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ZG 008-2022 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B65
团体标准
T/CAZG 008—2022
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 of husbandry management for animals in zoos
2022-12 -06 发布2023-06 -01 实施
中国动物园协会 发布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与定义 ......................................................................... 1
4 总则 ............................................................................... 2
5 管理要求 ........................................................................... 2
5.1 部门职能 ....................................................................... 2
5.2 管理文件 ....................................................................... 3
5.3 人员管理 ....................................................................... 3
5.4 日常管理 ....................................................................... 4
5.5 安全管理 ....................................................................... 5
5.6 操作管理 ....................................................................... 6
5.7 卫生管理 ....................................................................... 8
5.8 饲料管理 ...................................................................... 10
5.9 繁育管理 ...................................................................... 11
5.10 动物护理 ..................................................................... 13
5.11 动物行为管理 ................................................................. 14
5.12 动物展示与公众教育 ........................................................... 17
5.13 科研工作 ..................................................................... 17
5.14 动物档案 ..................................................................... 18
附录A(资料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标记物种及协会进行物种种群管理的物种名录 ..... 20
附录B(资料性)档案记录表 ........................................................... 23
I
T/CAZG 008-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动物园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动物园协会管理工作委员会标准工作组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大连森林动物园有限公司、中国动物园协会、北京动物园管理处、上海动物园、
广州动物园、太原动物园、济南动物园、石家庄市动物园、武汉动物园、银川市中山公园(动物园)、
合肥野生动物园、福州动物园、鞍山动物园。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晓东、李茹、毕延台、于泽英、卢雁平、王爱善、吴其锐、卫泽珍、谢绪昌、
李勇军、宋月峰、韩晶晶、唐耀、高燕鸿、李志军、王兴金、桂剑锋、张志忠、崔媛媛、高喜凤、刘学
森、孙燕、陈足金、王凯、杨晓宇。
II
T/CAZG 008-2022
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的总体原则,规定了饲养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文件,以及动物
饲养管理中人员、日常、安全、操作、卫生、饲料、繁育、动物护理、动物行为、展示与公众教育、科
研、动物档案等方面的管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各类动物园,包括动物园、野生动物园、专类动物园、动物主题乐园及综合性公园内
动物展区的动物饲养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CJJ/T 240 动物园术语标准
CJJ/T 263 动物园管理规范
CJJ 267 动物园设计规范
LY/T 1291 活体野生动物运输要求
LY/T 1564 陆生野生动物(鸟类)饲养场通用技术条件
LY/T 1565 陆生野生动物(两栖爬行类)饲养场通用技术条件
LY/T 3111 动物园陆生野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通则
SN/T 2859 进境动物隔离检疫场地使用和卫生规范
T/CAZG 007 动物园动物安全管理规范
T/CAZG 010 动物园鸟类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规范
T/CAZG 011 动物园公众教育管理规范
T/CAZG 013 动物园消毒管理规范
T/CAZG 015 动物园动物化学保定操作规程
T/CAZG 018 动物园动物样本采集和保存操作指南
T/CAZG 020 动物园动物物理保定操作指南
T/CAZG 021 动物园动物尸体处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CJJ/T 24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单位饲养收集计划institutional collection plan;ICP
1
T/CAZG 008-2022
本单位动物饲养管理工作中,有关物种的收集、饲养、繁育、展示、保护、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发
展计划或规划,包括饲养物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计划。
注:在不同单位中,针对物种收集、饲养、繁育等方面的发展计划或规划,名称各异。为便于与国际同行交流,本
文件保持国际动物园行业通行术语。
3.2
展出动物保育员 animal keeper
动物保育员
动物园从事野生动物日常饲养、护理、卫生、繁育、巡视、丰容、行为训练、公众教育等饲养管理
的一线人员。
注:展出动物保育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4 版)4-09-06-04 中的职业名称。
3.3
本土物种 native species
自然栖息地分布在某特定地区或生态系统的原生物种。
3.4
动物饲养管理人员 husbandry staff
动物园中从事动物饲养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动物保育员。
4 总则
4.1 规范性:应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国动物园协会团体标准等标准为基础,建立健全本单位的
饲养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
4.2 科学性:应根据动物自然习性、人工饲养经验和研究成果,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和条件,实施科
学的饲养管理措施,保障动物福利、种群发展,维持良好的动物展示效果。
4.3 安全性:应提供满足安全需要的人员、物资、资金和设备设施,制定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
