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193-2025 新型产业用地(M0)建筑设计通则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4阅读模式

SJG 193-2025 新型产业用地(M0)建筑设计通则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SJG
SJG 193 – 2025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深僧圳市规深划和自圳然资源局市
联合发布
2 0 2 5 - 0 3 - 2 8 发布2 0 2 5 - 0 7 - 0 1 实施
General Design Rules for New-type Industrial Land (M0) Buildings
新型产业用地(M0)建筑设计通则
2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新型产业用地(M0)建筑设计通则
General Design Rules for New-type Industrial Land (M0) Buildings
SJG 193 - 2025
2025 深圳
3
前言
2016 年以来,为适应国际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行规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印发《深化
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自愿采用性
标准的长远目标,逐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技术性规定与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
规范构成的国家“技术法规”体系。深圳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参照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法规”
体系规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建设和管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侧重基础标准和通用标准建设,在严
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相关领域“兜底线、保基本”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庆
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
产业发展特点,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24 年度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
划(第二批)》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以现行相关国家标准、规
范为基础,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5.场地设计;6.新型产
业用房设计;7.配套用房设计;8.创新应用;附录A.负面清单;附录B.新型产业用房分类设计。
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批准发布,由深圳市规划和自
然资源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深圳市规
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路8009 号规划大厦;邮编:518034),以供今后修
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徐丹赵杨谭力骏单樑陈敦鹏
贾宗梁练贤荣魏璐高扬李百公
王怡婷刘志红汪悦越张良平赵婷
项兵袁安妮林珊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杨旭孙延超赵迎雪刘健郑文国
周小强李伟李龙波杨伟贤
4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规划设计........................................................................................................................................................ 5
4.1 用地要求................................................................................................................................................... 5
4.2 规划指标与建筑用途................................................................................................................................. 5
4.3 总体布局................................................................................................................................................... 6
4.4 工程管线................................................................................................................................................... 7
4.5 废水、废气和固废处理.............................................................................................................................. 8
5 场地设计...................................................................................................................................................... 10
5.1 道路交通................................................................................................................................................. 10
5.2 场地竖向................................................................................................................................................. 10
5.3 绿化.........................................................................................................................................................10
6 新型产业用房设计...................................................................................................................................... 11
6.1 一般规定................................................................................................................................................. 11
6.2 建筑设计................................................................................................................................................. 11
6.3 结构设计................................................................................................................................................. 14
6.4 给排水设计..............................................................................................................................................15
6.5 电气设计................................................................................................................................................. 16
6.6 暖通空调设计.......................................................................................................................................... 16
6.7 智能化设计..............................................................................................................................................17
7 配套用房设计.............................................................................................................................................. 19
