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HB 0019-2024 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用技术规范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4阅读模式

T/CSHB 0019-2024 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用技术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29.035.99
CCS K15
河北省版权协会团体标准
T/CSHB 0019—2024
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用技术规范
Gene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alogen-free flame retardanthigh-heat-resistant unsaturated polyester glass fiber composities
2024 - 9 - 29 发布2024 - 9 - 29 实施
河北省版权协会发布

目次
前言.............................................................................................................................................. 3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4
3.术语和定义......................................................................................................................................................... 5
4.通用要求..............................................................................................................................................................8
4.1 试验条件................................................................................................................................................8
4.2 试验仪器.................................................................................................................................................8
4.3 理化性能................................................................................................................................................9
4.4 机械性能................................................................................................................................................9
4.5 热性能.................................................................................................................................................... 9
4.6 电气性能............................................................................................................................................. 10
4.7 阻燃性能............................................................................................................................................. 10
5. 试验方法......................................................................................................................................................... 10
5.1 理化性能............................................................................................................................................. 10
5.2 机械性能............................................................................................................................................. 16
5.3 热性能..................................................................................................................................................21
5.4 电气性能............................................................................................................................................. 23
5.5 阻燃性能............................................................................................................................................. 30
6 检验规则.......................................................................................................................................................... 33
6.1 检验分类............................................................................................................................................. 33
6.2 检验程序............................................................................................................................................. 34
7. 包装、标识.................................................................................................................................................... 35
7.1 包装.......................................................................................................................................................35
7.2 标识.......................................................................................................................................................35
8. 储存与运输.................................................................................................................................................... 35
8.1 储存.......................................................................................................................................................35
8.2 运输.......................................................................................................................................................36
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
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北福润达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河北省版权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福润达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福润达绝缘材料有限责
任公司、北京福润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省版权协会、中德信息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首科(河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科财税(河北)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华科企元
(北京)标准化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
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愚飞、王晓东、张军、周梦初、张孟佑、解峰、李茹、刘增猛、
甘四洋、安志军、胡君、刘伟、王海玲。
4
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