操作规程,并进行监督检查,保障人员和动物的健康和安全。
4.4 协同性:单位职能部门参与动物饲养管理相关工作,如动物医疗、场馆设计、安全管理、后勤保
障、展区绿化、公众教育、科学研究、对外经营、人员招聘及培训等,应坚持安全性、及时性、统一协
调性、科学性、前瞻性原则,与饲养管理部门协同开展。
5 管理要求
5.1 部门职能
动物饲养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能应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a) 组织或参与制定动物饲养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规划、计划、饲养技术文件等,并不断完善及
改进;
b) 组织落实动物饲养管理工作,包括动物饲养、展示、种群管理、公众教育、安全管理及场馆
基本维护等;
2
T/CAZG 008-2022
c) 定期督查考核工作,总结经验,反馈意见和建议,改进饲养管理工作;
d) 参与或组织动物饲养管理各类人员的招聘、培训、岗位适宜性测评等工作;
e) 与其他部门协调和配合,对涉及动物饲养管理工作的展区规划设计和改造、维修、设施建设、
物资供应、科研、经营、动物医疗保障、项目动物管理、人员调整、游客服务等工作提出专
业要求和建议;
f) 组织或参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和救护;
g) 负责动物档案管理,包括日常工作记录、个体档案、动物日志等。
5.2 管理文件
5.2.1 管理制度
建立并完善部门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安全管理制度、饲养操作规程、晨会/例会、饲料、记
录档案等管理制度,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岗位,明确责任人,制度应在班组/部门进行公告。
5.2.2 单位饲养收集计划
动物饲养管理部门应基于本单位发展规划,根据动物展示、繁育、科研、公众教育等需求,综合考
虑饲养空间、饲养条件、饲养技术等因素,制定单位饲养收集计划,并定期更新。
应围绕该计划收集各类物种,制定年度动物繁育管理工作计划,落实动物的配对繁殖、输入和输出,
执行行业协会制定的物种种群管理计划,保障本单位饲养收集计划的实施,促进本单位优势物种种群的
发展。
饲养收集计划宜优先考虑饲养展示中国本土物种。
5.2.3 饲养管理工作计划
动物饲养管理部门应根据单位和部门各项工作目标及任务、单位饲养收集计划、管理制度等,制定
饲养管理工作计划,包括繁育管理、丰容、饲料采购、展示、行为训练、设备设施增设和维修、安全、
公众教育、科研、动物交流、培训等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并考核工作完成情况。
5.2.4 饲养技术文件
动物饲养管理部门应组织制定各项饲养技术文件,包括饲料配方、繁育技术、运输方案、笼舍环境
要求、丰容、行为训练等技术内容。
5.3 人员管理
5.3.1 饲养管理/技术岗位职责
饲养管理/技术岗位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制定饲养管理文件;
b) 组织实施本部门工作,并进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c) 与相关单位、上级及其他部门沟通协调工作。
5.3.2 动物保育员岗位职责
动物保育员岗位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饲料管理、繁育管理、卫生管理;
b) 动物观察、行为训练、丰容;
c) 动物串笼、保定、转移、饲养环境管理等;
3
T/CAZG 008-2022
d) 安全检查、巡视和应急管理等安全工作;
e) 护理动物并配合兽医进行疾病防治;
f) 动物展示和公众教育;
g) 组织或参与动物科研工作,参加培训和救护工作;
h) 记录动物日志等。
5.3.3 人员培训
5.3.3.1 管理要求
动物园应按动物园制度,建立并完善动物饲养管理人员的专业和应急培训体系,动物饲养管理人员
应全员参与学习和培训,包括志愿者、合同工、临时工、派遣人员等。
5.3.3.2 培训体系
建立专业和应急培训体系应考虑如下要点:
a) 内容涉及到动物饲养管理工作中的各方面,包括饲养、繁育、丰容、行为训练、兽医学、科研、
公众教育,以及应急预案内容要点、应急技能等;
b) 包含不同培训层次,各类职业水平的人员有机会得到相应的培训;
c) 通过多种培训途径,开展不同规模、形式多样的培训;
d) 鼓励参加在职教育和考取技术职称;
e) 贯穿全年日常工作中,包括计划培训和临时培训等,要点如下:
1) 日常培训:宜利用班组晨会、部门例会、日常检查期间开展专业和应急知识学习复习,
或动物保育员之间互相交流等形式;
2) 月或季度培训:宜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专题讲座、考试、竞赛等,或赴外学习人员的学习
分享,或技能操作比赛等;
3) 年度培训:确定每年进行的统一的专业和应急培训任务,动物饲养管理部门宜全员参加
的专题培训、考试等。
5.4 日常管理
5.4.1 岗位配置原则
动物保育员岗位配置原则应按照饲养动物物种、危险等级、数量,以及操作规程的要求、场地面积、
环境设施结构、劳动强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饲养管理/技术岗位配置原则应按照饲养动物种数、数量、分布范围,以及岗位职责、设施设备配
置等因素综合考虑,满足动物饲养管理需求。
5.4.2 上岗管理
5.4.2.1 饲养班组当日负责人应对上岗的动物保育员、实习生、志愿者或外来学习人员等进行安全检
查,应满足如下要求才能上岗:
a) 精神状态良好,身体状况能正常完成相关操作任务;
b) 穿着工装、工作鞋以及配戴防护用品;
c) 保持自身清洁卫生,妆容应保证操作安全;
d) 不得酒后上岗。
5.4.2.2 动物饲养管理人员,包括志愿者、实习生、外来学习人员等,在岗行为管理要点如下:
4
T/CAZG 008-2022
a) 在岗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面貌,操作规范,不做可能引起公众关注的负面行为,如虐待动物、
在工作岗位抽烟、随地吐痰、喝酒、干私活、工作不认真等;
b) 在与游客进行交流的过程中,维护动物园形象、维护自身职业尊严,不发表损害动物园和自身
形象的言论;
c) 动物保育员在巡视中,应维持展示区域的参观秩序,解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引导、规范游客的
参观行为,防止游客自行投喂动物,保障动物与游客安全;
d) 日常工作中强化宣传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工作的成就,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5.4.2.3 志愿者、实习生、外来学习人员等应在主管动物保育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不应擅自独立操
作和管理笼舍钥匙。
5.4.2.4 动物保育员离开岗位时应将笼舍钥匙放在班组指定位置或交接。班组应有动物笼舍备用钥匙,
并妥善保管。
5.4.3 例会管理
饲养管理部门应落实例会制度,饲养班组应每日开晨会,上岗人员参加,部门宜每周开例会,副班
长以上人员参加,应进行会议记录。
班组晨会内容要点如下:
a) 检查岗位人员出勤情况;
b) 按照本文件5.4.2.1的要求,进行上岗人员安全检查;
c) 传达领会部门会议有关内容和要求,进行日常培训;
d) 总结前期饲养动物的基本状况、工作完成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
e) 完成前日工作交接,布置当日和近期工作任务并对工作进行合理安排;
f) 提醒当日安全操作要点,如动物繁殖期操作、保定等。
部门例会内容要点如下:
a) 传达领会上级会议有关内容和要求,进行日常培训;
b) 总结上阶段部门工作,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要求;
c) 明确当前工作进展和近期工作任务,并提出工作要求;
d) 布置安全工作要点,以及部门相关工作,如安排员工应急演练。
5.4.4 舆情管理
与饲养相关的舆情管理要点:
a) 应梳理易发舆情的风险源,规范饲养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舆情事件发生;
b) 出现舆情问题,应由单位指定的部门统一进行回应,及时回复、纠正和整改,解决问题,正向
引导舆论。
5.5 安全管理
5.5.1 安全检查
5.5.1.1 日常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安全检查工作应符合CJJ/T 263和T/CAZG 007的要求。动物笼舍、环境及物资的日常安全检查和隐
患排查应由动物保育员承担管理区域的安全主体责任,每日对照本岗位日常排查清单逐项检查,不得遗
漏,做好检查记录。日常排查清单所列内容应不断完善。
日常排查清单内容及操作要点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5
T/CAZG 008-2022
