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B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628.4—2024
粮油检验 储粮真菌标准图谱
第4部分:其他常见菌属
Inspectionofgrainandoils—Standardatlasofstoredgrainfungi—
Part4:Othercommongenera
2024-10-26发布2025-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Ⅳ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检验方法………………………………………………………………………………………………… 4
5 储粮中其他常见菌属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图和显微形态特征图及特征描述……………………… 4
附录A (规范性) 粮食中其他常见菌属真菌菌落形态特征及显微形态特征观察操作步骤………… 25
附录B(资料性) 培养基和试剂………………………………………………………………………… 27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是GB/T26628《粮油检验 储粮真菌标准图谱》的第4部分。GB/T26628已经发布了以
下部分:
———第1部分:曲霉属;
———第2部分:青霉属;
———第3部分:镰刀菌属;
———第4部分:其他常见菌属。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储粮质
检中心有限公司、河南工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祁智慧、唐芳、雷雨晴、陈帅、田琳、张海洋、兰盛斌、陈亮、冯永健、陈晋莹、
范运乾。
引 言
真菌是引起粮食品质发生劣变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为了提早评估、判断粮食中真菌及真菌毒素
的污染危害情况,更好地指导粮食储藏,降低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需对粮食中的真菌种类及分布情况进
行准确鉴定。基于不同种属真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呈现不同形态特征而建立的储粮真菌标准图谱,可
以为储粮中的真菌检验提供辅助参考,提升真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B/T26628《粮油检验 储粮真菌标准图谱》旨在规定储粮中不同种属真菌的检验要求,给出储粮
中主要真菌的标准图谱和特征描述,拟由4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曲霉属。
———第2部分:青霉属。
———第3部分:镰刀菌属。
———第4部分:其他常见菌属。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储粮真菌标准图谱其他常见菌属的术语和定义,描述了检验方法,给出了储粮中他常
见菌属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图和显微形态特征图及特征描述。
本文件适用于储粮中其他常见菌属检验的辅助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单端孢霉属 Trichothecium
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麦痂霉科(Myrotheciomycetaceae)
的一属。
注1:单端孢霉属主要特征为菌落在PDA培养基上颜色为粉橙色或橙红色,菌落较薄,质地絮状、毡状、羽毛状或
羊毛状,有时因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而呈现粉状。产孢结构因属内物种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分生孢子梗
直立,有隔,不分枝,有的分生孢子梗很长,无分枝或罕见地具有一个或多个分枝,随着每个分生孢子的产生
而缩短。每个分生孢子基部包含分生孢子梗顶端的一部分,在末端有一个长10μm~65μm 的瓶梗。产生单
细胞、透明、壁光滑的瓶分生孢子,倒卵形、长圆形或圆柱形,分生孢子0个~1个分隔,椭圆形或卵形。分生
孢子是以向基式连续形成的形式产生的,靠着生痕彼此连接成串,两胞室的孢子上胞室较大,下胞室基端明
显收缩变细,着生痕在基端或其一侧。
注2:单端孢霉属真菌能产生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TS)。
3.2
链格孢属 Alternaria
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格孢菌科
(Pleosporaceae)的一属。
注1:主要特征为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初为无色后渐变为青褐色至黑褐色,质地絮状或绒状,有时因产生大量的
分生孢子而呈现粉状。分生孢子梗简单或有分枝,直立或弯曲,单生或簇生。产孢细胞生于分生孢子梗及其
分枝的顶端,颜色为不同深浅的黑色,顶部具有一产孢孔,以内壁芽生孔方式产孢。随着产孢作合轴式延
