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3-484-2025 福建省医学隔离观察设施技术标准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7阅读模式
DBJ/T 13-484-2025 福建省医学隔离观察设施技术标准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
福建省医学隔离观察设施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medical isolation and observation
facilities in Fujian
2025-03-06 发布2025-06-01 实施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484-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 1 8 0 7 9 - 2 0 2 5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福建省医学隔离观察设施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medical isolation and observation facilities in
Fujian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484-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 1 8 0 7 9 - 2 0 2 5
主编单位: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磊鑫( 集团) 有限公司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批准部门: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 2 0 2 5 年6 月1 日
2025 年福州
3
前言
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全省住房和城乡建
设行业2022 年第四批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的通知》(闽建科函
〔2022〕86 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
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
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
4.选址与总平面设计;5.建筑设计;6.结构设计;7.给水排
水设计;8.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9.电气设计;10.智能化设
计;11.医疗工艺及平疫结合;12.消防设计;13.施工;14.质
量检验和工程验收;附录。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
意见和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
址:福州市北大路242 号,邮编:350001)和福建省建筑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华润万象城四期TA#
楼8-19 层,邮编:35000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磊鑫(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 福建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南建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福州古厝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新榕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4
福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福州聚春园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福建天正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事务
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任希洪秀君张晓阳陈晨
周权林能影陈耀辉曹华明
游易楚郑嘉贤王辉林捷
林紫珊连梅珠潘一帆周代乐
林志俞晓洸邹慧云陈磊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施锦华陈晓凤张挺曾碧阳
胡贤忠洪剑飞丘华生
5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选址与总平面设计........................................................................ 5
4. 1 选址.................................................................................... 5
4. 2 总平面.................................................................................... 5
5 建筑设计........................................................................................ 8
5. 1 一般规定................................................................................ 8
5. 2 医学隔离观察区....................................................................9
5. 3 工作准备区.......................................................................... 11
5. 4 卫生通过区.......................................................................... 12
5. 5 后勤保障区.......................................................................... 12
6 结构设计...................................................................................... 14
7 给水排水设计.............................................................................. 16
7. 1 一般规定.............................................................................. 16
7. 2 给水及热水.......................................................................... 16
7. 3 排水.................................................................................. 17
8 通风与空调设计.......................................................................... 19
9 电气设计...................................................................................... 21
10 智能化设计................................................................................ 22
11 医疗工艺及平疫结合................................................................ 26
12 消防设计.................................................................................... 28
13 施工.................................................................................... 29
6
13.1 一般规定............................................................................. 29
