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GLCDA 2-2024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评价指标体系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Z06
团体标准
T/CDGLCDA 2—2024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评价指标体系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ear zero carbon renewable resource recycling stations
2024 - 12 - 03 发布2024 - 12 - 03 实施
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评价指标体系通则 ................................................................... 2
5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2
6 评价指标体系 ....................................................................... 3
7 评定等级 ........................................................................... 4
参考文献 .............................................................................. 5
T/CDGLCDA 2—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T/CAS 1.1-2017《团体标准结构和编写指南》要求并参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
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四川大嘴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大嘴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泸
州市商务局和会展局、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大弯街道办事处、成都市青白江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银杏街道办事处、蒲江县成佳镇人民政府、都江堰市聚源镇人民政府、重庆国际复合
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绿能亿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都师范学院、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西南
石油大学法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方圆标志认证集
团四川有限公司、华测认证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鲲讯能源环保
科技有限公司、克拉玛依市富城油气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市青江竹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大嘴蛙环保
科技(都江堰)有限公司、中化商务有限公司、四川绿碳汇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碳智汇科技有限公
司、四川碳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蒲江三零六零绿色低碳数字经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四川氢枫港
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旻数字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四川国碳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碳娃儿环境科技
有限公司、成都闪如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壹卬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明清、刘潮建、李彬、易华、艾强、牟成香、安洋、杨鸿发、王冠南、邢伟、
罗邓、杨聪、黎然、陈凯、彭新建、郭文胜、熊军、易红利、王鹏宇、周钦、贾曜榕、彭燏、张辰、王
泽高、李彦儒、唐静静、崔金星、景连东、赵佐平、李昊翔、徐志杰、张云倩、杨洁茹、刘军辉、朱明、
熊玥琦、贾理蘖、王旭东、邓恒、陈虹润、杜也频、张建平、朱云翔、张华、张开国、林希。
T/CDGLCDA 2—2024
1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评价指标体系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的评价指标体系通则、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评定
等级。
本文件适用于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等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9576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21454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
GB/T 37515-2019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范
DBJ 46-068-2024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创建技术标准(试行)
T/CDGLCDA 1-2024 零碳示范场景等级评价规范 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T/CDGLCDA 1-20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再生资源 recyclable resource
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
够重新获得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
[来源:GB/T 37515-2019,3.1]
3.2
近零碳 near zero carbon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内,在一定时间内行政管理或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于零。
3.3
回收站(点) collection site (point)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终端主体,固定的回收场所。
[来源:GB/T 37515-2019,3.2]
3.4
碳排放量 carbon emissions
一定时期内,核算边界内行政管理或服务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5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一次能源的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地球上此类能源可在自然过程中再生。
注: 此类能源包括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来源:GB/T 32910.4-2021,3.3]
3.6
碳信用 carbon credit
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认定程序确认减排量化效果后,由政府部门、国际组织或其
授权机构签发的碳减排指标。
[来源:JR/T 0244-2022,3.5,有修改]
T/CDGLCDA 2—2024
2
3.7
碳抵消 carbon offset
排放单位用核算边界以外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量以及碳汇,以碳信用额度、碳汇等形式用来补偿或
抵消边界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过程。
3.8
评价指标体系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
3.9
指标权重 indicator weight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在其直接上级指标整体中价值的高低和相对重要的程度以及所占比例
的大小量化值。
注: 本文件采用分值作为指标权重。
3.10
评价 evaluate
通过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对某个对象进行一系列的复合分析研究和评估,从而确定对象的意义、
价值或者状态。
4 评价指标体系通则
4.1 本文件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为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
4.2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的碳排放强度应符合DBJ 46-068-2024 中表3.2.4要求,见表1。
表1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的碳排放强度
建筑面积(m2) 碳排放强度(kgCO2/(m2·a))
<20000 16
≥20000 24
5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见表2。