7.1 一般规定................................................................................................................................................. 19
7.2 配套宿舍................................................................................................................................................. 19
7.3 配套商业................................................................................................................................................. 19
7.4 市政交通设施.......................................................................................................................................... 19
7.5 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设施.........................................................................................................................20
7.6 管理服务设施.......................................................................................................................................... 20
8 创新应用...................................................................................................................................................... 21
附录A 负面清单............................................................................................................................................ 22
附录B 新型产业用房分类设计..................................................................................................................... 23
B.1 数字与创意产业用房设计........................................................................................................................ 23
B.2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用房设计.................................................................................................................24
B.3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用房设计......................................................................................................25
B.4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用房设计.................................................................................................................26
本标准用词说明................................................................................................................................................ 28
引用标准名录.................................................................................................................................................... 29
5
附:条文说明.................................................................................................................................................... 31
6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4
4 Planning and Design.......................................................................................................................................5
4.1 Land Use Requirements...............................................................................................................................5
4.2 Planning Indicators and Building Uses.......................................................................................................... 5
4.3 Overall Composition................................................................................................................................... 6
4.4 Engineering Pipeline................................................................................................................................... 7
4.5 Waste Water, Waste Gas, and Solid Waste Treatment.................................................................................... 8
5 Site Planning.................................................................................................................................................10
5.1 Road and Transportation........................................................................................................................... 10
5.2 Vertical Design.........................................................................................................................................10
5.3 Greening Design.......................................................................................................................................10
6 New-Type Industrial Building Design.......................................................................................................... 11
6.1 General Requirements...............................................................................................................................11
6.2 Architectural Design................................................................................................................................. 11
6.3 Structural Design...................................................................................................................................... 14
6.4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15
6.5 Electrical Design...................................................................................................................................... 16