a) 上岗后应全面巡查动物笼舍的隔离防护设施、电器设备(如电网发射源、电网电压、电动门、
监控等)、门锁等,清点动物数量,观察动物状况,确认无异常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b) 离岗前应再次巡查动物笼舍的隔离防护设施、电器设备、门锁等,清点动物数量,观察动物状
况,并做好记录,确认无异常后方可离岗;
c) 在笼舍内操作和巡视时应全程检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除以上检查内容外,还应包括但不限
于以下内容:
1) 能对动物、人员造成伤害的石块、异物、尖锐物体、丰容物品、地面平整度、水池边缘坡
度、电源、气源、热源、有毒植物等;
2) 地面、墙壁、笼网等隔离设施有无饲养动物或有害动物出入的洞穴或破损处;
3) 排除动物利用笼舍内外树木、攀藤植物、构筑物或其他物体逃逸的可能性;
4) 检查清洁工具、防护工具、捕捉工具和应急设备、设施、物资等是否放于指定位置并完好;
5) 笼舍的温湿度、光照、通风、噪音等是否符合动物饲养管理要求。
5.5.1.2 专项安全检查
定期组织专项安全检查,重大节假日前应安检。
专项安全检查包括基础管理类和现场管理类隐患检查,如制度、笼舍设施、专用设备、消防安全、
应急物资、动物保育员安全操作及安全记录等。
5.5.1.3 检查整改
动物饲养管理部门应对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登记、整改、监督、销项全过程管理。应符合下列
要求:
a) 涉及笼舍等安全问题,应立即解决。如无法立即解决,在安全隐患消除前,应采取临时补救
措施,防止出现动物逃逸、人身和动物受到伤害等情况;
b) 损坏的设施、设备、应急物资等应设置专用标记,防止继续使用;
c) 对于存在问题的设施设备,动物管理部门应立即报告维修部门,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解决的
难易程度限期完成;
d) 缺少和损坏的应急物资应在24 h内及时补充更换,如无法实现,给出目标时间和补救方案;
e) 每次检查清单列出的问题应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全部得到解决。
5.5.2 应急管理
5.5.2.1 出现动物逃逸、动物伤人等突发情况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5.5.2.2 动物饲养管理部门应协同相关部门将应急物资准备到位,包括根据物种配备的应急工具(如
车辆、通讯设备、高压水带等)、捕捉工具(如颈叉、捕网、绳索、捕捉钳等)等物资。应急物资日
常管理工作要点包括:
a) 明确日常维护和检查职责,责任到岗,落实到人;
b) 记录日常检查结果,责任可追溯;
c) 进行日常维护并及时补充,保障各类物资随时可使用;
d) 存放地点应设置在取用方便、不影响日常工作及动物和游客接触不到的地方;
e) 相关人员应掌握应急物资的存放地点和使用方法。
5.5.2.3 应急演练工作要点包括:
a) 每次演练前应根据应急预案和演练目的制定具体的演练方案;
6
T/CAZG 008-2022
b) 演练结束后应分析、总结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要时修改和完善应急预案。
5.6 操作管理
5.6.1 日常安全操作
在对饲养动物进行检查、投喂、训练、护理、采样、治疗,以及进入动物场馆进行清洁消毒、丰容、
设施设备安装和检修养护等过程中,应符合T/CAZG 007 的要求,并满足但不限于如下要求:
a) 在进入工作区域前,应先观察操作通道、饲养后台是否有逃出笼舍的动物,有异常及时上报,
并按应急预案处置;
b) 进入高风险等级的动物笼舍前,应确认该笼舍内没有动物,且笼舍的其他门全部上锁,然后进
入笼舍;
c) 操作时,关注动物状态和所处位置,防止动物的攻击;
d) 同笼操作要点:
1) 进入动物笼舍前应先发出动物熟悉的声音,动作及说话声音宜轻,防止动物受惊;
2) 进出笼舍前,先观察动物所在位置,并通过目标定位训练、食物诱导等方式使动物与出入
口保持一定距离,防止开关门时动物受伤、伤人或逃逸;
3) 人员应持必要的防护用具,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随时观察动物状况,不应在无安全防护
的情况下与动物同处狭小空间内;
4) 当动物表现冲撞、攻击等行为时,立即停止操作,并避让或退出笼舍;
5) 装有多道隔离门的出入口,进出时隔离门应按顺序开关,不得同时打开;
6) 进入动物笼舍后,应随手上锁,防止动物逃逸。
e) 操作结束后应再次检查确认笼舍内动物情况正常,无遗留杂物和操作工具,操作人员全部退出,
方可关门上锁,上锁后钥匙不得留于锁上;
f) 对动物饲养管理的工作区域,包括动物笼舍、饲养后台、饲料加工间、饲料室、库房等的管理
应做到如下要点:
1) 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入,维修、绿化等人员应在动物保育员的带领下进入;
2) 在工作区域进行科普教育、公众参观等活动,应由指定人员带领活动人员进入,并处于黄
色安全线之外的区域。
5.6.2 动物串笼
应事先进行串笼工作安排,危险等级高、神经质和珍稀动物宜制定串笼方案,要点如下:
a) 日常持续对动物进行串笼正强化训练;
b) 串笼操作前做好工作人员安排,危险等级高的动物应两人或两人以上人员操作,准备好必备
工具,宜将笼箱提前移入笼舍或通道使动物适应;
c) 串笼场所及周边避免存在应激源;
d) 串笼前应保证串门、笼箱、门锁完好,笼箱与笼舍连接应安装牢固,无残留的工具、钉子、
螺丝、铁线、绳子等异物;
e) 优先采取训练、食物诱导、分泌物和排泄物气味诱导等方式进行串笼操作,当进行驱赶时应
防止造成动物强烈应激;
f) 专人负责控制串门及门锁,动物身体(包括尾巴)完全进入相邻笼舍/笼箱后,迅速关门,
并立即上锁;
g) 动物串入笼箱后,笼箱放置于通风、安静、温湿度适宜的场所,并安排专人看管;
h) 串笼前、后都应清点动物数量是否与记录相符。
7
T/CAZG 008-2022
5.6.3 保定
保定操作应符合T/CAZG 015和T/CAZG 020的要求。应事先进行保定工作安排,危险等级高、神经质
和珍稀动物制定方案,要点如下:
a) 对被保定对象的状态进行评估,结合保定目的和各项条件,确定保定时间、地点、保定方法、
注意事项及程序;
b) 对动物可能产生的应激反应强度及后果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等做出评估,制定应急预案;
c) 动物准备,如调整动物饮食等;
d) 人员准备,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和技术能力培训,必要时进行模拟演练;
e) 捕捉工具、防护用具、笼箱、药品和车辆等物资准备;
f) 根据动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包括笼舍、道路、动物群体、游客、水域、噪音、光线、气温等),
制定相应措施,消除不利因素,如群居动物宜单独分开后再行捕捉;是否需要劝离游客和其
他无关人员等;
g) 明确化学保定动物苏醒期的管理要点,如环境要求、动物体位、观察动物时长、饮水喂食时
间等。
5.6.4 转移
5.6.4.1 动物交流应符合CJJ/T 263 的规定。
5.6.4.2 应定期对动物社群结构、个体和混群动物等情况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进行分群管理。
5.6.4.3 动物合群应制定合群方案和应急预案,工作要点包括:
a) 根据物种自然史、个体信息、社群组成、笼舍条件、丰容、饲养密度等情况,分析合群可行性,
明确合群方法、时间、时机和操作步骤等;
b) 合群前的准备,包括环境、设备设施、动物、人员安排、应急物资和饲料等;
c) 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和身体状况,对合群情况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和调整方案;
d) 完成相关记录。
5.6.4.4 应事先制定装笼运输方案,运输应符合CJJ/T 263 和LY/T 1291 的要求,要点如下:
a) 运输相关证明、动物信息等资料;
b) 动物和笼箱准备;
c) 合理安排装笼时间,做好装笼准备;
d) 运输时间、路线、人员、饮食等安排;
e) 突发情况应急预案,如动物逃逸、过度应激、因运输延误可能导致动物处于过热、寒冷、口
渴及饥饿状态时的处理;
f) 笼箱正放并固定,平稳运输,稳抬轻放,避免动物站立不稳甚至受到伤害,运输过程中宜减
弱笼箱内的光线;
g) 采用汽车运输时,避免出现快速启动、急剧提速、弯路急转、紧急刹车等引起车体剧烈晃动
的操作,可通过车内监控随时观察动物或停车休息时检查动物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h) 到达目的地后卸车环境应保持安静;
i) 将动物及时放入笼舍,专人观察。
5.6.5 饲养环境管理
应根据动物物种、生理时期、动物状态、不同季节等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满足动物生理和心理需