表2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一级指标名称 一级指标分值 二级指标名称 二级指标分值
体系建设 30分 碳管理体系 30分
绩效目标 70分
碳排放管理系统 10分
双碳培训 10分
宣传引导 10分
垃圾分类回收 10分
计量器具配备 10分
空气质量适宜 8分
零碳电力消费 2分
用电监测 2分
用水监测 2分
新能源汽车配备 2分
空调系统 2分
消防器具配备 2分
T/CDGLCDA 2—2024
3
6 评价指标体系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表3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定义 单位 打分规则
单项
分值
证明材料及依据
体系建设
(30分)
碳管理体系
组织建立碳管理制度,围绕碳管理目标进行实施、
考核及持续改进。
按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协会公布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碳管理评价细
则执行。
30分 制度文件、运行记录
绩效目标
(70分)
碳排放管理系统
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对再生资源回收站实
现能耗及碳排放监测、运营管理。
1.有能耗及碳排放监测硬件系统得2分;
2.碳排放运营管理软件功能完整、易用性强得2分;
3.具有完整的能耗及碳排放监测记录,记录可溯源得3分;
4.运营数据被政府部门采纳得3分。
10分
现场照片、软件系统、
数据文件
双碳培训
1、组织定期为员工及相关方提供双碳相关知识培
训。
2、组织为双碳相关会议提供会议场地支持。
1.为用户提供双碳相关知识培训,总分8分,有培训方案得2分,
有培训师资得2分,年培训不低于4场,每场得1分。
为双碳相关会议提供场地,总分2分,每场得0.5分。
10分 现场照片、记录文件
宣传引导
1、在宣传资料中介绍再生资源回收站的低碳管
理理念。
2、再生资源回收站放置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消
费、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的宣传牌。
3、鼓励参会人员绿色出行,提倡步行、骑行、公
共交通等绿色参会方式。
1. 有年度宣传方案得1分;
2.年度集中宣传不低于4场次,每场得1分;
3.宣传册、宣传资料准备充分得2分;
4.再生资源回收站有放置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消费、绿色低碳出
行理念宣传牌的得2分;
5.对外提供的邀约材料中恰当体现绿色参会方式的得1分。
10分 宣传册、现场考察
垃圾分类回收
严格按照政府文件及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管理。
1.严格按照政府文件及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
垃圾分类标识和分类得2分;
2.有区别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得2分;
3.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区管理得2分;
4.合理规划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地理位置,具有便利性得2分。
10分
制度文件、现场照片、
废物处置协议等
计量器具配备
1.计量器具配置与管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数据可实现信息化管理。
1.再生资源回收站有配置计量器具得2分;
2.该计量器具数据可上传至管理后台,数据可溯源得4分;
3.具备当地计量所出具的检定证书,得4分。
10分
符合JJG539-2016检定
要求
空气质量适宜
1.室内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数据可实现信息化管理。
1.有空气质量监测器得2分;
2.监测数据可自动上传至管理后台,数据可溯源得2分;
3.监测数据项目每项得1分,最高得4分;至少应包含温度、湿度、
PM2.5、噪音,少一项扣1分。
8分
1.设备清单;
2.监测数据历史记录。
T/CDGLCDA 2—2024
4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定义 单位 打分规则
单项
分值
证明材料及依据
零碳电力消费
参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使用直接绿色电力交
易等途径实现零碳电力消费。
1.参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得1分;
2.实现零碳电力消费得1分。
2分 购电凭证
用电监测 定期监测再生资源回收站用能
1.再生资源回收站用电定期抄表,并记录得1分;
2.安装智能电表,数据可上传至后台,数据可溯源得1分。
2分
有抄表记录或智能电表
有后台数据。
用水监测 定期监测再生资源回收站用水
1.再生资源回收站用水定期抄表,并记录得1分;
2.安装智能水表,数据可上传至后台,数据可溯源得1分。
2分
有抄表记录或智能水表
有后台数据。
空调系统
根据采用的空调类型不同分别评价:
1.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国家标准能效要求。
2.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符合国家标准能效要
求。
3.房间空气调节器符合国家标准能效要求。
1.根据自身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类型对标GB 19576中1级能效要求,
满足得1分;
2.根据自身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类型对标GB 21454中1级能效
要求,满足得1分;
3.不安装空调得2分。
2分 设备铭牌对标查询
新能源汽车配备 配备新能源汽车进行货运。 配备新能源汽车得2分 2分
现场照片、采购/租赁合
同
消防器具配备 按标准配置灭火器
1.配置足够的干粉或水基灭火器,得1分;
2.定期检测维护灭火器,并记录得1分。
2分
1.配置数量和类型符合
GB 50140-2005要求;
2.有检查维护记录。
7 评定等级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的评定等级分为优秀级(★★★)、良好级(★★☆)、和格级(★☆☆),见表4。
表4 近零碳再生资源回收站等级评定
评定星级 星级名称 综合得分(R)
★★★ 优秀级 90≤R≤100
★★☆ 良好级 75≤R<90
★☆☆ 合格级 60≤R<75
T/CDGLCDA 2—2024
5
参考文献
[1] 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2]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3] GB 20052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4] GB 21455 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5]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6] GB/T 32150-2015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7] GB/T 41198-2021 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
[8] ISO 14064-1:2018 Greenhouse gases-Part1: 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at the
organization level for quan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removals
(温室气体 第 1 部分 组织层次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与报告的规范及指南.
[9] AMS-III.AJ.: Recovery and recycling of materials from solid wastes --- Version
4.0.http://cdm.unfccc.int/methodologies/DB/1SQIW5QZHAYFDJX4BDCVC5P9RTBNL1.
[10] ISO 14068-1:2023 Climate change management – Transition to net zero – Part 1: Carbon
neutrality(气候变化管理-向净零值过渡-第1部分:碳中和).
[11] DB 5101 成都市会展活动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实施指南.
[12] DB11/T 1861—2021 企事业单位碳中和实施指南.
[13] DB11/T 1862—2021 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
[14] T/CIECCPA 002-2021 碳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15]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成都市委社会工作部、成都市经济和信
息化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进一步深化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场景建设工
作方案(试行).成环发〔2024〕78号.
[16]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市场监管局、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文广旅局.成都市“碳惠天府”
机制公众低碳场景评价规范(试行).成环发〔2020〕417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