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3-486-2025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标准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7阅读模式

DBJ/T 13-486-2025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标准
Applic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25-03-06 发布2025-06-01 实施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486-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 1 8 0 7 5 - 2 0 2 5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标准
Application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486-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 1 8 0 7 5 - 2 0 2 5
主编单位: 垒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 2 0 2 5 年6 月1 日
2025 年福州
3
前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
建设系统2020 年第二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办科〔2
020〕9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
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
4.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评价;5.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评价;
6.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评价;7.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评价;
8.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评价;附录。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垒智设计集
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
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
市北大路242 号,邮编:350001)和垒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地
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南路62 号,邮编:361001),以供
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垒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厦门鹭恒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垒智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
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交三航局第六工程(厦门)有限
公司
福建天宇建筑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华侨大学
4
健研检测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磊鑫(集团)有限公司
垒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八芳周瑞钦俞强肖健友
古杰黄祖才成守泽林生法
饶伟许菲鹭余俊雄戴兴华
常旭葛新辉王子昭陈平阳
张春悠石春进上官江南刘长锒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林民勇郑念屏张升锋朱德昌
陈云彬陈跃辉王志峰
5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3
3.1 一般规定.................................................................................3
3.2 评价方法.................................................................................3
4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评价........................................................7
4.1 一般规定.................................................................................7
4.2 模型评价.................................................................................7
5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评价........................................................9
5.1 一般规定.................................................................................9
5.2 模型评价.................................................................................9
6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评价......................................................11
6.1 一般规定............................................................................... 11
6.2 模型评价............................................................................... 11
7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评价......................................................13
7.1 一般规定...............................................................................13
7.2 模型评价...............................................................................13
8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评价......................................................15
8.1 一般规定...............................................................................15
8.2 模型评价...............................................................................15
附录A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前期评价表................................17
附录B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专项评价表................................19
附录C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专项评价表................................24
6
附录D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专项评价表................................28
附录E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专项评价表................................ 32
附录F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应用评价表................................ 36
附录G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综合效益评价表....................... 40
附录H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申报表....................... 41
本标准用词说明................................................................................43
引用标准名录....................................................................................44
附:条文说明..............................................................................45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 2
3 Basic requirements ......................................................................... 3
3.1 General requirements ................................................................. 3
3.2 Evaluation method ..................................................................... 3
4 Evalu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 Information
Model ....................................................................................................7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 7
4.2 Model evaluation ........................................................................7
5 Evalu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9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 9
5.2 Model evaluation ........................................................................9
6 Evalu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Model ..................................................................................................11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1
6.2 Model evaluation ......................................................................11
7 Evalu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Monitoring Information
Model ..................................................................................................13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3
7.2 Model evaluation ......................................................................13
8 Evaluation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Model ....................................................... 15
8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5
8.2 Model evaluation ......................................................................15
Appendix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Form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 17
Appendix B Special Evaluation Form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 Information Model .........................................19
Appendix C Special Evaluation Form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24
Appendix D Special Evaluation Form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Model ............................... 28
Appendix E Special Evaluation Form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Monitoring Information Model ..................................32
Appendix F Special Evaluation Form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Model ....... 36
Appendix G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Form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40
Appendix H Application Evaluation Form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 40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43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4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45
1
1 总则
1. 0. 1 为促进福建省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设工程全
生命期的推广、应用,提高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质量水平,统
一评价标准,实现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及运维的信息交换和
共享,制定本标准。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与市政岩土
工程建筑信息模型的评价,相关行业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的评
价可参照执行。
1. 0. 3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
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
2. 0. 1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满足BIM 应用要求,对建筑与市政岩土工程的物理和功能特
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
及运维等阶段或全过程。
2. 0. 2 应用评价application evaluation
对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进行评价,以确定其是否
能够满足要求,包括阶段评价和综合评价。
2. 0. 3 综合评价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综合评价指对建设工程全生命期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
运维阶段中各阶段评价与综合效益评价的加权得分的总和。
2. 0. 4 阶段评价stage evaluation
阶段评价指对项目不同实施阶段的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进
行独立评价,包括前期评价和专项评价。
2. 0. 5 前期评价preliminary evaluation
前期评价指对项目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评价工作开展前的
评价,包括实施方案、组织架构、人员资历、制度建设、硬件设
施、软件设施等,是各专项评价开展的基础。
2. 0. 6 专项评价special evaluation
专项评价指对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运维等阶段模型的
合规性、完整性、准确性、延续性、应用点及应用效果方面的评
价。
3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 1. 1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适用于岩土工程勘察、
设计、施工、监测、运维等阶段评价或综合评价。
3. 1. 2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1 公正性:评价不应偏向任何预设的结果;
2 客观性:评价结果应遵循客观事实;
3 准确性:评价应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
4 全面性:评价应考虑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
3. 1. 3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应对评价指标逐项评
价,最后根据评价指标得分进行等级划分。
3. 1. 4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模型的前期评价;
2 模型的合规性、完整性、准确性、延续性;
3 模型应用点及应用效果;
4 综合评价还应包括综合效益。
3.2 评价方法
3. 2. 1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主体应为独立的第三方
组织。
3. 2. 2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分为阶段评价和综合评
价。
3. 2. 3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交付后,应对相应阶段的模型应
4
用进行评价。
3. 2. 4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应按照总得分确定等级,
从低到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3 个等级,小于60 分“不评级”。具体分数等级区间应按照表
3.2.4 的规定。
表3.2.4 分值等级区间
等级
评价类型
★ ★★ ★★★
阶段评价得分[60,75) [75,90) [90,100]
综合评价得分[60,75) [75,90) [90,110]
3. 2. 5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的计算方法如下:
1 阶段评价包括前期评价和专项评价,其中专项评价有勘察、
设计、施工、监测、运维等专项。前期评价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
规定,专项评价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F 规定,相应满分值应符
合表3.2.5-1 的规定:
表3.2.5-1 阶段评价分值表
分项满分值(分)
前期评价20
专项评价80
2 综合评价包括各阶段评价和综合效益评价。综合评价分值
=Σ(各阶段评价得分×对应权重)+综合效益评价得分,综合效
益评价应符合本标准附录G 规定,相应权重及满分值应符合表3.