求,促使展示更多自然行为,保障动物福利和安全。具体工作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通风换气、控制噪音、温湿度及光照强度、分布、时间和类型,为动物提供可选择的、适宜的
8
T/CAZG 008-2022
环境区域;
b) 提供适宜的设施设备并定期检修维护、环境卫生保洁等;
c) 提供丰容,如环境丰容、社群丰容等。
5.7 卫生管理
5.7.1 清洁
5.7.1.1 通则
动物饲养管理部门应在各班组落实清洁操作流程,班长或专人负责卫生检查工作。清洁操作流程应
包括清洁范围、要求、标准等,符合T/CAZG 013的规定。
5.7.1.2 清洁范围
动物保育员应对动物场馆(内舍、外舍、饲养后台等)和保障设施区(饲料加工区、孵化室、育幼
室、动物废弃物集中处置区、隔离检疫区等)的环境、设备设施、用具、物品、饲料、垫料等进行清洁。
5.7.1.3 清洁要求
5.7.1.3.1 按不同对象,采取通风换气、清扫、洗刷、冲洗、擦拭、捡拾、更换、翻动等清洁方式去
除污染物。
5.7.1.3.2 清洁工作要求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根据物种、生理时期、不同季节、笼舍条件和环境污染程度等情况明确笼舍清洁频率和时间;
b) 笼舍内宜实施无粪便化管理,及时清除剩余饲料、异物、垃圾、蚊蝇孳生地和杂草;
c) 应先清除粪便、残余饲料等污物,再用水洗刷清洁对象,宜合理安排冲洗笼舍地面的时间,
保障笼舍地面的干燥时长;
d) 宜采用湿性清扫方式,防止扬尘;
e) 通风换气时应注意笼舍保暖;
f) 动物笼舍、操作后台、展厅的清扫工具应专用,使用完毕后清洁并悬挂于通风处;
g) 蔬菜水果等饲料按操作规程清洁加工;
h) 盛装饲料和饮水的器具应每日清洁,不应另做他用,各场馆专属专用;
i) 刀具、砧板等切配工具使用后应清洁;
j) 人员工作服、动物丰容物品等应经常清洁;
k) 动物运载车辆、饲料运载车辆、笼箱、孵化箱、育幼箱等设备设施使用前后应清洁。
5.7.1.4 清洁标准
环境、设备设施、用具和饲料等清洁对象应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保证动物和人的安全
和健康,如笼舍地面无污物、盛装饲料及饮水的器具内外干净、垫料干燥、饲料不与消毒剂等杂物放置
在一起。
5.7.2 消毒
应按照T/CAZG 013、本单位消毒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做好消毒记录。
5.7.3 动物尸体和废弃物的处置
9
T/CAZG 008-2022
应按照CJJ/T 263、T/CAZG 007和T/CAZG 021的要求处理动物尸体、动物粪便、废弃物、污水等污
染物;每日清运垃圾,分类处理。
5.8 饲料管理
5.8.1 动物营养
动物营养管理应符合CJJ/T 263的规定,具体工作要点还应包括:
a) 应制定饲料配方和日粮,并根据动物状态、季节变化、生理时期等因素调整与变更,定期检查
所提供的日粮是否正确,必要时进行饲料营养成分检测;
b) 饲料宜多样化、新鲜、适口性好;
c) 食性转换和食物转换应逐步进行;
d) 新引进动物宜使用来源地的饲料配方,适应后逐步变更为本地配方;
e) 动物特殊时期(如患病、麻醉、妊娠期、哺乳、育幼等)的饲料宜有兽医参与制定;
f) 饲料宜进行有害有毒物质检测;
g) 动物保育员应将动物采食、饲料剩余等情况上报,以便及时调整日粮。
5.8.2 饲料采购、存储与加工
饲料采购、存储和加工应符合CJJ/T 263的规定,并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具体工作要点还应包括:
a) 根据本单位物种和数量、饲料配方、日粮等,制定年度饲料采购计划;
b) 饲料存储处应采取防火、防潮、防雨、防止被有害生物污染、通风等措施,温湿度适宜,避光,
环境洁净,宜用密封的容器储存饲料,避免存放在地面上;
c) 草库应设置安全标记,每年至少全面清理1次;
d) 明确安全储备量,存储饲料应排列整齐,标记清晰,按近有效期先出或/和先进先出的原则出
库;
e) 活食饲料可短期饲养,应将活食饲养笼箱安置在通风、洁净、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按时添置饲
料与水,及时检查并剔除死亡个体;
f) 饲料存放应干、湿分离,鱼虾等腥味重的饲料宜单独存放,冷冻食品应有外包装;
g) 冷冻肉类和鱼类应解冻后饲喂动物,不应反复冻融,宜放置在带盖容器中或化冻间内自然解冻,
防止苍蝇等有害生物接触;
h) 树枝、蔬菜等饲料的物理性状(如形状、大小)应适宜动物采食和消化;
i) 应在合理设计和建造、专用的饲料制备区加工饲料,保持清洁、通风、干燥,采取防蚊蝇、防
虫、防鼠措施,门口设置消毒池(垫)。
5.8.3 饲料派送与领取
派送与领取工作要点包括:
a) 加工后的饲料应按饲料发放点的派送顺序有序摆放,按时派送;派送前,派送员应仔细核对;
b) 动物保育员领取饲料时,应检查饲料的质量、种类及数量,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
c) 派送领取饲料应有交接记录。
5.8.4 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工作要点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要求:
a) 投喂活食前,应考虑活食动物的福利,避免活食对动物造成伤害,在对公众展示时不应投喂活
的和死亡后未经去除皮毛、分解肢体等处理的脊椎动物(圆口类、鱼类除外);
10
T/CAZG 008-2022
b) 投喂饲料所采取的方式应是安全的,同时考虑动物习性、社群关系、饲养密度、特殊护理、笼
舍设施等因素,宜结合行为训练和食物丰容提供饲料,保证每只个体的生理需要;
c) 投喂饲料的时间和频次应兼顾动物生物学特性和展出要求;
d) 食草食叶动物饲料投喂应采用“先粗后精”的顺序;
e) 投喂时应观察动物采食、活动、饲料剩余、排泄等情况,宜结合动物体况评估,为日粮变更提
供基础依据;
f) 加工后的饲料宜及时投喂;
g) 投喂前应检查饲料质量,清除饲料和采食环境中的异物,将饲料放置在洁净的地方;
h) 盛装饲料(水)的容器和摆放位置应符合动物习性,便于动物保育员操作,对动物应是安全的,
并防止受到污染和雨淋等;
i) 根据动物特性和体况等因素提供适宜温度的饮水和饲料,饮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饮
水供给应不受限制,夏季宜勤换新鲜水;
j) 使用自动喂食器和饮水器时,应每日上午和下午各检查至少1次,确保正常使用。
5.9 繁育管理
5.9.1 通则
繁育管理应符合CJJ/T 263、LY/T 1564、LY/T 1565的规定,工作要点还应包括:
a) 参与行业协会组织的物种种群管理计划;
b) 落实本单位的配对计划,维持种群遗传多样性,避免物种间、亚种间的杂交和近亲繁殖及定向
选择性繁殖;
c) 根据动物习性、繁殖特点和空间大小等因素采取不同的饲养方式,如配置合适的动物种群结构
和种群规模,雌雄个体成对饲养;
d) 加强繁殖期动物的观察和记录,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或/和报告相关部门;
e) 提供繁殖期饲料;
f) 根据动物习性提供必要的繁殖场所和条件(如产房、营巢点、巢材),繁殖场所环境适宜,避免
或减少干扰,并便于现场观察、摄像监控及采取应急措施;
g) 采取措施控制繁殖期动物之间的打斗行为,防止出现重伤、死亡事件等;
h) 应评估人工繁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当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自然繁殖不成功时,可使用辅助生殖
技术,保证珍稀濒危动物种群延续;
i) 汇总每年的繁殖相关记录,并统计、分析及总结。
5.9.2 兽类繁育
5.9.2.1 发情期
发情期工作要点:
a) 应选择成年个体进行繁殖,以自然交配为主;
b) 合笼配种管理应符合本文件5.6.4.3的要求,工作要点还应包括:
1) 制定合笼配种方案,确定适宜的合笼配种个体;
2) 提前隔笼网培养配对动物之间的熟悉度,可结合合笼引见训练,基于动物行为,分析合笼
个体的彼此接纳程度及动物发情情况,掌握合笼时机,不应强行合笼;
3) 合笼后,观察动物行为,如出现打斗、互相伤害行为,应根据伤害程度、发展态势等情况
分析,采取人为干预、继续观察或分笼隔离等措施;
4) 分笼后观察动物,有异常情况上报主管部门;
11
T/CAZG 008-2022
5) 危险等级高的动物合笼配种时,业务主管、兽医和班长应到现场观察指导,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5.9.2.2 妊娠期
妊娠期工作要点:
a) 应仔细观察母兽,有条件可通过行为训练采集母兽尿液、血液,进行B超检查等,确认母兽是
否妊娠,结合交配时间,估算预产期;
b) 根据动物习性、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是否提前将妊娠母兽单独饲养、产房是否需要提前进行
遮光处理等,保证安全妊娠、分娩和育幼;
c) 宜根据动物情况安排人员值班。
5.9.2.3 分娩期
分娩期工作要点:
a) 在不影响动物正常分娩的情况下,应加强观察母兽生产及胎盘排出情况(如分娩历程、胎盘排
出时间、脐带是否断开等);
b) 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或/和报告,及时采取人工助产、抢救幼兽等措施。