伸,使分生孢子梗作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脱落后,孢痕清晰可见,边缘颜色深,中心颜色浅;分生孢子卵形、
倒棒状、倒梨形或椭圆形,脐部明显,黑褐色,表面光滑,具有若干横隔,颜色为深浅不同的褐色或青、黄褐
色,表面光滑或具疣、刺。通常孢身至顶端渐细,无喙或延伸成喙。其属内物种分生孢子的大小及形态极不
规律,通常具有次生产孢的特性,可形成长或短的,分枝或不分枝的孢子链。
注2:链格孢属有些真菌可产生多种细胞毒素,包括细交链孢菌酮酸(Tenuazonicacid,TeA)、链格链孢酚(Alternariol,
AOH)、链格孢酚单甲醚(Alternariolmonomethylether,AME)、链格孢烯(Altenuene,ALT)和链格孢
毒素(Altertoxins)Ⅰ、Ⅱ和Ⅲ等。
1
GB/T26628.4—2024
3.3
枝孢属 Cladosporium
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煤炱目(Capnodiales)、格孢菌科(Pleosporaceae)
的一属。
注1:主要特征为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呈橄榄色、灰色、褐色或深黑褐色,质地为绒状、絮状或毛发状。分生孢子
梗顶生或侧生在次生菌丝上或簇生于假子座上,直立或弯曲,多不分枝,或仅上部分枝,平滑或具细疣,分
隔,一般基部分隔较密,顶端、中部及基部膨大或不膨大。产孢结构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枝孢型,第二种
为单孢型。分生孢子发育为全壁芽生,产孢结构顶端生出1个~2个小球形的无色突起,以后呈卵形、平滑、
幼嫩的初生孢子,不久长成平滑或具疣刺,暗色,有隔或无隔的柱形枝孢(分枝分生孢子),枝孢上芽生孢子
链,链生孢子上也可产生枝孢,其上再链生孢子。枝孢(分枝分生孢子)柱形,淡色至橄榄褐色,平滑或具细疣
或刺,一端齿状,一端钝圆,0个~5个隔膜。分生孢子链生,有时单生,圆柱形、椭圆形、纺锤形、卵圆形或球
形、近球形,淡色至橄榄褐色,单孢、双孢或多孢,分隔处缢缩或不缢缩,平滑具疣或具刺,孢脐明显。
注2:枝孢属有些真菌会产生枝孢菌素(Cladosporin)。
3.4
木霉属 Trichoderma
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肉座菌科(Hypocreaceae)
的一属。
注1:主要特征为菌落在PDA培养基上颜色为不同程度的绿色,有些菌株由于产孢不良,几乎白色,生长迅速,质
地棉絮状或致密丛束状,菌丝生长质地松散,特征性地发育不规则,通常出现丛状或孤立的斑块,产孢丛束区
常排列成同心轮纹。菌丝透明,有隔,分枝繁复。分生孢子梗为菌丝的短侧枝,其上对生或互生分枝,分枝上
又可继续分枝,形成二级、三级分枝,最终形成似松柏式的分枝轮廓。单细胞分生孢子由排列成不规则轮状
的瓶梗产生的,其中末端瓶梗或多或少地与分生孢子梗成直角,瓶状小梗束生、对生、互生或单生,分枝的末
端即为小梗,但有的菌株主梗的末端为一鞭状而弯曲不孕菌丝。常见物种的分生孢子多为近球形、椭圆形、
圆筒形或倒卵形等,壁光滑或粗糙,颜色为绿色或无色。厚垣孢子有或无,间生于菌丝中或顶生于菌丝短侧
分枝上,球形、椭圆形,无色,壁光滑。
注2:木霉属真菌能产生木霉素(Trichodermin),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3.5
帚枝霉属 Sarocladium
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水霉科(Sarocladiaceae)
的一属。
注1:主要特征为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颜色为白色、粉红色或鲑鱼色,表面质地为光滑黏稠状、中度絮状或粉
状,当分生孢子以链状形成时,会产生赭红色或灰绿色的分生孢子团。分生孢子梗具有一个或几个分枝,分
枝呈聚伞花序排列,或偶尔呈一排或两排松散的轮状结构排列。产孢结构包括隐瓶梗和分裂瓶梗。瓶梗锥
形或针状,直的,略微弯曲或波状的,壁薄且光滑。分生孢子黏头状聚集或产生于干燥的长链中。分生孢子
形状为圆柱形、梭形或杆状,无隔膜,壁光滑,具有圆形或锥形的截断末端。厚垣孢子有或无,通常壁厚,光滑
或略微粗糙,形状为球形至椭圆形,大多数是单生的,偶尔产生短链。
注2:帚枝霉属目前尚未见产毒报道。
3.6
附球菌属 Epicoccum
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亚隔孢壳科
(Didymellaceae)的一属。
注1:主要特征为菌落在PDA培养基上颜色为彩色,质地为绒状、絮状或粉状。分生孢子器球形至近球形,或不规
则形状,散生或聚生,表生或半埋生,孔口突出或不突出,有时产生明显的颈部。分生孢子器壁为拟薄壁组
织,2层~9层,外壁棕橄榄色。产孢细胞瓶梗,透明,光滑,壶状、球状到烧瓶状。分生孢子的形状和大小各
异,通常透明或在后期阶段可发现轻微的褐色色素沉着,光滑和壁薄,形状包括卵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或
(亚)圆柱形,有时略微弯曲,通常无分隔。具有同等无性型,分生孢子座散生或聚生,半埋生,棒状。分生孢
2
GB/T26628.4—2024
子具多隔,隔膜被黑色的疣状壁所遮蔽,呈梨状,通常具有基底细胞,尺寸可变,由逐渐生长的簇状菌丝分支
末端结构形成,来自或多或少的球形的拟薄壁组织的子座。厚垣孢子变异较大且不规则,单细胞或多细