通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通用要求,试验方法,检
验规则,包装、标识,包含了材料的质量、环保和安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检验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1033.1-2008 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第1 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
滴定法
GB/T 1034-2008 塑料吸水性的测定
GB/T 1036 塑料-30℃~30℃线膨胀系数的测定石英膨胀计法
GB/T 1043.1-2008 塑料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第1 部分:非仪器化冲击试验
GB/T 1408.1 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第1 部分:工频下试验
GB/T 1409 测量电气绝缘材料在工频、音频、高频(包括米波波长在内)下电容率和介
质损耗因数的推荐方法
GB/T 1411 干固体绝缘材料耐高电压、小电流电弧放电的试验
GB/T 1447-2005 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GB/T 1449 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T 1634.2-2019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2 部分:塑料和硬橡胶
GB/T 2035-2024 塑料术语
GB/T 2406.2 塑料用氧指数法测定燃烧行为第2 部分:室温试验
GB/T 2407 塑料硬质塑料小试样与炽热棒接触时燃烧特性的测定
GB/T 2577-200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
5
GB/T 4207-2022 固体绝缘材料耐电痕化指数和相比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
GB/T 5169.16 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6 部分:试验火焰50 W 水平与垂直火
焰.
GB/T 23641-2018 电气用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模塑料(SMCBMC)
GB/T 34692-2017 热塑性弹性体卤素含量的测定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
ISO 2577 塑料热固性模制材料收缩率的测定(Plastics - Thermosetting moulding
materials—Determination of shrinkage)
ISO 2818:1994 塑料: 试样经由机械加工的制备方法(Plastics-Preparation of test
specimens by machining)
IEC 60093:1980 固体电绝缘材料的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的测试方法(Methods of
test for volume resistivity and surface resistivity of solid electrical insulating materials)
IEC 60167:1964 固体绝缘材料绝缘电阻测定的试验方法( Methods of test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sulation resistance of solid insulating materials)
IEC 60296 电工用液体— 电气设备用矿物绝缘油( Fluids for
electrotechnical-applications-Mineral insulating oils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IEC 60695-11-4 火灾危险性试验11-4 部分:50w 试验火焰-验证试验方法和装置(Fire
hazard testing-Part 11-4:Test flames - 50 W flame -Apparatus and confirmational test method)
3.术语和定义
GB/T 2035-2024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拉伸弹性模量modulus of elasticity in tension
材料在弹性范围内拉伸应力与拉伸应变之比。
注:单位为兆帕(MPa)。
[来源:GB/T 2035-2024,3.799]
3.2
断裂拉伸应力tensile stress at break
在拉伸试验中,试样断裂时的拉伸应力。
注:单位为兆帕(MPa)。
[来源:GB/T 2035-2024,3.721]
6
3.3
弯曲强度flexural strength
试样在弯曲试验的弯曲过程中承受的最大弯曲应力。
注:单位为兆帕(MPa)。
[来源:GB/T 2035-2024,3.526]
3.4
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charpy notched impact strength
试样在简支梁缺口破坏试验时所吸收的冲击能量与试样缺口处的原始截面积之比。
注:单位为千焦每平方米(kJ/m2)。
[来源:GB/T 2035-2024,3.167]
3.5
负荷变形温度temperature of deflection under load
随着试验温度的增加,试样挠度达到标准挠度值时的温度。
注:单位为摄氏度(℃)。
3.6
绝缘电阻率insulation resistance
施加在接触或嵌入试样的两个电极间的直流电压与电压作用一定时间后的总电流的比
值。
注1:单位为欧姆(Ω)。
注2:绝缘电阻取决于试样的体积和表面电阻。
[来源:GB/T 2035-2024,3.661]
3.7
线性膨胀系数coefficient of linear thermal expansion
单位长度、单位温度变化下的材料的长度可逆变化。
[来源:GB/T 2035-2024,3.194]
3.8
电气强度electric strength
试样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击穿电压与施加电压的两电极之间距离的商。
注1:单位为千伏每毫米(kV/mm)。
注2:通过击穿介质的电场强度测定。
7
[来源:GB/T 2035-2024,3.408]
3.9
耐电弧arc resistance
试样在规定试验条件下抵抗作用其表面电弧的能力。使用从试验开始直至试样失效的总
时间来表示。
注:单位为秒(s)。
[来源:GB/T 2035-2024,3.54]
3.10
耐电痕化指数proof tracking index(PTI)
试样经受50 滴液滴期间未电痕化失效和不发生持续燃烧所对应的最大电压数值。
注:单位为伏(V)。
[来源:GB/T 2035-2024,3.1367]
3.11
吸水性water absorption
试样在规定试验条件下吸收水的量。单位为mg。
注1:单位为毫克(mg)。
注2:试验条件可能是浸在水中或暴露于潮湿环境中,后者指对水蒸气的吸收。
[来源:GB/T 2035-2024,3.1437]
3.12
氧指数oxygen index
通入23 ℃±2 ℃的氧氮混合气体时,刚好维持材料燃烧的最小氧浓度,以体积百分比分
数表示。
[来源:GB/T 2035-2024,3.879]
3.13
相对电容率relative permittivity
电容器的电极之间及电极周围的空间全部充以绝缘材料时,其电容与同样电极构形的真
空电容之比。
[来源:GB/T 2035-2024,3.526]
3.14
介质损耗因数dielectric dissipation factor
8
损耗角的正切值。
[来源:GB/T 2035-2024,3.346]
4.通用要求
4.1 试验条件
本文件试验环境条件如下:
——温度:23 ℃±2 ℃;
——压力:标准大气压;
——空气湿度:45%~55%。
——浸水处理:23 ℃±1 ℃蒸馏水中浸泡24 h。
注1:本试验条件模拟了日常使用的温湿度条件。
注2: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测试,试验环境条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4.2 试验仪器
本文件所涉及的试验仪器及其精度要求见表1。
表1 试验仪器和精度
试验仪器精度要求
千分卡尺不低于10 μm
测微计0.02 mm
分析天平不低于0.1 mg
温度计(量程0~30℃) 最小分度值0.1 ℃
恒温仪±0.1 ℃
AC 电压表±0.5%
AC 毫安表±5%
计时器分辨率0.1 s,±1 s
马弗炉(450~650℃) ±20 ℃
9
4.3 理化性能
4.3.1 密度:按GB/T 23641-2018 中7.7.1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
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密度应不小于1.80 g/cm3。具体试验方法见5.1.1。
4.3.2 模塑收缩率:按GB/T 23641-2018 中7.7.2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
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模塑收缩率应不大于0.15%。具体试验方法见5.1.2。
4.3.3 吸水性:按GB/T 23641-2018 中7.7.3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
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应不大于47 mg。具体试验方法见5.1.3。
4.3.4 玻璃纤维含量:按GB/T 23641-2018 中7.8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
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玻璃纤维含量应符合25.0%±2.50%。具体试验方法见5.1.4。
4.3.5 卤素含量:按GB/T 34692-2017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
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卤素分含量均应不大于900 ppm,卤素总含量不大于1500 ppm。具
体试验方法见5.1.5。
4.4 机械性能
4.4.1 拉伸弹性模量:按GB/T 23641-2018 中7.3.1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
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弹性模量应不小于6.0*103 MPa。具体试验方法见5.2.1。
