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清版 GB/T 44194-2024 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再利用技术规范 ,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H 7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4194—2024
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再利用技术规范
Additive manufacturing—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use of metal powder
2024-07-24 发布2024-07-24 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 布
目 次
前言 ····································································································· Ⅲ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要求 ······························································································ 2
4.1 再利用策略 ······················································································ 2
4.2 检测要求 ························································································· 2
4.3 过程实施要点 ···················································································· 2
5 粉末再利用策略 ······················································································ 2
5.1 一次性使用粉末 ················································································· 2
5.2 单次填装粉末循环使用(策略1) ······························································· 2
5.3 每次成形补充原始粉末(策略2) ······························································· 3
5.4 按照频率补充原始粉末(策略3) ······························································· 4
5.5 隔离、递减消耗且不补充原始粉末(策略4) ·················································· 5
5.6 隔离、递减消耗且补充原始粉末(策略5) ····················································· 6
6 检测要求 ······························································································ 7
6.1 分类 ······························································································ 7
6.2 检测 ······························································································ 7
6.3 取样 ······························································································ 8
6.4 结果判定 ························································································· 8
7 粉末再利用过程控制要求 ············································································ 8
7.1 关键变量 ························································································· 8
7.2 工艺环境 ························································································· 8
7.3 粉末处理装置校准和验证 ········································································ 8
7.4 粉末处理装置维护 ··············································································· 8
7.5 污染物控制 ······················································································ 9
7.6 过程记录 ························································································· 9
附录A (资料性) 再利用策略对比 ·································································· 10
附录B (资料性) 再利用过程变量 ·································································· 11
附录C (资料性) 校准和验证要求 ·································································· 1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增材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62)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增材制造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
无锡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浙江闪铸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煜鼎增材制
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国营芜湖机械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航迈特增材科技(北京)有限公
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中机研标准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太行
国家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船级社、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南京
铖联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尚吉增材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汉印股份有限公司、石嘴山市宝马兴庆特种合金有限公司、西安赛隆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何艳丽、雷力明、侯颖、张栋兵、胡娟、沈理达、李皓峰、钱婷婷、董定平、
何戈宁、高正江、王健、马瑞、薛莲、石磊、戴宁、周瀚森、张学哲、杨启云、王林、陈小龙、
解凤宝、林锦毅、魏创林、车倩颖。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增材制造用金属粉末再利用的一般要求、策略、检测要求与过程控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非连续、单一材料粉末床熔融和定向能量沉积工艺金属粉末的再利用策略制定、检测
要求确定和过程控制,其他工艺粉末的再利用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T 35351 增材制造 术语
GB/T 39251—2020 增材制造 金属粉末性能表征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35351 和GB/T 39251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回收粉末 recovered powder
从设备给料区、成形区、溢流区以及零件内部回收的混合粉末。
