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IIA 0017-2024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方法与要求聚合物添加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E 60/69
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团体标准
T/CCIIA 0017—2024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聚合物添加剂
Greenhouse gases — 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 — Requirements andguidelines for quantification — Polymer additives products
2024 - 12 - 23 发布2024 - 12 - 23 实施
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 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I
引言............................................................................... III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聚合物添加剂........................................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产品种类定义和描述................................................................... 4
4.1 产品种类......................................................................... 4
4.2 产品描述......................................................................... 5
5 产品碳足迹量化目的和范围............................................................. 5
5.1 量化目的......................................................................... 5
5.2 产品声明单位..................................................................... 5
5.3 系统边界及过程................................................................... 6
5.4 取舍准则......................................................................... 7
6 清单分析............................................................................. 7
6.1 数据收集......................................................................... 7
6.2 数据质量要求..................................................................... 8
6.3 数据质量评价..................................................................... 8
6.4 数据审定......................................................................... 9
6.5 分配原则......................................................................... 9
7 产品碳足迹影响评价................................................................... 9
7.1 通则............................................................................. 9
7.2 计算程序........................................................................ 10
8 产品碳足迹结果解释.................................................................. 10
9 产品碳足迹报告...................................................................... 10
附录A (资料性) 产品碳足迹报告示例.......................................... 11
参考文献.............................................................................. 12
T/CCIIA 0017—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
有限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中化绿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顾蔚、梁菁、史凯迎、张华、胡家祺、李宋钰、郭靖、陈懿楠、张惠。
T/CCIIA 0017—2024
III
引言