4.4.2 断裂拉伸应力:按GB/T 23641-2018 中7.3.1 的规定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
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断裂拉伸应力应不小于60 MPa。具体试验方法见5.2.2。
4.4.3 弯曲强度:按GB/T 23641-2018 中7.3.3 的规定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
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常态弯曲强度应不小于180 MPa,高温(155 ℃±2 ℃)弯曲强度应不
小于100 MPa。具体试验方法见5.2.3。
4.4.4 简支梁冲击强度:按GB/T 1043.1-2008 中规定的缺口试样项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
耐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简支梁冲击强度应不小于45 kJ/m2。具体试验方法见
5.2.4。
4.5 热性能
4.5.1 负荷变形温度:按GB/T 23641-2018 中7.4.1 的规定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
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负荷变形温度应不小于240 ℃。具体试验方法见5.3.1。
4.5.2 线性膨胀系数:按GB/T 23641-2018 中7.4.2 的规定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
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线性膨胀系数应不大于3.0*10-6 /℃ 具体试验方法见5.3.2。
10
4.6 电气性能
4.6.1 电气强度:按GB/T 23641-2018 中7.5.1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
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电气强度应不小于22 kV/mm。具体试验方法见5.4.1。
4.6.2 相对电容率:按GB/T 23641-2018 中7.5.2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
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相对电容率应不大于4.8。具体试验方法见5.4.2。
4.6.3 介质损耗因数:按GB/T 23641-2018 中7.5.2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
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介质耗损因数应不大于0.02。具体试验方法见5.4.3。
4.6.4 绝缘电阻率:按GB/T 23641-2018 中7.5.3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
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绝缘电阻率应符合常态不小于1.0*1013 Ω,浸水24 h 后不小于
1.0*1012 Ω。具体试验方法见5.4.4。
4.6.5 表面电阻率:按GB/T 23641-2018 中7.5.4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
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表面电阻率应不小于1.0*1012 Ω。具体试验方法见5.4.5。
4.6.6 耐电痕化指数:按GB/T 23641-2018 中7.5.5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
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耐电痕化指数应不小于600 V。具体试验方法见5.4.6。
4.6.7 耐电弧:按GB/T 23641-2018 中7.5.7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
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耐电弧时长应不小于180 s。具体试验方法见5.4.7。
4.7 阻燃性能
4.7.1 燃烧性:按GB/T 23641-2018 中7.6.1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
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燃烧性(垂直法)应不低于V-0 级。具体试验方法见5.5.1。
4.7.2 炽热棒燃烧试验:按GB/T 23641-2018 中7.6.2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
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燃烧时间应小于80 s。具体试验方法见5.5.2。
4.7.3 氧指数:按GB/T 23641-2018 中7.6.3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
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氧指数应不小于30%。具体试验方法见5.5.3。
5. 试验方法
5.1 理化性能
5.1.1 密度
按GB/T 1033.1-2008 中A 法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11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分析天平:显示分度值0.1 mg。
2)温度计:量程0~30℃,显示分度值0.1 ℃。
3)金属丝:镍铬铁或铂合金丝,直径小于0.2 mm,用于吊挂试样。
4)恒温液浴槽:温度稳定性±0.5 ℃。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的形状为正方形(5 cm×5 cm),面积为25 cm2,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
双方协商决定。
2)试样的表面应光滑、无凹陷、褶皱、划痕和破损,整体无气孔。
3)试样数量为3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4)将试样用无水乙醇清洗,晾干,放入干燥器内待用。
5)除去金属丝上的油脂杂质,待用。
c)试验步骤
1)空气中称量由金属丝悬挂的试样的质量。试样质量不大于10 g,精确到0.1 mg;
试样质量大于10 g,精确到1 mg,并记录试样的质量。
2)将试样用金属丝悬挂,浸入到装有蒸馏水的烧杯里,确保试样整体完全被蒸馏水
浸泡,将烧杯放在固定支架上,蒸馏水的温度应为23 ℃±2 ℃。用金属丝除去粘附在试样上
的气泡。称量试样在蒸馏水中的质量,精确到0.1 mg。
3)取3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3 位。
d)数据处理
试样的密度按公式(1)计算:
ρ = �1×�� �1−�2 … … … … … … ( 1 )
式中:
ρ——试样的密度,g/cm3;
m1——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g;
m2——试样悬挂在蒸馏水中的质量,g;
ρt——水在23 ℃时的密度,g/cm3。
试样在23 ℃时的平均密度按公式(2)计算:
12
……………………………(2)
式中:
�?——试样在23 ℃时的平均密度,g/cm3;
��——每个试样在23 ℃时的密度,g/cm3;
� ——测量试样数量。
5.1.2 模塑收缩率
按ISO 2577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5.1.3 吸水性
按GB/T 1034-2008 中规定的方法1 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分析天平:显示分度值0.1 mg。
2)温度计:量程0~30 ℃,显示分度值0.1 ℃。
3)烘箱:具有强制对流或真空系统,能控制在50.0 ℃±2.0 ℃或其他商定温度。
4)千分卡尺:显示分度值0.01 mm。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的形状为正方形(5 cm×5 cm),面积为25 cm2,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
双方协商决定。
2)试样的表面应光滑、无凹陷、褶皱、划痕和破损,整体无气孔。
3)试样数量为3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4)将试样用无水乙醇清洗,晾干,放入干燥器(干燥剂(P2O5))内待用。
c)试验步骤
1)将试样放入烘箱内50.0 ℃干燥24 h,然后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精确至
0.1 mg(质量m)。重复本步骤至试样的质量变化在±0.1 mg 内。
2)将试样放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容器中,水温23.0 ℃±2.0 ℃,蒸馏水用量应满足至
少300 mL 蒸馏水或者按试样总面积计算每1 cm2 不少于8 mL 蒸馏水
3)浸泡24 h 后,取出试样,用滤纸迅速擦去试样表面所有的水,再次称量,精确至
0.1 mg(质量M)。试样从水中取出后,应在1 min 内完成称量。
13
4)取3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1 位。
d)数据处理
试样在23 ℃时的平均吸水性按公式(3)计算:
… … … … ( 3 )
式中:
?�??�?——试样的平均吸水性,mg;
��——浸泡后试样i 的质量,mg;
��——浸泡前干燥试样i 的质量,mg;
� ——测量试样数量。
5.1.4 玻璃纤维含量
按GB/T 2577-2005 中附录B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分析天平:显示分度值0.1 mg。
2)马弗炉:温度范围450~650 ℃,控温精度±20 ℃。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的形状为正方形(5 cm×5 cm),面积为25 cm2,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
双方协商决定。
2)试样的表面应光滑、无凹陷、褶皱、划痕和破损,整体无气孔。
3)试样数量为3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4)将试样用无水乙醇清洗,晾干,放入干燥器内24 h 待用。
c)试验步骤
1)将坩埚在625 ℃±20 ℃的马弗炉内加热10 min~20 min,然后在干燥器中冷却至
室温,称量,精确至0.1 mg。重复操作直至连续两次称量结果相差不超过1 mg.