注:若给料区回收的粉末作为原始粉末单独存放,不视为回收粉末。
3.2
再利用粉末 reused powder
回收后按规定对回收粉末进行筛分、干燥、混合或再处理后获得的粉末。
3.3
再处理 reconditioning
对回收粉末进行的一系列处理,以调整粉末的颗粒形态、粒度分布、表面化学成分和残留水分等,
使其满足适用的粉末规范。
注:通常包括磁选、粉碎、气流分级等处理。
3.4
粉末混合 powder blending
将符合同一粉末规范的粉末混合在一起,使粉末特性始终保持一致的过程。
注:待混合的粉末可以是来自一台或多台设备、采用同一个原材料批次并具有相似工艺历史的回收粉末,也可以是
符合同一粉末规范的不同批次原材料。
3.5
粉末循环 powder recycling
对回收粉末进行筛分、干燥、混合等操作或再处理,使其满足适用的粉末规范以用于下一成形周
期,并在使用期间进行检测等一系列活动。
注:经过一个成形周期的回收粉末,其循环次数为1 次。
GB/T 44194—2024
1
3.6
粉末隔离 powder quarantine
为防止污染或混用,对回收后未进行处理的粉末进行标识和隔离存储。
4 一般要求
4.1 再利用策略
应在相关文件中明确粉末再利用策略,推荐的再利用策略见第5 章,再利用策略的选取可参考
附录A,也可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2 检测要求
4.2.1 应按照第5 章推荐节点设置检测点,并在相关文件进行明确。
4.2.2 应确定检测分类及要求,制定取样策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
4.3 过程实施要点
4.3.1 实施过程应进行控制,包括关键变量、工艺环境、粉末处理装置校准和验证、粉末处理装置维
护、污染物控制以及标记和追溯。
4.3.2 除非另有规定,不应将不同粉末规范的粉末混合使用。
4.3.3 再利用粉末的干燥工艺应与原始粉末保持一致。
5 粉末再利用策略
5.1 一次性使用粉末
5.1.1 该增材制造过程不进行粉末的再利用。
5.1.2 过程如图1 所示。将设备给料区填装一次成形所需的原始粉末,对经过一个成形周期的回收粉末
进行粉末隔离,再次取用原始粉末作为原材料用于下个成形周期。
图1 一次性使用粉末过程
5.2 单次填装粉末循环使用(策略1)
5.2.1 再利用过程如图2 所示。第一个成形周期将给料区填满原始粉末,随后的一系列增材制造周期中
使用和消耗该粉末,其间不添加原始粉末或再利用粉末。
5.2.2 每次成形后进行粉末回收,判断粉末足以进行下次成形则对所有回收粉末进行筛分处理,否则进
GB/T 44194—2024
2
行粉末隔离,筛分后粉末填装至给料区进行下一次成形。循环进行成形、回收和筛分,直至剩余粉末不
足以成形任何零件。
5.2.3 隔离存放剩余粉末,使用原始粉末开始下一成形周期。
5.2.4 宜在筛分后进行取样检测。
图2 单次填装粉末循环使用过程
5.3 每次成形补充原始粉末(策略2)
5.3.1 再利用过程如图3 所示。第一个成形周期将设备给料区填装一个成形周期所需的原始粉末,回收
后进行粉末筛分,后续根据每个成形周期消耗粉末量,在开始下一成形周期之前,补充相应数量的原始
粉末,或按照验证确定的比例将回收粉末与原始粉末一同填装至给料区进行下一次成形。
5.3.2 每次成形后进行粉末回收,对所有回收粉末进行筛分处理,然后与原始粉末一同填装至给料区进
行下一次成形。
5.3.3 宜在筛分后或补充原始粉末混合后进行取样检测。
5.3.4 补充原始粉末后是否进行均匀混合由供需双方确认。
GB/T 44194—2024
3
图3 每次成形补充原始粉末过程
5.4 按照频率补充原始粉末(策略3)
5.4.1 再利用过程如图4 所示。第一个成形周期将给料区填满原始粉末,每次成形后回收给料区以外的
粉末。将回收粉末筛分后填装至给料区,与给料区剩余的原始粉末一同进行下次成形。
5.4.2 循环进行粉末回收、筛分、填装,根据每次成形粉末消耗量可预估每次填满给料区金属粉末成形
次数,制定添加粉末的频率,并按频率补充原始粉末,进行下次成形。频率设定依据再利用粉末和给料
区剩余粉末是否足以进行下次成形决定。
5.4.3 宜在筛分后或补充原始粉末混合后进行取样检测。
5.4.4 补充原始粉末后是否进行均匀混合由供需双方确认。
GB/T 44194—2024
4
图4 按照频率补充原始粉末
5.5 隔离、递减消耗且不补充原始粉末(策略4)
5.5.1 再利用过程如图5 所示。每次成形前将设备给料区填装一个成形周期所需的原始粉末,成形后进
行粉末回收并进行粉末隔离。
5.5.2 重复执行原始粉末的填装、消耗、回收、隔离,直至剩余原始粉末无法进行零件成形。然后对所
有隔离存放的粉末统一进行筛分、混合或再处理,形成新粉末批,然后再次填装设备中用于后续成形。
5.5.3 宜在集中筛分处理后进行取样检测。
GB/T 44194—2024
5
图5 隔离、递减消耗且不补充原始粉末过程
5.6 隔离、递减消耗且补充原始粉末(策略5)
5.6.1 再利用过程如图6 所示。每次成形前将设备给料区填装一个成形周期所需的原始粉末,成形后进
行粉末回收并进行粉末隔离。