胞,间生或在末端生,单生或链状,光滑、疣状或偶而瘤状,亚透明至深棕色,多细胞为球状或不规则形状。
注2:附球菌属目前尚未见产毒报道。
3.7
根霉属 Rhizopus
毛霉门(Mucoromycetes)、毛霉纲(Mucoromycetes)、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的
一属。
注1:主要特征为菌落在PDA培养基上菌丝颜色通常为白色或浅灰色,由营养菌丝体产生弧形的匍匐菌丝,向四
周蔓延,菌丝上会产生深灰色至黑色的孢子囊。匍匐菌丝产生假根,与假根相对,向上生出孢囊梗,顶端形成
孢子囊,内生孢囊孢子。菌丝体虽然向四面八方蔓延生长,但是其菌丝内部常无横隔,只有在匍匐菌丝上形
成厚垣孢子时,才产生横隔。孢子囊成熟后孢囊壁消解或成块破裂,孢子囊内,囊轴明显,球形或近球形,囊
轴基部与柄相连处成囊托。孢囊孢子球形、卵形或不规律,或有棱角,或有线状条纹,呈无色或浅褐色、蓝灰
色等,单胞。接合孢子由菌丝体或匍匐菌丝生出配子囊,并且经两个同形对生的配子囊结合而成。
注2:根霉属真菌目前尚未见产毒报道。
3.8
毛霉属 Mucor
毛霉门(Mucoromycetes)、毛霉纲(Mucoromycetes)、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的
一属。
注1:主要特征为菌落在PDA培养基上菌丝颜色通常为淡黄色或浅灰色,菌丝能广泛的蔓延,无假根和匍匐菌丝。
孢囊梗直接由菌丝体产生,一般单生、分枝或较少不分枝,分枝大致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单轴式即总状分枝
和假轴状分枝。分枝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球形,囊壁上常带有针状的草酸钙结晶。属内大多数物种的孢
子囊成熟后,其壁易消失或破裂,而且留有残迹,称为囊领。囊内都有囊轴,形状不一,囊轴与孢囊梗相连接
处无囊托。孢囊孢子球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单胞,大多无色,无线状条纹,壁薄且光滑。厚垣孢子有或无。
接合孢子着生在菌丝体上,异宗配合或同宗配合。
注2:毛霉属真菌目前尚未见产毒报道。
3.9
篮状菌属 Talaromyces
子囊菌门(Ascomycota)、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散囊菌目(Eurotiales)、发菌科(Trichocomaceae)
的一属。
注1:篮状菌属很多物种早期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 ),主要特征为菌落颜色通常为白色、黄色、褐色或粉红色,质
地为绒状、绳状、絮状、粉末状或颗粒状。无性阶段的繁殖结构为分生孢子梗,通常产生对称双轮生帚状
枝,也有单轮生及三轮生者。其产孢细胞称为瓶梗,多为披针形,有些为安瓿形。分生孢子多为球形、近球
形、椭圆形、卵圆形或近椭圆形,孢子壁有平滑、近于平滑、刺状、细刺状、疣状、稍粗糙等。若产生有性阶段则
其子囊果为裸囊壳,其包被由纤细菌丝交织而成,其质地从疏松至较紧密,依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壳内产
生不定数目的球形至椭球形子囊,每个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无规则分散于子囊中。子囊孢子呈现球形、近
球形或椭圆形,透明至黄色,带红色者少,单细胞,壁平滑或呈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粗糙。
注2:篮状菌属目前尚未见产毒报道。
3.10
枝顶孢属 Acremonium
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的一属。
注1:主要特征为菌落在PDA培养基上颜色有粉红色至深红色、白色、灰色或黄色。各个种的菌落质地不一,有些
物种缺乏气生菌丝,湿润或呈细菌状菌落,有些物种气生菌丝发达,呈茸毛状或絮状菌落,偶聚成绳索状的菌
索或孢梗束。营养菌丝有隔,分枝。分生孢子梗直立,锥形,直接长在菌丝细胞上,基部附近偶有分枝,有隔
膜。分生孢子单细胞,柠檬形、椭圆形、拟卵形或短柱形,无色,形成于黏液团中,极少数形成干燥的短链。
注2:枝顶孢属有些真菌能产生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的真菌毒素。
3
GB/T26628.4—2024
4 检验方法
4.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
室内光线应充足、明亮,或者在光照亮度为450lx±100lx光源下观察。具体操作步骤按照附录A
执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操作按附录A 执行,培养基配制见附录B。
4.2 显微形态特征观察
根据不同物镜放大倍数,调整显微镜的光源强度和聚光镜的孔径光阑,聚光镜的孔径光阑应与所用
物镜的数值孔径一致或稍大,使整个观察视野明亮适宜。具体操作步骤按照附录A 执行。显微形态特
征观察操作按附录A 执行,主要试剂配制见附录B。
5 储粮中其他常见菌属真菌的菌落形态特征图和显微形态特征图及特征描述
5.1 图谱说明
储粮中其他常见菌属真菌菌落形态特征图和显微形态特征图分别见图1~图51。本文件中真菌菌
落培养所用培养皿直径为9.0cm。真菌菌落形态特征图中左边的图为菌落的正面,右边的图为菌落的