2)将试样置于坩埚内,称量,精确到0.1 mg。
3)将盛有试样的坩埚放入马弗炉中,升温至350 ℃~400 ℃,恒温30 min,再升至
625 ℃±20 ℃,恒温,直到全部碳消失。将带有残余物的坩埚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
室温,称量,精确到0.1 mg。
14
4)重复步骤3),直至连续两次称量结果相差不超过1 mg 为止。
5)按每克烧失后的残余物加15 mL 盐酸的量加入盐酸溶液(10%)。充分搅拌,使
全部残余物与酸反应完全。
6)泡沫消失后在坩埚中加入坩埚体积四分之三的蒸馏水,并一起倒入250 mL 烧杯
中。反复冲洗,直至全部残余物都倒入烧杯中。
7)向烧杯中加入50 mL 蒸馏水,慢慢地将烧杯中的混合液倒入干燥至恒重的过滤器
中。将过滤器安装在吸滤瓶上吸滤。用蒸馏水反复冲洗,至溶液呈中性。最后用变性酒精冲
洗2~3 次。
8)在烘箱中干燥过滤器至恒重,精确至0.1 mg。
9)取3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 位。
d)数据处理
试样的玻璃纤维含量按公式(4)计算:
… … … … ( 4 )
式中:
V�——试样的玻璃纤维质量百分含量;
�4——酸洗后干燥物的质量,mg;
�2——坩埚和试样的总质量,mg;
�1——坩埚的质量,mg;
试样的平均玻璃纤维含量按公式(5)计算:
………………………………(5)
式中:
�?——试样的平均玻璃纤维含量;
��——每个试样的玻璃纤维含量;
� ——测量试样数量。
5.1.5 卤素含量:
按GB/T 34692-2017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5
1)分析天平:显示分度值0.1 mg。
2)量热弹:容积不小于200 mL,附带充氧裴置及材质为镍铬合金的燃烧丝。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用粉碎机将试样处理成颗粒尺寸小于2 mm 的试样。处理试样时,宜用液氮冷冻
试样,防止在粉碎过程中因温度升高造成氯、溴元素损失。
2)试样处理时及制成试样后不得接触含有氯、溴元素的物质,例如:PVC 手套等。
3)在样品试验前,应进行空白试验,确认所用试剂和仪器中不存在氯、溴干扰。
4)氧弹装置清洗时先用丙酮洗涤,再异丙醇洗涤,最后用超纯水洗涤。
5)平行做两份试验。
c)试验步骤
1)准确称量0.2 g~0.3 g 试样,精确到0.1 mg。
2)加入适量甲醇作为助燃剂,样品量加助燃剂总量不超过1.5 g。
3)沿氧弹内壁加入20 mL 吸收液,使氧弹内壁保持湿润。将样品杯放入氧弹内,装
好点火丝使之与样品接触而不碰触样品杯。
4)旋紧氧弹盖,对氧弹进行充氧,压力为1.3 MPa~1.5 MPa,充氧结束,对氧弹进
行泄气后再充,重复此操作三次,将氧弹内空气排出以达到纯氧的环境,最后一次充氧压力
为1.5 MPa~1.7 MPa。
5)对氧弹进行点火,点火成功后将氧弹置于装有2 L 冷却水的冷却桶中冷却,每隔
3 min 轻轻摇晃氧弹几次,使氧弹内燃烧后的氯、溴化合物被充分吸收,30 min 后用泄气阀
泄掉氧弹内的高压气体,打开氧弹收集吸收液,用淋洗液仔细清洗氧弹内部和样品杯,将淋
洗液和吸收液合并,用淋洗液定容至100 mL。
6)打开氧弹时如果发现氧弹内壁有烟垢或油污似的残留,说明样品未完全燃烧,应
终止试验并减少样品量重新试验。
7)采用离子色谱法检验吸收溶液中的卤素含量。色谱条件为:
色谱柱:碳酸盐体系阴离子交换色谱柱4 mm×250 mm;
柱温:25 ℃;
淋洗液:碳酸钠0.0045 mol/L+碳酸氢钠0.0014 mol/L(称取0.477 g 碳酸钠和0.118 g
碳酸氢钠于烧杯中,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 000 ml);
淋洗液流速:1.2 mL/ min;
16
检测器:抑制型电导检测器;
进样量:10 μL。
d)数据处理
试样中的卤素含量按公式(6)计算:
… … … … … … … ( 6 )
式中:
X�——试样中卤素i 含量(i 代表卤素F、Cl、Br、I),mg/kg;
��——吸收溶液中卤素i 的浓度(i 代表卤素F、Cl、Br、I),mg/L;
�0——空白试样吸收溶液中卤素i 的浓度(i 代表卤素F、Cl、Br、I),mg/L;
�——定容体积,mL;
�——试样的质量,g。
试样中的卤素平均含量按公式(7)计算:
………………………………(7)
式中:
�� ? ——试样中卤素i 的平均含量(i 代表卤素F、Cl、Br、I),g/kg;
��——试样中卤素i 含量(i 代表卤素F、Cl、Br、I),g/kg;
� ——测量试样数量。
5.2 机械性能
5.2.1 拉伸弹性模量
按GB/T 1447-2005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千分卡尺:显示分度值0.01 mm。
2)温度计:量程0~30℃,显示分度值0.1 ℃。
3)试验机载荷相对误差不应超过±1%。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的取位区,一般宜距板材边缘(已切除工艺毛边)30 mm 以上,最小不得小
17
于20 m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2)试样的表面应光滑、无凹陷、褶皱、划痕和破损,整体无气孔。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夹持试样,使试样的中心线与上、下夹具的对准中心线一致。
2)加载速度设置为2 mm/min。连续加载并自动记录。
3)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拉伸弹性模量按公式(8)计算:
E� = �"−�' �"−�' ……………………(8)
式中:
E�——试样的拉伸弹性模量,MPa;
�"——应变�”=0.0025 时测得的拉伸应力值,MPa;
�'——应变�'=0.0005 时测得的拉伸应力值,MPa;
