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 C 2921
团体标准
T/CIPR 132—2024
耐穿刺PBAT 复合薄膜
Puncture resistant PBAT composite film
2024-04-28 发布2024-05-28 实施
南安市知识产权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分类............................................................................. 1
4 要求............................................................................. 2
5 试验方法........................................................................ 4
6 检验规则........................................................................ 5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
T/CIPR 132—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福建凯基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南安市知识产权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福建凯基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泉州闽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大学、清
源创新实验室、黎明职业大学、集美大学、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登富投资(海口)
有限公司、厦门一丝一带商贸有限公司、泉州彬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文胜、林绍建、兰建武、刘龙敏、王华欣、肖晖、张文显、曾安然、吴启辉、
赵武学、李应平、张文俊、于宏亮、丁少容。
本文件首次发布。
T/CIPR 132—2024
III
引言
0.1 目的和意义
现有技术中的可降解塑料薄膜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如添加大量的生物质材料以达到高
降解率,然而过多的生物质材料导致薄膜的机械性能无法保证;另外,原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一直是人
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到大量的可能致病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等,塑料制品亦是细菌滋生的温床之一。
本文件所涉及的技术便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善提升,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及
耐穿刺性能,满足所需的生产要求;添加空心玻璃微珠、硅藻土作为填料,可减少其他助剂的添加,并
且可降低复合薄膜成型时收缩率,保证制得复合薄膜的尺寸稳定性;同时因空心玻璃微珠与硅藻土具有
较大的比表面积,与其他原料之间的分散性能好,进而保证制得的复合薄膜的整体性能。
0.2 相关专利情况说明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提请注意,声明符合本文件时,可能涉及4.1 中相应内容的相关专利的使用。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对于该专利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范围无任何立场。
该专利的持有人已向本文件的发布机构承诺,他愿意同任何申请人在合理且无歧视的条款的条件下,
就专利授权许可进行谈判。该专利持有人的声明已在本文件的发布机构备案。
表1中列出的专利人持有本文件涉及的专利。
表1 持有本文件涉及的专利的专利权人相关信息
专利持有人/地址专利名称/专利号
福建凯基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陈埭镇湖中苏埭工业区
一种抗菌耐穿刺PBAT复合薄膜的制备工艺
202211239284.0
有关资料可从南安市知识产权协会秘书处获得,联系方式如下:
联系人:庄景阳
电话:15392263488
地址: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南安市霞美镇创新路创新大厦6楼
邮编:362302
请注意除上述专利外,本文件的某些内容仍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
任。
T/CIPR 132—2024
1
耐穿刺PBAT 复合薄膜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耐穿刺PBAT 复合薄膜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品级薄膜为原料,采用复合工艺生产的耐刺穿复合薄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037 塑料薄膜与薄片水蒸气透过性能测定杯式增重与减重法
GB/T 1038.1 塑料制品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第1 部分:差压法
GB/T 1040.3 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 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GB/T 2410 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 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91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 31604.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高锰酸钾消耗量的测定