13.2 建筑................................................................................. 30
13.3 给水排水............................................................................. 30
13.4 通风与空气调节.................................................................30
13.5 电气与智能化..................................................................... 31
14 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32
附录A 运营标准及要求................................................................ 34
本标准用词说明................................................................................ 42
引用标准名录.................................................................................... 43
附:条文说明.............................................................................. 45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 2
3 Basic Requirements ........................................................................4
4 Site Selection and General Layout .................................................5
4. 1 Site Selection ..........................................................................5
4. 2 General Layout ....................................................................... 5
5 Architectural Design .......................................................................8
5.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8
5. 2 Quarantine and Medical Observation area .............................9
5. 3 Staff Area ..............................................................................11
5. 4 Sanitary Passage Area .......................................................... 12
5. 5 Logistics Support Area ......................................................... 12
6 Structure ........................................................................................14
7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 16
7. 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6
7. 2 Water Supply and Hot Water ................................................ 16
7. 3 Drain Water ...........................................................................17
8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Design .....................................19
9 Electrical Design .......................................................................... 21
10 Intelligent Design ....................................................................... 22
11 Combination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Epidemic Control .... 26
12 Fire Protection Design ................................................................28
13 Work ........................................................................................... 29
8
13.1 General Requirements ......................................................... 29
13.2 Architecture ......................................................................... 30
13.3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30
13.4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 30
13.5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 31
14 Quality Inspection and Engineering Acceptance ....................... 32
Appendix A Operating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3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42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43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45
1
1 总则
1. 0. 1 为贯彻落实突发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要求,指导地方不断
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同时为科学有效防范境外
输入性疫情风险,指导新建、改建、扩建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建设,
制定本技术标准。
1. 0. 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应对呼吸道传染
病疫情的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建设。
1. 0. 3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
国家、行业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
2. 0. 1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quarantine and medical observation
facility
具备人员集中隔离和医学观察条件的建筑及其配套设施。疫
情期间用于医学隔离观察以下人员:确诊及疑似病例、无症状感
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闽返闽
人员,以及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其他涉疫
风险人员,包括医学隔离观察区、工作准备区、卫生通过区、后
勤保障区等。
2. 0. 2 健康驿站health post station
具备平疫结合功能的医学隔离设施,疫情期间用于隔离入境
人员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闽返闽人员。
2. 0. 3 大型隔离场所large isolation site
大型隔离场所是指具备可容纳1000 人以上进行集中隔离医
学观察的场所及其配套设施。
