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清版】 GB/T 26628.2-2024 粮油检验 储粮真菌标准图谱 第2部分:青霉属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21阅读模式
【超清版】 GB/T 26628.2-2024 粮油检验 储粮真菌标准图谱 第2部分:青霉属 ,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65.020.01
CCS B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628.2—2024
粮油检验 储粮真菌标准图谱
第2部分:青霉属
Inspectionofgrainandoils—Standardatlasofstoredgrainfungi—
Part2:Penicillium
2024-10-26发布2025-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Ⅳ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检验方法………………………………………………………………………………………………… 2
5 储粮中常见青霉的菌落形态特征图和显微形态特征图及特征描述………………………………… 2
附录A (规范性) 粮食中青霉属真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及显微形态特征观察操作步骤…………… 21
附录B(资料性) 培养基和试剂………………………………………………………………………… 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 文件是GB/T26628《粮油检验 储粮真菌标准图谱》的第2部分。GB/T26628已经发布了以
下部分:
———第1部分:曲霉属;
———第2部分:青霉属;
———第3部分:镰刀菌属;
———第4部分:其他常见菌属。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
公司。
本 文件主要起草人:陈亮、胡元森、陈帅、唐芳、许茜茜、兰盛斌、王艳艳、张双双、黄亮、张帅兵、
吕扬勇、马平安、范运乾。

引 言
真菌是引起粮食品质发生劣变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为了提早评估、判断粮食中真菌及真菌毒素
的污染危害情况,更好地指导粮食储藏,降低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需对粮食中的真菌种类及分布情况进
行准确鉴定。基于不同种属真菌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呈现不同形态特征而建立的储粮真菌标准图谱,可
以为储粮中的真菌检验提供辅助参考,提升真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B/T26628《粮油检验 储粮真菌标准图谱》旨在规定储粮中不同种属真菌的检验要求,给出储粮
中主要真菌的标准图谱和特征描述,拟由4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曲霉属。
———第2部分:青霉属。
———第3部分:镰刀菌属。
———第4部分:其他常见菌属。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储粮真菌标准图谱青霉属的术语和定义,描述了检验方法,给出了储粮中常见青霉的
菌落形态特征图和显微形态特征图及特征描述。
本文件适用于储粮中的青霉属真菌检验的辅助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青霉属 Penicillium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丝孢真菌纲(Hyphomycetes)、丝孢菌目(Hyphomyceta1es)、丛梗
孢科(Moniliaceae)中的一属。
注1:青霉属的主要特征为菌丝细,具横隔,无色透明或色淡,有颜色者较少;由菌丝体组成的菌落边缘通常整齐,少
有不规则者;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埋伏型菌丝、基质菌丝或气生菌丝;孢梗茎较细,常具横隔,某些种顶端呈不同
程度的膨大,在顶部或顶端产生帚状枝,壁平滑或呈不同程度的粗糙;帚状枝形状和复杂程度是青霉属真菌分
类鉴别的主要依据,主要有单轮生帚状枝、双轮生帚状枝、三轮生帚状枝,四轮生帚状枝和不规则的少;分生孢
子小,单胞,球形/近球形、椭圆形/近椭圆形、卵形或圆柱状者少,壁平滑/近于平滑、不同程度的粗糙,使菌落
表面形成不同颜色,如绿色、蓝色、灰色、橄榄色,褐色者少,颜色往往随菌龄增加而变深或变暗。
注2:有些青霉属真菌能产生橘青霉素、圆弧偶氮酸、展青霉素、黄天精和红青霉毒素等次生有毒代谢产物。
3.2
分生孢子梗 conidiophre
青霉中产生分生孢子的全部子实结构。
注:包括孢梗茎和帚状枝。
3.3
孢梗茎 stipeofconidiophore
青霉中发生于可育菌丝并支撑一个帚状枝的特化菌丝。
3.4
帚状枝 penicillus