反面。显微形态特征图中标尺为10μm,XXX×代表放大倍数,如1000×表示放大1000倍。
5.2 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roseum)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1)直径4.0cm~5.0cm,菌丝蔓
延,薄,扩展较快,絮状或蛛丝状。颜色初为白色,然后慢慢转为粉红色,反面为橙粉红色;在MEA 培养
基上(图2)直径5.0cm~6.0cm,质地絮状。菌落正面为橙粉红色,反面为橙粉红色至褐色。
图1 粉红单端孢霉PDA 培养基菌落图
4
GB/T26628.4—2024
图2 粉红单端孢霉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3。菌丝简单,分生孢子梗较长,直立,有少数横隔或无隔,不分枝,梗端稍膨
大。分生孢子以向基式连续形成的形式产生,孢子靠着生痕彼此连接成串。每个分生孢子具有倾斜突
出的截断的基底瘢痕。形状为椭圆形、倒卵形或梨形,分生孢子壁厚,光滑,大小为(13.0~25.0)μm×
(7.5~10.5)μm。成熟孢子中间有一隔膜,分隔处稍缢缩,上胞室较下胞室大,下胞室基端明显收缩变
细。着生痕在基端或其一侧,颜色为透明或稍粉红色。
图3 粉红单端孢霉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3 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4)直径5.0cm~6.0cm,质地絮
状,菌落正面为灰色至青褐色,反面为黑褐色;在MEA 培养基上(图5)直径3.5cm~4.5cm,质地絮
状,正面为黑褐色,反面为红褐色。
5
GB/T26628.4—2024
图4 细极链格孢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5 细极链格孢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6。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簇生,直立或略弯曲,具分隔,分隔处不隘缩,偶有
分枝,基部略膨大。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可形成较长的分生孢子链,形状有倒棍棒形、椭圆形,成熟
的孢子具1个~6个纵、斜隔膜,4个~10个横隔膜或半横隔膜,分隔处略隘缩。分生孢子中部的隔膜
较厚,黑褐色,隘缩更为明显,为主横隔膜,通常有1个~4个,分生孢子尺寸为(24.0~45.0)μm×
(9.0~15.5)μm。有喙及假喙,柱状,部分假喙产孢部略膨大。
图6 细极链格孢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6
GB/T26628.4—2024
5.4 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7)直径5.5cm~6.5cm,质地絮状
或粉状,正面为黄褐色或淡褐色,反面为红褐色至棕褐色;在MEA培养基上(图8)直径5.0cm~6.0cm,质
地絮状,正面为黄褐色,反面为棕褐色。
图7 链格孢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8 链格孢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9。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根簇生,直立或略弯曲,具分隔,分隔处不隘缩,多分
枝。分生孢子单生或短链生,可形成较长的分生孢子链(培养条件适宜),形状有倒棍棒形、椭圆形、卵
形,成熟的孢子具1个~4个纵、斜隔膜,3个~8个横隔膜或半横隔膜,分隔处不隘缩或略隘缩。分生
孢子尺寸为(20.0~40.0)μm×(8.0~13.5)μm。有喙和假喙,短喙柱状或锥状。
7
GB/T26628.4—2024
图9 链格孢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5 芽孢状枝孢(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10)直径1.5cm~2.5cm,质地粉状
或绒状,菌落表面有放射状皱纹,边缘规则,正面呈橄榄灰色至灰橄榄色,反面呈铅灰色至橄榄黑色;在
MEA 培养基上(图11)直径1.0cm~2.0cm,生长稍快,质地絮状,菌落平坦或中心稍凸起,有规则或不
规则的辐射状沟纹。正面呈烟灰色、深烟灰色或灰橄榄色,反面呈铁灰色或浅灰色。
图10 芽孢状枝孢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11 芽孢状枝孢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12。分生孢子梗多侧生在菌丝上,不分枝,分隔处不缢缩,其结构为单孢型,尺
寸为(9.0~350.0)μm×(2.5~5.5)μm。产孢细胞顶生,偶有间生,稍变细,狭圆柱形或长圆形,偶尔膝
8
GB/T26628.4—2024
状弯曲,无结节,有多达7个产孢孔聚集在顶端。枝孢有0个~1个隔膜,尺寸为(13.0~28.0)μm×
(3.0~5.5)μm。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形成分枝的孢子链,通常为椭圆形、圆柱形、柠檬形、近球形,带
有一点黑色,表面平滑,有0个~1个隔膜,大多数无隔膜,尺寸为(3.0~15.0)μm×(2.5~5.5)μm。