2.5-2 的规定:
表3.2.5-2 综合评价分值表
分项权重满分值(分)
勘察阶段20% 100
设计阶段30% 100
5
续表3.2.5-2
分项权重满分值(分)
施工阶段30% 100
监测阶段10% 100
运维阶段10% 100
综合效益100% 10
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评价最低分值不应低于60 分,否则不予评级。
3. 2. 6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评价的组织,宜符合以下规定:
1 评价宜由建设单位(代建单位)或其委托单位进行申报;
2 专家组评委成员数量,对阶段评价应为5 人及以上的奇数,
对综合评价应为7 人及以上的奇数。
3. 2. 7 最终得分为专家组成员有效评分的算术平均值。
3. 2. 8 评价资料应妥善保存,确保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个人隐私
和商业机密不被泄露;评价资料应保存完整,能够被追溯和核查。
3. 2. 9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的基本流程应包括评价
申报、评价材料提交、评价材料审核、组织专家评审、评价结果
公示等。评价程序应按照图3.2.9 的规定执行。
6
图3.2.9 评价流程图
3. 2. 10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申报应符合附录H 的
规定。
7
4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评价
4.1 一般规定
4. 1. 1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应满足工程项目勘察阶段的任务
和使用需求。
4. 1. 2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应能准确反映工程建设场地地表
及地下设施信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体参数、不良地质
作用、测试信息、岩土工程评价等信息。
4. 1. 3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应用评价应对模型的创建、使用、
数据(信息)、协同工作等进行评价。
4.2 模型评价
4. 2. 1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评价分为模型合规性、完整性、准
确性、延续性、应用点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4. 2. 2 岩土勘察信息模型合规性评价应包括模型数据与相关技
术标准的符合性情况、任务和使用需求符合情况,以及模型数据、
数据管理情况等。
4. 2. 3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完整性应包括岩土工程评价对象
信息、和勘察各阶段成果数据等。
4. 2. 4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准确性评价应包括模型构件的几
何信息、属性信息和模型冲突检测情况等。
4. 2. 5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延续性评价应包括行业内通用的
中间数据格式,模型数据的可传递性、共享性、安全性。
4. 2. 6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应用点评价包括协同工作、工程量
8
统计、智能应用等内容。
4. 2. 7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应用效果评价包括应用BIM 技术
取得的成效、形成的方法体系,以及研发出的新技术、新软件,
产生的科技成果和获奖情况。
9
5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评价
5.1 一般规定
5. 1. 1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评价内容和相关标准应根据项目
特点、合同要求、应用价值等综合确定。
5. 1. 2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应综合考虑勘察、设计、施工、监
测、运维工程等项目全生命期所涉及的各设计要素及应用。
5. 1. 3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评价应包含基坑支护模型、边坡支
护模型、地基处理模型、基础工程模型、地下水控制模型等模型
的设计内容进行评价。
5.2 模型评价
5. 2. 1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评价应贯穿建筑信息模型全生命
期,并从模型合规性、完整性、准确性、延续性、应用点及应用
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5. 2. 2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合规性评价应包括任务和使用需
求符合情况、工程实际符合情况、模型与相关技术标准的符合情
况,以及模型数据、数据管理情况等。
5. 2. 3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完整性评价应包括地表及地下设
施、周边环境、勘察、建筑、结构等基础信息模型,模型构件应
包括材料、支护型式及构造、施工及检测要求等。
5. 2. 4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准确性评价应包括:
1 模型几何尺寸及形态、特征点定位、施工要求和监测报警
10
值等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准确程度;
2 模型冲突情况。
5. 2. 5 岩土工程设计阶段模型延续性评价应包括行业内通用的
中间数据格式,模型数据的可传递性、共享和安全性。
5. 2. 6 岩土工程设计阶段模型应用点评价包括设计模式、分析与
优化、协同工作、工程量统计、智能应用等内容。
5. 2. 7 岩土工程设计阶段模型应用效果评价包括应用BIM 技术
取得的成效、形成的方法体系,以及研发出的新技术、新软件,
产生的科技成果和获奖情况。
11
6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评价
6.1 一般规定
6. 1. 1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符合合同约定及相关标准的要
求。
6. 1. 2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采用全比例尺和国家统一的度
量单位、坐标系和原点。
6.2 模型评价
6. 2. 1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根据需求文件和建模技术要求,
对模型的合规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延续性、应用点及应用效果
等内容进行评价。
6. 2. 2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的合规性评价应包含:标准符合情
况、工程实际符合情况、合同的应用要求、建模范围等内容。
6. 2. 3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完整性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合施工阶段的交付要求,评价建筑信息模型构件的完整
性;
2 施工阶段信息模型应在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或设计文件
的基础上细化和拆分,对关键技术参数与设计图纸的符合程度进
行评价;
3 施工阶段应在监测信息模型或监测成果数据的基础上实施
信息化施工,施工阶段发生设计变更时,信息模型应作相应修改,
变更依据和模型调整的内容应保存完整。
12
6. 2. 4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准确性评价应包括:
1 模型几何尺寸及形态、特征点定位等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
2 模型冲突情况。
6. 2. 5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延续性评价应包括业内通用的中
间数据格式,模型数据的可传递性、共享性、安全性,以及为运
维阶段提供的数据信息。
6. 2. 6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点评价应包括施工方案、进度
管理、成本管理、技术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管理、智
能应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
6. 2. 7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效果评价包括应用BIM 技术
对形成的方法体系,以及研发出的新技术、新软件,产生的科技
成果和获奖情况。
13
