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ASC 0036-2024 次氯酸钠过碱量及有效氯测定方法 近红外光谱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G 04
团体标准
T/CCASC 0036—2024
次氯酸钠过碱量及有效氯测定方法近红外光谱法
Determinationoffreealkaliandavailablechlorineinsodiumhypochloritesolution—Nearinfraredspectroscopymethod
2024-08-15发布2024-10-15实施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发布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 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无锡迅杰光远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渤化化工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东南电化
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参与起草单位:福建环洋新材料有限公司、宁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永恒化学制剂
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糜贵廷、顾明捷、袁海堰、田亚运、赵升榕、高谦、周蕴宇、兰树明、韩锁梅、
魏明光、郁翔、刘超亮、刘晓营、霍敏、余雪婷、吴婷、杨辉华。
本文件由中国氯碱工业协会负责管理和解释。
Ⅰ
T/CCASC 0036—2024
次氯酸钠过碱量及有效氯测定方法
近红外光谱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采用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次氯酸钠溶液中过碱量及有效氯的原理、仪器设备、样品、测
定步骤和检测结果。
本文件适用于生产现场、质检中心对次氯酸钠溶液中过碱量及有效氯的快速测定。
本文件不适用于仲裁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358.1 统计学词汇及符号 第1部分:一般统计术语与用于概率的术语
GB/T3836.2 爆炸性环境 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
GB/T3836.5 爆炸性环境 第5部分:由正压外壳“p”保护的设备
GB/T8322 分子吸收光谱法 术语
GB/T19106 次氯酸钠
GB/T29858 分子光谱多元校正定量分析通则
GB/T34065 分析仪器的安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3358.1、GB/T8322、GB/T2985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原理
利用次氯酸钠水溶液中的O-H 化学键在近红外区产生的特征吸收光谱,不同浓度的游离碱、有效
氯对O-H 化学键产生的影响不同,采用透射方式获取不同浓度的游离碱、有效氯的近红外光谱,用化学
计量学方法建立过碱量及有效氯的校正模型,通过模型测定次氯酸钠的过碱量及有效氯。
5 仪器设备
5.1 近红外光谱仪应具有分光能力的光学系统,能进行透射光谱的采集,波长范围为900nm~
2500nm内任意连续谱,波长通道数≥100个,光学分辨率≤16nm,波长准确性≤1nm。
5.2 配置与仪器匹配的光谱采集软件和化学计量学软件,具备近红外光谱的采集、存储、计算和结果输
出等功能。
5.3 近红外光谱法测定次氯酸钠过碱量及有效氯,适用于事故氯装置、成品次钠生产、尾氯回收装置等
1
T/CCASC 0036—2024
生产工艺的在线检测和实验室的离线检测。生产现场推荐安装位置见附录A 的图A.1。
5.4 仪器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T34065的规定。
5.5 在爆炸危险环境中使用的仪器应符合GB/T3836.2、GB/T3836.5的规定。
6 样品
过碱量及有效氯校正模型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校正样品应包含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所有化学
成分,且涵盖可能遇到的浓度范围,校正样品的化学成分浓度是均匀分布的。校正样品数量不少于
100个。
7 测定步骤
7.1 光谱数据采集
7.1.1 仪器准备
确认仪器工作现场环境温度-20℃~50 ℃,相对湿度≤90%。开机后,将仪器预热60min,仪器
自检完成后,仪器状态正常即可进行光谱采集。
7.1.2 校正样品光谱采集
选择流通池、比色皿或等效采样装置(视窗材质宜为蓝宝石、低羟基石英玻璃或等效耐腐蚀材
料),样品光程为0.5mm~5mm。样品采集前扫描1次背景,扣除空气背景光谱以降低环境因素对光
谱数据的影响,每个样品采集3次及以上光谱图,取其平均光谱作为该样品的原始光谱数据。
7.1.3 校正样品的测定
校正样品的测定应与其光谱的采集同步进行。校正样品过碱量及有效氯按GB/T19106规定的方
法测定,测定值作为校正模型的参考值。
7.2 校正模型建立
采用化学计量学软件,按照近红外光谱仪说明书要求优化参数,进行光谱预处理。同时,使用偏最
小二乘法(PLS)或其他被认可的建模方法,利用化学计量学原理建立校正模型。过碱量校正模型参考
值与预测值的关系见附录B的图B.1,有效氯校正模型参考值与预测值的关系见图B.2。
7.3 校正模型验证
使用校正模型预测验证样品(验证样品应在校正集之外,且样品特性在校正模型范围内)的过碱量
及有效氯(记为预测值),并按GB/T19106规定的方法测定验证样品的过碱量及有效氯(记为国标测定
值),校正模型的预测值与国标测定值的标准差(SEV)应不大于0.15。
7.4 样品测定
采用与校正样品相同的测量条件进行光谱采集。用建立完毕的模型测定待分析样品的过碱量及有
效氯。记录测定结果。
2
T/CCASC 0036—2024
8 检测结果
8.1 预测值的准确度
在符合7.1.2和7.1.3的条件下,扣除系统偏差,样品过碱量及有效氯的SEV 不大于0.15。
8.2 预测值的精密度
8.2.1 重复性
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操作者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按相同的测试方法,短时间内对同一被测样品
重复进行独立测试,获得的两次过碱量及有效氯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应不大于0.05%。
8.2.2 再现性
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操作人员使用同一型号不同设备,按相同的测试方法,对相同的次氯酸钠样
品进行独立测试,获得的两次过碱量及有效氯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应不大于0.05%。
8.3 异常样品的确认和处理
8.3.1 异常样品的确认
待分析样品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即可确认其为异常样品:
———预测值超出校正模型过碱量及有效氯的含量范围;
———预测值和国标测定值具有显著差异。
8.3.2 异常样品的处理
8.3.2.1 超出校正集范围的样品可尝试与现有模型中的样品合并建模,若能融合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扩
大模型范围,若差异较大则予以剔除。
8.3.2.2 预测值和国标测定值具有显著差异的样品。应对样品的国标测定值、光谱数据、校正模型预测
结果进行复测,判断误差来源(如国标测定值误差较大、光谱测量误差较大、参考值录入错误等),并按
8.3.2.1进行处理。
3
T/CCASC 0036—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生产现场推荐安装位置
仪器在生产现场安装时,物料需要充满管路,建议在垂直管路安装采样附件。推荐安装位置见图
A.1。
标引序号说明:
1 ———防爆箱;
2 ———近红外光谱仪;
3 ———信号传输光纤;
4、11、13、15 ———手阀;
5 ———旁路管线;
6 ———取样阀;
7 ———流通池;
8 ———视镜;
9 ———排污阀;
10 ———过滤器;
12 ———主路管线;
14、16 ———循环泵。
图A.1 生产现场推荐安装位置
4
T/CCASC 0036—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次氯酸钠过碱量及有效氯校正模型参考值与预测值关系图
B.1 次氯酸钠过碱量校正模型参考值与预测值的关系见图B.1,其中参考值是指按GB/T19106规定
的方法测定的次氯酸钠过碱量,预测值是指根据过碱量校正模型得出的次氯酸钠过碱量。
图B.1 过碱量校正模型参考值与预测值关系图
B.2 次氯酸钠有效氯校正模型参考值与预测值的关系见图B.2,其中参考值是指按GB/T19106规定
的方法测定的次氯酸钠有效氯,预测值是指根据有效氯校正模型得出的次氯酸钠过碱量。
图B.2 有效氯校正模型参考值与预测值关系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