青霉中由孢梗茎顶端生成的、产生分生孢子的扫帚状细胞结构。
注:由瓶梗、梗基、类副枝和副枝等至少一个或全部组成。
3.5
瓶梗 phialide
青霉中产生分生孢子的、特化的可育细胞。
1
GB/T26628.2—2024
3.6
梗基 metiila
青霉中产生一轮瓶梗的特化细胞。
3.7
副枝 ramus
青霉中产生梗基的特化细胞。
3.8
单轮生帚状枝 monoverticillate
孢梗茎和分生孢子之间只有一个分枝点的帚状枝。
注:仅由瓶梗组成的帚状枝。
3.9
双轮生帚状枝 biverticillate
孢梗茎和分生孢子之间有两个分枝点的帚状枝。
注:由瓶梗和梗基组成的帚状枝。
3.10
三轮生帚状枝 monoverticillate
孢梗茎和分生孢子之间有三个分枝点的帚状枝。
注:由瓶梗、梗基和副枝组成的帚状枝。
4 检验方法
4.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
室内环境应光线充足、明亮。如果需要照明,应有具有漫射光的照明光源,光照强度宜为(450±
100)lx。菌落特征观察操作按附录A 执行,培养基配制见附录B。
4.2 显微形态特征观察
根据不同物镜放大倍数,调整显微镜的光源强度和聚光镜的孔径光阑,聚光镜的孔径光阑应与所用
物镜的数值孔径一致或稍大一些,使整个观察视野明亮适宜。显微形态特征观察操作按附录A 执
行,主要试剂配制见附录B。
5 储粮中常见青霉的菌落形态特征图和显微形态特征图及特征描述
5.1 图谱说明
单轮生帚状枝的细胞结构示意图见图1,双轮生帚状枝的细胞结构示意图见图2,三轮生帚状枝的
细胞结构示意图见图3。储粮中常见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和显微形态特征图分别见图4~图29。菌落
形态特征图右下角的CA 表示菌落培养采用的是察氏培养基,12D 表示菌落培养时间为12d,25 ℃表
示菌落培养温度为(25±1)℃。显微形态特征图右下角的XXX×代表放大倍数,如1000×表示放大
1000倍。
2
GB/T26628.2—2024
图1 单轮生帚状枝细胞结构示意图
图2 双轮生帚状枝细胞结构示意图
3
GB/T26628.2—2024
图3 三轮生帚状枝细胞结构示意图
5.2 橘青霉(P.citrin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4。橘青霉在察氏培养基(CA)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2.0cm~3.0cm;菌
落质地通常绒状或中心带絮状;分生孢子结构通常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面通常呈现典型的蓝绿色,也有
灰绿色者;菌丝体白色至淡黄色。
图4 橘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5。橘青霉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80μm~250(~300)μm×
2.5μm~3.2μm,壁平滑;帚状枝双轮生;梗基每轮3个~5个,8.0μm~16(~20)μm×2.2μm~
3.0μm,同轮中的长短通常相差较大,显著叉开,顶端通常呈现囊状膨大;瓶梗每轮6个~10个或更
多,8.0μm~9.0(~11)μm×2.0μm~2.5μm,瓶梗瓶状;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小,直径2.5μm~
3.2μm,壁平滑或近于平滑,分生孢子链较疏松或是较紧密的圆柱状。
4
GB/T26628.2—2024
图5 橘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5.3 橘灰青霉(P.aurantiogrise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6。橘灰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4.2cm~5.5cm,同心环纹少
或较多,有少量的放射状皱纹,也有近于平坦者;菌落质地绒状兼粉末状或颗粒状;分生孢子结构大量产
生,分生孢子面通常呈现典型的蓝绿色,中心面往往是暗绿色或暗褐绿色;菌丝体白色。
图6 橘灰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7。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150~)200μm~400(~500)μm×
3.5μm~4.5μm,壁常呈小疣状粗糙;帚状枝三轮生,双轮生者少,彼此紧贴;副枝1个~2(~3)个,
5
GB/T26628.2—2024
12μm~25(~32)μm×3.2μm~3.5μm,壁呈小疣状粗糙或平滑;梗基每轮(2~)3个~5个,(8.0~)
10μm~15μm×2.8μm~3.2μm,壁平滑;瓶梗每轮5个~7个,8.0μm~10(~11)μm×2.2μm~
2.6μm,瓶状;分生孢子球形、近球形至椭圆形,3.5μm~4.2μm×2.5μm~3.5μm 或3.2μm~
4.0μm,壁平滑;分生孢子链呈叉开的圆柱状或疏松而不规则。