2. 0. 4 医学隔离观察区quarantine and medical observation area
医学隔离观察区又称隔离区,是指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内,隔
离人员接受隔离、医学观察的区域,由若干隔离观察楼、为观察
人员接受观察期间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安防、医护人员
等)出隔离场所前的隔离观察区、出入口服务中心、车辆清洗区
等组成,设置管理用房、相关医疗功能用房、医疗废弃物暂存间、
污水处理设施等服务用房。
2. 0. 5 工作准备区staff area
3
工作准备区又称限制区,是指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内,为观察
人员接受观察期间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安防、医护人员
等)的工作区域,包括办公室、值班室、配餐间、宿舍、库房以
及相关配套用房。
2. 0. 6 卫生通过区sanitary passage area
设于医学隔离观察区与工作准备区之间,供人员及物资由工
作准备区进出观察区时,通过物理屏障、气流流向等设计,进行
卫生处置的区域。
2. 0. 7 后勤保障区logistics support area
后勤保障区又称安全区,是指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内,为后勤
保障及辅助配套的区域,包括指挥中心、后勤办公以及为后勤办
公人员的宿舍、清洁品储存楼、餐饮配送楼等。该区域内人员不
应与隔离观察设内其他区域的任何人、物接触,属于安全区域。
2. 0. 8 隔离观察单元quarantine unit
在隔离区内按照管理范围划分的隔离观察区域,包括隔离观
察房间及管理办公室、库房、医疗废弃物暂存间等为本区域服务
的附属用房。
2. 0. 9 隔离观察房间quarantine room
隔离观察楼中用于人员观察期间居住,配套有洗漱、厕浴等
基本生活设施,并采用一定的安全管理措施,满足卫生防疫要求
的房间。
4
3 基本规定
3. 0. 1 医务人员按照医务人员与隔离人员不低于1:25 的比例配
备,信息联络、清洁消毒、安全保障、后勤保障、心理辅导等其他
工作人员可参照按照医务人员数量的3~4 倍进行配备。
3. 0. 2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综合考虑主体结构设计工作年限、建
设周期等因素,合理确定结构形式。应急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宜采
用装配式建造方式,以及单元式、模块式结构形式。
3. 0. 3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用地面积指标宜按每隔离观察房间20
㎡~40 ㎡ 规划,容积率不宜超过2.0;地上建筑面积指标宜按每
隔离观察房间50 ㎡~65 ㎡ 规划。
3. 0. 4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隔离观察房间应具备自然通风与采光
条件。
3. 0. 5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安全防范、
健康监测、感染控制、物资登记配送、设备运行维护等全流程的
动态管理。
3. 0. 6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设计,应做到环境安全、结构安全、
消防安全、质量可靠和经济合理。为隔离人员提供实用、方便的
生活居住环境,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便捷的工作环境。
3. 0. 7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为临时建设时,其建设和材料应统筹考
虑,做好设施回收利用和场地恢复措施。
3. 0. 8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
符合所在地市运营标准及要求,本标准参考的运营标准及要求详
见附录A。
5
4 选址与总平面设计
4. 1 选址
4. 1. 1 项目选址应符合当地城镇总体规划、防疫设施规划和环保
评估的要求,宜预留隔离观察设施的扩展空间和场地。
4. 1. 2 项目选址应尽量远离人口密集区域及幼儿园、学校、老年
人照料设施等易感人群场所,远离易燃易爆场所,远离噪声、振
动和强电磁场等区域,宜设置在人口密集区域的下风向。
4. 1. 3 项目选址与传染病医院、定点救治医院等医疗机构及出入
境口岸之间的交通路线应便捷。
4. 1. 4 医学隔离观察区与场地外的周边建筑应设置不小于20m 绿
化隔离卫生间距,当不具备绿化条件时,其隔离卫生间距不宜小
于30m。
4. 1. 5 场地地质条件应良好,市政配套设施应齐全。
4. 1. 6 改建类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为合法建筑,且应符合国家现
行的建筑结构、消防、抗震、环保等标准要求,配备保证隔离人
员正常生活的设施。
4. 1. 7 改建类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宜优先选择低层建筑,确保室内
各类设施的安全,窗户、阳台、天井等应加强封闭式安全防护。
4. 2 总平面
4. 2. 1 总平面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6
1 应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医学隔离观察区、工作准备区、
后勤保障区之间应有严格的物理隔断及清晰的警示标识,并满足
消防救援需求。条件允许时各功能区宜预留扩展条件;
2 医学隔离观察区可采用分组团的设置方式,每个组团不宜
多于500 个隔离房间;
3 应为工作人员配套独立生活宿舍区,疫情期间隔离人员和
工作人员的数量比例宜为5:1;
4 工作准备区应经卫生通过区进入隔离区;
5 后勤保障区应根据当地风向,设置于场址主导风向的上风
向,医学隔离观察区宜设置于下风向;
6 应充分利用场地现有条件,在地块内根据不同性质的车辆
划分停车区,包括运送观察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大客车、运送各类
物资的货运车、垃圾清运车及医疗救护车;
7 垃圾房、污水处理等设施应设于隔离区内,并位于场址主
导风向的下风向,配置清晰明确的警示标识。
4. 2. 2 流线和出入口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合理规划隔离人员进出、工作人员进出、物资配送、污
物收集等流线,做到洁污分流,隔离人员流线和工作人员流线应
避免交叉,物资配送和垃圾运输流线应分开;
2 场地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隔离观察区、工作准备区应分
设出入口,且距离不宜小于10m;
3 宜设置独立的污物出口;
4 宜设置隔离人员解除隔离后的出口;
5 宜设置工作人员解除隔离后的单独出口;
6 隔离区车辆出口处应设置车辆洗消场地,配有车辆清洗消
毒及排水设施,可容纳1~2 辆大巴,并配备大巴驾驶员洗消间、
警卫室、管理办公室及休息室;
4. 2. 3 总平面应设置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 和《无障碍设计
7
规范》GB 50763 的有关规定。
8
5 建筑设计
5. 1 一般规定
5. 1. 1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以人为本,设计注重人性化关怀。在
材料、室内色彩等选择上,应适应使用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5. 1. 2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遵循医学隔离要求的平面布局,遵从
“三区两通道”的设计理念,三区指医学隔离观察区、工作准备
区、卫生通过区,两通道指工作人员通道和隔离人员通道。工作
人员出入口和隔离人员出入口尽量分布在隔离单元的两端,并应
设置明显标志。
5. 1. 3 合理设计卫生通过区及工作人员、隔离人员通道,严禁占
用疏散通道,不得破坏防火分区、疏散楼梯及疏散通道的完整性。
5. 1. 4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设置具有明确引导、管理等功能的标
识系统。
5. 1. 5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满足无障碍通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 55019 和《无障碍设计
规范》GB 50763 的有关规定。
5. 1. 6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室内地面应满足物资配送及机器人运行
要求。其室内平整度、坡道坡度、门内外地面高差、室外台阶高
度、沟槽宽度(未设盖板时)应符合表5.1.6 的规定:
9
表5.1.6 室内平整度、坡道坡度、门内外地面高差、室外台阶高度、沟槽宽
度要求
类型室内室外
平整度≤ 10 mm(1 ㎡范围内) —
坡道坡度≤1:12 ≤1:4
门内外地面高差≤15 mm —
室外台阶高度— ≤50 mm
沟槽宽度≤100 mm