注:如材料说明或技术说明中另有规定,�”和�”可另取他值。
试样的平均拉伸弹性模量按公式(9)计算:
………………………………(9)
式中:
�?——试样的平均拉伸弹性模量,MPa;
��——每个试样的拉伸弹性模量,MPa;
� ——测量试样数量。
5.2.2 断裂拉伸应力
按GB/T 1447-2005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千分卡尺:显示分度值0.01 mm。
2)温度计:量程0~30℃,显示分度值0.1 ℃。
3)试验机载荷相对误差不应超过±1%。
18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的取位区,一般宜距板材边缘(已切除工艺毛边)30 mm 以上,最小不得小
于20 m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2)试样的表面应光滑、无凹陷、褶皱、划痕和破损,整体无气孔。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夹持试样,使试样的中心线与上、下夹具的对准中心线一致。
2)加载速度设置为5 mm/min。连续加载直至试样破坏,记录试样的最大载荷。
3)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拉伸应力按公式(10)计算:
σ� = � ?………………………………(10)
式中:
σ�——试样的拉伸应力,MPa;
�——试样的最大载荷,N;
�——试样宽度,mm;
�——试样厚度,mm;
试样的平均拉伸应力按公式(11)计算:
……………………………(11)
式中:
�?——试样的平均拉伸应力,MPa;
��——每个试样的拉伸应力,MPa;
� ——测量试样数量。
5.2.3 弯曲强度
按GB/T 1449 中的规定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9
1)千分卡尺:显示分度值0.01 mm。
2)温度计:量程0~30 ℃,显示分度值0.1 ℃。
3)试验机载荷相对误差不应超过±1%。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的取位区,一般宜距板材边缘(已切除工艺毛边)30 mm 以上,最小不得小
于20 m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2)试样的表面应光滑、无凹陷、褶皱、划痕和破损,整体无气孔。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调节跨距l 及上压头的位置,准确至0.5 mm。加载上压头位于支座中间,且使上
压头和支座的圆柱面轴线相平行。跨厚比(跨距l 与厚度h 的比值)应为16±1。
2)标记试样受拉面,将试样对称地放在两支座上。
3)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弯曲强度按公式(12)计算:
σ� = 3? 2�ℎ2 ……………………………(12)
式中:
σ�——试样的弯曲强度,MPa;
�——试样的最大载荷,N;
�——试验机跨距,mm;
�——试样宽度,mm;
ℎ——试样厚度,mm;
试样的平均弯曲强度按公式(13)计算:
…………………………(13)
式中:
�?——试样的平均弯曲强度,MPa;
��——每个试样的弯曲强度,MPa;
20
� ——测量试样数量。
5.2.4 简支梁冲击强度
按GB/T 1043.1-2008 中规定的缺口试样项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千分卡尺:显示分度值0.01 mm。
2)温度计:量程0~30℃,显示分度值0.1 ℃。
3)试验机载荷相对误差不应超过±1%。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缺口按ISO 2818:1994 进行机加工。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测量每个试样中部的厚度h 和宽度b,精确至0.02 mm。对于缺口试样,应仔细
地测量剩余宽度bN,精确至0.02 mm。
2)抬起摆锤至规定的高度,将试样放在试验机支座上,冲刃正对试样的打击中心。
小心安放缺口试样,使缺口中央正好位于冲击平面上。
3)释放摆锤,记录试样吸收的冲击能量并对其摩擦损失进行修正。
4)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简支梁冲击强度按公式(14)计算:
α? = 1000×�� ℎ·? …………………(14)
式中:
α?——试样的简支梁冲击强度,kJ/m2;
��——已修正的试样破坏时吸收的能量,J;
ℎ——试样厚度,mm;
?——试样剩余宽度,mm;
试样的平均简支梁冲击强度按公式(15)计算:
21
………………………………(15)
式中:
�?——试样的平均简支梁冲击强度,MPa;
��——每个试样的简支梁冲击强度,MPa;
� ——测量试样数量。
5.3 热性能
5.3.1 负荷变形温度
按GB/T 1634.2-2019 中的规定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测微计:显示分度值0.1 mm。
2)恒温槽:显示分度值0.1 ℃。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形状应为长方形,尺寸应为80 mm×125 m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
方协商决定。
2)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3)每组试样数量为2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调节支座间的跨度,测量并记录。
2)将试样放在支座上,使试样长轴垂直于支座。
3)将加荷装置放入恒温浴中,加荷装置读数调到零。以(120±10)℃/h 的均匀速率