图7 橘灰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5.4 灰黄青霉(P.griseofulv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8。灰黄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2.0cm~2.8cm,中心常有脐
状凸起,中部面有不太明显的同心环纹;菌落质地通常绒状,轻微絮状,边缘面的颗粒状通常更为突出;
分生孢子结构通常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面灰蓝绿色或蓝绿色;菌丝体白色,中部面往往呈淡黄色至紫
褐色。
6
GB/T26628.2—2024
图8 灰黄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9。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250μm~400(~650)μm×3.2μm~4.0
(~4.5)μm,壁平滑;帚状枝多四轮生,分枝点2个~3个或更多;副枝通常2个~3个,16μm~30(~
40)μm×3.0μm~3.5(~4.0)μm;类副枝通常2个,偶有3个,8.0μm~18μm×3.0μm~3.5μm;梗基
每轮2个~4个,8.0μm~11μm×2.8μm~3.5μm,顶端膨大;瓶梗每轮5个~7个,5.0μm~6.5(~
7.5)μm×2.0μm~2.5μm,瓶状,短;分生孢子近球形或宽椭圆形,2.8μm~3.5μm×2.2μm~
3.0μm,壁光滑,分生孢子链呈紧密而叉开的圆柱状或近圆柱状。
图9 灰黄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7
GB/T26628.2—2024
5.5 鲜绿青霉(P.viridicat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10。鲜绿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2.7cm~3.5cm,有少量放射
状皱纹或几道同心环纹,偶有近于平坦者;菌落质地绒状兼颗粒状;分生孢子结构在菌落边缘或近边缘
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面黄绿色,近于林肯绿色、孔雀石绿色;菌丝体白色,中部面呈微黄白色或淡褐色。
图10 鲜绿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11。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150μm~300(~450)μm×35μm~
4.5μm,孢梗茎壁显著的疣状粗糙;帚状枝三轮生,偶有双轮生或四轮生,彼此紧贴或较紧贴;副枝
1个~2个,14μm~25(~35)μm×3.2μm~4.0μm,壁显著疣状粗糙;梗基每轮2个~5个,8.0μm~
14(~16)μm×3.0μm~3.5μm,壁通常疣状粗糙,顶端通常膨大;瓶梗每轮5个~8个,7.0μm~
11μm×2.2μm~2.8μm,瓶状,梗颈短;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3.2μm~4.0(~4.5)μm,壁平滑;分生
孢子链不规则或近于圆柱状。
8
GB/T26628.2—2024
图11 鲜绿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5.6 岛青霉(P.islandic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12。岛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1.5cm~2.8cm,平坦或具有少
量放射状皱纹和几道同心环纹;菌落质地绒状兼绳状和絮状;分生孢子结构较少或在局部面上较多,分
生孢子面黄绿色、灰绿色或暗灰绿色,近于橄榄灰色、绿橄榄灰色或淡灰橄榄色;菌丝体橙黄色或橙
红色。
图12 岛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13。分生孢子梗多发生于气生菌丝和菌丝绳,发生于基质者少,孢梗茎(20~)
40μm~120(~200)μm×2.5μm~3.2(~3.5)μm,孢梗茎壁平滑或近于平滑;帚状枝双轮生,偶有三
9
GB/T26628.2—2024
轮生和单轮生;梗基每轮(4~)5个~8(~10)个,7.5μm~12(~15)μm×2.5μm~3.2μm,彼此紧贴或
近于紧贴;瓶梗每轮(4~)6个~8个,8.0μm~11μm×1.8μm~2.2μm,披针形,梗颈较明显;分生孢
子椭圆形,也有近球形者,2.8μm~3.5(~4.0)μm×2.2μm~2.8μm,壁平滑;分生孢子链较疏松,近圆
柱状或不规则叉开。
图13 岛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5.7 产紫青霉(P.purpurogen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14。产紫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1.7cm~3.0cm,平坦、近于
平坦或有几道同心环纹;菌落质地绒状或兼絮状;分生孢子结构较少或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面暗灰绿色