5.9.2.4 哺乳期
哺乳期工作要点:
a) 遵循自然哺乳优先原则;
b) 宜配备动物熟悉的动物保育员在岗工作,减少人为干扰,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母兽伤害幼兽;
c) 每日应加强对母兽和幼兽的观察、记录,有异常及时处理或/和报告,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哺育和护仔行为,如哺乳时间、次数,抱仔行为及幼兽吮吸动作是否有力等;
2) 幼兽脐带长短和脱落、站立、生长等情况;
3) 分娩后,母兽阴道排出物的颜色、气味等。
5.9.2.5 人工育幼
当无法实现自然哺育时,应评估人工育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对种群发展的影响。人工育幼动
物成活后,宜尽快放回到种群内。人工育幼的工作要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根据年度计划和繁殖情况做好人工育幼物资和人员的准备;
b) 育幼室环境应宽敞、安静、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c) 按照消毒规程,做好育幼环境、设备工具及饲喂用具等的卫生消毒工作;
d) 根据不同物种制定人工育幼技术方案和措施,包括人工乳配方、幼兽转移、保温、饲喂手法等;
e) 人工乳成分应尽量接近母乳成分,未吃上初乳的幼兽宜提供免疫球蛋白;
f) 按幼兽的营养需求制定饲料配方、饲喂量、饲喂时间和次数,并根据动物体况和日龄等进行科
学调整;
g) 育幼箱设置适宜温湿度,随着动物日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育幼箱温度,育幼箱温度与育幼室温度
一致时,动物可出育幼箱;
h) 应记录饲喂量、体重、体温、排泄、体尺等情况,阶段性分析总结;
i) 宜为人工育幼个体提供年龄相近的同种或异种动物陪伴。
5.9.3 鸟类繁育
鸟类繁育的工作要点:
12
T/CAZG 008-2022
a) 制定繁殖计划和方案;
b) 发情期管理应符合本文件5.9.2.1 的要点;
c) 在鸟类繁殖季节,应根据动物习性,提供自然择偶配对、孵化和育雏的环境场所和条件,优先
采取自然配对、亲鸟孵化和育雏方式;
d) 应根据动物的产卵经历、年龄、繁育史、体况等合理取卵,适时停止产卵;
e) 在不影响动物的前提下,加强观察产卵、孵化、出雏等情况,有异常情况,如难产、啄卵、弃
雏,应及时处理或/和报告;
f) 当无法实现自然繁殖或为了促进种群繁育,可选择义亲孵化、义亲育雏、人工孵化、人工育雏
的方式;
g) 应按照T/CAZG 010 的要求进行鸟类的人工孵化和育雏工作。
5.9.4 两栖爬行动物繁育
两栖爬行动物繁育的工作要点:
a) 制定繁殖计划和方案;
b) 发情期管理应符合本文件5.9.2.1的要点;
c) 根据动物习性,掌握动物产卵时间,提供产卵所需水苔、椰土、沙、蛭石等巢材;
d) 对于不同发育阶段需要分别饲养的物种应及时分开饲养,中大型动物应提供足够的饲养空间;
e) 水池大小和深度、水质和水温等应满足繁殖需要;
f) 冬眠冬化前应清空肠道,逐渐降低至适宜温度,减少光照和噪音的影响。
5.10 动物护理
5.10.1 通则
动物园对老、弱、病、残、幼,以及新进动物等特殊动物个体的护理要点如下:
a) 保持饲养环境相对安静、光照充足、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整洁卫生,有适宜的丰容设施;
b) 提供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全价的饲料;
c) 配合兽医做好样本采集留存、喂药、注射等诊治工作;
d) 根据动物病情、生存状态、动物习性、饲养环境等方面评估的结果,确定是否隔离饲养;
e) 动物隔离护理结束后,宜提供其逐步接近群体的隔离饲养设施,在放回到群体之前,应对其是
否能够合群进行评估,被救护动物应进行野化训练和放归评估;
f) 应增加观察次数和内容,评估它们的状况;
g) 宜采取个体化管理;
h) 详细记录,如动物病程变化、当日采取的特殊护理措施、饲料变更、兽医诊疗要点等。
5.10.2 患病动物护理
动物保育员应了解动物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目标及采取风险控制和护理措施,护理基本要点
包括:
a) 发现动物异常后应及时上报,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采取保护性措施,防止动物病势加重或被同
群其它个体伤害;
b) 原地保留患病动物的呕吐物、排泄物等,由兽医观察和/或采样后再清理并消毒;
c) 不得放松对患病动物的安全警惕意识,除非兽医等相关人员确认该动物已经完全丧失了攻击能
力,否则与患病动物的接近应与该动物健康时一致,选择保定方法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动物的应
激反应;
13
T/CAZG 008-2022
d) 疑似或染疫动物管理应符合T/CAZG 007的规定,动物保育员不应串岗;进入疑似或染疫动物笼
舍时,应佩戴防护用品,离开时应洗手和消毒,一次性防护用品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规定处置,非一次性用品应及时清洗消毒;
e) 隔离间门口应放置消毒池(垫);
f) 接触患病动物的相关人员应健康监测,出现不良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5.10.3 新进动物护理
新进动物(包括救护动物)应按CJJ/T 263、LY/T 3111等相关规定进行隔离检疫,进境动物检疫场
所符合SN/T 2859的要求。检疫期间护理基本要点包括:
a) 动物到场之前应将笼舍、器具等彻底清洁消毒;
b) 应配备专门动物保育员、专用饮食器具和清扫工具等;
c) 新引进动物的饲料配方应按本文件5.8.1执行;
d) 宜称量动物体重,根据兽医要求,按T/CAZG 018采集粪样尿样,配合兽医进行常规体检、驱虫
等检疫防疫工作;
e) 新进动物的排泄物不得流向原有动物笼舍,应采取无害化处理;
f) 应保持笼舍周边安静,加强防寒保暖、防暑降温、通风换气等措施,减少应激反应。
5.11 动物行为管理
5.11.1 动物观察
5.11.1.1 观察内容
饲养管理人员应进行日常观察,包括体格、姿势、表被、精神状态、采食饮水量、排泄物、生理活
动(如反刍、呼吸等)和行为及行为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强度、发生顺序等。
5.11.1.2 观察方式
观察应采取现场观察、摄像监控观察、监控回放观察等方式;现场观察时不应干扰动物的任何行为
表达。
5.11.1.3 日常观察
日常观察工作应做到如下要点:
a) 巡视与定时观察相结合,动物保育员每日观察动物状况至少4次;
b) 对观察者进行培训,明确行为谱,确保不同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
c) 在动物日志中准确、客观进行记录。
5.11.1.4 评估及改进
应通过观察,加强对圈养动物生活习性的了解,掌握动物的正常表现和外观,识别动物的异常行为
和疾病的临床体征,分析总结动物日常行为的规律性,评估福利状态、身体状况及丰容工作的有效性等。
对圈养动物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饲养空间大小与动物数量相匹配;
b) 避免群居动物中一些个体被其它个体过度控制;
c) 避免群居动物、混养动物展区发生持续的冲突风险;
d) 通过丰容、行为训练等方式对动物出现的刻板、自残等行为予以纠正;
e) 对异常动物进行特殊管理。
14
T/CAZG 008-2022
5.11.2 行为训练
5.11.2.1 训练计划
应根据动物笼舍环境、动物的自然生态习性、个体发育史及饲养管理情况,制定动物训练计划。动
物训练工作应长期坚持,定时、定点、专人负责,做到科学化、规范化。训练计划应明确以下要点:
a) 训练物种及个体;
b) 训练目标;
c) 阶段性训练方案;
d) 日常训练记录;
e) 阶段性评估及调整改进等。
5.11.2.2 训练设施
动物园应在操作区域设置必要的训练设施。训练设施建设应包含以下要点:
a) 符合CJJ 267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b) 动物饲养管理人员对设施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工作人员安全且便捷开展训练,并便于
完成其他动物管理工作,同时不会对动物产生压力或伤害;
c) 进行公众教育的行为训练设施,应保障参观者的安全。
5.11.2.3 技术支持
宜成立专门的训练组,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训练计划的制定、审批、执行、评估,以及在各
部门间协调训练工作。工作要点包括:
a) 应对动物行为训练参与者进行理论、术语、行为训练技术方面的培训和考核;
b) 应根据整体的训练计划及阶段性方案,用行为观察记录的方法对训练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评估训练进展,并持续改进;
c) 应做好记录(包括影像资料),并定期进行动物训练项目技术交流。