6.6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Design........................................................................................16
6.7 Intelligent Design..................................................................................................................................... 17
7 Supporting Building Design......................................................................................................................... 19
7.1 General Requirements...............................................................................................................................19
7.2 Supporting Dormitory............................................................................................................................... 19
7.3 Supporting Business..................................................................................................................................19
7.4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19
7.5 Cultural, Entertainment, and Sports Facilities..............................................................................................20
7.6 Management Service Facilities................................................................................................................... 20
8 Innovative Applications................................................................................................................................21
Appendix A Negative List...............................................................................................................................22
Appendix B Classification Design for New-type Industrial Buildings........................................................... 23
B.1 Design of Digit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Buildings...................................................................................... 23
B.2 Design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dustry Buildings.................................................................................. 24
B.3 Design of New Energy and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 Industry Buildings...............................................25
B.4 Design of New Gener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Buildings..........................................................2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28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29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31
1
1 总则
1.0.1 为加强新型产业的用地布局和建筑空间引导,进一步提升新型产业用房的特异性与区分
度,打造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创新效益、竞争效益的新型产业集聚高地和高品质产业园区,提升
楼宇经济强度、产业聚集度和产城融合度,建设以人为本、绿色低碳、生态智慧的新型产业建筑
空间,促进新型产业高质量发展,规范新型产业用地(M0)的建筑设计,制定本通则。
1.0.2 本通则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新型产业用地(M0)及混合用地的建筑设计。
1.0.3 新型产业用地(M0)的建筑设计应遵循产业空间聚集、产业功能优先、绿色智慧发展的
基本原则,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充分集聚产业发展要素,集约利用土地资
源,打造高品质新型产业空间。
1.0.4 新型产业用地(M0)的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通则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广东省、深圳
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
2.0.1 新型产业用地(M0) new-type industrial landuse(M0)
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功能以及相关配套服务活动的用地。
2.0.2 新型产业用房new-type industrial buildings
新型产业用地(M0)及混合用地内供人们从事各类新型产业的研发、设计、中试、检测及其
推广应用等工作或相关活动的建筑。
2.0.3 厂房(无污染生产) factory (pollution-free production)
产品原料与辅助原料、加工与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及内部运输等环节不对用地内部以及周边
环境产生污染和较大影响的工业建筑。
2.0.4 配套用房supporting building
新型产业用地(M0)及混合用地内设置的配套宿舍、食堂、生产生活配套及其他公共配套等
建筑物。
2.0.5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对信息进行生产、收集、处理、加工、存储、运输、检索和利用,
并提供信息服务的相关产业。
2.0.6 生物医药产业biomedical industry
包括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物、细胞和基因产品等领域的相关产业。
2.0.7 高端医疗器械产业high end medical device industry
包括医学影像、生命信息监测与生命支持、体外检测、植介入器械等领域相关产业。
2.0.8 大健康产业comprehensive health industry
包括医疗美容、康复养老、精准医疗、精准营养、现代农业、化妆品等健康服务业以及为其
提供支撑的医疗美容设备、康复养老设备、新型营养保健品、绿色食品、数字化健康设备和产品、
高端化妆品等健康产业。
2.0.9 数字创意产业digital creative industry
以数字技术为主要驱动力,围绕文化创意内容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而融合形成的新
经济,主要包括数字创意技术和设备、内容制作、设计服务、融合服务等四大业态,呈现技术更
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
2.0.10 新能源产业new energy industry
以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和化学电池为代表的储能电源产业。
2.0.11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 industry
以汽车制造、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产业链条长、科技密度
高。
2.0.12 算力中心computing power center
以风火水电等基础设施和IT 软硬件设备为主要构成,具备计算力、运载力和存储力的设施,
包括通用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超算中心等。
2.0.13 基本生产单元basic production unit
由固定围护结构分隔形成的用于新型产业(研发、设计、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等用途
的单个或多个房间组成的功能区。
3
2.0.14 中试pilot
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在实验室研究成功后、规模化量产前,为验证工艺的可行性、稳定
性和安全性,探索解决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而进行的试验活动。