图12 芽孢状枝孢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6 夏孢生枝孢(Cladosporiumuredinicola)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13)直径1.5cm~2.5cm,质地絮
状,表面有放射状皱纹,边缘规则,光滑,正面为灰橄榄色或橄榄灰色,反面为橄榄黑色;在MEA 培养基
上(图14)直径1.5cm~2.5cm,质地羊毛状,菌落中央部分凸起,有放射状皱纹,正面为灰橄榄色至橄
榄色,反面为橄榄黑色。
图13 夏孢生枝孢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14 夏孢生枝孢MEA 培养基菌落图
9
GB/T26628.4—2024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15。分生孢子梗单生或聚集于松散的群中,从菌丝的末端和侧面产生,直立或
稍微弯曲,通常有点膝状弯曲,不分枝或偶尔分枝,0个~8个隔膜,隔膜处无缢缩,壁平滑至隐约疣状。
产孢细胞,顶生或间生,圆柱形或偶尔似棒状,每个产孢细胞最多有11个产孢孔,有时聚集,略微凸起。
枝孢偶尔形成,近于圆柱形或长方形,(22.0~41.0)μm×(3.0~5.0)μm,0个~1个隔膜。分生孢子呈
链状,直,少数有点弯曲,小的顶端分生孢子和中间分生孢子多为近球形、倒卵球形、柠檬形、狭椭圆形、
纺锤形、近圆柱形,0个~1个隔膜,光滑或近于光滑,尺寸为(3.0~18.0)μm×(2.0~5.0)μm。
图15 夏孢生枝孢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7 非洲哈茨木霉(Trichodermaafroharzianum)
菌落形态特征:28℃±1 ℃培养7d,在PDA 培养基上(图16)菌落占满整个平板,气生菌丝丰
富,呈絮状。孢子簇大量形成,绕接种点环状分布,老熟后孢子簇聚集形成致密的垫状物。正面为黄绿
色,反面为浅黄色。通常产生明显椰子芳香味;在MEA 培养基上(图17)菌落占满整个平板,气生菌丝
丰富,蛛网状,孢子簇束状,略呈同心圆分布,正面为黄绿色,反面为棕褐色。
图16 非洲哈茨木霉PDA 培养基菌落图
10
GB/T26628.4—2024
图17 非洲哈茨木霉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18。分生孢子梗排列呈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初级分枝有规律地间隔分布,成
对且大量再分枝,分生孢子梗直径2.0μm~3.0μm。主轴和各分枝末端瓶梗3个~5个轮状排列,烧瓶
形至安瓿形。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光滑,尺寸为(2.0~4.5)μm×(2.0~4.0)μm。厚垣孢子顶生或
间生,光滑透明。
图18 非洲哈茨木霉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8 长枝木霉(Trichodermalongibrachiatum)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在PDA 培养基上(图19)菌落占满整个平板,扩展迅速,菌落
中有松散的产孢簇,初为白色,后转为浅绿色或深绿色,反面为黄色。通常产生令人愉快的模糊气味;
MEA培养基上(图20)菌落气生菌丝丰富,占满整个平板,菌丝呈蛛网状,孢子簇束状,在接种点周围分
布,正面颜色为白色,反面为无色至淡黄色。
11
GB/T26628.4—2024
图19 长枝木霉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20 长枝木霉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21。分生孢子梗长而直,次级分枝直角伸出,或朝主枝弯曲,上部次级分枝
短,基部次级分枝较长,常单个伸出或互生,很少再次分枝,分生孢子梗直径2.0μm~3.0μm。瓶梗单
生或轮生,安瓿形或烧瓶状,基部柱形,顶部明显变细。分生孢子光滑,椭圆形或倒卵形,尺寸为(3.5~
7.0)μm×(2.0~3.0)μm。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光滑透明。
图21 长枝木霉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12
GB/T26628.4—2024
5.9 类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oides)
菌落形态特征:28℃±1 ℃培养7d,在PDA 培养基上(图22)菌落占满整个平板,产生菌丝较
少,分生孢子成簇,棉絮状,菌落正面为深绿色,反面为奶油色。无明显气味;在MEA 培养基上(图23)
菌落占满整个平板,产生菌丝较多,被大量的分生孢子簇覆盖,菌落正面为深绿色,反面为奶油色。
图22 类棘孢木霉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23 类棘孢木霉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24。分生孢子梗有分枝,主轴顶端下面生出的初次分枝常对生,与主轴夹角近
90°,直径2.0μm~3.0μm。瓶梗单生或2个~4个螺旋状轮生,安瓿形或烧瓶状。分生孢子为球形至