7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评价
7.1 一般规定
7. 1. 1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及后期运维
阶段,监测时间应满足监测数据稳定,并满足设计、合同要求。
7. 1. 2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应符合合同约定及相关标准的要
求。
7. 1. 3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应包括监测对象的变形、结构内力、
土压力、孔隙水压力、隆起和地下水位等参数随时间和工况的变
化特征。
7. 1. 4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应满足设计要求,包括位移监测、
结构内力监测、水土压力监测、地下水水位(水头)监测以及温
度监测、振动监测、周边变形监测等。
7.2 模型评价
7. 2. 1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评价应根据监测控制要求对模型
的合规性、完整性、准确性、延续性、应用点及应用效果等方面
进行评价。
7. 2. 2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应对基准点、工作基点、监测点位
布置、监测频率、变形预警值的合规性进行评价。
7. 2. 3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完整性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测原始数据应保留完整,满足工程验收要求;
2 根据约定的任务要求,对模型进行评价;
14
3 监测模型具备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变形及应力变化等预测分
析的功能。
7. 2. 4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准确性评价应包括监测点位布置
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监测数据应真实有效等。
7. 2. 5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按工程应用阶段分级提供模型数
据,同步在施工和运维阶段更新监测数据等属性信息,并采用信
息系统动态发布,实现各阶段监测数据的延续性。
7. 2. 6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应用点评价包括分析与优化、协同
工作、工程量统计、智能应用等内容。
7. 2. 7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应用效果评价包括应用BIM 技术
取得的成效、形成的方法体系,以及研发出的新技术、新软件,
产生的科技成果和获奖情况。
15
8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评价
8.1 一般规定
8. 1. 1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应从施工模型中导出或编辑形成
轻量化运维模型,且模型信息应与建筑物实体空间信息保持一致,
运维需求信息应完整、准确。
8. 1. 2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应满足巡检、维保、维修、应急需
求,应评价运维模型与运营维护系统的联动性、兼容性及适用性。
8. 1. 3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应基于BIM 模型,充分发挥BIM
模型空间定位和数据集成的优势,使用运维管理平台对设备和建
筑的适用状态做出准确判断,以提高建筑物性能,降低能耗和维
修费用。
8.2 模型评价
8. 2. 1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的评价应包含合规性、完整性、准
确性、延续性、应用点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8. 2. 2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的合规性应符合项目工程实际情
况。
8. 2. 3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完整性评价应结合运营维护阶段
的验收要求,评价建筑信息模型的构件类型、信息和数据的完整
性。
8. 2. 4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准确性评价应对照交付物的不同
表现形式,评价其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16
8. 2. 5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延续性评价应依据运营维护阶段
的目标和应用要求,结合城市大数据,评价其可延续性。
8. 2. 6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应用点评价包括系统管理、基于
BIM 模型开展的运维管理方案、运维平台的对接性、智能应用等
方面的评价。
8. 2. 7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应用效果评价包括应用BIM 运维
技术取得的成效,项目标准化管理、形成的方法体系,以及研发
出的新技术、新软件,产生的科技成果和获奖情况。
17
附录A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前期评价表
A. 0. 1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前期评价应按表A.0.1 进行评价。
表A.0.1 前期评价表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1
实施方案
(3 分)
编制项目BIM 实施方案、标准体系、指导手册、工
作流程等(2 分);以上文件至少得到项目负责人的
审批并实施(0.5 分);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实际
情况进行修改,形成动态变更(0.5 分)。
2
组织架构
(3 分)
项目有专业的BIM 团队,建立了以项目负责人为第
一责任人的BIM 组织架构(1 分);且在项目BIM
组织中有相关参建方管理人员的职责(1 分);组织
体系全面、层次清晰、人员稳定,利于BIM 目标的
实现(1 分)。
3
人员资历
(4 分)
项目BIM 团队成员持有中国图学学会BIM 相关证
书,每本BIM 证书计2 分,持有BIM 证书的成员
同时具有一级注册证书(限岩土、结构、建造师、
测绘专业)每本再计2 分,满分4 分。
4
制度建设
(2 分)
制定与BIM 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至少包括BIM 工
作制度、BIM 例会制度、BIM 奖惩制度。制度齐全
(1 分)、落实到位(0.5 分)、实施效果良好(0.5
分)。
18
续表A.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5
硬件设施
(3 分)
1)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配备网络、BIM 专用电脑、
工作站等,且满足项目BIM 运行需求(1 分)。
2)根据项目需求配备相应设备,例如:无人机,三
维扫描仪,放样机器人,VR/AR/MR 设备等每个设
备得1 分,满分2 分。
6
软件设施
(5 分)
1)按照实施策划或实施方案要求,配置相应软件(0.5
分)。
2)平台能够保障BIM 项目有序开展(0.5 分)。
3)模型软件能满足岩土工程BIM 应用需要,并具
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1 分),具备数据共享、查验
模型和支持各相关方协同工作(1 分),同时符合《岩
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程》DBJ/T13-329 关于岩土
工程信息模型软件的规定(2 分)。
19
附录B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专项评价表
B. 0. 1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专项评价应按表B.0.1 进行评价。
表B.0.1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评价表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1
合规性
(10 分)
勘察模型创建所需的数据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
现行有关标准规定(2 分)。
勘察纲要应满足《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7-2021
要求,并具有现场可实施性(2 分)。
勘察模型满足工程项目勘察阶段的任务和使用需求(2
分)。
勘察模型应符合项目工程实际(2 分)。
勘察模型采用统一数据库管理,数据库扩充不应改变
