
8
1 0.000340 0.000348 0.000299 0.000331 0.000288 0.000282 0.000320
2 0.00202 0.00210 0.00213 0.00190 0.00189 0.00191 0.00204
3 0.0434** 0.0441** 0.0437** 0.0467** 0.0437** 0.0446** 0.0451**
9
1 0.000327 0.000311 0.000347 0.000307 0.000311 0.000315 0.000310
2 0.00201 0.00202 0.00198 0.00199 0.00201 0.00186 0.00192
3 0.0481 0.0482 0.0479 0.0483 0.0485 0.0478 0.0477
10
1 0.00031 0.00028 0.00025 0.00036 0.00030 0.00036 0.00026
2 0.00178* 0.00171* 0.00161* 0.00174* 0.00184* 0.00175* 0.00180*
3 0.0477 0.0469 0.0470 0.0482 0.0463 0.0483 0.0451
注:“*”为歧离值,“**”为离群值。
表B.3 氢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
实验室水平数
w H/%
1 2 3 4 5 6 7
1
1 0.000169 0.000222 0.000191 0.000185 0.000196 0.000214 0.000203
2 0.000395 0.000358 0.000390 0.000417 0.000406 0.000397 0.000370
3 0.000626 0.000663 0.000653 0.000659 0.000686 0.000606 0.000600
10
GB/T5121.8—2024
表B.3 氢精密度试验原始数据(续)
实验室水平数
w H/%
1 2 3 4 5 6 7
2
1 0.000142 0.000192 0.000127 0.000164 0.000126 0.000136 0.000157
2 0.000385 0.000360 0.000426 0.000353 0.000374 0.000324 0.000343
3 0.000546 0.000612 0.000620 0.000609 0.000581 0.000513 0.000620
3
1 0.000180 0.000190 0.000190 0.000170 0.000180 0.000170 0.000180
2 0.000360 0.000330 0.000390 0.000340 0.000350 0.000420 0.000360
3 0.000650 0.000600 0.000640 0.000660 0.000660 0.000600 0.000610
4
1 0.000172 0.000187 0.000165 0.000188 0.000185 0.000192 0.000192
2 0.000399 0.000362 0.000407 0.000398 0.000385 0.000389 0.000370
3 0.000525 0.000559 0.000601 0.000587 0.000577 0.000565 0.000548
5
1 0.000215* 0.000218* 0.000143* 0.000206* 0.000172* 0.000137* 0.000152*
2 0.000380 0.000382 0.000375 0.000401 0.000384 0.000392 0.000406
3 0.000640 0.000538 0.000604 0.000575 0.000574 0.000633 0.000571
7
1 0.000167 0.000149 0.000132 0.000185 0.000152 0.000175 0.000181
2 0.000369 0.000377 0.000397 0.000376 0.000341 0.000380 0.000403
3 0.000611 0.000638 0.000573 0.000560 0.000654 0.000663 0.000610
8
1 0.000157 0.000156 0.000146 0.000161 0.000181 0.000190 0.000160
2 0.000446** 0.000454** 0.000401** 0.000439** 0.000417** 0.000482** 0.000460**
3 0.000631 0.000696 0.000633 0.000686 0.000650 0.000641 0.000628
9
1 0.000174 0.000167 0.000159 0.000192 0.000189 0.000172 0.000199
2 0.000383 0.000372 0.000361 0.000359 0.000387 0.000392 0.000388
3 0.000581 0.000579 0.000581 0.000592 0.000590 0.000583 0.000591
10
1 0.000143 0.000148 0.000151 0.000183 0.000180 0.000143 0.000145
2 0.000373 0.000384 0.000388 0.000431 0.000431 0.000363 0.000380
3 0.000596 0.000588 0.000642 0.000569 0.000581 0.000571 0.000624
注:“*”为歧离值,“**”为离群值。
11
GB/T5121.8—2024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24日 16:10: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5309.html
图书

T/CMRS 002-2025 无砟轨道用聚氨酯隔振垫

T/CMRS 002-2025 无砟轨道用聚氨酯隔振垫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