5. 1. 7 医学隔离观察区内各功能房间、通道应进行出入控制,具
备识别出入人员的功能。识别及相关开启装置应便于操作。
5. 1. 8 锅炉房、制冷机房、水泵房、冷却塔、发电机等应采取隔
声、减振等措施,不应毗邻隔离观察房间。
5. 1. 9 新建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材料选择和构造设计,应满足耐
擦洗、防腐蚀、防菌、防渗漏、防鼠虫、便于清洁和维护的要求。
5. 1. 10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宜设置防蚊、防鼠、防蝇等设施。
5. 2 医学隔离观察区
5. 2. 1 隔离观察区地上建筑相互间距不宜小于12m。每个楼层或
若干个楼层可作为一个隔离单元,每个隔离单元宜包含10 间~20
间隔离房间和1 间服务间。不同楼层间的通道应通过门禁控制,
在无工作人员进出时应始终保持关闭状态。若干隔离单元可成组
团布置,同一组团共用一个卫生通过区。
5. 2. 2 除特殊要求外,隔离单元应采用单人房间。每间隔离房间
使用面积不宜小于14 ㎡,可设置一定比例的家庭房,供14 岁及
以下儿童与父母或监护人同住,或半自理及无自理能力的隔离人
员与陪护人员同住,同住或陪护人员只限1 人。
5. 2. 3 隔离房间内应设置卫生间,并配置洗漱、厕位、淋浴等基
本设施。使用的坐式便器坐圈宜采用不易被污染、易消毒的马蹄
10
式坐圈,供半自理或无自理能力的隔离人员使用的便器旁应安装
助力拉手。宜设置晾晒空间(或烘干设施)。
5. 2. 4 隔离单元内房间及走道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且隔离
房间应设置可开启外窗,并设置纱窗,外窗开启宽度不应大于
0.1m。
5. 2. 5 隔离单元内窗户、阳台、天井等应采取必要的安全管理措
施。
5. 2. 6 隔离房间室内设计应考虑隔离人员的心理感受,房间内应
配备电视、网络、桌椅等必要的生活娱乐设施。
5. 2. 7 隔离观察区内洁污分区应清晰,污物区宜相对独立,并直
接连接室外。污物区包含污物间、污被服间、确诊患者污物及污
洗间,污物间面积宜大于16 ㎡。
5. 2. 8 为防范气溶胶传播,相邻隔离房间的开启扇之间距离不宜
小于1.5m,区内道路与隔离房间开启扇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m。
5. 2. 9 每个组团中部应配置一个医疗救护站,并宜配置心理咨询
室。
5. 2. 10 隔离观察区内的电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二层及二层以上隔离观察单元宜设电梯;
2 隔离人员和工作人员电梯应分别设置;
3 宜设置专用的污染物品电梯;
4 宜采用无接触开启方式。
5. 2. 11 建筑主要出入口宜采用无接触开启方式。
5. 2. 12 工作人员工作周期结束后需在隔离观察区隔离观察规定
时间后方可出隔离观察区,宜单独设置工作人员隔离后出口。
5. 2. 13 医学隔离观察临时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雨雪遮蔽、保温隔热
等措施。
11
5. 3 工作准备区
5. 3. 1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根据管理模式,合理匹配相应的工作
人员办公室、宿舍等用房。
5. 3. 2 工作准备区可利用既有资源或周边资源。
5. 3. 3 工作准备区应将办公用房、工作人员宿舍、厨房餐厅、设
备用房、物资仓库等合理分区,并应合理规划人员、餐食、物资
等流线。
5. 3. 4 工作人员宿舍宜采用单人间,房间内设卫生间,并配置洗
漱、厕位、淋浴等基本设施。
5. 3. 5 厨房应设在工作准备区,并满足下列要求:
1 厨房应与工作人员餐厅联系方便,并应避免厨房的噪声、
油烟、气味及食品储运对餐厅及其他区域造成干扰;
2 备餐间应与送餐通道联系便捷,应预留送餐车的等候回转
空间;
3 工作人员餐厅的就餐空间应采用必要的分隔措施;
4 条件合适时,可采取外部送餐的方式。
5 厨房与医学隔离观察区之间通过卫生通过区内的物质输送
通道进行送餐。
5. 3. 6 设备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根据需要设置给水排水、通风与
空调、燃气、供热、变配电、网络通信、消防控制及安全防范等
设备用房;
2 新建设施设备用房的位置宜接近负荷中心,其噪声和振动
不应对隔离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干扰;
3 应特别防范排水管线因地面沉降等原因引起的管道断裂,
以防隔离观察区内污水的渗漏。
5. 3. 7 物品运送车辆、涉疫垃圾运输车辆等由隔离区返回工作准
备区时,应经过洗消、缓冲等区域。
12
5. 4 卫生通过区
5. 4. 1 工作人员应通过缓冲区域由工作准备区进入隔离区,需经
过更衣→穿防护服→缓冲等流程;由隔离区通过缓冲区域返回工
作准备区,需经过一脱(脱防护服)→二脱(脱手套和帽子)→缓
冲→淋浴(有条件可设置)→更衣等流程。工作人员脱防护服等
个人防护用品时,需严格遵守卫生防护章程,不得接触污染面,
每一步操作均应进行手消毒。穿、脱防护服的房间不宜小于
12 ㎡,墙上需配置镜子。
5. 4. 2 卫生通过区内每个房间之间的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
梁、楼板或屋面板的底面基层,保证气流不直接连通。每个功能
间前设置缓冲间,保证每个功能间之间气流的有效隔离。
5. 4. 3 卫生通过区内房间门洞宜错开布置(见图5.4.3)。
图5.4.3 卫生通过区内房间门洞布置示意图
1—房间
5. 4. 4 卫生通过区内应设计物质输送通道。
5. 5 后勤保障区
5. 5. 1 后勤保障区为后勤保障及辅助配套的区域,包括指挥中心、
后勤办公以及为后勤办公人员服务的宿舍、清洁品储存楼、餐饮
配送楼等。
13
5. 5. 2 后勤保障区宜集中独立设置,且应设置独立口,不可与隔
离人员出入口、污物出入口混用。
5. 5. 3 后勤保障区为安全区,应与其他区域从空间上完全分隔,
并设置明确隔离标识或隔离带。
5. 5. 4 新建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可根据运营管理需求,在安全区内
设置食品加工等配套用房。
14
6 结构设计
6. 0. 1 新建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结合实际需求,明确结构的设计
工作年限。改建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后续工作年限可与既有建筑的
剩余工作年限相同。
6. 0. 2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
6. 0. 3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结构设计荷载及作用取值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 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 的规定执行,充分考虑医疗设备布置、人员密集活动区
域等不利荷载情况。
6. 0. 4 永久性医学隔离观察设施设计时,应进行建设场地岩土工
程勘察;临时性医学隔离观察设施设计时,可参考周边建筑物地
基勘察资料。
6. 0. 5 基础采用浅基础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和变形条件
下,基础应浅埋;当地基为软弱土、填土等时,应采用整体性好
的条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场地回填或平整时,应采用级配砂石回
填。
6. 0. 6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主体结构及围护结构应满足密闭性要
求,其结构材料应满足防渗、防漏要求。
6. 0. 7 新建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综合考虑设计工作年限、建设周
期等因素,合理确定结构形式。
6. 0. 8 上部结构优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节点连接应传力可靠、
构造合理、方便施工。结构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
计标准》GB50017 和《装配整体式钢结构技术规程》GB/T51232
的有关规定。
15
6. 0. 9 新建室外临时附属建筑的结构体系宜采用模块化箱式集成
房屋、装配式钢结构、轻钢活动板房等,建筑层数不超过2 层。
6. 0. 10 当医学隔离观察设施采用轻质结构时,送风、排风风机等
设备基础及支架宜与房屋结构脱开设置;当风机设置于轻型屋面
时,应考虑减振措施。轻型结构应考虑抗风措施,节点连接构造
满足结构受力和变形要求。
6. 0. 11 改建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选择结构性能良好的既有建筑
进行改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前,应收集其勘察报告、施工及竣工验收的相关原始
资料;
2 既有建筑改建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