聚合物添加剂,又称聚合物助剂,是指聚合物材料在合成或加工过程中所需加入的精细化工产品,
以增强材料的加工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或改善其最终产品的性能。聚合物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在
塑料、橡胶、涂料、粘合剂和其他聚合物基材料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技术的进步,
聚合物制品的需求持续增长,这推动了对高效能、多功能添加剂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聚合物
添加剂行业也在向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本文件旨在通过提供明确和一致的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统一聚合物添加剂产品碳足迹核算
相关原则,提升企业碳足迹量化水平,使同类型产品碳足迹结果更有可比性,促进产业链和行业的低碳
发展。
T/CCIIA 0017—2024
1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聚合物添加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聚合物添加剂产品碳足迹量化的声明单位、系统边界、清单分析、影响评价、碳足迹
报告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聚合物添加剂产品中加工助剂产品的碳足迹量化活动。聚合物添加剂中合成用助
剂如催化剂、引发剂、乳化剂、分散剂、调节剂、阻聚剂和缓聚剂、终止剂等碳足迹量化可参照使用。
本文件仅针对单一环境影响类型,即气候变化,不评价产品生命周期产生的其他潜在环境影响,也
不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4024—2001 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Ⅰ型环境标志原则和程序
GB/T 24025—2009 环境标志和声明Ⅲ型环境声明原则和程序
GB/T 24040—2008 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
GB/T 24044—2008 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
GB/T 24067—2024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
GB/T 32150—2015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ISO 14064—1 组织层面上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报告的规范及指南(Greenhouse gases
Part 1:Specification with guidance at the organization level for quan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removals)
3 术语和定义
GB/T 24024—2001、GB/T 24025—2009、GB/T 24040—2008、GB/T 24044—2008、GB/T 24067—2024、
GB/T 32150—2015和ISO 14064—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聚合物添加剂polymer additives
指聚合物材料在合成或加工过程中所需加入的精细化工产品,分为合成用助剂和加工用助剂两大类。
合成用助剂一般是指聚合物单体制备或聚合工艺中所使用的各种添加剂的统称,包括催化剂、引发剂、
乳化剂、分散剂、调节剂、阻聚剂和缓聚剂、终止剂及其他助剂等;加工用助剂是指为改善聚合物材料
的加工性能或最终产品的性能而添加的各种辅助化学品。
3.2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
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注1:温室气体种类可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评估报告。
注2:多数情况下,水蒸气和臭氧的气候影响难以归因于特定的人为因素,因此通常不被单独列为公认的温室气体。
[来源:ISO 14064—1:2018,3.1.1]
3.3
T/CCIIA 0017—2024
2
全球变暖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
将单位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在给定时间段内辐射强迫的影响与等量二氧化碳辐射强迫影响相关联
的系数。
[来源:GB/T 32150—2015,3.15]
3.4
二氧化碳当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CO2e
在辐射强度上与某种温室气体质量相当的二氧化碳的量。
注:二氧化碳当量等于给定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它的全球变暖潜势值。
[来源: GB/T 32150—2015,3.16]
3.5
产品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of a product;CFP
产品系统中的GHG 排放量和GHG 清除量之和,以CO2e 表示,并基于气候变化这一单一环境影响类
型进行生命周期评价。
[来源:GB/T 24067—2024,3.1.1]
3.6
生命周期life cycle
产品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
[来源:GB/T 24040—2008,3.1]