椭圆形,表面具细疣,尺寸为(2.7~5.0)μm×(2.2~4.0)μm;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光滑透明。
图24 类棘孢木霉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13
GB/T26628.4—2024
5.10 紧密帚枝霉(Sarocladiumstrictum)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25)直径1.0cm~2.0cm,正反面颜
色均为粉红色,通常呈湿润和光滑状态,会产生不规则的褶皱;菌落在MEA 培养基上(图26)直径
1.5cm~2.5cm,生长较快,产生絮状白色菌丝,菌落正反面均为粉红色,会产生不规则的褶皱。
图25 紧密帚枝霉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26 紧密帚枝霉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27。分生孢子梗由菌丝产生,简单,偶有分支。菌丝有隔膜,透明,壁薄且光
滑,分生孢子梗直立,多数简单,偶见分支,竖直或轻微弯曲,透明且表面光滑。未见隐瓶梗和分裂瓶
梗,分生孢子黏头状聚集,形状为圆柱形,透明,壁薄且光滑,尺寸为(3.3~5.5)μm×(0.9~1.8)μm。
未发现厚垣孢子及有性态。
14
GB/T26628.4—2024
图27 紧密帚枝霉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11 附球菌1(Epicoccumdendrobii)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28)直径3.5cm~4.0cm,菌落表面
会产生不规则的褶皱,气生菌丝体絮状,扁平,正面为白色至浅黄色,中心附近呈橄榄色,反面为深褐色;
菌落在MEA 培养基上(图29)直径4.0cm~5.0cm,菌落表面隆起,会产生不规则的褶皱,带有稀疏的
白色气生菌丝,菌落反面为黄色。
图28 E.dendrobii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29 E.dendrobii 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30。菌丝有分隔,通常分枝,2.5μm~4.5μm。分生孢子座聚集,半埋生或表
15
GB/T26628.4—2024
生,棍棒状。分生孢子幼时球形,光滑无分隔,成熟时有不规则的分隔,疣状,近球形或梨形,有基部细
胞,成熟的分生孢子直径11.0μm~19.0μm。
图30 E.dendrobii 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12 附球菌2(Epicoccumthailandicum)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31)直径8.0cm~9.0cm,菌落边缘
规则,疏松气生菌丝覆盖整个菌落,密集,正面颜色为灰黄色,反面为红棕褐色;在MEA 培养基上
(图32)直径4.5cm~5.5cm,菌落边缘规则,气生菌丝絮状,正面颜色为粉色,反面为暗红色。
图31 E.thailandicum PDA 培养基菌落图
16
GB/T26628.4—2024
图32 E.thailandicum 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33。分生孢子器颜色为褐色或者深褐色,直径100.0μm~150.0μm。产孢细
胞尺寸为(3.0~4.5)μm×(2.0~3.0)μm,透明,球状或倒梨形,光滑。分生孢子长圆形,末端为圆
形,透明,无分隔,油滴状,壁光滑,尺寸为(7.5~10.0)μm×(3.0~4.5)μm。
图33 E.thailandicum 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13 附球菌3(Epicoccumtobaicum)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34)直径3.0cm~4.0cm,菌落边缘
不规则,气生菌丝体白色,绒毛状,正面颜色为浅棕色,反面为深红棕色,近于双胺红棕色;在MEA 培养
基上(图35)直径5.5cm~6.5cm,菌落边缘不规则,气生菌丝絮状,正面颜色为浅棕色,近于淡灰橄榄
色,反面为黑红色,近于深红色。
17
GB/T26628.4—2024
图34 E.tobaicum 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35 E.tobaicum 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36。菌丝有分隔,通常分枝,2.0μm~5.5μm。分生孢子座聚集,表生,棍棒
状;分生孢子单生于较短的分生孢子座上,通常在密集的簇中,球形、近球形或梨形,成熟时有不规则的
分隔,直径通常13.0μm~19.5μm。表面具疣状凸起,粗糙的壁上覆盖了无数的隔片,具基部细胞。
图36 E.tobaicum 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18
GB/T26628.4—2024
5.14 米根霉(Rhizopusoryzae)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在PDA 培养基上(图37)菌落占满整个平板,正反面颜色均为