或暗绿色,近于橄榄柠檬色、罗马绿色、褐橄榄色或微暗橄榄绿色;菌丝体橘黄色、黄色或橙红色。
10
GB/T26628.2—2024
图14 产紫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15。分生孢子梗多发生于基质,发生气生菌丝者少,孢梗茎(70~)100μm~
250(~300)μm×2.5μm~3.2(~3.5)μm,壁平滑,顶端通常膨大;帚状枝双轮生,偶有三轮生或单轮
生,彼此紧贴而近于平行;梗基每轮4个~8个,9.0μm~13(~14)μm×2.5μm~3.0μm;瓶梗每轮
4个~6个,9.5μm~13μm×(1.8~)2.0μm~2.4μm,披针形,梗颈明显;分生孢子椭圆形,充分成熟时
部分呈现近球形,2.8μm~3.5(~4.0)μm×2.2μm~3.0μm,壁平滑或稍粗糙;分生孢子链较疏松。
图15 产紫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5.8 扩展青霉(P.expans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16。扩展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3.8cm~5.2cm,近于平坦或
11
GB/T26628.2—2024
有多道同心环纹;菌落质地绒状,在菌落边缘或全部菌落面上兼有粉末状、颗粒状;分生孢子结构大量产
生,蓝绿色或微黄蓝绿色;菌丝体白色。
图16 扩展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17。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200μm~400(~550)μm×3.2μm~4.0
(~4.5)μm,壁平滑;帚状枝三轮生,通常彼此紧贴;副枝通常l个~2个,10μm~20(~25)μm×
3.0μm~4.0μm;梗基每轮2个~6个,10μm~16μm×3.0μm~3.5μm;瓶梗每轮5个~7个,
8.0μm~11μm×2.2μm~2.5μm,瓶状或近圆柱状;分生孢子椭圆形,3.2μm~4.0(~4.5)μm×
2.5μm~3.2μm,壁平滑;分生孢子链较紧密或较疏松,近圆柱状或叉开。
图17 扩展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12
GB/T26628.2—2024
5.9 草酸青霉(P.oxalic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18。草酸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4.0cm~7.0cm,平坦或近于
平坦,分生孢子易脱落;菌落质地绒状;分生孢子结构通常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面灰绿色或暗绿色,近于
鼠尾草绿色、深石板绿色或俄罗斯绿;菌丝体通常白色或微黄色,有的分离物在中部面上带紫褐色。
图18 草酸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19。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150μm~300(~350)μm×3.2μm~4.0
(~4.5)μm,壁平滑;帚状枝双轮生,偶有三轮生或单轮生;梗基每轮2个~3(~4)个,13μm~20(~
28)μm×3.2μm~3.7μm,彼此较紧贴;瓶梗每轮5个~8个或更多,10μm~15μm×2.5μm~
3.2μm,幼龄时瓶状至披针形,成熟时近圆柱状;分生孢子椭圆形,大,4.0μm~5.5(~6.0)μm×
3.0μm~4.0μm,壁平滑;分生孢子链圆柱状或近圆柱状。
13
GB/T26628.2—2024
图19 草酸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5.10 绳状青霉(P.funiculos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20。绳状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2.5~)3.5cm~5.5cm,平
坦或有少量放射状皱纹;质地通常疏松,绳状或绳状兼絮状;分生孢子结构在全部菌落面或局部面上较
多或大量产生,分布较均匀或不均匀,分生孢子面灰绿色、蓝绿色或黄绿色;菌丝体幼龄时白色或近于白
色,成熟时则呈现黄色、桃红色、粉红色或紫红色。
图20 绳状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21。分生孢子梗发生于菌丝绳,也发生于气生菌丝,孢梗茎20μm~150(~
200)μm×2.5μm~3.2μm,壁平滑;帚状枝双轮生,偶有单轮生、三轮生及不规则者;梗基每轮4个~
14
GB/T26628.2—2024
8个,8μm~11(~15)μm×2.3μm~3.0μm,彼此紧贴;瓶梗每轮4个~8个,8.0μm~11μm×
1.8μm~2.3μm,披针形,彼此紧贴;分生孢子椭圆形,3.0μm~3.5μm×2.0μm~2.5μm,壁平滑;分生
孢子链较疏松,近圆柱状。