5.6.2 重复执行原始粉末的填装、消耗、回收、隔离,当隔离存放的粉末量足够进行筛分处理或再处理
时,执行筛分、混合或再处理操作,添加设定量的原始粉末形成新粉末批,然后再次填装设备中用于后
续成形。
5.6.3 宜在集中筛分处理或补充原始粉末后进行取样检测。
5.6.4 补充原始粉末后是否进行均匀混合由供需双方确认。
GB/T 44194—2024
6
图6 隔离、递减消耗且补充原始粉末过程
6 检测要求
6.1 分类
6.1.1 回收粉末检测:对完成筛分、干燥等处理,但未进行混合的回收粉末进行的检测。
6.1.2 再利用粉末检测:对完成所有处理,即将用于下一个成形周期的粉末进行的检测。若再利用过程
不进行混合操作,则回收粉末检测即为再利用粉末检测。
6.1.3 制件检测:对增材制造成形制件进行的检测。
6.2 检测
6.2.1 应有文件对增材制造粉末再利用过程需要执行的检测项目、检测时机和检测频率等进行规定,并
明确检测分类。进行检测的项目宜至少包含化学成分、粒度分布、松装密度、流动性、夹杂。对于化学
成分检测,经过验证后可降低检测频率,或设定关键元素,每次再利用只检测关键元素含量。
6.2.2 再利用粉末一般应满足原始粉末的粉末标准或规范要求,当不满足要求时不可继续再利用。
6.2.3 必要时可追加制件检测要求作为判定粉末是否可继续再利用的补充要求,检测项目一般根据相应
制件验收标准确定。
GB/T 44194—2024
7
6.2.4 若用户对再利用过程检测项目或频率等有要求,按用户要求执行。
6.2.5 对于高风险应用场景,宜明确必检时机和检测项目,并确定循环次数。
6.3 取样
6.3.1 所有测试要求的粉末样品均应按照GB/T 39251—2020 中第4 章的规定进行取样。
6.3.2 应对每个待检测的再利用粉末抽取足够的粉末量,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按需进行所有要求的测
试,另一份留存备测,将其保存在密封容器中,存放于受控环境,并记录样品编号、质量、取样日期及
其他必要信息。留存期限宜根据取样来源粉末是否继续进行再利用、相应制件是否已完成全部检测和验
收、用户是否有相应要求等进行规定。
6.3.3 若需进行制件检测,依据相应的制件验收检测要求进行。
6.4 结果判定
6.4.1 如果用于测试的样品不满足化学成分和夹杂要求,则判定该批粉末不合格。
6.4.2 如果用于测试的样品不满足粒度分布、松装密度、流动性等物理特性要求,可采集相同粉末来源
的另外两个样品进行检测。若任何复检样品不符合规定要求,则判定不合格;若检测合格,则判定粉末
合格。当用户有不同要求时,按用户要求执行。
6.4.3 制件检测不合格,应暂停粉末使用并针对该批次粉末进行原因分析。
7 粉末再利用过程控制要求
7.1 关键变量
7.1.1 应确定粉末回收、筛分、混合和干燥过程中的所有关键变量的值、公差和测量频率,关键变量的
确定可参考附录B 进行选择。
7.1.2 变量的值和公差、测量频率等应经过验证确认。
7.2 工艺环境
7.2.1 应有文件对湿度和温度进行要求和控制,以识别和消除再利用过程中粉末表面的水分来源,保证
再利用粉末处理后仍满足粉末化学成分要求。
7.2.2 如果处理过程使用保护气体,应有文件对气体成分进行规定和记录,并保证气体输送辅助设备
(包括输送气体管道)的清洁度。
7.3 粉末处理装置校准和验证
7.3.1 应建立粉末再利用过程所使用装置的校准和验证计划,可参考附录C 确定校准和验证项目,并定
期执行校准和验证。
7.3.2 所有校准和验证结果均应进行记录和留存。
7.4 粉末处理装置维护
7.4.1 应建立粉末再利用过程所使用装置的维护计划,包括工作清单、执行每项工作的要求以及完成该
工作的频率。
7.4.2 维护计划应至少包括粉末回收、筛分、混合和干燥设备制造商要求的维护项目,以及对生产可靠
性和一致性有关键影响的,且易损或有寿命限制的项目。
7.4.3 所有的维护工作应进行记录和留存。
GB/T 44194—2024
8
7.5 污染物控制
7.5.1 应有文件对污染物控制进行规定,以识别和消除再利用过程的粉末污染物来源。
7.5.2 污染物控制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证明粉末符合规范、无多余污染物的检测评价方法;
—储存和回收前/后的粉末标识;
—粉末回收方法(手动、自动或气动)和专用工具要求;
—粉末筛分专用气流分级装置、筛网要求;
—粉末混合专用混合装置、工具要求;
—专用粉末传送和运输装置、工具;
—材料(或等级)变化时,通用装置、工具等的清洁要求;
—包装(运至第三方和/或隔离存储位置时);
—粉末储存条件;
—其他辅助设备;
—粉末隔离区域和设备所处位置环境。
7.6 过程记录
7.6.1 按照适用的工艺规范要求进行粉末准备,应记录粉末状态信息,至少包括粉末循环次数及相应粉
末质量。
7.6.2 粉末回收后若需进行粉末隔离,应制定粉末标识方法以区分每批回收粉末,若粉末来自多台设
备,标识方法应包含设备信息以进行区分。
7.6.3 粉末筛分后若进行检测,其粒度应满足适用的粉末规范要求或用户指定的其他要求。若一同筛分
的粉末来自多台设备,宜对筛分后的粉末进行新的标识。若筛分后进行了粉末混合,宜对混合后的粉末
进行新的标识。