数据实质性内容(2 分)。
2
完整性
(15 分)
勘察模型满足地表及地下设施信息、工程地质、水文
地质、岩土体参数指标、不良地质、测试信息、岩土
工程评价等信息(2 分)。
勘察模型创建的内容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
技术规程》DBJ/T 13-330 和《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
规程》DBJ/T 13-329 关于勘察信息创建的规定(3 分)。
20
续表B.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2
完整性
(15 分)
勘察信息模型满足(按最高级别计分):
1 级:满足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的勘察深度要求
(0.5 分);
2 级:满足初步设计的初步勘察深度要求(1 分);
3 级: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详细勘察深度要求(1.5 分);
4 级:满足施工阶段对施工勘察和信息化施工的深度要
求(2 分)。
勘察模型元素连续完整,未出现地质线条断点、地质
边界面拼接缝隙、地质实体表面缺损现象(2 分)。
勘察模型满足二维或三维的空间约束数据、颜色、深
度、坐标、图式、图例等(2 分)。
勘察模型在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柱状图等图中
表达工程对象的材质和外观(2 分)。
勘察模型数据应完整,包括平面坐标、高程等三维空
间位置数据(2 分)。
3
准确性
(15 分)
勘察模型依据几何形体采用公制单位按照1:1 比例建
模,对无法采用几何形体表达的信息采用属性信息表
达完整(2 分)。
勘察模型地层单元命名和颜色设置应符合《岩土工程
勘察信息模型技术规程》DBJ/T 13-330 关于地层单元
命名和颜色设置的规定(2 分)。
勘察模型数据存储和交换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信息
模型技术规程》DBJ/T 13-330 关于数据存储和交换的
规定(3 分)。
21
续表B.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3
准确性
(15 分)
勘察模型交付深度等级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
技术规程》DBJ/T 13-330 关于交付深度等级的规定(3
分)。
勘察模型精度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30 关于精度的规定,基础数据与分析
数据对应一致(3 分)。
勘察模型的冲突检测结果满足要求(1 分)。
不同模型之间构件满足关联关系(1 分)。
4
延续性
(10 分)
勘察模型采用IFC、IDM、IFD 数据格式和交换标准(1
分)。
勘察数据源采用数字化自动采集、传输和储存
(2 分)。
勘察模型中的元素和数据可作为下一阶段模型应用的
基础(2 分)。
勘察模型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技
术规程》DBJ/T 13-330 关于信息分类和编码的规定(3
分)。
勘察模型的管理和维护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
技术规程》DBJ/T13-330 关于模型管理的规(2 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30 分)
协同工作:利用基于BIM 的协同工作平台等手段,制
定“提资、校对、审定”各阶段协同办法(3 分)。
22
续表B.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30 分)
分析与优化:基于模型开展包括但不限于场地分析、可
视化漫游、构件优化、智慧建造、城市三维地形分析和
规划、绿色零碳/低碳/双碳评估、线路优化、弃土场选
址、项目经济性分析、各专业构件冲突检查优化。根据
分析结果,结合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优化设计。每项
分析1 分,满分4 分。
工程量统计:通过BIM 模型对岩土勘察阶段进行工程
量统计,用于概预算分析,并提供详尽完整的工程量清
单(3 分)。
智能应用:虚拟/增强/混合现实(VR/AR/MR)、3D/激
光扫描、倾斜摄影、AI 设计等,每一项得1 分,满分3
分。
成效提升:在成本节约、效率提高、技术进步、质量提
高、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每一项得1 分,满
分4 分。
方法体系:实施的BIM 应用点采用国内外成熟的方法
体系并进行优化改进,或经过深入的项目实践验证,形
成了一套方法体系,并具有可复制性、推广性(3 分)。
23
续表B.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30 分)
科研成果及获奖:
1)在过程中公开发表关于BIM 的论文(省级或地方期
刊0.5 分,核心期刊2 分)、专利(实用新型专利0.5
分,发明专利2 分)、软件著作权(0.5 分)等科技成
果,满分4 分。
2)使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软件完成模型建立或应
用工作的(3 分)。
3)工程建设领域BIM 大赛的获奖情况,国家级、国家
行业协会级(3 分),省级及省行业协会(2 分),市
级及市行业协会(1 分),满分3 分。
24
附录C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专项评价表
C. 0. 1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专项评价应按表C.0.1 进行评价。
表C.0.1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评价表
序号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评分
1
合规性
(8 分)
设计模型创建所需的数据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
现行有关标准规定(2 分)。
交付物范围满足签订合同的应用要求(2 分)。
周边环境安全性分析和评价应满足岩土设计相关规
范要求(2 分)。
设计模型及构件的安全性满足岩土设计相关规范要
求(2 分)。
2
完整性
(14 分)
设计模型创建的内容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29 关于岩土工程设计信息的规定(3 分)。
设计模型交付物满足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29 关于交付物和交付协同的规定(3 分)。
设计模型应包括地表及地下设施、周边环境、勘察、
建筑、结构等基础信息模型(2 分)。
设计模型构件应包括材料、支护型式及构造、施工要
求、监测报警值和检测要求等信息(2 分)。
25
续表C.0.1
序号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评分
2
完整性
(14 分)
设计模型应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设计说明、
节点大样图、工程量清单(2 分)。
平面图、剖面图细部过渡做法,复杂节点做法等模型深
度满足岩土设计相关规范要求(2 分)。
3
准确性
(12 分)
设计模型精细度等级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29 关于精细度的规定(3 分)。
设计模型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29 关于模型信息分类和编码的规定(3
分)。
设计模型依据几何形体采用公制单位按照1:1 比例建
模,对无法采用几何形体表达的信息采用属性信息表
达完整(2 分)。
设计模型构件的尺寸、空间定位信息准确性应满足要
求(2 分)。
设计模型的冲突检测结果是否满足要求(2 分)。
4
延续性
(9 分)
设计模型采用IFC、IDM、IFD 数据格式和交换标准
(1 分)。
设计模型中的元素和数据可作为下一阶段模型应用
的基础(2 分)。
设计模型仅为设计使用;
设计模型用于指导施工或概预算等工程过程;
设计模型用于甲方、业主、施工方等对建筑的管理。
满足一项得1 分,满分3 分(3 分)。
26
续表C.0.1
序号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评分
4
延续性
(9 分)
设计模型数据存储和交换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
技术规程》DBJ/T 13-32 关于数据存储和交换的规定
(3 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37 分)
正向设计:通过BIM 开展各阶段正向设计工作,制
定正向设计流程(1 分)、标准(1 分)、样板(1
分)、族库(1 分),通过模型生成图纸(1 分)。
每一项得1 分,满分5 分(5 分)。
分析与优化:基于模型开展包括但不限于场地分析、
可视化漫游、构件优化、智慧建造、城市三维地形分
析和规划、绿色零碳/低碳/双碳评估、线路优化、项
目经济性分析、各专业构件冲突检查优化。根据分析