标准》GB5029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和《既有建筑
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0292 的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性评估;
3 应遵循安全可靠、便捷转换、易于恢复的原则,不宜改变
结构受力体系和构件受力状态;
4 确需加固设计时,宜选用质量可靠、施工快捷的加固方案。
6. 0. 12 污染区场地应进行地基土、地坪的防渗处理。
16
7 给水排水设计
7. 1 一般规定
7. 1. 1 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与节水
通用规范》GB55020 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 的有
关规定。
7. 1. 2 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建设规模、用水特点等因素,
做到各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使用高效、安全、经济合理。
7. 1. 3 给水排水管线连接应密封可靠,管道穿越模块化箱式集成
房屋、装配式钢结构、轻钢活动板房等时,需预先定位开孔,待
管线安装后进行封堵,应满足密闭、防火、防水、防护和隔声的
相关要求。
7. 2 给水及热水
7. 2. 1 生活给水系统应采取防止回流污染的措施;当市政供水压
力和流量满足工作准备区的供水要求时可利用市政压力直接向工
作准备区供水,不能满足时,应采用水箱加水泵供水,给水泵房
应独立设置在工作准备区,且应远离医学隔离观察区以及化粪池、
污水处理设施等潜在污染源。生活水池补水管道出口与溢流水位
之间应设有空气间隙,空气间隙不小于出口管径的2.5 倍,且不
应小于150mm。
7. 2. 2 生活给水管道应分别独立接入医学隔离观察区、工作准备
区、卫生通过区及后勤保障区,并应在医学隔离观察区、卫生通
过区的干管起点设置减压型倒流防止器。
17
7. 2. 3 隔离观察房间内的生活热水宜由房间内设置的有效容积不
小于50L 的电热水器供应,隔离人员的饮水由房间内配置的饮用
水设备供应。
7. 2. 4 工作准备区内用水点应采用非接触性非手动开关。
7. 2. 5 室内给水配水干管、立管应设置检修阀门,阀门宜设在清
洁区或室外。
7. 3 排水
7. 3. 1 污废水应按区域功能特点分别排放,室内生活排水宜统一
污废合流排出,室外雨水与污水管道应严格采用分流制,不得混
接。
7. 3. 2 卫生器具的水封,地漏等应符合如下规定:
1 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与生活污水管道连接时,必须
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存水弯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卫生
器具排水管段上不得重复设置水封;
2 室内生活排水系统应采取防止水封破坏的技术措施,地漏
宜采用带过滤网的无水封地漏加P 型存水弯,地漏的水封应有补
水措施。
7. 3. 3 医学隔离观察区和卫生通过区的空调冷凝水应集中分区收
集,并应采用间接排水方式排入污水管道系统。车辆洗消区域的
废水应排入污水系统。
7. 3. 4 医学隔离观察区的室外污水排水系统在接入预消毒池前应
采用清扫口替代检查井的连接方式,清扫口的间距可参考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 的相关规定。医学隔
离观察区的室外污水排水系统应设置通气管,通气管间距不应大
于50m,通气管口应高于屋顶高空排放,并安装净化灭菌装置进
行处理。
7. 3. 5 当污水排入的城市污水系统下游无城市污水处理厂时,其
污水处理应采用二级生化处理,消毒后出水应满足当地生态环境
18
主管部门规定的要求后排入自然水体;当污水排入的城市污水系
统下游有城市污水处理厂时,污水处理宜充分利用化粪池采用强
化消毒处理工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化粪池的格数不应少于2 格,消毒剂投加位置应在化粪池
的第二格进水处,接触消毒时间不应小于2h;
2 当采用液氯、二氧化氯、氯酸钠、漂白粉或漂白精等含氯
消毒剂消毒时,参考有效氯投加量为50mg/L,余氯量应为
6.5mg/L~10 mg/L(以游离氯计);
3 化粪池清掏周期不应小于360d;
4 化粪池应密闭,化粪池的排气口应高空排放,并安装净化
灭菌装置进行处理;
5 化粪池等地下设施宜优先采用成品,并采取必要的抗浮措
施。
19
8 通风与空调设计
8. 0. 1 隔离观察设施各功能房间室内设计温度宜为夏季26℃
~28℃,冬季18℃~20℃。
8. 0. 2 各功能房间空调系统宜采用冷暖型分体空调系统或者多联
热泵式空调系统,不应采用带回风型的全空气集中空调系统。新
风系统宜采用独立直膨式风冷热泵机组,新风宜进行冷却或者加
热处理后送入室内。
8. 0. 3 通风系统宜按隔离观察区、工作准备区、卫生通过区分别
独立设置。
8. 0. 4 工作准备区设置新风系统时,新风量宜不低于40 m³/(h·
人),且不小于2 次/h。
8. 0. 5 卫生通过区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使区内形成有序的压力
梯度:入口空气流向应从更衣室、穿防护服间流向缓冲间;出口
空气流向应从更衣室、淋浴间流向一脱房间。脱防护服房间排风
换气次数应不小于20 次/h,室内排风口应设置在房间下部。排风
机入口宜设置高效过滤器。
8. 0. 6 隔离观察房间设置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宜按50 m³/(h·人)
计算。隔离观察房间的卫生间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排风量应按
不小于12 次/h 设计,且排风量应大于房间新风量150 m³/h。排
风系统排放前应进行净化消毒处理:集中排风系统在风机入口前
应设置高效过滤器,独立排风系统可采用管道插入式空气净化消
毒装置。
8. 0. 7 隔离观察房间的走廊宜满足自然或机械通风条件,封闭走
廊宜考虑设置空调。
20
8. 0. 8 各类垃圾存放间、污水处理等房间应设机械排风系统,排
风机入口宜设置高效过滤器。
8. 0. 9 高效过滤器前宜设置初、中效过滤器。过滤器可以采用管
道式安装,具备条件的,排风机宜采用带过滤功能段的净化风机
箱。
8. 0. 10 排风系统的室外排风口不应邻近人员活动区域,排风出口
应高出屋面高空排放。排风口与新风系统室外取风口水平距离应
不小于20m,或者排风口高出取风口6m 设置。
8. 0. 11 隔离观察房间的卫生间排风机宜采用集中控制。隔离观
察房间通风系统采用集中设置的,房间接送、排风系统干管的支
管上宜设置手动或电动密闭阀。
21
9 电气设计
9. 0. 1 消防设施用电负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安防、通信设备的
用电负荷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隔离观察房间内的照明及排风负荷
不宜低于二级。
9. 0. 2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宜由双重电源供电,并在变电所适当位
置预留应急柴油发电机接口。
9. 0. 3 配电系统宜按医学隔离观察区、工作准备区、卫生通过区
等分区设置。
9. 0. 4 配电柜、配电箱宜设置在专用配电间或管理用房内。
9. 0. 5 隔离观察房间内一般活动区照度宜为100lx,书写、阅读区
域照度宜为300 lx,其他用房照度参见《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
50034 中的要求。
9. 0. 6 公共区域照明宜集中控制。需要灭菌消毒的场所应设置固
定式或移动式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
9. 0. 7 隔离观察房间内电源插座应采用安全型,房间内的开关、
插座、灯具等设备应易于擦拭和消毒。
9. 0. 8 隔离观察房间内的淋浴间应设置等电位端子箱,房间内的
外露可导电物体应进行等电位连接。
9. 0. 9 隔离观察房间卫生间屋面排风机宜集中控制,并在各隔离
观察单元的服务间设置控制面板。
9. 0. 10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防雷与接地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的有关规定。
22
10 智能化设计
10. 0. 1 智能化设计应根据疫情防控管理要求及入住人员必要使
用需求进行设计,智能化系统宜包含信息网络系统、用户电话交
换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机
房工程等。
10. 0. 2 信息网络系统应包含设备网、业务内网及业务外网(含
WIFI 覆盖),三者宜物理隔离。室内4G 或5G 网络、WIFI 覆盖
应保证每个隔离房间无信号盲区。
10. 0. 3 用户电话交换系统容量应满足隔离人员、医护及内部办公
人员使用需求。
10. 0. 4 每个隔离房间宜设置有线电视点位,可采用IPTV 系统。
10. 0. 5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应包含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