2.0.15 设备机房machine room
供维持建筑正常功能的机器设备安装及其运行的空间。
4
3 基本规定
3.0.1 新型产业用地(M0)主导用途应为新型产业用房或厂房(无污染生产),其他用途可为
商业、宿舍、可附设的市政设施、可附设的交通设施、其它配套辅助设施。新型产业用房的建筑
设计应符合本通则规定,厂房(无污染生产)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厂房相关规范规定,配套用房应
符合各配套功能相应建筑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3.0.2 新型产业用地(M0)的选址应加强与新型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提供高品质产业空间,促
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结合城市功能分区、不同产业类型的需求差异合理确定。
3.0.3 新型产业用房的建筑设计,应符合产业导向及产业定位的要求。
3.0.4 新型产业用房的建筑形态应与产业类型、业态相匹配,不得采用住宅类建筑的套型平面、
建筑布局和外观形态。
3.0.5 新型产业用地内严禁建设成套商品住宅、专家楼、商务公寓、宾馆和招待所等非生产性
配套设施。
3.0.6 营业厅、咖啡厅、厨房、餐厅、食堂等建筑功能的建筑面积不得占用《建设用地规划许
可证》(或规划设计要点)中的新型产业用房规定建筑面积指标。
3.0.7 机动车停车位(含充电桩停车位)和自行车停车位(含电动自行车充电位)应按宗地内
建筑功能测算,应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有关规定。
3.0.8 新型产业用房的规划建设应突出绿色低碳、智慧科技,宜采用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
新型储能、超级快充、车网互动等新技术。
3.0.9 新型产业用房应符合国家与深圳市无障碍设计的有关规定。
3.0.10 新型产业用房消防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 与《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有关规定。
3.0.11 新型产业用房应根据行业需求,保障环保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3.0.12 新型产业用房噪声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环境通用规范》GB 55016 的有关规定。
3.0.13 新型产业用房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房屋建筑工程海绵设施设计规程》SJG 38 的有关
规定。
3.0.14 新型产业用房应符合深圳市装配式建筑有关规定。
3.0.15 新型产业用房、配套用房的室内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所产生的污染物浓度限量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 的有关规定。
3.0.16 新型产业用地(M0)的建筑设计应符合附录A 负面清单的要求。
5
4 规划设计
4.1 用地要求
4.1.1 新型产业用地(M0)规划设计应符合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区块线、生
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
4.1.2 新型产业用地(M0)选址应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发展导向,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利
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产业空间集聚度,促进产业空间合理布局。
4.1.3 新型产业用地(M0)应结合生产工艺特性和产业发展特点,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
产业要求,合理规划各产业集群。
4.2 规划指标与建筑用途
4.2.1 新型产业用地(M0)应结合新型产业发展导向、周边功能配套以及各类要素支撑,合理确定
容积率、建筑规模、各类建筑用途以及相关规划指标。
4.2.2 新型产业用地(M0)的容积率应按照《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4.2.3 新型产业用地(M0)主导用途的建筑面积或各项主导用途的建筑面积之和不宜低于总建筑面
积的70%。新型产业用地(M0)建筑用途分类应符合表4.2.3 要求。
表4.2.3 新型产业用地(M0)建筑用途分类
分类I 级II 级Ⅲ级说明
主导
用途
新型产业用房
研发用房
研发用房
主导用途的建筑
面积或各项主导
用途的建筑面积
之和不宜低于总
建筑面积的70%
多功能厅
会议室(会议厅)
大堂(空中大堂)
展览展示
其他
实验用房
物理实验室
化学实验室
生物实验室
动物房
其他
算力中心、数据机房-
无人机测试及配套用房-
中试-
检测-
其他产业功能-
6
续表4.2.3
分类I 级II 级Ⅲ级说明
主导
用途
厂房(无污染生产) 厂房(无污染生产) -
主导用途的建筑面
积或各项主导用途
的建筑面积之和不
宜低于总建筑面积
的70%
其他
用途
配套用房
商业-
-
宿舍-
食堂-
管理用房-
管理服务设施
社区管理用房
便民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警务室
文化娱乐设施
文化活动中心
文化活动室
体育设施
体育活动室
社区体育活动场地
医疗卫生设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配套交通设施公交首末站
配套市政设施
公共厕所
小型垃圾转运站
再生资源回收站
生活垃圾投放点、暂存点
邮政所
其他
科技服务设施科技服务中心
其他配套设施
物业服务用房
母婴室
其他配套用房
4.2.4 新型产业用地(M0)的建筑覆盖率宜小于等于60%。
4.2.5 新型产业用地(M0)的绿化覆盖率宜大于等于20%,厂房(无污染生产)分项建筑面积指
标超过50%时应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
4.2.6 新型产业用房的建筑高度不宜超过150m,厂房(无污染生产)的建筑高度不宜超过70m,
其他配套用房建筑高度应符合《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相关建筑类型要求。特定地区、特定项目
确需超过上述建筑高度要求的,应开展专题研究,并经专家评审以及主管部门确认。
4.3 总体布局
4.3.1 新型产业用房总体布局应结合周边配套情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
局研发、生产、生活以及配套空间。
7
4.3.2 新型产业用房应结合产业功能需求,建筑布局宜分为研发组团、生产组团、配套组团。组
团之间宜功能衔接、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小地块、高密度建设项目,当受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垂
直分区的布局方式。
4.3.3 研发组团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研发组团宜集中、紧凑布局;
2 研发组团宜独立布置,当与配套用房混合布置或贴邻布置时,应对污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宜合理分区避免相互干扰;
3 宜设置公共空间,可与研发用房中的公共交通空间、展示空间等结合设计。
4.3.4 生产组团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集中布局生产组团;
2 生产组团应合理组织货运交通,人流、物流应相对独立,并应设置独立的废弃物出入口;
3 宜设置共享仓储空间;
4 宜集中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固废贮存设施,应根据固体废物种类进行鉴别、分类、收集、
储存和处置。
4.3.5 配套组团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统筹周边现状以及片区规划情况,集中设置配套组团;
2 配套功能应符合现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深圳市工
业区块线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3 宜与周边区域实现公共配套设施共享,宜布局配套宿舍、配套商业、食堂、停车场、运动
场所、文化娱乐等生活功能配套服务设施。
4.3.6 新型产业用地(M0)应按照现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含充电
桩停车位)和自行车停车位(含电动自行车充电位)以及无障碍停车位、货车停车位。地面电动自行
车位宜结合景观环境有序布局,宜布置在对公共空间影响较小、方便管理的区域,布置时应符合有关
消防安全的规定。
4.3.7 使用或储存具有放射性、极低温、爆炸危险或有毒有害等物品的区域宜与主体建筑分开设置,
且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4.3.8 设有工业洁净室的项目,洁净室应布置在大气含尘和有害气体浓度较低、自然环境较好的区
域。
4.4 工程管线
4.4.1 室外给水管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由城市管网直接供水的宗地,室外给水管网干管应成环状布置;
2 生活给水管道不应与输送易燃、可燃或有害的液体或气体的管道同管廊(沟)敷设;
3 室外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道应敷设在污水管道上面,且接口不应重叠;当
给水管道敷设在下面时,应设置钢套管,钢套管的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
4 室外给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根据车辆荷载、管道材质及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
4.4.2 室外排水管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干管应靠近主要排水建筑物,并布置在连接支管较多的路边侧;