3.7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
一个产品系统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输入、输出和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与评估。
[来源:GB/T 24044—2008,3.2,有修改]
3.8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LCI
生命周期评价的阶段,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输入和输出的汇编和量化。
[来源:GB/T 24044—2008,3.3]
3.9
产品种类product category
具有同等功能的产品组群。
[来源:GB/T 24024—2001,3.3]
3.10
产品种类规则product category rules;PCR
对一个或多个产品种类进行产品碳足迹量化所必须满足的一套具体的规则、要求和指南。
[来源:GB/T 24025—2009,3.5,有修改]
3.11
过程排放process emission
在生产、废弃物处理处置等过程中除燃料燃烧之外的物理或化学变化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
[来源: GB/T 32150—2015,3.8]
T/CCIIA 0017—2024
3
3.12
声明单位declared unit
用来量化产品部分碳足迹的基准单位。
示例:质量(1kg 阻燃剂)、体积(1L 阻燃剂)。
[来源:GB/T 24067—2024,3.3.8,有修改]
3.13
系统边界system boundary
通过一组准则确定的属于产品系统的所有单元过程构成的边界。
[来源:GB/T 24040—2008,3.32]
3.14
单元过程unit process
进行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时为量化输入和输出数据确定的最基本部分。
[来源:GB/T 24040—2008,3.34]
3.15
共生产品co-product
同一个单元过程或产品系统中产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
[来源:GB/T 24040—2008,3.10]
3.16
取舍准则cut-off criteria
对与单元过程或产品系统相关的物质或能量流的数量或环境影响重要性程度是否被排除在评价范
围之外所作出的规定。
[来源:GB/T 24044—2008,3.18]
3.17
分配allocation
将过程或产品系统中的输入和输出流划分到被评价的产品系统以及一个或更多的其他产品系统中。
[来源:GB/T 24040—2008,3.17]
3.18
初级数据primary data
通过直接测量或基于直接测量的计算而得到的过程或活动的量化值。
[来源:GB/T 24067—2024,3.6.1]
3.19
现场数据site-specific data
从产品系统内部获得的初级数据。
[来源:GB/T 240670—2024,3.6.2]
3.20
次级数据secondary data
不符合初级数据要求的数据。
[来源:GB/T 24067—2024,3.6.3]
T/CCIIA 0017—2024
4
4 产品种类定义和描述
4.1 产品种类
4.1.1 覆盖产品范围
本文件主要涵盖聚合物添加剂中的加工助剂产品,主要包括塑料助剂、橡胶助剂以及橡塑助剂中间
体。其中塑料助剂包括阻燃剂、抗氧剂、光稳定剂等,橡胶助剂包括防老剂、促进剂和不溶性硫磺等,
橡塑助剂中间体包括邻苯基苯酚(OPP 酚)、三丙酮胺、N-苯基-1,4-苯二胺(RT-培司)、促进剂中间
体M 等。
4.1.2 产业链示意图
塑料助剂产业链示意图见图1。
图1 塑料助剂产业链示意图
橡胶助剂产业链示意图图见图2。
磷
丙烯
次磷酸钠
三氟化磷
环己酮
苯酚
丙酮
OPP 酚阻燃剂DOPO
阻燃剂
TCPP/BDP/RDP/TEP/BPA
阻燃剂AHP/APP/ADP
抗氧剂
三丙酮胺受阻胺光稳定剂
主要覆盖产品
T/CCIIA 0017—2024
5
丙烯
苯
硫磺
丙酮对苯二酚防老剂3100
防老剂6-PPD
硝基苯
苯胺
RT-培司
促进剂
中间体M
促进剂CBS
促进剂NS
促进剂DM
不溶性硫磺
主要覆盖产品
图2 橡胶助剂产业链示意图
4.2 产品描述
产品描述应使得用户能够明确地识别产品,包括但不限于:
a) 产品名称、类别;
b) 产品等级,如工业级、食品级、医药级等;
c) 产品技术要求,如稳定性、可燃性等方面;
d) 产品质量标准;
e) 产品质量证明书,包括生产企业名称、详细地址、产品名称、产品等级、批号、生产日期、
生产许可证编号等;
f) 产品安全要求,如必须携带的安全性标志和信息标签、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
g) 产品包装、运输及储存要求。
5 产品碳足迹量化目的和范围
5.1 量化目的
产品碳足迹量化目的是明确产品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显著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量之和,来计算和反映
产品对全球变暖的潜在影响,以CO2e表示。明确聚合物添加剂产品碳足迹有利于:
a) 掌握产品在原材料获取、原材料储运、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为提出减排方案
提出依据;
b) 满足客户构建绿色供应链的相关要求;
c) 为公众提供产品声明或信息披露提供产品碳足迹结果;
d) 满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5.2 产品声明单位
声明单位必须是明确规定并且可测量的计量单位,本文件以质量作为量化产品部分碳足迹的基准单
位。聚合物添加剂的声明单位为1 吨(t)。
T/CCIIA 0017—2024
6
5.3 系统边界及过程
5.3.1 系统边界