统、救助呼叫及入侵报警系统、对讲管理系统等。
1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摄像机应设置在园区周界、园区出入口、地面集中停车
场、广场、隔离区、隔离观察单元出入口、各楼层出入
口、公共走道、重要设备机房出入口、安防控制中心等
部位;
2)卫生通过区的一脱(防护服)、二脱(防护服),隔离
观察单元污物间等应设置监控摄像机,实现全方位监
控,另可根据管理需求,设置带有语音提醒的摄像机,
协助人员穿戴;
3)车辆出入口应安装车牌抓拍摄像机,人员出入口应安装
人脸抓拍摄像机;
23
4)各隔离观察单元的人员出入口、物料进出口宜安装人脸
抓拍摄像机;
5)周界可设置热成像摄像机,实现滞留徘徊、越界报警等
功能。
2 出入口控制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出入口控制系统应采用非接触式控制方式。当火灾等紧
急情况发生时应联动控制相应区域的出入门使之处于
开启状态,解除门禁控制;
2)在隔离观察单元的出入口和各楼层的重要办公室、重要
设备机房宜设置刷卡或组合认证门禁;
3)隔离观察房间宜设置门禁或电子门锁,并具有门磁报警
功能;
3 救助呼叫及入侵报警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人员登记处、隔离房间及卫生间等区域应设置救助呼叫
按钮。隔离房间卫生间救助呼叫按钮应安装于便器旁易
于操作的位置,底边距地0.4m~0.5m;
2)重要物资库房、档案资料室、重要设备机房等区域应设
置入侵报警装置。
4 对讲管理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防疫管理需要,各隔离单元应设置对讲管理系统,
实现语音的双向对讲功能;
2)对讲分机应设置在隔离房间、楼栋医护救助站和医护值
班室内,对讲管理主机设置在隔离单元(区)医护值班
室和指挥中心内,实现与隔离单元内的隔离人员或者值
班医护人员的对话,以满足医护健康管理;
3)为方便医护人员对隔离人员的健康管理,对讲管理系统
宜具有远程测温管理、可视对讲功能。
10. 0. 6 应设置安防控制中心机房及信息网络机房等,机房工程设
计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4
10. 0. 7 应根据防控管理要求,设置与疾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
相关医疗机构等的专用通信接口。根据管理需要宜设置会议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等。
10. 0. 8 为方便集中管控、精准施策要求,安防控制中心(兼指挥
中心)宜配置一套综合管理平台,具有基础信息管理、地图应用
服务、事件联动应用服务、视频监控、人脸识别、入侵报警、门
禁管理、可视对讲管理、防疫通告、防疫管理等功能模块。
10. 0. 9 可根据功能需要(消杀、保洁、配送、安防等)设置相应
类型的机器人。机器人运行区域应支持4G、5G、WiFi 等无线网
络信号接入,室外场景应满足GPS、北斗、PPP、RTK、UWB 等
定位信号覆盖。机器人系统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确定机器人运行定位精度、越障高度、移动方式与速度、
承载能力、续航时间等参数;
2 应具有环境识别、定位和地图构建能力,可自主导航、运
动及自主充电,具有防撞、防跌落设计,远程监控及运维能力。
具备与集成系统平台的对接能力及满足开放接口要求;
3 机器人系统与设备通讯宜具备以下功能:
1)机器人查询电梯状态的命令。电梯回复命令包括电梯所
处楼层、电梯上下行状态、前后门状态以及电梯所承受
的重量;
2)机器人轿外呼叫电梯。包括机器人所在楼层、上下行;
3)机器人轿内登记。包括机器人登记楼层,即机器人所在
楼层和需达到的楼层;
4)机器人需保持电梯开门状态时发送的开门请求指令。机
器人发送命令包括前后门开门指令,电梯恢复命令包括
电梯所处楼层、上下行状态以及前后门状态;
5)机器人门禁登记。包括机器人信息、权限;
6)机器人发送门禁或人行通道闸的开门请求指令;
7)机器人发送停车场道闸开启、关闭指令;
25
8)机器人远程控制端(移动终端、管理平台等)应具备运
行监控、任务管理、日志管理、权限管理、充电管理、
数据统计、报表生成等功能。
10. 0. 10 隔离观察设施基础建设应满足机器人通行需要,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机器人移动沿途通道上的常闭门应配备自动开启装置,并
与出入口控制系统联网,实现机器人自动开门与关门功能。
2 机器人充电桩的位置应合理规划,便于机器人的正常通行。
26
11 医疗工艺及平疫结合
11. 0. 1 隔离场所应实行全程无缝对接、闭环管理模式。隔离人员
“点对点”一站式直达医学隔离观察设施,自隔离人员入口进入
后沿外部环线抵达各栋隔离楼,整个过程和外界应无任何接触。
11. 0. 2 隔离人员宜在转运途中完成房型选择和房间分配,到达医
学隔离观察设施后无需办理登记手续直接进入组团,通过智能化
系统完成入住、签到、缴费、退房等手续。
11. 0. 3 隔离人员在隔离期满后,填写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人员
移交书,解除医学观察,可由外部环线离开隔离观察设施。医护
后勤人员由工作人员入口进入,工作时由内部环线前往各个区域,
与隔离人员流线应各行其道,互不交叉。
11. 0. 4 院区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应布置于主导下风向污物收
集后可由污物出口直接运出,不应与其他任何流线交叉。
11. 0. 5 隔离人员、工作人员和物资运送流线应独立设置,流线清
晰,洁污分离。
11. 0. 6 卫生通过区应满足空气从相对清洁区域→相对污染区域
的合理定向流动。
11. 0. 7 卫生通过区内邻近相对污染一侧的缓冲间宜采用负压陷
阱隔离,邻近相对清洁一侧的缓冲间宜采用正压隔离设计措施。
11. 0. 8 新建隔离场所根据平疫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应从总体规
划、建筑设计、机电系统配置上做到“平疫结合”,满足规范和
标准的要求。
11. 0. 9 建设时宜预留功能转化基础条件,制订好转化方案。当疫
情得到控制时,可将方案规划中的隔离用房与工作人员办公及生
27
活用房转换为酒店或其他公共场所的居住空间,将工作人员办公
楼转换为餐饮、会议服务等配套场所。根据疫情情况,形成平疫
结合的多功能转换。
11. 0. 10 平疫结合设计新风和排风系统设置,兼顾疫情后场所使
用和建筑效果,隔离房间新风系统和卫生间排风系统可采用竖向
系统设置。各卫生间接至立管的支风管上应设置止回阀。送、排
风支管上宜安装手动或电动密闭阀。
11. 0. 11 新建隔离用房新风系统,每间隔离用房新风量宜按不小
于100m³/h,满足疫情后平时双人间使用要求。新风系统转为平
时使用可以不做改造。
11. 0. 12 排风机设应考虑平时和疫情时系统风量、阻力的差异分
别选型与设置,平疫转换时要进行风机的转换。疫情时使用的排
风机宜采用Q-H 性能曲线陡降型的变频调速风机,以适应系统过
滤器阻力的变化。
11. 0. 13 新建隔离观察房间卫生间排风量应大于新风量150m³
/h。改建隔离观察房间利用原有排风系统时,独立卫生间排风量
应不小于120m³/h,且应大于新风量。
11. 0. 14 隔离房间卫生间末端排风口可采用亚高效过滤排风口,
以保证排风管道系统的相对清洁。
11. 0. 15 隔离房间卫生间排风系统的集中排风机应设置在屋顶系
统末端,使排风管道保持负压,降低病毒气溶胶颗粒通过排风管
道隐匿传播的风险。
11. 0. 16 隔离房间卫生间防臭地漏水封应保持有效,避免楼层上
下因气溶胶通过管道传播产生交叉感染。
28
12 消防设计
12. 0. 1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防火通用规范》GB 55037、《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 55036、《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和《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 的有关规定。
12. 0. 2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充分利用既有场地内的室外消火栓
系统或在保护半径范围内的临近市政消火栓。若不满足要求,应
增设该系统。
12. 0. 3 单栋体积大于5000m³的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设置室内消
火栓系统,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 ㎡或总建筑面积大于3000
㎡的医学隔离观察临时设施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12. 0. 4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应设置轻便消防水龙或消防卷盘,其布
置应满足同一平面至少有1 股水柱能达到任何部位的要求。
12. 0. 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通