2 排水管道最小埋地敷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的行车等级、管材受压强度、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经
计算确定;
8
3 排水管的布置应根据规划、地形标高、排水流向,按管线短、埋深小、宜自流排出的原则
确定。当排水管道不能以重力自流排入市政排水管道时,应设置排水泵站。
4.4.3 新型产业用房电力、通信室外管线进出线应避开场地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或施工场地。
4.4.4 新型产业用房电力、通信接入管道应靠近市政接驳管,宜设置一处或多处引入点,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引入管的根数及管径应按建筑物内电力、通信各系统光(电)缆进出的容量和远期扩容发
展的需求确定;
2 引入建筑物地下室的综合管道伸出外墙时不应小于2.0m,并应向室外人(手)孔方向倾
斜,防水坡度不应小于0.5%。
4.4.5 片区采用集中供冷时,供冷管网形式应根据规划条件、负荷分布、用户使用特性等情况,
结合区城近远期开发建设需求,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采用环状管网、枝状管网或二者相结合的布置形式;
2 集中供冷主干管宜与道路同时规划建设,宜平行于道路中心线敷设,敷设位置宜按管线、
绿化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下的次序选择;
3 供回水管道宜沿道路的同侧敷设。供冷管与其它管线、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宜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 的有关规定。
4.4.6 综合管线应与机电系统同步规划,统筹协调工程管线、大型设备设施、埋地构筑物、市政
接口等布设条件。高强度开发、管线密集或有扩容需求的,宜采用综合管廊敷设。
4.5 废水、废气和固废处理
4.5.1 研发、中试、检测等试验产生的废弃物应进行专业分类和专业处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实验室废弃化学品收集技术规范》GB/T 31190 的有关规定。
4.5.2 污染场所的排风应根据其有害物特性、浓度等参数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4.5.3 废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水不得污染环境,应根据废水种类收集、处理,达到地方、国家或行业排放标准后排放;
2 室外排水应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室内排水宜采用生活排水与生产排水分流制;
3 有排水要求的产业宜集中布置,宜统一设置排水管道;
4 在不污染环境且获得政府相关部门批复的前提下,宜根据产业需要,集中设置污水处理设
施;
5 未设计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生产特殊污染排水应采用委托第三方拉运处理;
6 排水接入市政管网前应设置水质监测井。
4.5.4 废气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废气应经处理,符合地方、国家或行业排放标准后排放;
2 产业废气不应无组织排放,应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产业用房废气排放井道;
3 产业用房内有不同生产废气排放,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或混
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集粉尘时,应独立设置排放井道;
4 应安装污染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应接入监控中心。
4.5.5 固废处理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
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 和《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
置技术规范》HJ 1276 的有关规定;
9
2 涉及铝、镁或其它可燃性粉尘的处理应符合《工贸企业粉尘防爆安全规定》和现行国家标
准《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5577 的有关规定;
3 应在粉尘涉爆企业中粉尘爆炸危险因素较大的工艺、场所、设施设备和岗位处,设置安全
警示标志;
4 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 的有关规定,对污水处理站排
出的污泥进行鉴别。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可在建筑外部处置,属于危险废物的,应按照危
险废物进行处置;
5 宜统一设置生产固体废物收集中心,宜将生产固体废物收集中心与生活垃圾收集点分开设
置。
10
5 场地设计
5.1 道路交通
5.1.1 道路系统宜人车分流,合理疏导人流、普通车流和货物流线。
5.1.2 道路交通应满足产业物流、人流及消防安全要求,道路宽度、净空高度、转弯半径、路面
荷载等应符合相关车辆通行条件。
5.1.3 产业用房与配套用房之间宜设置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道,货运交通流线不宜布置在主要城
市界面。
5.1.4 场地内主要道路宽度、转弯半径应满足中型货车通行需求。
5.1.5 卸货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型产业用房应邻近货梯设置卸货场地,卸货场地面积及尺寸至少应满足中型货车通行及
作业需求;
2 卸货场地宜布置在地面、首层架空、半地下或地下一层;
3 卸货平台宜预留可调节升降板安装的空间。
5.2 场地竖向
5.2.1 竖向设计应结合周边市政道路标高,场地的地形地貌合理确定。
5.2.2 场地竖向设计应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地下建筑应满足现行深圳市标准《城市地下空间防涝
技术导则》SJG 162 有关规定。
5.2.3 道路、停车场、卸货区坡度应满足车辆通行、停放、装卸等条件。
5.2.4 建筑主要出入口、人行公共通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有关规定。
5.3 绿化
5.3.1 总平面应进行绿化设计,建、构筑物宜设置立体绿化。
5.3.2 公共空间、活动场地等宜结合绿化景观一体化设计。
5.3.3 临近洁净空间等场地不应种植产生花粉、飞絮等对生产、研发有害的植物。
11
6 新型产业用房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新型产业用房的设计应符合技术先进、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要求。
6.1.2 新型产业用房的建筑功能可包含研发用房、实验用房、算力中心、数据机房、无人机测
试及配套、中试、检测和其他产业功能。
6.1.3 新型产业用房的结构荷载、柱网应符合建筑产业功能需求,宜预留未来的扩展空间。
6.1.4 机电设备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安全可靠、节能环保、低噪音的原则,新型产业建筑中设置
中试、检测等工艺用房时,机电系统应满足工艺及相关专业的要求。
6.1.5 新型产业用房的建设应符合不低于绿色建筑一星级的要求。
6.1.6 新型产业用房的研发用房节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
用规范》GB 55015 及现行深圳市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 44 的有关规定,其他用房
按相应功能的相关标准执行。
6.1.7 数字与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
产业应符合附录B 新型产业用房分类设计的规定,附录B 未作规定及其他产业的研发用房应符合
本通则第6 章节有关规定。有特殊工艺要求并取得行业主管部门确认的,可按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6.2 建筑设计
Ⅰ 平面设计
6.2.1 新型产业用房的平面设计应遵循产业功能需求,建筑功能分区明确,人货分流高效的原
则。
6.2.2 新型产业用房的平面布局宜规整方正,宜为大开间,不得设置为类住宅平面形式,亦不
得设置为单元式、单间式办公平面形式。
6.2.3 除机电设备用房、工具间等辅助房间外,新型产业用房的单套套内建筑面积不得小于
500m²。经专题论证后,确因生产工艺需要,并取得相关产业主管部门书面确认的,可按实际生
产需要设置。
6.2.4 新型产业用房不宜采用内天井式平面布局。因特殊工艺需要而采用时,内天井的短边宜
大于24m。
6.2.5 建筑平面宜采用大跨度设计,主要柱距不宜小于8m。
6.2.6 室内透空空间、阳台应符合《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的有关规定。
6.2.7 卫生间、茶水间、阳台(含露台)及各类管线竖井等宜集中设置。
6.2.8 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房间应远离有安静要求、人员长期停留或工作的
房间或场所,当相邻设置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Ⅱ 建筑层高
6.2.9 新型产业用房建筑层高应符合下列要求,超过上限要求的按《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有
关规定执行:
1 研发用房首层层高不应超过6m 且不宜低于5m,二层及以上层高不应高于4.5m 且不宜低
于4.2m;
12
2 实验用房首层层高不应超过6m 且不宜低于5m,二层及以上层高不应高于5m 且不宜低
于4.5m;
3 中试、检测首层层高不应超过8m 且不宜低于6m;二层及以上层高不宜超过5.4m 且不宜
低于4.5m。
6.2.10 对于不可分割转让的项目,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室以及算力中心、数据机房、中
试、检测等特殊功能并取得相关产业主管部门确认的相关楼层,可按实际生产需要设置层高。