结果,结合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优化设计。每项分
析1 分,满分5 分(5 分)。
协同工作:利用基于BIM 的协同工作平台等手段,
制定“提资、设计、审定”各阶段协同办法(3 分)。
工程量统计:通过BIM 模型对岩土设计阶段进行工
程量统计,用于概预算分析,并提供详尽完整的工程
量清单(3 分)。
智能应用:虚拟/增强/混合现实(VR/AR/MR)、3D/
激光扫描、倾斜摄影、AI 设计等,每一项得1 分,满
分3 分(3 分)。
27
续表C.0.1
序号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评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37 分)
成效提升:在成本节约、效率提高、技术进步、质量
提高、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每一项得1
分,满分4 分(4 分)。
方法体系:实施的BIM 应用点采用国内外成熟的方
法体系并进行优化改进,或经过深入的项目实践验
证,形成了一套方法体系,并具有可复制性、推广性
(4 分)。
科研成果及获奖:
1)在过程中公开发表关于BIM 的论文(省级或地方
期刊0.5 分,核心期刊2 分)、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0.5 分,发明专利2 分)、软件著作权(0.5 分)等科
技成果,满分4 分(4 分)。
2)使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软件完成模型建立或
应用工作的得3 分(3 分)。
3)工程建设领域BIM 大赛的获奖情况,获国家级、
国家行业协会级得3 分,获省级及省行业协会得2
分,获市级及市行业协会得1 分,满分3 分(3 分)。
28
附录D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专项评价表
D. 0. 1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专项评价应按表D.0.1 进行评价。
表D.0.1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评价表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1
合规性
(10 分)
施工模型创建所需的数据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
现行有关标准规定(2 分)。
施工方案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及
法律法规的规定(2 分)。
模型应符合项目工程实际(2 分)。
交付物范围满足签订合同的应用要求(2 分)。
施工模型范围满足施工影响区域的控制要求(2 分)。
2
完整性
(8 分)
施工模型内容、关键技术参数应满足施工图纸、技术
要求(3 分)。
施工模型交付物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程》
DBJ/T 13-329 关于交付物和交付协同的规定(3 分)。
变更依据和模型调整的内容保存完整(2 分)。
3
准确性
(12 分)
施工模型精细度等级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29 关于精细度的规定(3 分)。
29
续表D.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3
准确性
(12 分)
施工模型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29 关于模型信息分类和编码的规定
(3 分)。
施工模型依据几何形体采用公制单位按照1:1 比例建
模,对无法采用几何形体表达的信息采用属性信息表
达完整(2 分)。
施工模型的几何信息、属性信息是否与竣工资料一致
(2 分)。
施工模型的冲突检测结果满足要求(2 分)。
4
延续性
(8 分)
施工模型采用IFC、IDM、IFD 数据格式和交换标准
(1 分)。
施工模型数据存储和交换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
技术规程》DBJ/T 13-329 数据存储和交换的规定
(3 分)。
施工模型应用阶段内数据传递方式合理,数据传递流
畅,无数据丢失,过程简洁高效(2 分)。
竣工模型满足本标准中运维阶段验收评价标准要求
的(2 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42 分)
施工方案:工程概况、人员组成、组织计划、施工工
艺、技术措施、应急预案、材料供应等应满足施工要
求(3 分)。
进度管理:实际进度信息、进度对比分析、进度预警
应真实完整(3 分)。
成本管理:成本分析报告中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计划
活动费用、三算对比应真实完整(3 分)。
30
续表D.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42 分)
技术质量管理:技术质量控制资料、功能检验资料、
观感质量检查记录、技术质量验收记录及质量问题分
析报告应真实完整(3 分)。
安全管理:安全措施、危险源清单、事故调查处理报
告应真实完整(3 分)。
文明施工管理:施工场地布置、临边安全措施场容场
貌、警示牌等,移动端安全监控、视频监控与BIM 模
型对接(3 分)。
智能应用:虚拟/增强/混合现实(VR/AR/MR)、3D/激
光扫描、倾斜摄影、AI 设计、智能建造等创新类应用,
每一项得1 分,满分3 分(3 分)。
有全面且可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方案(1 分)。
成效提升:使用BIM 技术使项目问题得到解决,达到
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技术进步、质量提高、安全保障、
人员能力提升等方面成效的。每一项得1 分,满分4
分(4 分)。
成本节约:从图纸会审提出设计失误减少对工程变更
单所避免的损失(1 分);深化设计减少碰撞和返工
所避免的损失(1 分);精确算量、下料便于合理分
配资源,有效控制造价和投资(1 分);避免项目延
期有效节约成本(1 分)等方面展开项目BIM 成果的
评价。每一项得1 分,满分4 分(4 分)。
31
续表D.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42 分)
方法体系:实施的BIM 应用点采用国内外成熟的方法
体系并进行优化改进,或经过深入的项目实践验证,
形成了一套方法体系,并具有可复制性、推广性(2
分)。
科研成果及获奖:
1)在过程中公开发表关于BIM 的论文(省级或地方
期刊0.5 分,核心期刊2 分)、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0.5 分,发明专利2 分)、软件著作权(0.5 分)等科
技成果,满分4 分(4 分)。
2)使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软件完成模型建立或
应用工作的(3 分)。
3)工程建设领域BIM 大赛的获奖情况(涉及岩土信
息模型),国家级、国家行业协会级(3 分),省级
及省行业协会(2 分),市级及市行业协会(1 分),
满分3 分(3 分)。
32
附录E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专项评价表
E. 0. 1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专项评价应按表E.0.1 进行评价。
表E.0.1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评价表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1
合规性
(10 分)
监测模型创建所需的数据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
现行有关标准规定(2 分)。
交付物范围满足签订合同的应用要求(2 分)。
监测模型边界范围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29 关于模型边界范围的规定(3 分)。
监测点信息(如埋设时间、空间坐标等)、工程控制
信息(包括监测频率、变形预警值等)满足设计图纸
及规范要求(3 分)。
2
完整性
(15 分)
监测模型包含监测项目的所有数据(2 分)。
监测模型交付物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程》
DBJ/T 13-329 关于交付物和交付协同的规定(3 分)。
监测模型应随施工过程不断完善监测数据(2 分)。
监测模型应实时反映监测点变形、沉降、结构内力、
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和地下水位等变化趋势,并应设
置临界状态和超限状态预、报警提示功能(2 分)。
监测模型具备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变形及应力变化等预
测分析的功能(2 分)。
33
续表E.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2
完整性
(15 分)
勘察、设计和施工等相关专业建筑信息模型添加或修