GB 31604.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脱色试验
GB 31604.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总迁移量的测定
GB 31604.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食品模拟物中重金属的测定
GB/T 6672 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机械测量法
GB/T 6673 塑料薄膜和薄片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GB/T 8808 软质复合塑料材料剥离试验方法
GB/T 9639.1 塑料薄膜和薄片抗冲击性能试验方法自由落镖法第1 部分:梯级法
GB 968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4806.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T 21302 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
GB/T 28117 食品包装用多层共挤膜、袋
QB/T 1130 塑料直角撕裂性能试验方法
QB/T 2358 塑料薄膜包装袋热合强度试验方法
3 分类
3.1 产品按形状分为平膜、卷膜。膜的断面形状分为单膜和管膜(含对折,含折边)两种。
T/CIPR 132—2024
2
4 要求
4.1 制备方法
耐穿刺复合薄膜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具体操作如下:
a)PBAT 50-60份、空心玻璃微珠7-10份、硅藻土3-5份、聚乳酸树脂20-25份、增溶剂0.2-1份、抗
菌剂5-10份、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0.2-1份、聚醚砜3-5份、分散剂0.5-1份、热稳定剂1-3份、润滑
剂1-2份;
b)其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抗菌剂进行预处理;
步骤二,将PBAT、聚乳酸树脂、相容剂投入密炼机中,在100-110℃下,密炼10-15min,得预混物;
步骤三,将除聚醚砜以外的其余原料、预处理后的抗菌剂及预混物投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搅拌均
匀;
步骤四,将聚醚砜置于100-120℃下,烘干30-40min;
步骤五,将步骤三得到的混合物及烘干后的聚醚砜加入到双螺杆挤出机中,经双螺杆熔融挤出造粒
制备得到粒料;将获得的粒料加入吹膜机的料斗中,经吹膜机的螺杆熔融输送挤出吹膜,经薄膜收卷,
制备得到抗菌耐穿刺PBAT复合薄膜。
4.2 感官
4.2.1 膜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外观质量要求
项目要求
气泡不明显
折皱允许有轻微的间断性折皱,但不得多于产品总面积的5%
水纹及云雾不明显
表面划伤、烫伤、穿孔、破洞、
分层、脏污
不允许
条纹不明显
晶点、鱼眼、僵块
个/m
2
① >1mm ,不允许。
②0.5 mm~1mm ,≤10 。分散度,个/(100 mm×100 mm) ≤2。
③<0.5mm ,分散度,个/(100 mm×100 mm) ≤20。
杂质
个/m
2
① >0.6mm ,不允许。
②0.3 mm~0.6mm ,≤4 ,分散度,个/(100 mm×100 mm) ≤2。
膜卷暴筋允许有不影响使用的轻微暴筋
膜卷松紧搬动时不出现膜卷膜间滑动
卷膜端面不平整度绝对值不大于3mm
热封部位基本平整,无虚封,允许有不影响使用的气泡
4.2.2 异嗅
T/CIPR 132—2024
3
膜不应有异常气味。
4.3 规格
4.3.1 膜的尺寸偏差
膜的长度、宽度偏差应符合表2 规定
表2 膜的长度、宽度偏差
技术指标
偏差mm
单膜卷膜(折径)
宽度
mm
≤300
+4
-2
±5
301~800 ±10
801~1000 ±15
>1000 ±20
长度偏差
%
+0.5
0
4.3.2 接头
膜的接头长度、接头数应符合表3 规定
表3 膜的接头长度、接头数
技术指标
接头数个
单膜卷膜(折径)
接头长度
m
膜长<500 ≤1
膜长≥501,<1000 ≤2
膜长≥1000 ≤3
注:接头与接头之间的距离由供需双方商定。
4.3.3 厚度偏差
膜的厚度偏差应符合表4 的规定
表4 膜的厚度偏差
项目
偏差%
厚度极限偏差厚度平均偏差
厚度
mm
≤0.050 ±12 ±10
0.051~0.100 ±10 ±8
0.101~0.150 ±8 ±6
0.151~0.350 ±6 ±6
4.3.4 卷膜筒芯尺寸及偏差
内径为φ76+2mm 或φ152+2mm,特殊要求由供需双方商定。
4.4 物理力学性能
4.4.1 力学、光学、水蒸气阻隔性能指标
力学、光学、水蒸气阻隔性能应符合表5 规定。
T/CIPR 132—2024
4
表5 力学、光学、水蒸气阻隔性能指标
项目
厚度mm
/ / / /
拉断力N / / / ≥80 /
穿刺强度N / / / ≥10 /
热合强度N/15mm / / / /
直角撕裂负荷N 纵向/横向/ / / /
落镖冲击g / / / /
剥离强度(内层) N/15mm / / / /
雾度% / / / /
水蒸气透过量g(m2·24h) / / ≤3 /
注1:热强度只适用于可热封材料。
注2:雾度要求不包含消光膜。
注3:表面摩擦系数、表面润湿张力或其他特殊要求,由供需方商定。
4.4.2 氧气阻隔性能指标
氧气阻隔性能应符合表6 规定。
表6 氧气阻隔性能指标
项目
Ⅰ
Ⅱ Ⅲ Ⅳ
VDC 和MA 共聚物VDC 和VC 共聚物
氧气透过量
cm3(m2·24h·0.1MPa)
≤5 / / / /
注:第Ⅳ类产品的氧气阻隔性能根据供需双方商定。
4.5 卫生性能
4.5.1 膜的卫生性能应符合GB 4806.7 的规定。
4.5.2 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9685 的规定。