7.6.4 按照再利用策略进行粉末混合时,应记录混合粉末的具体信息,至少应包括待混合粉末的质量、
循环次数等信息,宜对混合后的粉末进行新的标识。不应将不满足粉末规范的粉末(例如,成分或粒度
超出规范要求)相互混合以获得规范要求范围内的粉末。
GB/T 44194—2024
9
附 录 A
(资料性)
再利用策略对比
再利用策略的选择可参考表A.1 中的优缺点及推荐应用场景。
表A.1 再利用策略对比表
再利用策略优缺点推荐应用场景
策略1
优点:无需频繁补充原始粉末。
缺点:每次成形后均回收所有区域粉末并进行处理,成形
周期较短时每次处理粉末量较大
适用于单次成形粉末需求量大,但实际消耗少,且
制件性能要求较低的零件。
首次填装粉末量:根据成形设备给料区大小确定粉
末填装量,一般为装满给料区
策略2
优点:便于进行粉末管理、过程追溯和生产准备,如果粉
末循环中能保证材料性能不发生劣化,可以有效避免产生
过多废粉。
缺点:每次成形后均回收所有区域粉末并进行处理,多次
使用后氧化的粉末颗粒可能会被熔融或烧结为零件实体
适用于每次成形消耗金属粉末量较为固定的场景。
首次填装粉末量:每次成形仅填装一次成形所需粉
末量
策略3
优点:无需每次成形后补充原始粉末,可降低每次成形的
准备时间。
缺点:每次回收的粉末未与原始粉末进行混合,打印零件
存在新、旧粉末分层区域,可能存在化学成分、力学性能
差异等问题
适用于给料区容量大,且每次成形粉末需求量小、
消耗量固定的场景,尤其适用于具备自动筛分和筛
后填装粉末功能的设备。
首次填装粉末量:根据成形设备给料区大小和成形
一次零件的粉末需求量以及每次成形消耗量确定,
一般为成形一次零件的粉末需求量与每次成形消耗
量的整数倍之和
策略4
优点:集中大量使用过的粉末进行筛分或再处理,可提高
粉末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
缺点:需要足够的粉末存储空间,并进行存储环境控制,
以最大限度降低隔离期间粉末质量的劣化
适用于多台设备同时进行批量生产,且具有大型筛
分、混合设备的场景。
首次填装粉末量:可根据实际情况,从策略1~策
略3中选择一种填装粉末量
策略5
优点:同策略4。此外,再利用过程中补充原始粉末,可
保证批量生产时可运行的成形设备数量不会随回收粉末量
的减少而减少。
缺点:需要足够的粉末存储空间,并进行存储环境控制,
以最大限度降低隔离期间粉末质量的劣化
适用于多台设备同时进行批量生产,且具有大型筛
分、混合设备的场景。
首次填装粉末量:可根据实际情况,从策略1~策
略3中选择一种填装粉末量
GB/T 44194—2024
10
附 录 B
(资料性)
再利用过程变量
再利用过程变量的确定可参考表B.1~表B.4 进行选择。
表B.1 粉末回收过程的变量
回收类型变量说明对过程的影响
手动回收
回收环境
若回收过程使用保护气体,应规定气体
的成分、温度、含水量、纯度以及流
速等
潮湿的环境可能会促使粉末含水量上升、活性材料氧化;
材料和加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回收工具
粉末处理工具的许用材料;
回收工具的专用性
工具不应使用磨损或剥落后会对粉末造成污染的材料;
不同材料使用同一回收工具会造成交叉污染
机械回收
装备硬件
配置
回收系统的整体配置,包括制造商、型
号、序列号等硬件要求
可能影响过程的稳定性
回收环境
若回收过程使用保护气体,应规定气体
的成分、温度、湿度、纯度以及流速等
潮湿的环境可能会促使粉末含水量上升、活性材料氧化;
材料和加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自动清粉
装置
装备硬件
配置
清粉系统的整体配置,包括制造商、型
号、序列号等硬件要求
可能影响过程的稳定性
回收环境
若回收过程使用保护气体,应规定气体
的成分、温度、湿度、纯度以及流速等
潮湿的环境可能会促使粉末含水量上升、活性材料氧化;
材料和加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粉末温度回收粉末时的温度
粉末温度过高会影响清理过程中零件的结构强度;
高温粉末可能会对装置硬件造成影响
装置振动
频率和
振幅
(若适用)对在基板上的零件进行振动
以清除松散的粉末颗粒
施加频率和振幅过高可能会超过或降低精细特征强度并损
坏零件结构
装置运动
控制
(若适用)对于振动清除粉末的装置,
其许用的操作和控制系统的硬件、软
件、固件及可编程控制模块
根据零件的几何形状,可能需要特定的程序控制振动、旋
转等操作,以从零件内部的隐蔽位置去除粉末。若无法保
证从零件中清除粉末的清洁度,该粉末应废弃处理
表B.2 粉末筛分过程的变量
筛分类型变量说明对过程的影响
手动筛分
筛网尺寸筛网网孔尺寸,一般用目数或微米表示限制筛分过程中能通过的颗粒大小
筛网材料非金属或金属网状纤维不同材质筛网的磨损率不同,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劣化
筛网寿命
筛网的使用时间(h)或过粉量(kg),
用以限定筛网的使用时间。筛网面的磨
损和使用寿命可通过处理的粉末量进行
追溯
不同材质筛网的磨损率不同,会使网孔尺寸增大;