图21 绳状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5.11 瘿青霉(P.fellutan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22。瘿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10cm~25(~30)cm,中心面
上凹陷或有脐状突起而其他部分平坦,有的分离物有放射状皱纹;菌落质地绒状兼絮状;分生孢子结构
较多或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面灰绿色或蓝绿色;菌丝体白色。
图22 瘿青霉菌落形体特征图
15
GB/T26628.2—2024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23。分生孢子梗发生于气生菌丝或拖曳和匍匐的可育菌丝,孢梗茎30μm~
80(~120)μm×1.8μm~2.5μm,壁平滑;帚状枝双轮生,单轮生、不规则者少;梗基每轮多是两个,三
个者少,11μm~32μm×l.8μm~2.5μm,顶端有囊状膨大;瓶梗每轮6个~10个,7.0μm~10μm×
2.0μm~2.5μm,瓶状,梗颈较明显;分生孢子通常呈椭圆形,2.5μm~3.2(3.5)μm×2.0μm~
2.5μm,有的分离物也有一定比例的近球形或卵圆形,壁粗糙或显著粗糙;分生孢子链较紧密或较疏松
的圆柱状,不规则者少。
图23 瘿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5.12 变幻青霉(P.variabile)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24。变幻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2.0cm~3.0cm,平坦或有少
量放射状皱纹并具几道同心环纹;菌落质地通常绒状或在中心面上兼有轻微絮状;分生孢子结构少或大
量产生,或局部面上较多,分生孢子面黄绿色、蓝绿色、灰绿色,甚至带褐色;菌丝体淡黄色、奶油黄色。
16
GB/T26628.2—2024
图24 变幻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25。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或表面菌丝,孢梗茎(60~)100μm~200(~
250)μm×2.5μm~3.2μm,壁平滑;帚状枝双轮生,偶有三轮生或不规则者,彼此紧贴;梗基每轮4个~
8个,8.0μm~12(~14)μm×2.5μm~2.8μm;瓶梗每轮4个~7个,9.0μm~12μm×2.0μm~
2.5μm,披针形;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3.0μm~4.0(~4.5)μm×2.0μm~2.5μm,壁平滑或稍粗
糙;分生孢子链较疏松,幼时近圆柱状,成熟时散乱。
图25 变幻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5.13 娄地青霉(P.roqueforti)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26。娄地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5.0cm~6.5cm,较薄,边缘
17
GB/T26628.2—2024
较稀疏,近于平坦或具少量放射状短纹;菌落质地绒状;分生孢子结构较多或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面绿色
或蓝绿色,近于紫杉绿色、常春藤绿色或豆绿色;菌丝体近于白色。
图26 娄地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27。分生孢子梗多发生于基质,孢梗茎(50~)100μm~150(~200)μm×
3.5μm~5.0μm,壁显著的疣状粗糙;帚状枝三轮生,双轮生较少,偶有单轮生者,不紧密或叉开;副枝
1个~2个,16μm~35(~45)μm×3.2μm~4.2μm,壁疣状粗糙;梗基每轮2个~4(~5)个,10μm~
20(~25)μm×3.0μm~3.8μm,部分壁呈现疣状粗糙;瓶梗每轮5个~8个,8.0μm~12(~15)μm×
2.2μm~3.2μm,瓶状,梗颈短;分生孢子球形,3.5μm~5.0(~5.5)μm;壁平滑,分生孢子链疏松且近
圆柱状。
图27 娄地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18
GB/T26628.2—2024
5.14 光孢青霉(P.glabrum)
菌落形态特征:见图28。光孢青霉在CA 上25℃培养12d,菌落直径3.0cm~4.5cm,平坦,具放
射状皱纹或仅中心有放射状短纹;菌落质地通常绒状,偶有分离物在中部面上兼有轻微絮状;分生孢子
结构大量产生,分生孢子面蓝绿色、暗绿色或带灰绿色,近于白屈菜绿色至艾绿色、紫杉绿色或灰橄榄
色;菌丝体白色。
图28 光孢青霉菌落形态特征图
显微形态特征:见图29。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发生于气生菌丝者很少或无;孢梗茎(30~)