改信息时,监测建筑信息模型应联动修改,并保存修
改记录信息(2 分)。
各阶段的监测报告满足要求(2 分)。
3
准确性
(15 分)
模型精细度等级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程》
DBJ/T 13-329 的规定(3 分)。
监测模型的信息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
型技术规程》DBJ/T 13-329 关于信息分类和编码的规
定(3 分)。
监测模型应能反应监测对象的几何形态及随时间或施
工过程的变化特性,评价信息模型与监测数据间的联
动关系满足要求(3 分)。
监测模型依据几何形体采用公制单位按照1:1 比例建
模,对无法采用几何形体表达的信息采用属性信息表
达完整(2 分)。
监测点的颜色属性应根据其不同安全状态动态展示
(2 分)。
监测模型的冲突检测结果满足要求(2 分)。
4
延续性
(10 分)
监测模型采用IFC、IDM、IFD 数据格式和交换标准
(2 分)。
34
续表E.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4
延续性
(10 分)
监测模型数据存储和交换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
术规程》DBJ/T 13-329 数据存储和交换的规定(3 分)。
监测信息模型满足施工、运维全过程监测数据实时自
动采集(归集)和三维可视化等要求(3 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30 分)
分析与优化:基于模型开展包括但不限于场地分析、
可视化漫游、构件优化、智慧建造、城市三维地形分
析和规划、绿色零碳/低碳/双碳评估、线路优化、弃
土场选址、项目经济性分析、各专业构件冲突检查优
化。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全生命周期成本,进行优化
设计。每项分析1 分,满分4 分(4 分)。
协同工作:利用基于BIM 的协同工作平台等手段,制
定“提资、设计、审定”各阶段协同办法(3 分)。
工程量统计:通过BIM 模型对岩土监测阶段进行工程
量统计,用于概预算分析,并提供详尽完整的工程量
清单(3 分)。
智能应用:虚拟/增强/混合现实(VR/AR/MR)、3D/激
光扫描、倾斜摄影、AI 设计、智能建造等创新类应用,
每一项得1 分,满分(3 分)。
成效提升:在成本节约、效率提高、技术进步、质量
提高、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每一项得1 分,
满分4 分(4 分)。
方法体系:实施的BIM 应用点采用国内外成熟的方法
体系并进行优化改进,或经过深入的项目实践验证,
形成了一套方法体系,并具有可复制性、推广性(3 分)。
35
续表E.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30 分)
科研成果及获奖:
1)在过程中形成关于BIM 的论文(省级或地方期刊
0.5 分,核心期刊2 分)、专利(实用新型专利0.5 分,
发明专利2 分)、软件著作权(0.5 分)等科技成果,
满分4 分(4 分)。
2)使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软件完成模型建立或应
用工作的(3 分)。
3)工程建设领域BIM 大赛的获奖情况,国家级、国
家行业协会级(3 分),省级及省行业协会(2 分),
市级及市行业协会(1 分),满分3 分(3 分)。
36
附录F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应用评价表
F. 0. 1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专项评价应按表F.0.1 进行评价。
表F.0.1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评价表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1
合规性
(10 分)
运维模型创建所需的数据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
现行有关标准规定(2 分)。
运维方案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及
法律法规的规定(2 分)。
运维模型应符合项目工程实际(2 分)。
交付物范围满足签订合同的应用要求(2 分)。
运维模型采用统一数据库管理,数据库扩充不应改变
数据实质性内容(2 分)。
2
完整性
(15 分)
运维模型具有岩土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阶段基
本模型元素、数据编码、数据(信息),满足运维需
求(2 分)。
运维模型交付物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技术
规程》DBJ/T 13-330、《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程》
DBJ/T 13-329 关于交付物的规定(3 分)。
运维模型具有构件编码和数据储存格式、使用环境、
构件属性、管理单位、权属单位等运营管理信息(2 分)。
37
续表F.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2
完整性
(15 分)
运维模型具有主要构件的维护周期、维护方法、维护
单位、保修期、使用寿命等维护保养信息(2 分)。
运维模型具有主要构件的使用手册、说明手册、维护
资料等文档存放信息(2 分)。
运维模型应包括各参与方的数据和信息、竣工验收信
息和其他相关资料(2 分)。
运维模型应满足巡检、维保、维修、应急需求(2 分)。
3
准确性
(10 分)
运维模型精细度等级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29 关于精细度的规定(3 分)。
运维模型分类和编码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
程》DBJ/T 13-329 模型信息分类和编码的规定(3 分)。
运维模型的几何信息与属性信息是否与档案及岩土
工程实体一致(2 分)。
运维模型及时根据运营维护记录对模型数据和信息
进行更新一致(2 分)。
4
延续性
(11 分)
运维模型在运营维护平台上具备信息添加、调整、数
据分析、模型更新等功能(2 分)。
运维模型采用IFC、IDM、IFD 数据格式和交换标准
(2 分)。
运维模型数据存储和交换应符合《岩土工程信息模型
技术规程》DBJ/T 13-329 数据存储和交换的规定(3
分)。
38
续表F.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4
延续性
(11 分)
运维模型与运营维护系统的联动性、兼容性及适用性
(2 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34 分)
系统管理:实现人员管理、组织架构、权限分配和管理
流程标准化(3 分)。
运维管理:基于BIM 模型、系统或平台,开展包括
但不限于:空间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日常维
保管理、结构健康监测、智能质量监测等应用点(2
分)。每个应用点能支持数据和三维模型联动、实现
可视化表达(1 分);能够对业务相关数据信息进行
检索、查询、统计和分析,并支持数据的历史回溯(1
分);能够发现问题和原因,制订相应管理方案(1
分),满分5 分。
平台衔接:BIM 运维平台应具有与智慧园区、智慧城
市等上一级平台对接的功能(1 分),实现与智慧园
区、智慧城市等上一级平台对接并实施具体应用(3
分),满分3 分。
智能应用:虚拟/增强/混合现实(VR/AR/MR)、3D/激
光扫描、倾斜摄影、AI 设计、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
类应用,每一项得1 分,满分3 分。
成效提升:在成本节约、效率提高、技术进步、质量
提高、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每一项得1 分,
满分4 分。
39
续表F.0.1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5
应用点及
应用效果
(34 分)
项目实施标准化管理: 可从数据标准化,BIM 构件库
标准化,成果交付标准化方面展开,形成标准化管理
文件且按文件执行(3 分)。
方法体系:实施的BIM 应用点采用国内外成熟的方
法体系并进行优化改进,或经过深入的项目实践验
证,形成了一套方法体系,并具有可复制性、推广性
(3 分)。
科研成果及获奖:
1)在过程中公开发表关于BIM 的论文(省级或地方
期刊0.5 分,核心期刊2 分)、专利(实用新型专利
0.5 分,发明专利2 分)、软件著作权(0.5 分)等科
技成果,满分4 分。
2)使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软件完成模型建立或
应用工作的(3 分)。
3)工程建设领域BIM 大赛的获奖情况,国家级、国
家行业协会级(3 分),省级及省行业协会(2 分),
市级及市行业协会(1 分),满分3 分。
40
附录G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综合效益评价表
G. 0. 1 综合效益评价应按表G.0.1 进行评价。
表G.0.1 综合效益评价表