灰白色,质地绒状,产生大量绒状气生菌丝,覆盖或填充整个培养皿;在MEA 培养基上(图38)菌落占满
整个平板,产生大量绒状气生菌丝,覆盖或填充整个培养皿,菌丝灰色,携带孢子囊,初为白色,然后变为
灰色,成熟时为黑色,反面为白色至浅黄色。
图37 米根霉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38 米根霉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39。孢囊梗单生,孢子囊簇生在1个~3个假根上,孢子囊梗通常1500.0μm。
孢子囊球形,直径可达150.0μm。孢子囊孢子棕色,形状各异,椭圆形至宽纺锤形或不规则有角,通常
5.0μm~8.0μm,带条纹壁。
图39 米根霉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19
GB/T26628.4—2024
5.15 卷枝毛霉(Mucorcircinelloides)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在PDA 培养基上(图40)菌落占满整个平板,正反面颜色均为
浅褐色,质地绒毛状,产生大量气生菌丝;在MEA 培养基上(图41)菌落占满整个平板,正反面颜色均为
浅褐色,气生菌丝较多。
图40 卷枝毛霉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41 卷枝毛霉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42。菌体丝状有隔膜,无假根。孢子囊梗生于气生菌丝上,孢梗茎一般分
枝,通常合生。孢子囊球形,直径25.0μm~50.0μm,有时可达80.0μm。囊轴大致呈球形,直径可达
50.0μm。孢子囊孢子透明,椭圆形,大部分4.5μm~7.0μm,壁光滑。厚垣孢子不常见,球形,圆柱形
或不规则,直径可达15.0μm。
20
GB/T26628.4—2024
图42 卷枝毛霉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16 斯托尔篮状菌(Talaromycesstollii)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43)直径5.0cm~6.0cm,平坦,质
地绒状,分生孢子为灰绿色,菌丝体为白色至淡黄色,菌落正面为灰绿色,反面为无色至灰绿色;菌落在
MEA 培养基上(图44)直径4.0cm~5.0cm,平坦,质地絮状和松散的绳状,菌丝体白色,淡黄色和淡红
色。孢子形成中等密度,分生孢子结构为灰绿色至暗绿色,反面为棕橙色或棕黄色。
图43 斯托尔篮状菌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44 斯托尔篮状菌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45。分生孢子梗发生于气生菌丝,孢梗茎壁平滑;帚状枝双轮生,偶有单轮生
21
GB/T26628.4—2024
者。梗基每轮3个~5个,尺寸为(11.0~15.0)μm×(2.0~3.5)μm,较紧贴,瓶梗每轮3个~6个,
(13.0~17.0)μm×(2.0~2.5)μm,形状为披针状,梗颈细而明显。分生孢子为椭圆形,尺寸为(2.5~
4.0)μm×(2.0~2.5)μm,壁平滑或稍粗糙。
图45 斯托尔篮状菌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17 细疣篮状菌(Talaromycesverruculosus)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46)直径5.5cm~6.0cm,平坦或中
心有脐状突起,质地绒状兼轻微絮状和绳状,正面颜色为黄绿色至暗绿色,近于黄橄榄色或灰橄榄色,反
面为杏黄色或绿黄色;菌落在MEA 培养基上(图47)直径4.0cm~5.0cm,中心有脐状凸起,并有放射
状皱纹,质地絮状丝,有的部分呈绳索状,菌丝白色至黄色,正面颜色为灰绿色,反面为灰橙色。
图46 疣孢篮状菌PDA 培养基菌落图
22
GB/T26628.4—2024
图47 细疣篮状菌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48。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和气生菌丝或菌丝绳,孢梗茎壁平滑。帚状枝双
轮生,偶有三轮生或单轮生,稍叉开,梗基每轮5个~9个,尺寸为(9.0~14.0)μm×(2.0~3.0)μm,瓶
梗每轮4个~8个,(8.0~12.0)μm×(2.0~2.5)μm,瓶梗形状为披针状,梗颈短。分生孢子为球形或
近球形,尺寸为2.5μm~4.0μm,壁小疣状粗糙。
图48 细疣篮状菌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5.18 菌核枝顶孢(Acremoniumsclerotigenum)
菌落形态特征:28℃±1℃培养7d,菌落在PDA 培养基上(图49)直径1.5cm~2.5cm,质地丝绒
状,中央部分突起,呈现绳索状,边缘部分为絮状,颜色为白色至浅粉色,菌落反面为浅粉色。菌落在
MEA 培养基上(图50)直径2.0cm~3.0cm,菌落稍大,质地丝绒状,中央部分突起,边缘处具有明显的
沟纹,正面颜色呈白色,反面呈浅粉色至橙色。
23
GB/T26628.4—2024
图49 菌核枝顶孢PDA 培养基菌落图