6.2.11 实验用房宜集中设置,当因工艺需要与研发用房结合设置,且实验室建筑面积占该层建
筑面积超过80%时,该层层高可按实验室层高设计。
6.2.12 新型产业用房屋面结构找坡小于等于3%时,层高可按最低点计。
Ⅲ 外部空间
6.2.13 新型产业用房的整体建筑形态应与片区城市形态、天际线相协调。
6.2.14 新型产业用房的建筑形态应与产业类型、业态相匹配。
6.2.15 建筑立面应具备公共建筑的外立面形式和建筑特点,不得设置不计面积的凸窗及任何形
式的凸阳台。
6.2.16 屋面构架及幕墙应符合《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的有关规定。
6.2.17 建筑色彩宜简约明快,体现科技、创新特色,宜与周边建筑色系相协调。
6.2.18 新型产业用房第六立面设计宜体现新型产业特色,可上人屋面宜设计交往休憩空间、体
育活动场地、户外临时活动场地等。
Ⅳ 公共空间
6.2.19 新型产业用房的公共空间设计应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有关规定,宜结
合公共空间设置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
6.2.20 新型产业用房可设置架空绿化休闲、屋顶绿化、露台等公共空间,应符合《深圳市建筑
设计规则》的有关规定。
6.2.21 研发组团、生产组团及配套组团之间宜合理组织便捷衔接的慢行系统。
Ⅴ 电梯和吊装口
6.2.22 电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个标准层应配备至少1 台载重2t 以上的货梯;
2 电梯设置应客货分离,合理组织货物装卸、垂直运输的流线,确保货运高效便捷;
3 每个标准层宜配置不少于1 台客梯。
6.2.23 结合新型产业用房功能需求,宜设置吊装口,吊装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吊装口宜设置于走廊尽端或卸货场地位置;
2 吊装口的宽度、高度应符合设备调试、安装及搬运要求;
3 吊装口区域宜设置可拆卸的栏杆或卷帘门,栏杆垂直高度不应低于1.5m;
4 吊装口或吊装平台宜结合建筑立面造型综合考虑,应设置防坠落和防台风、防渗漏等措施
及预留吊钩安装条件。
Ⅵ 实验用房
6.2.24 新型产业用房的实验用房应根据产业生产特性、工艺流程及相应洁净度级别合理设计,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物流线应相对独立,宜设置独立的废弃物出入口;
2 实验用房宜密闭设置,通风系统应根据实验工艺要求设计合理压差,并应采取隔离噪声、
振动等措施;
3 宜结合产业用房要求提供蒸汽站、集中冷站、储水站、大宗气体供应站等生产辅助设施;
13
4 有微振动要求的实验用房不应跨越伸缩缝;
5 宜集中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实验用房内部宜预留废液排放管井和排放管道;
6 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及供电可靠性要求确定负荷等级;
7 宜预留废气排放管井、排放管道,当实验中有不同废气排放,混合后能形成毒害更大或腐
蚀性的混合物、化合物或混合后易使蒸汽凝结并聚集粉尘时,应独立设置排放井道,屋顶宜预留
设备空间,并满足相应的荷载条件和设备搬运条件;
8 宜设置固废贮存设施,并宜根据固体废物种类进行鉴别、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置。
6.2.25 宜提供集中共享仓储空间和危化品仓库,危化品库布置应符合《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
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GB/T 37243 等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
Ⅶ 洁净空间
6.2.26 洁净空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
计标准》GB 50457、《电子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472 的有关规定。
6.2.27 洁净空间的洁净度等级要求应根据具体工艺要求确定,不同等级洁净空间之间宜布置缓
冲区或风淋门。
6.2.28 洁净空间净高应满足工艺及其设备布置、空调净化设施布置、机电管线空间布置等要求。
6.2.29 洁净空间相邻区域宜预留空调设备机房。洁净空间辅助设备、维修间等技术支持区,宜
集中布置在洁净空间的临近房间。
6.2.30 洁净空间的废水排水系统应与其他排水系统分开设置。
Ⅷ 中试用房
6.2.31 中试用房设计应当遵循技术先进、风险可控、符合产业发展需求、资源要素合理利用的
原则。
6.2.32 中试用房应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结合中试工艺、技术、产品要求,配套相应的危险化学
品仓储设施、危废收集设施、污染防治措施、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火灾报警、气体检测报警系统
等。
6.2.33 中试用房设计宜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进传统工艺,降低中试用房的安全风险和污
染排放。
Ⅸ 数据机房
6.2.34 数据机房的主机房和辅助区不应布置在用水区域的直接下方,不应与振动和电磁干扰源
为邻。
6.2.35 数据机房宜设置在地下室或单独设置楼层,与其他功能设置在一个楼层时应做好隔音防
噪措施。
6.2.36 变形缝不宜穿过主机房。
6.2.37 数据机房宜单独设置人员出入口和设备、材料出入口。
Ⅹ 算力中心
6.2.38 算力中心应符合技术先进、布局合理、供需匹配、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原则。
6.2.39 算力中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 50174 的有关规定。
6.2.40 算力中心的选址应符合电力供给充足可靠,通信快速畅通,水源充足,远离产生粉尘、
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的要求。
6.2.41 算力中心网络外线可采用光缆方式引入到网络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宜通过网关与互联
网等互联。
6.2.42 算力中心应建立网络监测体系,设置监控大厅(室),保障与网络高效供给对接和协同
发展。
14
6.2.43 算力中心应由双重电源供电,当一路电源故障时,由另一路电源给全部负荷供电。
6.2.44 算力中心的机柜、数据机房用空调、蓄水系统的冷水循环泵及配套设备均应采用UPS 供
电。
6.2.45 算力中心应加强能源供给保障,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算力中心集
群可配套再生能源电站。
6.2.46 算力中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降耗要求。
6.3 结构设计
6.3.1 新型产业用房的结构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1、《组合结
构通用规范》GB 55004、《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8 及
现行行业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
等有关标准进行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和验算。
6.3.2 新型产业用房楼(地)面活荷载的标准值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及广东省地方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T 15-101 的规定,无规范规定时可按表6.3.2
的规定确定,且应满足行业要求并预留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荷载。有特殊要求的产业用房,其荷载
计算和取值应符合国家厂房设计标准的有关规定。
表6.3.2 楼(地)面活荷载
新型产业用房类型楼层标准值(kN/m²)
研发用房
首层8
二、三层6.5
四层及以上5
实验用房- 7.5
算力中心、数据机房- 16
无人机测试及配套用房- 8
中试- 10
检测- 6
6.3.3 设备振动的荷载除应符合本通则的规定外,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振动荷载标准》
GB/T 51228 的有关规定。
6.3.4 建筑基础应根据经济性、安全性和地勘报告综合选择基础形式。应对淤泥、淤泥质土、
冲填土及回填土等软弱地基进行处理,防止大面积地面堆载引起地基不均匀变形;处理后仍不能
满足地面荷载使用要求的软弱地基宜采用结构地坪。
6.3.5 结构布置宜规则,避免结构超限。当不可避免结构超限时,应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并报
送相关部门审查。
6.3.6 结构体系可结合建筑平面、建筑高度选择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
框架-斜支撑结构,不宜采用无梁楼盖、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结构及转换结构,必须采用时,
应通过专项论证。
6.3.7 当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时,可采用水平构件预制、竖向构件预制等方式。楼盖宜采用
免支撑或少支撑的结构体系,可采用叠合板、预制梁、预制柱等预制构件。当梁采用钢结构时,
宜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
6.3.8 电梯同时兼作施工运货电梯或者后期有重型设备运输时,应考虑最不利荷载。
6.3.9 当平面长度较长时,应考虑施工期间混凝土收缩应力及使用期间的温度应力。
15
6.3.10 楼盖舒适度应满足现行规范和使用要求,当柱网跨度较大或者存在大悬挑布置时,应计
算构件的挠度和裂缝,且应具有适宜的舒适度。
6.3.11 新型产业用房有减振隔振需求的化学、物理实验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具有重型设备工艺区宜设在首层;
2 有微振控制要求的实验用房宜远离振动源布置;
3 建筑物基础宜置于动力性能良好的地基上,且基础应有足够刚度;