聚合物添加剂的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分为六个阶段:原材料获取,原材料储运,生产加工,产品销售,
产品使用和废弃处理,如图3 所示。
本文件为针对摇篮到大门边界类型的详细规则,主要涉及原材料获取、原材料储运、生产加工环节
的碳足迹量化。
原原材料获取材料储运生产加工产品销售产品使用废弃处理
上游阶段生产加工下游阶段
大门到大门摇篮到大门摇篮到坟墓
图3 聚合物添加剂系统边界示意图
5.3.2 涵盖内容
5.3.2.1 原材料获取
原材料获取阶段宜包括聚合物添加剂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提取与加工的单
元过程,不宜包括催化剂、溶剂、还原剂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添加剂的提取与加工的单元过程。
5.3.2.2 原材料储运
原材料储运阶段应包括以下过程:
a) 聚合物添加剂原材料和包装材料从供应商到生产现场的运输过程;
b) 聚合物添加剂原材料和包装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储存,如照明、制冷、供暖、湿度和其他环境
控制过程。
5.3.2.3 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阶段的单元过程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排放:
a) 生产过程中燃料、电力、蒸汽、循环水等能源消耗过程;
b) 碳酸盐使用导致的工艺过程排放;
c) 原材料、中间产品等在生产阶段的储存、短距离输送过程;
d) 生产过程中相关废弃物处理,例如酸性水、酸性气、废渣的处理等;
e) 生产相关设施的照明、制冷、供暖、湿度和其他环境控制过程。
5.3.3 系统边界排除
以下单元过程宜排除在系统边界外:
a) 各过程中的人力输入;
b) 生产设备、建筑物和其他资本货物的制造;
T/CCIIA 0017—2024
7
c) 员工生活、通勤等活动产生的能源消耗;
d) 办公室、食堂、澡堂等生产相关服务设施所产生的能源消耗;
e) 研究和开发活动;
f) 人、畜力提供的运输。
5.4 取舍准则
一般来说,产品碳足迹研究量化应包括生产聚合物添加剂体系的所有原材料投入、工艺过程、能源
消耗等排放活动。但当个别排放源或原材料在某一单位过程中的碳足迹无显著贡献时,可基于实际情况
将其排除在外,并应将舍弃的数据清单及原因在产品碳足迹报告中予以说明。
在产品碳足迹量化过程中,若单一排放源排放量<1%,可被舍弃;但所舍弃的排放量之和不应超过
总排放量的5%。
6 清单分析
6.1 数据收集
6.1.1 收集范围
6.1.1.1 原材料获取
a) 产品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种类及消耗量;
b) 原材料和包装材料提取与加工过程中其他可能存在的温室气体排放活动;
c) 相应活动过程的碳排放因子。
6.1.1.2 原材料储运
a) 产品原材料和包装材料从供应商到生产现场的运输质量和运输距离;
b) 产品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运输车辆类型、能耗类型、车辆载重等特定数据;
c) 原材料和包装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所产生的能源消耗量;
d) 相应活动过程的碳排放因子。
如供应商超过3 个,可简化并在报告中注明。在无法获得特定数据的情况下,可做出合理假设,并
在报告中论证假设的合理性。
6.1.1.3 生产加工
a) 产品生产过程燃料、电力、各等级蒸汽、循环水、新鲜水、除盐水等能源工质消耗量;
b) 碳酸盐使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 能源参与非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d) 原材料、中间产品等在生产阶段的储存、厂内短距离输送过程的能源消耗量;
e) 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量及其COD 浓度,污水及废弃物处理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f) 生产辅助设施的照明、制冷、供暖、湿度和其他环境控制过程的能源消耗量;
g) 相应活动过程的碳排放因子。
6.1.2 初级数据
初级数据的主要来源包括:
a) 直接测量或记录值,如采购记录、台账等;
b) 基于直接测量的计算值;
c) 供应商直接提供的数据;
d) 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
6.1.3 次级数据
次级数据的主要来源包括:
a) 数据库中的数据;
b) 政府机构或协会核准发布的数据;
T/CCIIA 0017—2024
8
c) 文献研究的公开数据;
d) 其他通过在原始源直接测量或基于直接测量的计算、估计以外的方式获得的单元过程或活动的
量化值。
6.1.4 排放因子
排放因子是单位活动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活动数据相乘可得到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因子可
能为初级数据,也可能为次级数据,其主要来源包括:
a) 企业根据活动过程的原始活动数据计算值;
b) 供应商直接提供的数据;
c) 数据库中的数据;
d) 政府机构或行业协会公开发布的数据;
e) 其他渠道获取的排放因子。
6.2 数据质量要求
6.2.1 总体要求
产品碳足迹量化宜尽可能使用降低偏向性和不确定性的高质量数据。应选取能满足产品碳足迹量化
目的和范围的初级数据和次级数据,数据宜具有时间、地理和技术代表性。
6.2.2 初级数据质量要求
a) 代表性:宜按照产品实际生产情况收集评价期内的生产统计数据。如果产品涉及多条生产线或
多项生产技术,则初级数据应为多条生产线或多项技术的产量加权平均值;
b) 完整性:宜完整覆盖本文件中确定的所有需要填报的初级数据;
c) 准确性:初级数据中的原材料、包装材料、能源消耗数据宜来自产品实际生产统计记录和现场