用规范》GB 55037、《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 55036、《建筑设
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 的有关规定。
12. 0. 6 防排烟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通用规
范》GB 55037、《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 50016、《消防设施通
用规范》GB 55036、《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 51251
的有关规定和消防主管部门发布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
规定。
29
13 施工
13. 1 一般规定
13. 1. 1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专业施工资质,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
及经审定的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对施工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2 施工人员均应经过与其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培训及考核,
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作业。
3 监理单位应具有专业监理资质,按照工程监理细则实行全
过程监理施工。
4 施工过程中需要修改设计时,应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
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确认后方可实施。
5 分部分项工程或工程中的复杂工序施工完毕后,应进行验
收,分部分项工程验收不合格的应返工达到合格标准,并应记录
备案。
13. 1. 2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施工中,不应擅自改动建筑主体承重结
构或主要使用功能,不应擅自拆改水、空调通风、电、燃气、通
信等配套设施。
13. 1. 3 机电管道穿越隔离房间处应采取密封措施。
13. 1. 4 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半成品、成品的保护,防止污染和损坏。
13. 1. 5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应按“先产品,后系统;先子系统,
后系统集成”的顺序进行。
30
13.2 建筑
13. 2. 1 医学隔离观察区的墙面、楼(地)面和顶棚,应采用便于
清扫、冲洗、消毒的构造及工艺,表面所有缝隙应采取密封措施。
13. 2. 2 设置地漏或排水沟的房间,排水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
设计无要求时,不应小于0.5%,楼(地)面应作防水处理。
13. 2. 3 医学隔离观察区所有墙面、顶棚的缝隙和孔洞都应填实密
封。有压差要求的房间宜在合适位置预留测压孔,其孔径应与所
配的压力表孔径一致,测压孔未使用时应有密封措施。
13.3 给水排水
13. 3. 1 管线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有压管道应
避让重力流排水管,管径较小管道应避让管径较大管道。
13. 3. 2 管道穿墙和穿楼板处应采用套管,套管内的管道不应有接
头,管道与套管之间应采取不燃和不产尘的密封材料密闭。
13. 3. 3 医学隔离观察区内排水立管不应设置检查口或清扫口,地
漏或排水漏斗使用前应密闭。
13. 3. 4 给水系统管道在交付使用前应冲洗、消毒后检测,水质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的有关规定。
13. 3. 5 排水通气管上设置的高效过滤器安装位置应便于维修与
更换。通气管口应高出上人屋面不小于2m,通气管口周边应通风
良好,并远离一切进气口。
13.4 通风与空气调节
13. 4. 1 通风空调系统各类调节装置应严密,调节灵活,操作方便。
13. 4. 2 空气过滤器的类型和性能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13. 4. 3 医学隔离观察区内送排风管道上的密闭阀应符合设计要
求。
31
13.5 电气与智能化
13. 5. 1 交流电气装置或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除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 55024 第7.2.4 条的规
定外,还应进行保护性接地。
13. 5. 2 医学隔离观察区内的电气管线应暗敷,设施内电气管线的
管口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13. 5. 3 屋顶上设置的设备和管道应采取可靠的防雷接地措施。
13. 5. 4 医学隔离观察区内开关、插座盒应采用嵌入式安装,与墙
体之间的缝隙宜进行密封处理。
32
14 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
14. 0. 1 按照模块化、标准化、装配式进行建造,墙面、顶棚、地
面等材料应符合设计和相关标准要求。隔断构件节点连接应安装
稳固,连接紧密,节点连接构造能满足结构受力和变形要求。
14. 0. 2 隔断应保证表面光洁、收口包边,无毛刺缺口,易于清洁,
各面交接处有避免污物残留的细节措施。
14. 0. 3 室内地面平整,室内外高差区域坡道应连接平顺,防滑措
施得当。
14. 0. 4 门体表面平整光滑,组合间隙紧密,安装稳固,开启灵活、
闭合严密。
14. 0. 5 具有气密性要求的房间,气密性能应满足医学隔离的相关
要求,并经有资质的相关检测单位检测合格后方能验收。
14. 0. 6 存放酒精、医用氧气等物品存放场所,墙体隔断防火门窗
应安装严密,符合消防要求。
14. 0. 7 污染区内的洗漱、卫生间等区域地面防滑防水,应有防外
溢措施。
14. 0. 8 各分区应在分界处设置有明显的隔离标识。
14. 0. 9 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器具和设
备应进行进场检验。凡涉及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
能的重要材料、产品,应按各专业工程施工规范、验收规范和设
计文件等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
14. 0. 10 各施工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施工
工序完成后,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报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才
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各专业工种之间的相关工序应进行交接检
33
验,并应记录。
14. 0. 11 对各专业系统性能测试、验收过程进行现场记录,在施
工质量得到有效监控的前提下,要求施工方先进行工程整体观感
质量检查和设备供电、照明、信息、空调系统的联合试运行及系
统调试。测试合格后,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
共同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34
附录A 运营标准及要求
A.1 工作专班管理
A. 1. 1 管理架构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日常管理采取轮值制度,由部分县(市)
区政府、相关市直部门等共同成立工作专班。设立站长1 名,副
站长3 名。
根据工作需要,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协调组、健康管理组、信
息数据组、防控消毒组、交通转运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
人文关怀组等8 个小组。
A.2 工作要求
A. 2. 1 管理模式以隔离单元为单位实施最小单元群体管理。
A. 2. 2 食品安全保障。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做好
采购、验收及台账登记工作;严格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
规范》各项要求,强化对食品加工、贮存和供餐环节管控。实行
集中统一、非接触式配餐,严禁各类外卖、快递等无关人员进出。
所有食品由工作人员送至各隔离房间门口,统一实施间隔房间送
餐,并确保食品温度和餐具容器卫生条件符合要求,由隔离人员
佩戴N95/KN95 口罩取餐。送餐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二级防护。