4 实验用房内的大型设备基础、独立构筑物、整体地坑等宜与实验用房柱基础脱开,宜设置
独立的建筑结构微振动控制体系。
6.3.12 洁净空间不宜穿越变形缝,且不宜采用直接外露钢结构构件。当采用装配式预制构件组
合连接时,应加强连接部位的密封处理,应有可靠的加强措施。
6.3.13 主体结构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动。如需进行二次装修改造,应满足建筑安全性需求,不
应降低建筑的抗灾性及耐久性。
6.4 给排水设计
6.4.1 给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给水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 55020、《建筑给
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 与现行深圳市标准《优质饮用水工程技术规范》SJG 16 的有关规定;
2 给水系统的设计应满足生活及生产用水对水质、水量、水压、安全供水以及消防给水的要
求;
3 应按照生活生产和消防用水水质、水压要求,实行分质、分区供水;
4 给水系统设计应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充分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宜采用循环
和重复利用的给水系统。
6.4.2 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通用规范》GB 55020、《建筑
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 及现行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建筑小区及市政排水管网设计和施工
技术指引》等有关规定;
2 室内排水管道系统的设备选择、管材配件连接和布置不得造成泄漏、冒泡、返溢,不得污
染室内空气、食物、原料等;
3 室内生活及生产排水管道应以良好水力条件连接,应按重力流直接排至室外检查井,当不
能自流排水或会发生倒灌时,应采用机械提升排水;
4 污水处理间(站)应有良好通风(气)和采取卫生防护措施;
5 生活、生产排水与雨水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
6 排水系统应符合工艺设备排出的废水性质、浓度和水量等要求,生产废水应经处理,达到
国家、行业现行排放标准后排出。
6.4.3 给排水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给排水管不应布置在遇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2 排水管道的布置应考虑噪声影响,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3 给排水管不应穿越生产工艺或卫生有特殊要求的产业用房;
4 洁净车间内敷设的水管道应采取防污染、防结露措施,应避免穿越非该区域使用的排水管
道。
6.4.4 根据生产需求可在地下室预留水处理机房位置,该位置荷载应大于等于2.0t/m²,且预留
16
给排水条件。
6.5 电气设计
6.5.1 新型产业用房的供电系统应简单可靠,便于维护和管理,同时兼顾未来发展的需求,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 的有关规定。
6.5.2 新型产业用房应根据生产工艺及供电可靠性要求确定负荷等级,并预留用电量增容及空
间扩展的条件。
6.5.3 新型产业用房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
GB/T 29328 的有关规定的应按该规范设置相应的供电措施。
6.5.4 季节性负荷及工艺负荷宜由专用变压器供电,当其卸载时,为其单独设置的变压器应具
有退出运行的措施。
6.5.5 变配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变配电所可设置在建筑物的地下层,但不应设置在最底层。当建筑物只有一层地下室时,
变配电所应当设置在建筑物的首层或者以上楼层;
2 当建筑物所在地下室层数为1 层以上时,变配电所应当设置在地下一层或者以上楼层;
3 当属于我市低洼易涝区内的房屋建筑工程,其变配电所应当设置在建筑物的首层或者以上
楼层;
4 变配电所应远离对强电磁场干扰要求较高的场所。
6.5.6 当注入电网的谐波超过允许值时,应根据产业用房不同的分类、谐波源的特点采取相应
的谐波治理措施。当项目存在典型电能质量干扰源时,应在方案阶段开展电能质量评估,并采取
必要的电能质量防治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完成验收后投入使用。
6.5.7 对电能质量有特殊要求的用户,应根据自身项目特点,开展电能质量需求分析,采用耐
受水平与电能质量需求相匹配的用电设备,以及配置合适的电能质量控制设备,相关设备用房内
应预留相应控制设备的空间。
6.5.8 新建建筑宜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新型储能系统,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
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思规范》GB 55015 及现行深圳市标准《民用建筑新型基础设施设计通则》
SJG 178 的有关规定。
6.5.9 电气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气设备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性能先进的电气产品;
2 对辐射干扰敏感的电子设备,不应与潜在的电磁干扰源贴近布置。
6.6 暖通空调设计
6.6.1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等有关规定;
2 暖通空调系统形式应根据新型产业用房的建筑物规模、用途、冷热负荷,以及室内外设计
参数、能源结构等条件,经过经济技术比较论证后确定;
3 空调通风系统应满足新型产业用房全时段的供冷、供热及通风等需求;
4 应根据空调区的温湿度要求、朝向、用途、使用时间等要求合理划分空调区域,并对系统
进行分区控制;
5 在保证空调区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宜采用局部空调、分层空调;
6 在新型产业用房内设置的洁净室和洁净区的空调方式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工艺平面和空
17
间布置及工艺设备等情况确定,并应按工艺要求,满足洁净区空气洁净度等级、各区域合理压差
的要求;
7 空调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设计应满足新型产业用房的使用功能要求及节能运行要求。
6.6.2 新型产业用房集中空调冷热源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空调冷热负荷需求,结合该片
区的气象条件、能源供应状况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具有多种能源供应的片区,宜采用多种方式的供热、供冷系统;
2 当项目有同时供冷和供热需求时,宜采用热回收式冷水机组;
3 当冷热供应匹配时,应充分利用新型产业用房的各种余热;
4 项目区域具有集中供热、供冷条件时,宜利用其作为冷、热源;
5 所在片区执行峰谷电价时,宜采用蓄冷供冷技术;
6 当生产工艺或空气调节有不同供冷温度需要时,供冷站可设计两种不同的供水、回水温度。
6.6.3 采用集中冷源时,在每栋建筑物冷源入口处,应设置冷量计量装置;采用集中空调系统
时,不同使用单位或区域宜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
6.6.4 通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余热、余湿及有害物质的特性合理设计通风系统,宜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优化
气流组织设计,保证正确的压力梯度;
2 产生的有腐蚀性气体的实验室应单独设置局部排风系统,应预留竖向土建管井条件;
3 对有突然放散有毒气体、有爆炸危险气体的场所,应根据工艺设计要求设置事故通风系统;
4 中试、检测等工艺环境的温度、洁净度、相对湿度、压差和新风量等指标应按其工艺要求
确定。
6.6.5 空调水泵、空调机组、冷却塔、风机、风冷热泵机组及空调室外机等噪声较大设备的安
装位置应远离人员活动区域,并应保证人员活动区域噪声设计参数满足声环境要求,空调通风系
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室内允许噪声控制要求,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设备并采取有效的消声、隔振及减
振措施;
2 空调机组、水泵、冷水机组等设备,应设置在专用的机房内,设备机房不应贴邻对噪声控
制严格的场所,并根据降噪减振要求采取有效的吸声、隔声、隔振及减振措施。
6.6.6 空调系统室外散热设备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应有明显的
气流短路,远离餐饮油烟、污浊气流影响的区域。
6.7 智能化设计
6.7.1 新型产业用房智能化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 的有关规
定。
6.7.2 智能化系统建设应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满足经济性要求的前提下,
宜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并为后期预留可扩展的条件。
6.7.3 智能化系统机房宜设在建筑物首层及以上各层,当有多层地下层时,也可设在地下一层。
6.7.4 智能化系统的机房应远离强磁场所。
6.7.5 智能化系统的机房应做好技术防范和物理防范。
6.7.6 安防监控中心宜与消防控制室合并设置,消防控制室应设置在建筑的一层靠近外墙的位
置,疏散门应直通室外或安全出口。
6.7.7 智能化网络系统布线宜采用光分配网络系统。
18
6.7.8 智能化系统设计宜设置智能化集成系统,集成各子系统的数据和信息,建立具有信息汇
聚、资源共享、协同运行、优化管理等综合应用功能的信息平台。
19
7 配套用房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新型产业用地(M0)的配套用房可包含商业、宿舍、食堂、管理用房、管理服务设施、