升高热浴的温度,记下试样初始挠度净增加量达到标准挠度时的温度,即为负荷变形温度。
4)至少应进行两次试验,每个试样只应使用一次。
d)数据处理
试样的标准挠度按公式(16)计算:
Δ� = �2×Δ�� 600ℎ ……………………(16)
式中:
22
Δ�——标准挠度,mm;
�——跨度,即试样支座与试样的接触线之间距离,mm;
Δ��——弯曲应变增量,%;
ℎ——试样厚度,mm;
以受试试样负荷变形温度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受试材料的负荷变形温度。把试验结果表示
为一个最靠近的摄氏温度整数值。
5.3.2 线性热膨胀系数
按GB/T 1036 中的规定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测微计:显示分度值0.01 mm。
2)温度计:显示分度值0.1 ℃。
3)石英膨胀计:内管与外管之间距离大约在1 mm 内。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长度应为50 mm~125 m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2)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3)试样数量为3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用卡尺测量预处理后的试样,精确到0.02 mm。将铁片粘在试样底端,以防止收
缩,并重新测量试样的长度。
2)每个试样均使用同一个膨胀计,小心放入-30 ℃的液体浴环境中,确保试样高度
在液面以下至少50 mm。待试样温度与恒温浴温度平衡,测量仪读数稳定5 min~10 min 后,
记录实测温度和测量仪读数。
3)在不引起震动和晃动的条件下,小心将石英膨胀计放入30 ℃的液体浴环境中,确
保试样高度至少在液面以下50 mm,待试样温度与恒温浴温度平衡,测量仪读数稳定5 min~
10 min 后,记录实测温度和测量仪读数。
4)在不引起震动和晃动的条件下,小心将石英膨胀计放入-30 ℃的液体浴环境中,
重复步骤3)。
5)测量试样在室温下的最终长度。
23
6)取3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线性膨胀系数按公式(17)计算:
� = Δ� �0×Δ� …………………………(17)
式中:
�——试样的线性膨胀系数,℃-1;
Δ�——加热或冷却时试样的膨胀和收缩值,m;
�0——试样在室温下的原始长度,m;
Δ�——试样的两个恒温浴的温度差值,℃;
试样的平均线性膨胀系数按公式(18)计算:
………………………………(18)
式中:
�?——试样的平均线性膨胀系数,℃-1;
��——每个试样的线性膨胀系数,℃-1;
� ——测量试样数量。
5.4 电气性能
5.4.1 电气强度
按GB/T 1408.1 中10.1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千分卡尺:显示分度值0.01 mm。
2)AC 电压表:精度值±0.5%。
3)计时器:显示分度值0.1 s。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形状为正方形(5 cm×5 c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24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试样在应在符合IEC 60296 的变压器油中进行试验。
2)调节试验电压由零开始以均匀的速度500 V/s 上升,直至击穿发生。记录击穿电
压值。
3)击穿判定以回路电流上升为准。
4)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平均电气强度按公式(19)计算:
…………………………(19)
式中:
�?——试样的平均电气强度,kV/mm;
��——每个试样的击穿电压,kV ;
� ——两电极间距离,mm。
� ——测量试样数量。
5.4.2 相对电容率
按GB/T 1409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AC 电压表:精度值±0.5%。
2)交流电压源:满足总谐波分量小于1%的电压和电流的任一电压源。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形状为正方形(5 cm×5 c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按照变压器低频电桥方法操作。
25
2)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相对电容率按公式(20)计算:
ε� = �'
�−�� �0…………………………(20)
式中:
ε�——试样的相对电容率;
�'
�——没有保护电极时试样的电容,F;
��——边缘电容,F;
�0——法向极间电容,F;
试样的平均相对电容率按公式(21)计算:
………………………………(21)
式中:
�?——试样的平均相对电容率;
��——每个试样的相对电容率;
� ——测量试样数量。
5.4.3 介质损耗因数
按GB/T 1409 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AC 电压表:精度值±0.5%。
2)交流电压源:满足总谐波分量小于1%的电压和电流的任一电压源。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形状为正方形(5 cm×5 c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按照变压器低频电桥方法操作。
26
2)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平均介质损耗因数按公式(22)计算:
…………………………(22)
式中:
�?