5 试验方法
5.1 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按GB/T 2918 的规定进行。
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状态调节时间4h 以上,并在此条件下进行试验。
5.2 感官
5.2.1 膜的外观质量
在自然光线或40W 日光灯光线条件下进行目测,并用精度不低于0.5mm 的量具测量。
5.2.2 膜的异嗅质量
距离测试样品小于100mm,进行嗅觉测试。
5.3 尺寸偏差
5.3.1 膜的长度和宽度偏差按GB/T 6673 的规定进行。
T/CIPR 132—2024
5
5.3.2 膜的厚度偏差按GB/T 6672 的规定进行。
5.4 物理力学性能
5.4.1 拉断力、断裂标称应变
按GB/T 1040.3 的规定进行。
试样采用长条形,长度为150mm,宽度为15mm,标距为100mm±1,试样拉伸速度(空载)为250 mm/min
±25mm/min。
5.4.2 剥离强度
按GB/T 8808 的规定进行。
5.4.3 热合强度
按QB/T 2358 的规定进行。
以膜卷方式出厂的,热封方法、条件由供需双方商定。试验条件:实验时将试样对折,两端对齐平
置于热封机的焊面进行热封。(热封材料为PE)热封温度为140℃,热封时焊面压力为0.18Mpa,热封时
间为1s;(热封材料为PP)热封温度为170℃,热封时焊面压力为0.18Mpa,热封时间为1s。
5.4.4 直角撕裂负荷
按QB/T 1130 的规定进行。采用单片试验。
5.4.5 落镖冲击质量
按GB/T 9639.1 的规定进行。
5.4.6 雾度
按GB/T 2410 的规定进行试验
5.4.7 氧气透过量
按GB/T 1038.1 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内容物接触面朝向氧气低压侧。
5.4.8 水蒸气透过量
按GB/T 1037 的规定进行。试样条件温度38℃±0.6℃,相对湿度90%±2%。试验时将热封面朝向
湿度低的一侧。
5.5 卫生指标
按GB 31604.1、GB 31604.2、GB 31604.7、GB 31604.8、GB 31604.9 和GB 5009.156 的规定进行。
6 检验规则
6.1 组批
样品单位为卷。同一产品、同一规格,连续生产的量为一批。膜的最大批量不超过1000 卷。
6.2 抽样和判定规则
6.2.1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
6.2.2 对于膜卷样品,脱去外包装后,去除外面三层,从第四层开始抽取2m 作为检验样本。
6.2.3 感官、规格分别按GB/T 2828.1 中规定的一般检查水平Ⅱ,接收质量限(AQL)为6.5,正常检查
二次抽样方案执行,并按表7 判定该批产品是否合格。
T/CIPR 132—2024
6
6.2.4 剥离强度、热合强度,采用在外观抽样的样本中随机抽取1 个样品进行测试。检验结果中若有
不合格项,应再从该批中抽取双倍样品复验不合格项,如仍有不合格,则该批为不合格。
6.2.5 氧气透过量、水蒸气透过量抽样采取在一批中随机抽样一次进行,检验结果若有不合格,应再从
该批中抽取双倍复验,如仍有不合格,则该批为不合格。
6.2.6 卫生指标抽样采取在一批中随机抽样一次进行,若有一项不合格,则判卫生指标不合格。
6.2.7 以上各抽样方案或判定规则,可根据供需双方(或产品)需要协商选定或另外增减。
表7 抽样方案
批量样本样本量累计样本量接收数Ac 拒收数Re
2~8 第一2 2 0 1
9~15
第一
第二
2
2
2
4
0
0
1
1
16~25
第一
第二
3
3
3
6
0
1
2
2
26~50
第一
第二
5
5
5
10
0
1
2
2
51~90
第一
第二
8
8
8
16
0
1
2
2
91~150
第一
第二
13
13
13
26
0
1
2
2
151~280
第一
第二
20
20
20
40
0
1
2
2
281~500
第一
第二
32
32
32
64
0
1
2
2
501~1000
第一
第二
50
50
50
100
0
1
2
2
6.3 检验分类
产品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3.1 出厂检验
6.3.1.1 每批产品需经厂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附质量检验合格证后方可入库或出厂。
6.3.1.2 出厂检验项目为:4.1,4.3.1,4.3.3,4.4.1 表5 中拉断力、断裂标称应变、剥离强度(内层)、
热合强度。
6.3.2 型式检验
6.3.2.1 正常生产时每年检验不少于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投产时;
b) 原材料及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e) 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要求时。
6.3.2.2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的全部项目。
T/CIPR 132—2024
7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 标志
产品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品种、规格、厂名、厂址、联系电话、生产日期、执行标准代号、
生产许可证编号和标志等。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按GB/T 191 规定执行。
7.2 包装
7.2.1 每卷薄膜采用薄膜包装,两端用塑料塞头塞紧,并用塑料带捆扎紧,再装入纸箱内(或按供需双
发协定)。
7.2.2 外包装应具有抗压、防尘、防潮性能。
7.3 运输、贮存
7.3.1 不得与有毒有害或有异味的物品混放、混运。
7.3.2 产品在运输中应轻拿轻放,避免剧烈振动、挤压和日晒雨淋。
7.3.3 产品应贮放于阴凉、通风、干燥的仓库,距热源不小于1m,堆放整齐,不宜过高,严防潮湿与
暴晒。在符合规定的运输与贮存条件下,产品在包装完整和未经启封的情况下,自生产之日起,贮存期
限一般为一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