图50 菌核枝顶孢MEA 培养基菌落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51。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或气生菌丝,孢梗茎壁光滑透明。分生孢子连续
地一个接一个的单独从较长的、单生的、通常不分枝的瓶梗顶端生出,在瓶梗顶端聚成一个球状或形成
一个较长的链状。分生孢子为柠檬形或椭圆形,尺寸为(3.0~6.0)μm×(1.0~2.0)μm,壁光滑,透明。
图51 菌核枝顶孢显微形态特征图(1000×)
24
GB/T26628.4—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粮食中其他常见菌属真菌菌落形态特征及显微形态特征观察操作步骤
A.1 设备和材料
A.1.1 显微镜:放大倍数宜600倍~1000倍,内置光源,强度可调,宜具备数码照相功能,数码照相机
的分辨率宜在500万像素以上。
A.1.2 物镜:配备10倍、20倍、40倍、100倍(油镜)。
A.1.3 霉菌培养箱。
A.1.4 冰箱:4℃~8℃。
A.1.5 生物安全柜。
A.1.6 放大镜。
A.1.7 酒精灯。
A.1.8 接种针。
A.1.9 解剖针。
A.1.10 滴管。
A.1.11 三角瓶:500mL。
A.1.12 载玻片。
A.1.13 盖玻片。
A.1.14 培养皿:直径9cm。
A.1.15 高压蒸汽灭菌器。
A.1.16 天平:精度0.01g。
A.2 培养基和试剂
A.2.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
A.2.2 麦芽浸粉琼脂培养基(MEA)。
A.2.3 乳酸-苯酚固定液。
A.3 操作方法
A.3.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
A.3.1.1 用种植分离法或稀释分离法把粮食籽粒上的真菌分离并纯化,将纯化后的菌株保存于冰箱
(A.1.4)中备用。
A.3.1.2 将分装于三角瓶(A.1.11)中的培养基(A.2.1和A2.2)融化,并于高压蒸汽灭菌器(A.1.15)中
灭菌,灭菌后冷却至45℃左右备用。
A.3.1.3 将融化培养基在生物安全柜(A.1.5)中以无菌操作倾注于已灭菌的培养皿中,每个培养皿注入
15mL~30mL培养基,凝固后备用。
A.3.1.4 将接种针(A.1.8)经火焰灼烧20s灭菌,并冷却20s后,从纯化后菌落中(A.3.1.1)挑起少量孢
子或菌丝,点种于培养皿中的培养基(A.3.1.3)上,接种一点。将接完菌种的培养皿放置于霉菌培养箱
(A.1.3),于28℃±1℃下培养7d。
A.3.1.5 肉眼或借助放大镜(A.1.6)观察菌落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或发育速度、菌落颜色、菌落表面
25
GB/T26628.4—2024
质地、菌落边缘、培养基颜色变化等。
A.3.2 显微形态特征观察
A.3.2.1 取一片无菌的载玻片(A.1.12),用滴管(A.1.10)在中央滴一滴70%的酒精,用接种针或解剖
针(A.1.9)从菌落(A.3.1.4)上挑取少许含有培养物结构于70%的酒精滴中,切忌涂抹,以免破坏真菌
结构。
A.3.2.2 酒精挥发后,加一滴乳酸-苯酚固定液(A.2.3),盖上盖玻片(A.1.13)。如用于短暂观察,可用
蒸馏水取代乳酸-苯酚固定液。如盖玻片和载玻片中间有气泡,可在酒精灯(A.1.7)上微微加热排除气
泡。制片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A.1.5)内完成,避免孢子飞扬污染环境。
A.3.2.3 将制备好的玻片置于显微镜(A.1.1)下,调整物镜(A.1.2),观察真菌菌丝、产孢结构、分生孢子
等特征。
A.4 观察结果
A.4.1 将A.3.1.5的观察现象与第5章的菌落形态标准图对照,确定菌的种类。
A.4.2 将A.3.2.3的观察现象与第5章的显微形态标准图对照,确定菌的种类。
26
GB/T26628.4—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培养基和试剂
B.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dextroseagar,PDA)
B.1.1 成分
马铃薯浸粉5.0g
葡萄糖20.0g
琼脂20.0g
蒸馏水1000mL
B.1.2 制法
用天平(A.1.16)称量上述成分,并加于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 至7.0±0.2。分装于500mL
三角瓶中,121℃高压灭菌15min。
B.2 麦芽浸粉琼脂培养基(maltextractagar,MEA)
B.2.1 成分
麦芽汁浸粉30.0g
大豆蛋白胨3.0g
琼脂15.0g
蒸馏水1000mL
B.2.2 制法
用天平(A.1.16)称量上述成分,并加于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 至5.6±0.2。分装于500mL
三角瓶中,121℃高压灭菌15min。
B.3 乳酸-苯酚固定液
B.3.1 成分
结晶苯酚10.0g
乳酸10.0g
甘油20.0g
蒸馏水10.0mL
B.3.2 制法
用天平(A.1.16)称量上述成分后,将苯酚放在水浴中加热至结晶液化,然后加入乳酸及甘油,最后
加入蒸馏水搅拌至溶解。
27
GB/T26628.4—202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