——试样的平均介质损耗因数;
��——每个试样的损耗角,°;
� ——测量试样数量。
5.4.4 绝缘电阻率
按IEC 60167:1964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千分卡尺:显示分度值0.01 mm。
2)计时器:显示分度值1 s。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形状为长方形(5 cm×2.5 c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按照电桥法操作测量绝缘电阻率,其中电极为锥销电极,试验电压为DC500V,
电化时间为1min。
2)浸水试验应在温度(23±1) ℃的蒸馏水中浸水24 h,并在取出后的5 min 内按步骤1)
完成试验。
3)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绝缘电阻率按公式(23)计算:
�25 = �� × � 25……………………………(23)
27
式中:
�25——对应宽度25mm 的电阻,Ω;
�——宽度, mm;
��——测量电阻,Ω;
试样的平均绝缘电阻率按公式(24)计算:
……………………………(24)
式中:
�?——试样的平均绝缘电阻率,Ω;
��——每个试样的绝缘电阻率,Ω;
� ——测量试样数量。
5.4.5 表面电阻率
按IEC 60093:1980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DC 电压表:精度值±0.5%。
2)计时器:精度值1 s。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试样形状为正方形(5 cm×5 c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测量试样及电极的尺寸、表面间隙的宽度g(两电极之间距离),精确到±1%。
2)施加500 V 直流电压,电化1 min 后测量电阻。
2)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表面电阻率按公式(25)计算:
28
……………………(25)
式中:
?�??�——试样的平均表面电阻率;Ω
��——每个试样的表面电阻率,Ω;
� ——特定使用电极装置中被保护电极的有效周长,mm。
� ——两电极间的距离,mm。
� ——测量试样数量。
5.4.6 耐电痕化指数
按GB/T 4207-2022 中规定的方法使用A 液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AC 电压表:精度值±0.5%。
2)千分卡尺:精度值0.1 mm。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形状为正方形(5 cm×5 c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用合适溶剂清洗电极,然后使用去离子水冲洗并干燥。每次试验后及时重复上述
操作。
2)将试样水平放置在支撑台上,测试面朝上。调整试样的相对高度和电极装置,使
电极置于试样上方,并定位校准电极间距为(4.0±0.1)mm。确保整个电极横刃与试样表面
按要求的压力接触,压力均匀分布在整个横刃宽度上。试样的方向需确保试验溶液A 的液
滴保留在两电极之间。
3)调节试验电压到要求值。电压值应为25 V 的整数倍,并调整电路参数。
4)启动滴液装置,使液滴滴落在试样表面。保持试验进行,直到发生以下情况之一,
则停止试验:
29
——过电流装置动作;
——发生持续燃烧;
——第50 滴液滴滴落后经过至少25 s 无过电流装置动作或持续燃烧的情况发生。
5)取5 个有效试样为一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d)数据处理
试样的平均耐电痕化指数按公式(26)计算:
…………………………(26)
式中:
�?
——试样的平均耐电痕化指数,V;
��——每个试样的耐电痕化指数,V;
� ——测量试样数量。
5.4.7 耐电弧
按GB/T 1411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AC 电压表:精度值±0.5%。
2)毫安表:精度值±5%。
3)计时器:精度值1 s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形状为正方形(5 cm×5 c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用不起毛的实验室用纸巾蘸以丙酮或乙醇之类溶剂清洗电极,再用去离子水擦洗
电极,然后用同样的纸巾将其擦干。每次试验后及时重复上述步骤。
2)试样置于电极装置内并调节电极间距至6.35 mm±0.1 mm。接通试验回路并观察起
始电弧、漏电起痕进展和被试材料。
30
3)每次1 min 试验结束时,电弧强度将按表2 所示顺序增加,直至发生失效。失效
时,应立即切断电流并停止记时。记录5 次试验的每一次到达失效的时间(t)。
表2 每阶段1min 的程序
阶段电流/mA 时间周期/s 总时间/s
1/8 10 1/8 通,7/8 断60
1/4 10 1/4 通,3/4 断120
1/2 10 1/4 通,3/4 断180
10 10 连续240
20 20 连续300
30 30 连续360
40 40 连续420
d)数据处理
试样的平均耐电弧按公式(27)计算:
……………………………(27)
式中:
�?——试样的平均耐电弧,s;
��——每个试样的耐电弧,s;
� ——测量试样数量。
5.5 阻燃性能
5.5.1 燃烧性
按GB/T 5169.16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垂直燃烧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千分尺:精度值0.1 mm。
2)计时器:精度值0.5 s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31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形状为长方形(125 mm×13 m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48 h。取出后应在30 min 内完成试验。
4)每组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试样长轴垂直安放,在其上端6 mm 长度内夹持。试样的下端应位于水平棉垫上
方300 mm±10 mm 的位置。
2)将燃烧器放在远离试样的地方,且使燃烧器管的中心轴线垂直,调整燃烧器产生
一个符合IEC 60695-11-4 规定的50 W 标准试验火焰。
3)燃烧器管的中心轴线保持在垂直位置,面对试样宽面,水平方向接近试样。在对
试样施加火焰10 s±0.5 s 后,立即完全移出燃烧器至试样不再受到影响。同时启动计时装置
开始测定余焰时间,观察并记录t1。
4)在第二次施加火焰到试样10 s±0.5s 后,立即熄灭燃烧器或将其完全移离试样至不
会对试样有影响。同时启动计时装置,开始测定试样的余焰时间,观察并记录t2。
d)数据处理
每组5 个试样的总余焰时间按公式(28)计算:
…… … … … … … … ( 28 )
式中:
��——总余焰时间,s;
�1�——第i 个试样的第一次余焰时间,s;
�2�——第i 个试样的第二次余焰时间,s;