测试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宜来自环境监测报告,也可以由排污因子或物料平衡公式计算获
得;
d) 再现性:宜提供初级数据相关的原始数据、折算系数、计算过程等证明材料;
e) 一致性:宜保持相同的数据来源、统计口径、处理规则等。
6.2.3 次级数据质量要求
次级数据只能用于初级数据无法获取,或用于次要过程。应证明次级数据的合理性并在报告中注明。
a) 代表性:宜优先选用国内最新的平均数据,其次选用国内行业的平均数据,也可选用研究文献
数据。如果没有符合要求的国内数据,可以选择同类技术的国外数据集作为次级数据;
b) 完整性:宜完整覆盖本文件中确定的所有需要填报的次级数据;
c) 一致性:若次级数据更新,则产品碳足迹信息也应同步更新。
6.3 数据质量评价
产品碳足迹数据质量的特征应包括以下方面:
a) 时间覆盖范围:数据的年份和所收集数据的最小时间长度;
b) 地理覆盖范围:为实现产品碳足迹研究目的,所收集的单元过程数据的地理位置;
c) 技术覆盖范围:具体的技术或技术组合;
d) 精度:对每个数据值的可变性的度量(例如方差);
e) 完整性:测量或测算的流所占的比例;
f) 代表性:反映实际关注人群对数据集(即时间覆盖范围、地理覆盖范围和技术覆盖范围等)关
注程度的真实情况进行的定性评价;
g) 一致性:对研究方法学是否能在敏感性分析的不同组成部分中统一应用而进行的定性评价;
h) 再现性:对其他独立从业人员采用同一方法学和数值信息重现相同研究结果的定性评价;
i) 数据来源;
j) 信息的不确定性。
数据质量评估应采用两步法:
T/CCIIA 0017—2024
9
——根据上述a)~d)项的要求,对产品碳足迹研究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
——根据上述a)~d)项的要求,对数据进行评价。
开展产品碳足迹研究的组织宜建立数据管理系统,保留相关文件和记录,进行数据质量评价,并持
续提高数据质量。
6.4 数据审定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企业宜通过建立质量平衡、能量平衡或其他适当的
方法检查每个单元活动过程的平衡性:
a) 质量平衡:判断单元活动过程输入的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与产品、副产品及排放的质量是否
平衡;
b) 能量平衡:计算工序使用的能源与历史数据的平衡情况。
6.5 分配原则
6.5.1 一般分配原则
产品碳足迹研究应包括确认与其他产品系统共享的单元过程,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a) 如果条件允许,应通过将工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子过程,并收集与子过程相关的数据来避免
分配;
b) 如果分配不可避免,应根据物理关系如产品产量进行分配;
c) 如果不能建立物理关系或将其用作分配的基础,则按照经济价值等非物理关系进行分配。
6.5.2 共生产品分配原则
6.5.2.1 通用原则
在产品的生产或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共生产品,若共生产品的比例非常小(质量或体积≤1%),
则无需将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分配至共生产品;若共生产品的比例不可忽略,则共生产品的分配应遵循以
下规则:
a) 价格最高的产品单价/价格最低的产品单价的比例≤5,应依据物理规律进行分配。如采用质量
法进行分配,以主产品产量/生产线总产量的比值进行分配;
b) 价格最高的产品单价/价格最低的产品单价的比例>5,应采用经济法进行分配,以主产品产值/
生产线总产值的比值进行分配。产值=产量×单价,产值根据多年平均价格计算而来,以消除
波动;
c) 在产品未经出售或几乎无法确定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如内部使用的中间体),将根据各产品
的物理关系(如质量)进行分配。
6.5.2.2 特殊说明
部分聚合物添加剂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共生产品副产酸,副产酸一般存在三种去向:直接外售、处理
后排放、进入废酸车间进行资源化利用:
a) 若副产酸直接外售,则应依据共生产品分配原则将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分配主产品和副产酸;
b) 若副产酸处理后直接排放,且过程中并未产生任何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则可认为副产酸最终
转变为废物,系统所有温室气体排放过程都应记为主产品的碳足迹;
c) 若副产酸进入废酸车间与碳酸盐反应生产有经济价值的其他副产品A,则投入的碳酸盐、碳酸
盐使用过程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废酸车间的能源消耗在归因时可认为与主产品无关,废酸
处理单元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均应全部分配至副产品A。主产品应与进入废酸车间前的副产酸
依据共生产品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7 产品碳足迹影响评价
7.1 通则
不同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同,应通过排放或清除的温室气体的质量乘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
门委员会(IPCC)给出的100 年GWP 来确定产品系统中每种温室气体的潜在气候变化影响。产品碳足迹
T/CCIIA 0017—2024
10
为所有温室气体潜在气候变化影响之和。
7.2 计算程序
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见公式(1)。
EGHG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