50μm~200(~300)μm×2.5μm~3.5μm,壁平滑或稍粗糙,孢梗茎顶端膨大可达5.5μm;帚状枝单
轮生,偶有梗基状分枝;瓶梗每轮8个~16个,8.0μm~11μm×2.5μm~3.0(~3.5)μm,瓶状;分生孢
子球形或近球形,2.5μm~3.5μm,壁平滑或近于平滑;分生孢子链通常呈现紧密的圆柱状。
19
GB/T26628.2—2024
图29 光孢青霉显微形态特征图
20
GB/T26628.2—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粮食中青霉属真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及显微形态特征观察操作步骤
A.1 设备和材料
A.1.1 显微镜:放大倍数为1000倍以上,内置光源,强度可调,宜具备数码照相功能,数码照相机的分
辨率宜在500万像素以上。
A.1.2 天平:精度0.01g。
A.1.3 物镜:配备10倍、20倍、40倍、100倍(油镜)。
A.1.4 霉菌培养箱。
A.1.5 冰箱:4℃~8℃。
A.1.6 生物安全柜。
A.1.7 放大镜。
A.1.8 酒精灯。
A.1.9 接种针。
A.1.10 滴管。
A.1.11 三角瓶:500mL。
A.1.12 载玻片。
A.1.13 盖玻片。
A.1.14 培养皿:直径9cm。
A.1.15 镊子。
A.1.16 高压蒸汽灭菌器。
A.2 培养基和试剂
A.2.1 乳酸-苯酚固定液。
A.2.2 察氏培养基。
A.3 操作步骤
A.3.1 菌落形态特征观察
A.3.1.1 采用稀释分离法或种植分离法对粮食表面的青霉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将纯化后菌株接种斜
面试管,保存于冰箱(A.1.5)中备用。
A.3.1.2 将分装于三角瓶(A.1.11)中的经高压蒸汽灭菌器(A.1.16)灭菌的察氏培养基(A.2.2)熔化,并
冷却至45℃左右,备用。
A.3.1.3 将熔化培养基在生物安全柜(A.1.6)中以无菌操作倾注于已灭菌的培养皿(A.1.14)中,每个培
养皿注入12mL~15mL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备用。
A.3.1.4 将接种针(A.1.9)经酒精灯(A.1.8)火焰灼烧灭菌、冷却后,从斜面试管(A.3.1.1)中挑取少量
孢子,点植于培养皿中的培养基(A.3.1.3)中心。
A.3.1.5 将接完种的培养皿倒置并放入霉菌培养箱(A.1.4),于25℃下培养12d,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
(A.1.7)观察菌落颜色、菌落表面质地、菌落边缘、培养基颜色变化等,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
21
GB/T26628.2—2024
A.3.2 显微形态特征观察
A.3.2.1 取1片洁净的载玻片(A.1.12),用滴管(A.1.10)在中央滴1滴70%的酒精,用接种针(A.1.9)
从菌落(A.3.1.5)上挑取少许含有培养物结构于70%的酒精滴中,切忌涂抹,以免破坏真菌结构。
A.3.2.2 待酒精挥发后,加1滴乳酸-苯酚固定液(A.2.1),用镊子(A.1.15)取盖玻片(A.1.13),从一边
轻轻加盖,避免产生气泡。如果有气泡,可在酒精灯(A.1.8)上微微加热除去。
A.3.2.3 将制备好的载玻片(A.3.2.2)置于显微镜(A.1.1)下,调节合适物镜(A.1.3),观察样品中分生
孢子梗、帚状枝、孢梗茎、副枝、类副枝、梗基、瓶梗、分生孢子等的特征。
A.4 观察结果
A.4.1 将A.3.1.5的观察现象与第5章的菌落形态特征图对照,确定菌的种类。
A.4.2 将A.3.2.3的观察现象与第5章的显微特征图对照,确定菌的种类。
22
GB/T26628.2—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培养基和试剂
B.1 察氏培养基
B.1.1 成分
硝酸钠(分析纯) 3.0g
磷酸氢二钾(分析纯) 1.0g
七水合硫酸镁(分析纯) 0.5g
氯化钾(分析纯) 0.5g
七水合硫酸亚铁(分析纯) 0.01g
蔗糖(分析纯) 30.0g
琼脂(分析纯) 15.0g
蒸馏水1000mL
B.1.2 制法
量取600mL蒸馏水,用天平(A.1.2)分别按量称取蔗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钾、七水合硫酸镁、氯化
钾、七水合硫酸亚铁,依次逐一加入蒸馏水中,煮沸,充分溶解后加入琼脂,加热融化后,补加蒸馏水至
1000mL,分装后,121℃灭菌15min。
B.2 乳酸-苯酚固定液
B.2.1 成分
苯酚(纯结晶、分析纯) 10g
乳酸(分析纯) 10g
甘油(分析纯) 20g
蒸馏水10mL
B.2.2 制法
用天平(A.1.2)分别称量苯酚、乳酸、甘油后,将苯酚放在水浴中加热至结晶液化,然后加入乳酸及
甘油,最后加入蒸馏水搅拌至溶解。
23
GB/T26628.2—2024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3月25日 15:09: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53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