根据表3 的评判标准,将材料分为V-0、V-1、V-2 三个级别。
32
表3 垂直燃烧分级的评判标准
评判标准
材料分级
V-0 V-1 V-2
单个试样的余焰时间(t1、t2) ≤10 s ≤30 s ≤30 s
5 个试样的总余焰时间tf ≤50 s ≤250 s ≤250 s
单个试样在施加了第二次火焰后的余焰时间加上余灼时间(t2+t3) ≤30 s ≤60 s ≤60 s
任一试样的余焰和/或余灼是否蔓延至夹持夹具否否否
燃烧颗粒或滴落物是否引燃棉垫否否是
5.5.2 炽热棒燃烧试验
按GB/T 2407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a)试验仪器
试验中使用的仪器及精度要求如下:
1)直尺或卷尺:精度值1 mm。
2)计时器:精度值1 s
b)试样制备
试验试样应按以下要求制备:
1)试样应具有相互垂直的平行表面。表面和边缘无划痕、麻点、凹痕和飞边。
2)形状为长方形(12 cm×1 cm),试样形状和尺寸也可由测试双方协商决定。
3)试验前,试样在4.1 条件下至少放置24 h。
4)每组试样数量为5 个,不同批次的材料,应分别抽样。
c)试验步骤
1)将装有炽热棒的支架下倾,离开正常位置,定位棒转到试验时炽热棒所在的位置,
安装试样,使夹具和试样标线间的距离约为10 mm,调节夹具和直立架,使试样前端与定
位棒接触。
2)将炽热棒加热到955 ℃±15 ℃ ,并保持恒定,使炽热棒和试样前端接触3 min 后
离开试样。用秒表记录燃烧时间。燃烧时间从火焰出现开始到火焰熄灭或火焰到达95 mm
标线止。
33
3)试样的炽热棒燃烧试验结果以平均燃烧时间表示,单位为s。试验终止条件如下。
——如果无可见火焰,则在炽热棒移开30 s 后终止试验。
——如果火焰在到达95 mm 标线前熄灭,则在炽热棒离开30 s 后终止试验。
——如果火焰到达95 mm 标线,则终止试验并熄灭火焰。
d)数据处理
试样的平均燃烧时间按公式(29)计算:
…………………………(29)
式中:
�?——试样的平均燃烧时间,s;
��——试样i 的燃烧时间,s;
5.5.3 氧指数
按GB/T 2406.2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6 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1.1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应进行出厂检验,检验方式为抽样,检验项目见表4。在出厂检验中,若有
一项(含一项)以上不合格时,应将该产品退回相关部门返工,再次提交检验。若再次检验
仍有一项(含一项)以上不合格,则判定该产品为不合格。
6.1.2 型式试验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原材料或生产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一一上级质量监督机构或客户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注:型式检验必须是经出厂检验合格后的产品;同系列生产产品进行“型式检验”时一般选取产量最
34
大型号抽样。
6.2 检验程序
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检验程序及检验项目见表4。
表4 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检验项目
序号试验项目型式检验出厂检验
1 密度√ √
2 模塑收缩率√ —
3 吸水性√ √
4 玻璃纤维含量√ —
5 拉伸弹性模量√ —
6 断裂拉伸应力√ —
7 弯曲强度√ √
8 简支梁冲击强度√ √
9 负荷变形温度√ —
10 线性热膨胀系数√ —
11 电气强度√ √
12 相对电容率√ —
13 介质损耗因数√ —
14 绝缘电阻√ √
15 表面电阻率√ —
16 耐电痕化指数√ —
17 耐电弧√ —
18 燃烧性√ √
19 炽热棒燃烧试验√ —
20 氧指数√ —
35
7. 包装、标识
7.1 包装
7.1.1 无卤阻燃高耐热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包装应保证其储存和运输过程中
不致损坏或遗失。
7.1.2 表面防护包装材料应对材料无污染、无损害且质地柔软,例如:绵纸、无酸纸等。
7.1.3 阻隔包装材料应具有较好阻氧性、阻水性与高阻渗性,能够有效隔离外界水分、
气体等物理要素的材料,例如:聚乙烯吹塑薄膜等。
7.1.4 缓冲包装材料应质地柔韧、富有弹性,例如聚乙烯泡沫塑料等。
7.1.5 箱体包装材料应质地较硬、易于成型、便于印刷,例如胶合板、纤维板、瓦楞纸
板等。
7.2 标识
7.2.1 包装箱箱体外应有清晰、易于识别的图示和文字,包括:
——材料名称、代号、数量或质量;
——材料执行的标准号;
——生产日期或批号;
——制造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符合GB/T 191-2008 中规定的“防潮”“防雨”“防晒”“防压”等标志。
7.2.2 包装箱内应附有质量检验证明文件。质量证明文件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合格证和合格标志;
——检测报告,报告应包含产品的品种、规格、PTI、电阻率、卤素含量、阻燃等级、
生产日期、检验日期等内容;
——制造商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8. 储存与运输
8.1 储存
8.1.1 已包装产品宜储存在仓库内,注意通风,不得受潮、雨淋、风吹、日晒。
8.1.2 已包装产品的堆放应保证质量、平稳安全、便于清点、搬运、铲运、吊运操作。
8.1.3 已包装产品的堆放应按品种、型号和等级分别进行堆放。
36
8.1.4 已包装产品应码成稳固的堆垛,堆垛高度:机械装卸时不应超过5 m,人工码垛
时不应超过1.6m,但托盘塑封包装叠放高度不宜超过3 m。
8.2 运输
8.2.1 运输前应验明包装件没有破损且捆扎完好。
8.2.2 运输工具应安全、牢固、洁净具有防雨防潮设施。
8.2.3 搬运时应轻拿轻放,保持包装完整,避免翻滚和抛掷。
8.2.4 批量产品或批量较大的产品包装件(运输里程较远时)应采用集装箱运输。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3日 10:23: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5890.html
图书

T/CSG 008-2024 润滑脂 振荡磨损性能试验方法

T/CSG 008-2024 润滑脂 振荡磨损性能试验方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T/CSG 009-2024 润滑脂 轴承动态寿命试验方法

T/CSG 009-2024 润滑脂 轴承动态寿命试验方法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T/CSG 13-2024 高纯工业品氟化锂

T/CSG 13-2024 高纯工业品氟化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
图书

T/CSGPC 032-2024 陀螺定向测量技术规程

T/CSGPC 032-2024 陀螺定向测量技术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