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配套交通设施、配套市政设施、科技服务设施、其他配套设施。
7.1.2 配套用房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应配套功能的国家、行业、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7.2 配套宿舍
7.2.1 配套宿舍宜结合产业人口日常生活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文体、家居、休闲功能配套。鼓
励在配套宿舍配置共享健身房、共享厨房、书吧、共享洗衣房等设施。
7.2.2 配套宿舍不应配套建设成套商品住宅、专家楼、商务公寓。
7.2.3 配套宿舍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宿舍、旅馆建筑项目规范》GB 55025、行业标准《宿舍
建筑设计规范》JGJ 36 以及《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宿舍建筑的有关规定。
7.3 配套商业
7.3.1 配套商业宜设置在新型产业用房或配套宿舍的首层或二层。
7.3.2 宜设置食堂,食堂面积不宜低于就业人口测算的下限值。
7.3.3 宜设置母婴室、科技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7.3.4 配套商业应设置为小型商业,不宜设置集中大型商业设施。
7.4 市政交通设施
7.4.1 配套交通市政设施可包含公交首末站、公共厕所、小型垃圾转运站、再生资源回收站、
生活垃圾投放点、暂存点、邮政所及其他配套交通市政设施。
7.4.2 研发用房、配套宿舍、配套商业等建筑功能,应按照现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
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含充电桩停车位)和自行车停车位(含电动自行车充电位)以及无障碍停车
位、货车停车位。
7.4.3 宗地内应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统,实现人车分流,宜与市政道路慢行系统衔接。宜设置空
中步行系统,便捷联系生产、研发、生活区;空中步道系统宜设置垂直转换设施,垂直转换设施
宜与地面、地下、空中步行系统衔接。
7.4.4 宗地内的步行城市公共通道宜设置遮荫避雨设施。
7.4.5 附设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应与周边地块共享共用。
7.4.6 宗地内应按《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有关规定设置通
信机房和宏基站。
7.4.7 宗地内应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和暂存点,应满足生产、研发及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
分类投放和收运要求。
20
7.5 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设施
7.5.1 配套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设施可包含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室、社区体
育活动场地及其他文化娱乐及体育运动设施。
7.5.2 宗地内宜建设篮球场、健身房、羽毛球场、乒乓球室等员工所需的体育配套设施,有条
件的可建设网球场、游泳池等设施。
7.5.3 研发用房可设置架空绿化休闲空间,应符合《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的有关规定。
7.6 管理服务设施
7.6.1 配套管理服务设施可包含社区管理用房、便民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
物业服务用房及其他配套用房。
7.6.1 新型产业用房的运营管理应完善工作机制,构建企业精准服务体系,提升管理服务的专
业性,加强专业化服务和智慧化建设。
7.6.2 应按物业管理有关规定设置物业管理用房。
7.6.3 宜配备社区管理用房、便民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等管理服务配套设施。
21
8 创新应用
8.0.1 新型产业用房宜制定BIM 实施方案,全专业、全过程使用BIM 技术,模型成果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 51301 深圳市地方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设计
交付标准》SJG 76、《建筑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交付标准》SJG 145 等有关标准规定。
8.0.2 应按照CIM 平台数据共享要求提供新型产业用房的BIM 数据。
8.0.3 新型产业用房应因地制宜进行绿色低碳设计,合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
备,实现节能节水节材,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0.4 新型产业用房宜根据深圳气候与自然资源,合理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宜充
分利用建筑物屋顶、外立面和其他适宜场地进行一体化设计。
8.0.5 新型产业用房宜采用蓄冷蓄热蓄电、建筑设备智能调节等技术实现建筑电力交互。
8.0.6 新型产业用房鼓励采用垂直绿化、架空绿化和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
8.0.7 新型产业用房可设置低空飞行小型、中型起降空间,宜同步设计人流和物流转运等物理
基础设施,预留导航、气象等服务保障设施和通信、电力等配套设施。
22
附录A 负面清单
A.0.1 新型产业用房的建筑形态应与产业类型、业态相匹配,不得采用住宅类建筑的套型平面、
建筑布局和外观形态。
A.0.2 新型产业用房的平面布局宜规整方正,宜为大开间,不得设置为类住宅平面形式,亦不
得设置为单元式、单间式办公平面形式。
A.0.3 营业厅、咖啡厅、厨房、餐厅、食堂等建筑功能的建筑面积不得占用《建设用地规划许
可证》(或规划设计要点)中的新型产业用房规定建筑面积指标。
A.0.4 新型产业用地内严禁建设成套商品住宅、专家楼、商务公寓、宾馆和招待所等非生产性
配套设施。
A.0.5 除机电设备用房、工具间等辅助房间外,新型产业用房的单套套内建筑面积不得小于
500m²。经专题论证后,确因生产工艺需要,并取得相关产业主管部门书面确认的,可按实际生
产需要设置。
A.0.6 建筑立面应具备公共建筑的外立面形式和建筑特点,不得设置不计面积的凸窗及任何形
式的凸阳台。
23
附录B 新型产业用房分类设计
B.1 数字与创意产业用房设计
B.1.1 数字与创意产业用房设计要求可适用于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算力中心
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类型。
B.1.2 总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总平面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合理规划人、车、物流线,人、货流线宜分开设置;
2 每个基本生产单元应满足交通、消防安全等要求,不同基本单元之间宜设共用的物流交通、
装卸货区、预留设备井道等共用的配套设施。
B.1.3 平面设计应规整合理,满足生产需要,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柱距不宜小于8.4m;
2 卫生间、茶水间、阳台(含露台)及各类型管线竖井等宜集中设置。
B.1.4 建筑层高应符合本通则第6.2 节的规定。
B.1.5 电梯设置除应满足产业使用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个标准层宜配置至少1 台载重不小于2t 的货梯;
2 电梯设置应客货分离,合理组织货物装卸、垂直运输的流线;
3 每个标准层宜配置不少于1 台客梯,平均每台客梯服务的建筑面积不宜超过5000m²,客
梯设计标准宜根据实际需求提高。
B.1.6 数字与创意产业用房设计宜符合表B.1.6 的规定。
表B.1.6 数字与创意产业用房设计指引表
专业名称内容
规划
绿化覆盖率宜大于等于20% 配套用房占比不大于30%
建筑高度不宜超过150m 道路宽度满足中型货车通行需求
机动车位配比
满足《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
与准则》的有关规定
货车要求满足中型货车要求
装卸货区设置需要公共设施配套需要
建筑产业用房
单套套内建筑面积不得小于500m2
建筑开间与进深柱网不宜小于8.4m
各层层高应符合本通则6.2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5日 16:34: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5910.html
图书

GB 19762-2025 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2-2025 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YS/T 1091-2023 铅膏

YS/T 1091-2023 铅膏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
图书

YS/T 1177-2023 铝灰渣

YS/T 1177-2023 铝灰渣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
图书

YS/T 1608-2023 硬质合金精磨圆棒

YS/T 1608-2023 硬质合金精磨圆棒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
图书

YS/T 1609-2023 铝硅合金粉末

YS/T 1609-2023 铝硅合金粉末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
图书

YS/T 1610-2023 硬质合金锤头齿

YS/T 1610-2023 硬质合金锤头齿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