动物训练的技术要点包括:
a) 行为训练过程,应采用正强化训练,减少负强化,避免惩罚(阻止或减少严重威胁动物自身
健康或安全的非期望行为除外),符合动物的自然生态习性;
b) 所有训练都应允许动物主动选择是否参与,增强动物和训练员之间的积极、信任关系;
c) 保持行为训练中行为标准及指令的一致性,动物能对人的不同指令(如手势、口令等)做出
相应的目标行为,即做到刺激辨别;
d) 行为训练过程中不准对动物过度刺激,损害动物健康,防止其出现惧怕情绪;
e) 兽医应参与针对动物医疗健康目的的行为训练过程,为医疗目标的完成做准备。
5.11.2.4 安全措施
应采用保护性接触训练设施。具体操作中安全管理措施包括:
a) 应对每项动物训练进行安全评估,采取不同安全防范措施,危险等级高的动物训练应保持双
人在岗配合,不得独自操作,携带有效的通讯工具;
b) 从正面接触动物,使动物有心理准备,不准许在动物没有预知的情况下突然接触动物;
c) 对每只动物的非正常行为、不稳定行为、明显不符合既定行为标准的行为及具有潜在安全隐
患的行为,如训练中展现的攻击性行为等,应做好行为训练记录,并随时可查;
d) 在动物繁殖期、换毛期、蜕皮期等时,应根据动物个体状态,调整训练时间、时长及频率,
或暂停训练,保障训练人员和动物安全,减少动物应激。
15
T/CAZG 008-2022
5.11.3 丰容
5.11.3.1 丰容计划
应建立丰容工作运行机制,对特定丰容任务制定包括目标、预期结果、丰容设计、执行要点、前期
安全评估、效果评估、调整改进等内容的丰容计划。
注:这里的丰容是指动物饲养管理工作中日常的丰容工作,丰容计划既可指特定展区的丰容计划,也可指特定丰容
设施制作的丰容计划。
5.11.3.2 丰容准备
丰容准备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要点:
a) 动物园应为丰容工作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物料、人力、专项资金,宜设置工作坊,或与相
关工厂、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帮助制作丰容器具;
b) 动物场馆工作后台应设置丰容设施储存室,保障丰容物资、设施、动物玩具的存放,定期清
洁消毒;
c) 建立对各类丰容物资、设施、动物玩具等进行制作、登记、使用的管理制度,便于该项工作
长期开展。
5.11.3.3 技术支持
丰容技术支持主要工作包括:
a) 宜成立丰容小组或指定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丰容计划的制定、审批、执行、评估,以及在各
部门间协调丰容工作;
b) 动物保育员应是丰容工作主体,提出丰容建议,决定丰容项目的优先程度,确定丰容目标,
辨别安全问题,观察动物对丰容项目的反应,以及判断丰容项目的长期效果等;
c) 定期进行丰容项目技术交流,分享丰容经验,共同提高丰容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
5.11.3.4 丰容设计
丰容目标应设定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指标,以便评估。丰容应以目标为导向,采用以满
足动物行为需求,提升动物个体福利水平为目的的丰容设计。设计要点包括:
a) 丰容计划应基于物种的自然史,以及动物个体的成长背景、展示方式、个体偏好、行为能力
等信息,为动物个体提供适当的环境刺激、行为表达机会,以及灵活多变的选择和挑战;
b) 应考虑动物个体的特殊情况及需求,如繁殖状态变化、术后恢复、暂时单独饲养的社群类动
物个体等,适时调整运行表,以保证个体受益;
c) 应将评估作为丰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项目实施的所有环节,评估要点包括:
1) 基于安全的考虑,应在丰容实施前后均进行安全性评估;
2) 对丰容项目进行使用初期及长期使用的有效性评估,以调整丰容项目的重复周期,建立灵
活的周/月丰容项目运行表;
3) 宜通过评估结果为动物建立合理、有效、安全的丰容项目库;
4) 宜通过行为观察评估动物的行为变化、与丰容物的互动、偏好、习惯化等项目,也可使用
其他评估方式,如身体指标变化,包括体重、体尺、激素等变化。
5.11.3.5 日常管理
丰容工作日常管理应做到如下要点:
a) 建立丰容项目资源库,设计制作各种丰容设施和器具,并定期更新项目资源库;
16
T/CAZG 008-2022
b) 制定展区周/月丰容项目运行表,以周/月为单位进行轮换调整;
c) 进行日常记录,以便定期审核、评估丰容计划的整体进展;
d) 把丰容工作日常管理纳入考核项目。
5.12 动物展示与公众教育
5.12.1 动物展示
5.12.1.1 展示时间
动物园应根据开闭园时间、动物生物学特性等因素,规定各场馆动物展示时间,动物饲养管理部门
应按规定,落实动物外放展示及收回。因特殊情况(如极端天气、笼舍维修或动物患病等)停止展示的,
应及时对公众公示。
5.12.1.2 动物展示要求
动物展示应符合CJJ/T 263 的规定,具体要求还应满足如下要点:
a) 动物个体的体况和外形等(如畸形、严重皮肤病、过度消瘦、过度压力)不适于展出时,应停
止展示;
b) 应通过丰容、动物行为训练等管理方式,展现动物自然行为,向公众介绍动物自然习性和行为,
传播科学知识和保护自然的理念等;
c) 群居性动物应以社群方式展示,且社群和谐;
d) 只开展对动物具有中性/积极影响的互动/接触项目,项目动物应接受训练,使其习惯于互动
/接触,并由经验丰富的动物保育员或教育人员在场监管;
e) 定期对展示环境进行评估和改进,包括动物饲养密度、环境条件等。
5.12.2 公众教育
动物饲养管理部门应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本单位公众教育相关活动或项目,并根据本部门工作特点,
组织进行各类教育活动,工作要点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内容:
a) 采取多种科普宣传形式,向游客宣传讲解动物习性、动物行为等相关知识,可在各展区建立
讲解站;
b) 动物说明牌应符合T/CAZG 011的要求,展出的物种应与该展区设置的说明牌一致,如发生变
化,应及时调整说明牌;
c) 宜向公众展示动物行为训练过程,训练不应减少或损害动物福利,不应降低动物尊严,展示
环境不影响训练正常进程,无安全隐患;
d) 宜将丰容与公众教育相结合,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展区丰容,宣传动物园提高动物福利的工作。
5.13 科研工作
5.13.1 科研项目内容
圈养动物的科研项目宜围绕动物饲养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自主开展,宜在科研项目中融入改
进工作的思路和实践。
动物园科研项目宜围绕以下要点进行:
a) 针对本单位饲养收集计划中的重点物种开展科研,促进动物园优势物种种群的发展扩大;
b) 针对珍稀濒危物种开展繁育研究,使更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在圈养条件下得到繁殖;
c) 动物营养需要和日粮研究;
17
T/CAZG 008-2022
d) 提高动物福利的研究,如行为学、环境丰容、行为训练等研究;
e) 展区设计研究,为圈养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加强良好的展示教育效果;
f) 利用历年动物档案资料开展分析研究,对饲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
g) 物种生物学基础研究,包括解剖学、形态学、生理生化等方面;
h) 参与野外就地保护研究,促进就地和易地保护研究成果互补。
5.13.2 科研项目实施
科研项目实施管理要点如下:
a) 对从事项目研究的人员在工作时间、项目动物上给予适当支持;
b) 科研项目实施不应降低动物福利,不应伤害动物身体,不宜影响正常的动物展示,保证安全;
c) 按项目技术要求完成动物样本采集、检测等工作;
d) 为项目提供的数据和案例应真实可靠;
e) 科研项目结果、实验数据等应提交本部门备案,供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使用。
5.14 动物档案
5.14.1 通则
应执行动物园动物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动物个体档案/群体档案、动物日志、工作记录及相关文件
和影像资料在内的动物档案应完整清晰。除必要的证明文件外,建议使用电子文档并妥善保存和备份。
一般管理原则包括:
a) 各类档案专人负责管理,定期归档;
b) 及时更新数据;
c) 各单位设计的动物个体单位编号、标记号等号码,应是本单位唯一编号,号码的编制应保持
统一性和持续性;
d) 相关单位的审批文件、合同等重要纸质文件应有电子备份;
e) 动物个体在不同单位间发生转移时,应随附备份的个体档案;
f) 应对档案进行编号、登记、存放,便于查阅使用,保证数据和信息安全。
5.14.2 个体识别
5.14.2.1 动物园应按CJJ/T 263 的规定,对动物进行标记。动物标记方式方法应符合动物特性,保障
动物福利。国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标记的物种,以及行业协会进行物种种群管理要求标记的物