序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分
1
人才效益
(3 分)
制定项目BIM 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全体项
目成员组每年不少于1 次(1 分);对培训人员进行考
核,考核通过率大于80%(1 分);形成可借鉴可推广
的培训体系(1 分);每一项1 分,满分3 分。
2
经济效益
(4 分)
1)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测算报告(在成本节约、
工时减少、技术进步、质量提升、人员素质提高、智
能化水平提高、科研及成果转化等维度,采用增量财
务效益费用比法等方法进行测算),在实践中取得良
好效果(2 分)。
2)获得业主、监理的实施效果评价,并出具经济效益
证明(2 分)。
3
社会效益
(3 分)
项目BIM 应用,在地方或者行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例如媒体报道(1 分)、举办观摩(1 分)、建设单位
表彰等(1 分),每一项1 分,满分3 分。
41
附录H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申报表
H. 0. 1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申报应按表H.0.1 申报。
表H.0.1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申报表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项目负责人手机邮箱
项目联系人手机邮箱
评价类型
□综合评价
□阶段评价(□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运维)
项目规模
开工日期竣工日期
项目投资
总投资: 万元
投入BIM 技术应用专项经费: 万元
项目地址
评价报告主要内容
主要参与人员
姓名专业职务/职称承担的主要工作
42
续表H.0.1
(简要概括,主要包括岩土工程BIM 实施基本情况、实施的具体方式和过程、
BIM 应用取得的成效、BIM 实施经验教训与总结等内容。)
项目申报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月日
项目建设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年月日
43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44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 51212
2 《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GB/T 51235
3 《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 51269
4 《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GB/T 51301
5 《建筑信息模型存储标准》GB/T 51447
6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技术规程》DBJ/T 13-229
7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技术规程》DBJ/T 13-330
45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标准
DBJ /T13-486-2025
条文说明
46
编制说明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标准》DBJ/T 13-486-2025,
经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5 年3 月6 日以闽建科〔2025〕7
号文批准发布,并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备案号为J 18075-
2025。
本标准制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
我国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
了国外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制订而成。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
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
应用评价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
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
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
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47
目次
1 总则........................................................................................48
2 术语........................................................................................49
3 基本规定................................................................................50
3.1 一般规定...............................................................................50
3.2 评价方法...............................................................................50
4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评价......................................................53
4.1 一般规定...............................................................................53
4.2 评价方法...............................................................................53
5 岩土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评价......................................................55
5.1 一般规定...............................................................................55
5.2 评价方法...............................................................................55
6 岩土工程施工信息模型评价......................................................56
6.1 一般规定...............................................................................56
6.2 评价方法...............................................................................56
7 岩土工程监测信息模型评价......................................................58
7.1 一般规定...............................................................................58
7.2 评价方法...............................................................................58
8 岩土工程运维信息模型评价......................................................59
8.1 一般规定...............................................................................59
8.2 评价方法...............................................................................59
48
1 总则
1.0.1 在工程项目全生命期不同阶段各参与方在完成不同工作任
务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计算机软件,如果不同的计算机软件之间的
数据(信息)不能有效进行交换和共享,将会形成大量的信息孤