筛网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劣化,从而脱落产生污染物
筛分过程
环境
若使用气体保护进行筛分,应规定气体
的成分、温度、湿度、纯度以及流速等
潮湿的环境可能会促使粉末含水量上升、活性材料氧化;
材料和加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GB/T 44194—2024
11
表B.2 粉末筛分过程的变量(续)
筛分 类型变量说明对过程的影响
机械筛分
装备硬件
配置
筛分系统的整体配置,包括制造商、型
号、序列号等硬件要求
可能影响过程的稳定性
筛网尺寸筛网网孔尺寸,一般用目数或微米表示限制筛分过程中能通过的颗粒大小
筛网材料非金属或金属网状纤维不同材质筛网的磨损率不同,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劣化
筛网寿命
筛网的使用时间(h)或过粉量(kg),
用以限定筛网的使用时间。筛网面的磨
损和使用寿命可通过处理的粉末量进行
追溯
不同材质筛网的磨损率不同,会使网孔尺寸增大;
筛网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劣化,从而脱落产生污染物
筛分过程
环境
若使用气体保护进行筛分,应规定气体
的成分、温度、湿度、纯度以及流速等
潮湿的环境可能会促使粉末含水量上升、活性材料氧化;
材料和加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超声波传
感器设置
振动筛网并协助筛分的超声波振动频率
振动频率会影响筛分过程效率,并在一定程度影响筛网使
用寿命
机械振动
设置
机械振动频率、电机质量、位置等机械振动设置会影响分离过程效率
粉末进
料率
单位时间落入筛网面的粉末量(kg)
进料速率需要较慢,以防大量堵塞筛网,或对筛网面施加
过大重量造成过早变形降低使用寿命,但进料速率过慢也
会影响筛分效率
表B.3 粉末混合过程的变量
混合类型变量说明对过程的影响
手动混合
混合环境
若使用气体保护进行混合,应规定气体
的成分、温度、湿度、纯度以及流速等
潮湿的环境可能会促使粉末含水量上升、活性材料氧化;
材料和加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工具材料
粉末混合处理工具的允用材料;
回收工具的专用性
工具不应使用磨损或剥落后会对粉末造成污染的材料;
不同材料使用同一工具可能造成交叉污染
混合方法
定义手动操作指令并进行控制,实现均
匀混合
最大限度地降低偏置混合或不完全混合造成的不均匀风险
混合时间进行单次混合操作的时间混合时间会影响粉末的混合均匀性
机械混合
装备硬件
配置
混合系统的整体配置,包括制造商、型
号、序列号等硬件要求
可能影响过程的稳定性
混合环境
若使用气体保护进行混合,应规定气体
的成分、温度、湿度、纯度以及流速等
潮湿的环境可能会促使粉末含水量上升、活性材料氧化;
材料和加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危及操作人员的安全
混粉装置
速度
混粉装置旋转速度混粉装置转速将影响粉末的混合质量
混合时间进行单次混合操作的时间混合时间会影响粉末的混合均匀性
混粉装置
温度
(若适用)混粉装置温度可能影响粉末的含水量或吸氧率
GB/T 44194—2024
12
表B.4 粉末干燥过程的变量
干燥类型变量说明对过程的影响
真空干燥
装备硬件配置
真空干燥系统的整体配置,包括制造
商、型号、序列号等硬件要求
可能影响过程的稳定性
真空度在干燥期间实现并保持真空度
真空度会影响粉末的最终水分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含量
干燥温度进行粉末干燥的温度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粉末结块等
干燥时间真空炉或烘箱单次干燥操作的时间干燥时间将影响粉末的最终含水量
GB/T 44194—2024
13
附 录 C
(资料性)
校准和验证要求
再利用过程粉末处理装置的校准和验证项目可参考表C.1 制定。
表C.1 校准和验证要求
处理过程项目
粉末回收
保护气体压力和流速(适用时)
压缩空气压力
设备动力及稳定性
气体环境传感设备(适用时,氧含量和湿度)
振动幅度和频率驱动器(自动清粉装置)
数据采集子系统(适用时)
粉末筛分
筛网尺寸
测温精度(适用时)
保护气体压力和流速
设备动力及稳定性
气体环境传感设备(适用时,氧含量和湿度)
振动幅度和频率驱动器(自动清粉装置)
螺旋钻或送粉机构流量(适用时,电机速度或压力)
数据采集子系统(适用时)
粉末混合
测温精度(适用时)
运动设备精度
设备动力及稳定性
压缩空气压力(适用时)
气体环境传感设备(适用时,氧含量和湿度)
数据采集子系统(适用时)
粉末干燥
测温精度
设备动力及稳定性
真空度有效性
温度均匀性
保护气体压力和流速(适用时)
数据采集子系统(适用时)
—
GB/T 44194—2024
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