种见附录A。
5.14.2.2 动物个体单位编号与标记号应具有唯一对应性,动物个体标记发生变化,应随时更新记录。
5.14.2.3 动物的毛色、花纹等自然特征以及呼名只能作为个体识别的辅助手段。
5.14.3 个体档案/群体档案
5.14.3.1 宜为所有饲养动物个体(包括流产、死胎、死亡幼仔的个体)建立个体档案,见附表B.1。
建立个体档案困难的动物,可建立群体档案。
5.14.3.2 对国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标记的物种,以及行业协会进行种群管理的物种应建立个
体档案。对于已列入行业协会种群管理工作的物种,还应配合该物种的谱系保存人回复谱系调查。
18
T/CAZG 008-2022
5.14.3.3 应为每只/群收容/救护动物建立档案。对收容/救护动物及相关工作进行影像记录并存档。
宜将收容/救护全过程记录于《动物园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情况登记表》,见附表B.2,主要内容应至
少包括:
a) 收容/救护档案编号:宜将救护年度等相关信息设计在编号中;
b) 收容/救护基本情况:日期、地点、人员、过程等;
c) 动物基本情况:物种名、保护级别、数量、性别、年龄、动物健康状况等;
d) 救治情况:隔离检疫、饲养管理、医疗救治等;
e) 处理情况:动物死亡、放归、饲养情况,主要内容包括:
1) 死亡:死亡日期、死亡原因、尸体处理等;
2) 放归:放归日期、地点、同批放归数量、主管部门批准情况等;
3) 饲养(不适宜放归):数量、性别、年龄、饲养单位、转移日期,以及不宜放归动物个体
的情况说明、主管部门批准情况等。如归入本单位饲养,记录其个体单位档案编号。
5.14.4 动物日志
动物保育员应对动物状况、突发事件、安全管理等情况如实记录,班(队、组)长审核签字。不应
损毁,完成的记录应编号并存档。动物日志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基本信息:物种中文名、性别、数量、馆舍或队组、日期、天气、环境、饲料、记录人等;
b) 动物情况(包括夜间):体况、精神状态、采食饮水量、排泄物、丰容、训练、繁殖、转移
和活动状况等;
c) 医疗信息:
1) 动物患病时,记录动物患病、转归、配合兽医用药治疗、护理措施等情况;
2) 动物死亡后,记录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尸体处理方式、消毒等情况;
3) 动物免疫、驱虫、预防用药、卫生消毒、体检等记录。
d) 突发事件:动物伤人等突发情况及采取的措施等;
e) 安全管理:饲养设施设备、水源、电器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维修及整改情况。
5.14.5 技术档案
动物园组织制定的各项饲养技术文件,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书籍、期刊(电子)、论文(集)、研究
报告、科技资料、工作资料,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及动物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其他资料,并应进行编号、
登记、存放管理,应便于员工检索和借阅。
5.14.6 行政管理档案
行政管理档案应完整,主要包括:
a) 动物报表:包括所有饲养物种中文名、数量、性别、出生、死亡、输出、输入、保护级别、
饲养地点等记录,动物报表应每月统计并归档;
b) 动物资产报表:包括物种中文名、健康状况、年龄、预期寿命、保护级别、价值等内容;
c) 交流档案:动物交流协议/合同及附件(包含交流动物个体的相关信息)、行政审批许可文
件、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检疫证明等文件。
注:行政管理涉及到的各类动物档案与动物个体档案要求有区别,如个体档案要求流产、死胎等个体都需要建立个
体档案,但在资产档案或动物报表中可能不需要汇总上报。
19
T/CAZG 008-2022 A
附 录 A
(资料性)
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标记物种及协会进行物种种群管理的物种名录
表A.1 给出了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规定标记的物种名录。
表A.1 国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标记的物种名录
种及种类种及亚种种及种类种及亚种
虎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叶猴
红腿白臀叶猴(Pygathrix nemaeus)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 黑腿白臀叶猴(Pygathrix nigripes)
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 灰腿白臀叶猴(Pygathrix cinerea)
东南亚虎(印支虎)(Panthera tigris
corbetti)
白 头 叶 猴 (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狮 狮(Panthera leo) 菲氏叶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
豹 豹(Panthera pardus)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美洲豹 美洲豹(Panthera onca) 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 entellus)
雪豹 雪豹(Panthera uncia) 银叶猴(Trachypithecus cristatus)
云豹 云豹(Neofelis nebulosa)
越 南 乌 叶 猴 ( Trachypithecus
hatinhensis)
猎豹 猎豹(Acinonyx jubatus) 老挝乌叶猴(Trachypithecus laotum)
美洲狮 美洲狮(Puma concolor)
印 支 灰 叶 猴 ( Trachypithecus
crepusculus)
象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鹤
灰冠鹤(Balearica regulorum)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 黑冠鹤(Balearica pavonina)
野马 普氏野马(Equus ferus) 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
野驴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 白头鹤(Grus monacha)
西藏野驴(Equus kiang) 白枕鹤(Grus vipio)
羚牛
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赤颈鹤(Grus antigone)
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大熊猫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
小熊猫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 灰鹤(Grus grus)
熊
北极熊(Ursus maritimus) 沙丘鹤(Grus canadensis)
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 肉垂鹤(Bugeranus carunculatus)
黑熊(Ursus thibetanus) 蓝鹤(Anthropoides paradiseus)
棕熊(Ursus arctos) 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
长臂猿
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
鹳
鞍嘴鹳(Ephippiorhynchus senegalensis)
西白眉长臂猿(Hoolock hoolock)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
北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 黑鹳(Ciconia nigra)
南白颊长臂猿(Nomascus siki) 非洲秃鹳(Leptoptilos crumenifer)
南黄颊长臂猿(Nomascus gabriellae) 黄嘴鹮鹳(Mycteria ibis)
戴帽长臂猿(Hylobates pileatus) 天鹅 大天鹅(Cygnus cygnus)
20
T/CAZG 008-2022