岛;而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构建三维可视化信
息模型,强调数据格式、数据交换标准的统一,实现不同软件之
间的数据交换、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基于数据库系统为工程建
设各参与方提供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
M 相关技术应用评价,一方面是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
进我省岩土工程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是提升我省岩土
工程建筑信息模型的技术质量和生产经济效率。为评价岩土工程
建筑信息模型BIM 的应用情况,发挥技术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本标准对基于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 的工程建筑信息模型
应用评价给出了统一的评价要求。
1.0.2 BIM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铁路工
程、公路工程等所有的建设工程领域。对于本规范,主要适用于
福建省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与市政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的
评价,对某一具体工程项目而言,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在
其全生命期内的各阶段应用,也可以根据工程项目需要在某一阶
段采用不同的BIM应用方式。
1.0.3 福建省工程建设项目岩土工程BIM 应用评价,除了要求应
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及福建省其他相关的BIM 应
用技术标准,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专业工程技术标准有
关规定。
49
2 术语
2.0.1 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指的是基于岩土工程专业工作特点,运
用数字化的建模方法将岩土工程数据进行整合和集成,形成三维
空间的信息传递和存储载体,并满足岩土工程专业在建设工程全
生命期各阶段进行数据传递和应用需要的信息模型。
2.0.2 本标准侧重于各个环节(勘察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
监测阶段、运维阶段)之间的BIM 数据流转和数据复用等指标,
强调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模型数据生成、数据流转、数据
分析、数据管理等应用的评价。
应用评价包括前期评价、勘察阶段评价、设计阶段评价、
施工阶段评价、监测阶段评价、运维阶段评价、综合效益评价。
50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4 在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评价内容方面:
1 模型前期评价是指对项目工作开展前期BIM 实施方案、人
员和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软硬件环境进行评价。
2 模型的合规性主要是指模型创建所需的数据应符合国家、
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规定,以及应符合项目工程实际。模
型的完整性主要是指模型构件的构造、材料、施工要求等,属性
信息应完整,无缺项、漏项。模型的准确性主要是指模型几何尺
寸及形态、特征点定位等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模型冲突情况等。
模型的延续性主要是指各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应在前一阶段的基
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可作为下一阶段使用的依据,数据格
式和交换标准、模型分类编码应满足不同阶段的传递和使用需求。
3 模型应用点及应用效果是指正向设计、分析与优化、协同
工作、工程量统计、智能应用,以及BIM 技术应用中形成的具有
可复制和推广的方法体系、相应的科技成果和获奖等。
4 综合评价指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
运营阶段中各阶段评价与综合效益的加权得分的总和。
3.2 评价方法
3.2.1 1 第三方组织需严格按照本条文所规定的流程、方法和标
准开展评价工作,秉持客观、公正、专业的原则,对各项指标进
行全面准确的评估,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公信力。
51
2 评价组织的行为应当符合当地相关政策要求。
3.2.4 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分级说明如下:
1 “一星级”指项目BIM 应用较为深入、有一定的创新应用
或应用效果有一定的效益体现,此类项目的应用模式应具有一定
的推广价值。
2 “二星级”指项目BIM 应用很深入,并具有较多的创新应
用,同时应用效果应具有显著的效益体现,此类项目的应用模式
应具有相当的推广价值。
3 “三星级”指项目BIM 应用非常深入,并且具有明显的创
新应用,同时应用效果具有明显的效益体现,此类项目的应用模
式应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可作为BIM 应用的标杆。
当评分小于60 分时,则不满足星级要求。
星级等级有分项目某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一星、二星、三
星等级,或项目综合的一星、二星、三星等级。
3.2.6 阶段评价的评价组应由对应专业5 名及以上奇数专家组成,
综合评价的评价专家应至少涵盖勘察、设计、施工、监测及BIM
专业组成7 名及以上奇数专家组。除建筑信息模型评价专家外,
其余专家至少应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专家组成员人数为5 人时,
BIM 专业专家人数不少于2 人;专家组成员人数不少于7 人时,
BIM 专业专家人数不少于3 人。
委托单位指的是由建设单位(代建单位)通过合法途径签署
委托的单位。
3.2.7 当有7 名及以上评委时,最终得分可为专家组成员的评分,
即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算术平均值(按四舍五入取
值)。分值高于满分值的为无效分值。
3.2.8 评价档案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保密要求进行保护,确保
评价过程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不被泄露。评价档案资料
应妥善保存,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数据丢失、损坏和被篡改。
评价档案资料清单,主要包括:申请表、项目模型、汇报
52
文本、专家意见、评价结果等;档案资料需加盖参与单位盖章、
份数2 份;应提交与档案资料对应的电子版资料。
53
4 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评价
4.1 一般规定
4.1.1 本条的信息模型需满足勘察阶段的任务和使用,对整个项
目而言,岩土工程勘察信息模型应满足工程项目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5日 16:43: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5918.html
图书

GB 19762-2025 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2-2025 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YS/T 1091-2023 铅膏

YS/T 1091-2023 铅膏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
图书

YS/T 1177-2023 铝灰渣

YS/T 1177-2023 铝灰渣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
图书

YS/T 1608-2023 硬质合金精磨圆棒

YS/T 1608-2023 硬质合金精磨圆棒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
图书

YS/T 1609-2023 铝硅合金粉末

YS/T 1609-2023 铝硅合金粉末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
图书

YS/T 1610-2023 硬质合金锤头齿

YS/T 1610-2023 硬质合金锤头齿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