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 黑颈天鹅(Cygnus melancoryphus)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
黑天鹅(Cygnus atratus)
银白长臂猿(Hylobates moloch) 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
合趾猿(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疣鼻天鹅(Cygnus olor)
西部大猩猩 西部低地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
黑猩猩 黑猩猩(Pan troglodytes)
婆罗洲猩猩 婆罗洲猩猩(Pongo pygmaeus)
金丝猴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表A.2 给出了协会进行物种种群管理的物种名录。
表A.2 中国动物园协会物种种群管理物种名录
序号物种 序号 物种
1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 45 天行长臂猿(Hoolock tianxing)
2 白鹤(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 46 合趾猿(Symphalangus syndactylus)
3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47 戴帽长臂猿(Hylobates pileatus)
4 白头鹤(Grus monacha) 48 黑猩猩(Pan troglodytes)
5 白枕鹤(Grus vipio) 49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6 朱鹮(Nipponia nippon ) 50 猩猩(Pongo pygmaeus)
7 黑冠鹤(Balearica pavonina) 51 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8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 52 白臀长尾猴(Cercopithecus neglectus)
9 黑鹳(Ciconia nigra) 53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10 斑嘴环企鹅(Spheniscus demersus) 54 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
11 洪氏环企鹅(Spheniscus humboldti) 55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 )
12 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 56 狞猫(Caracal caracal)
13 灰冠鹤(Balearica regulorum) 57 薮猫(Felis serval)
14 灰鹤(Grus grus) 58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15 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 59 豺(Cuon alpinus)
16 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 60 斑鬣狗(Crocuta crocuta)
17 蓝鹤(Anthropoides paradiseus) 61 兔狲(Otocolobus manul)
18 肉垂鹤(Bugeranus carunculatus) 62 猞猁(Lynx lynx)
19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63 大食蚁兽(Myrmecophaga tridactyla)
20 鹤鸵(Casuarius spp.) 64 北极熊(Ursus maritimus)
21 大鸨(Otis tarda ) 65 棕熊(Ursus arctos)
22 靛冠噪鹛(Garrulax courtoisi) 66 亚洲小爪水獭(Aonyx cinerea)
23 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 67 雪豹(Panthera uncia)
21
T/CAZG 008-2022
序号物种 序号 物种
24 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68 豹(Panthera pardus)
25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 69 云豹(Neofelis nebulosa)
26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70 美洲豹(Panthera onca)
27 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coronatus) 71 美洲狮(Puma concolor)
28 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 72 猎豹(Acinonyx jubatus)
29 绿孔雀(Pavo muticus) 73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30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 74 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
31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 75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32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 76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33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77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
34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78 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35 山魈(Mandrillus sphinx) 79 马来貘(Tapirus indicus)
36 狮尾猴(Macaca silenus) 80 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37 领狐猴(Varecia variegata) 81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38 豚尾猴(Macaca nemestrina) 82 豚鹿(Axis porcinus)
39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 83 塔尔羊(Hemitragus jemlahicus)
40 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 84 陕西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
41 白颊长臂猿(Hylobates leucogenys) 85 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
42 黄颊长臂猿(Nomascus gabriellae) 86 中美貘(Tapirus bairdii)
43 白眉长臂猿(Hylobates hoolock) 87 南美貘(Tapirus terrestris)
44 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 88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22
T/CAZG 008-2022
附 录 B
(资料性)
档案记录表
表B.1 给出了个体档案记录表的样式。
表B.1 个体档案记录表(样表)
所属单位(盖章):
中 文 名 学 名
英 文 名 性 别
动物个体的单位编号 呼 名
出生单位
(或野外捕获地)
出生时间
(或野外捕获时间及
估计出生时间)
母本单位编号 父本单位编号
母本谱系号 父本谱系号
标记物-1 标记号码-1
标记位置-1 标记时间-1 年 月 日
标记物-2 标记号码-2
标记位置-2 标记时间-2 年 月 日
谱 系 号
本单位
医疗记录编号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