要做好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工
作。
A. 2. 3 定期对场所环境、通风设施、高频接触物体等表面进行病
毒核酸检测,原则上每个在用隔离单元每周至少1 次,每次10
35
份标本。
A. 2. 4 对因防疫需要临时关闭的安全出口,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
迅速有序组织人员疏散。对工作人员及隔离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
识宣贯,避免因违规用火用电导致的火灾发生。工作人员在做好
个人防护前提下,要严格落实建筑消防设施检查制度和每2 小时
重点部位防火巡查制度。
A. 2. 5 供使用的酒精、强氧化剂等易燃易爆物品应单独限量存
放,储存医用氧气设备及家用型小型制氧机应远离热源、火源和
易燃易爆源。
A. 2. 6 加强员工规范管理。应建立员工岗前培训制度, 准备进
入隔离区的安保、保洁等员工必须先进行穿脱防护用品等技能培
训,经医护人员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应建立绩效奖惩制度,
针对工作专班日常检查及上级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落实具体责
任员工,扣除相应工资绩效。
A.3 隔离人员管理
A. 3. 1 安置和转运
1 隔离开始前,及时接收入住隔离人员名单和基本信息。
2 对同一航班的入境人员,相对集中安排到同一隔离单元,
入住的前7 天不与其他航班入境人员混合安置在同一楼栋。
3 除14 岁及以下儿童,孕产妇、患有基础性疾病、半自理及
无自理能力(含严重心理疾病)等不适宜单独居住者,经医学隔
离观察设施工作人员评估确认后,可根据情况安排双人居住外,
集中医学观察对象严格实施单人单间医学观察。其他特殊情形须
合住的,报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工作专班组审批。
4 所有隔离对象在隔离期间不允许与其他隔离对象接触。
5 隔离对象转运要专车专用。
A. 3. 2 健康监测要求
36
1 根据观察对象数量配备相关医疗器材、急救设施和药品、
个人防护用品、消毒产品。
2 每天早、晚,指导督促隔离人员进行一次健康状况监测,包
括体温、询问健康状况等,并记录监测情况。
3 落实人员分类管理。综合地区风险级别和隔离前人员调查
结果,对隔离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A. 3. 3 加强人文关怀
1 工作人员对隔离人员一般称呼为“客人”,严禁直接称呼
为“病人”等。
2 重点关注儿童、老人、残障人士、有原发疾病等特殊人群。
3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所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指定专人统筹
协调相关工作,对合理诉求要及时沟通满足,减少观察对象对隔
离观察措施的排斥行为,努力提高观察对象满意度,确保生活和
心理状态平稳有序。
4 动关注观察对象情绪变化、睡眠情况及行为表现,及时发
现需要主心理疏导者和心理危机高危人员,并提供心理辅导、情
绪支持、社会资源链接、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建立危机干预及
转介机制,严防情绪波动引发极端行为。对出现心理症状、有自
伤自杀风险者进行分类管理处置,核酸阴性但有严重精神障碍的
患者,应转入定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救治,并做好相应防护和检
测监测工作。
A. 3. 4 解除隔离流程:信息数据组需要在隔离人员隔离到第3 天
时,统计收集隔离人员去向地,信息汇总后在解除隔离提前4 天
报送至市交通管控组,由市交通管控组报送至省交通检疫组办公
室。
A.4 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
A. 4. 1 进入隔离区域需更换洗手衣后按二级防护规范着装规范
37
着装,包含一次性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内层手套、鞋套、医用
防护服、外层手套。
A. 4. 2 工作准备区内人员需穿日常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A. 4. 3 生活区内公共区域需佩戴外科口罩并保持一米线,个人居
住房间内无需戴口罩。
A. 4. 4 生活区内不允许串门或不戴口罩聚集。
A. 4. 5 做好手卫生,所有公共区域做到“逢门必敲、逢门必消”。
A. 4. 6 在居住房间内单独就餐,不共同就餐。
A. 4. 7 任何高风险岗位人员不得到低风险岗位人员所在区域(工
作和生活区),不得与低风险岗位工作人员交集(不同时在同一
室内空间,室外至少保持3m 且双方均需要佩戴外科口罩。
A. 4. 8 每日当班后休息时段允许在各组团间工作人员通行露天
区域内散步活动,但需穿日常工作服戴外科口罩并保持一米线。
A.5 低风险岗位工作人员
A. 5. 1 尽量避免聚集;公共区域内需佩戴好口罩;公共区域配置
适当手消剂,接触公共区域环境需及时做好手卫生。
A. 5. 2 对低风险岗位人员的信息进行详细的采集(含居家同住人
员的信息)
A. 5. 3 对低风险岗位人员采取每日核酸检测及通报管理;
A. 5. 4 对低风险岗位人员的通勤部分人员采取报批管理并填写
通勤路线和参加活动的动向及风险责任告知单。
A. 5. 5 严格对低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和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管
控,避免造成工作区域重叠、资料传递重叠、无遮挡、防护交流。
A.6 防护装备脱卸的注意事项
A. 6. 1 根据工作场所实际情况,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隔离
区。工作前在清洁区进行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完成工作后,离
38
开隔离区后、进入清洁区前,进行个人防护用品的脱摘。
A.7 进驻隔离人员转运工作制度
A. 7. 1 工作流程
1 信息对接。各组员公司指定专人,提前收集隔离人员信息
及其他途径来闽人员的隔离人员信息。
2 转运准备→转运实施→转运交接→回场消毒
A. 7. 2 隔离人员入驻转运要求
转运过程中,承运车辆客座率不超过50,转运过程中同车人
员应间隔就坐。组员公司每日做好转运信息台账登记,并及时报
医学隔离观察设施信息数据组。
A. 7. 3 信息登记
隔离人员信息在旅客境内入闽或境外入闽后24 小时内填写
《境内入闽人员健康信息登记表》或登记录入《境外入闽人员健
康信息登记平台》。
A.8 解除隔离人员转运工作制度
A. 8. 1 信息接收→转运准备→转运实施→转运交接→回场消毒
A.9 安全保卫工作制度
A. 9. 1 安保人员职责
1 在轮值工作专班领导下,落实24 小时领导带班和专班值
守, 工作情况及时报告工作专班组领导。
2 会同工作专班各小组、业主单位落实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安
保力量100%在岗在位、安保设施100%完好、工作人员100%参
与培训、安全隐患100%整改清零“4 个100”安保措施。
3 指导安排保安人员在监控室、主要出入通道等部位24 小
39
时值守,逐一核对进出人员身份,防止隔离人员擅自离开。
4 配合专班其他工作小组共同做好对不配合隔离、登记、检
测人员的教育劝导。
5 与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属地公安机关建立联系机制,做好各
类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A.10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A. 10. 1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 定期组织保安员学习消防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
治火。
2 针对岗位特点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3 对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和使用人员应进行实地演示和培训。
4 对新保安员进行岗前消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A. 10. 2 防火巡查、检查制度
1 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巡
查检查制度。
2 每日对医学隔离观察设施进行防火巡查。每月进行一次防
火检查并复查追踪改善。
3 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检查人员应填写防火检查记录,并
按照规定,要求有关人员在记录上签名。
4 及时上报巡查、检查情况,并立即整改工作。
A. 10. 3 安全疏散设施管理制度
1 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严禁占用疏散通道,严禁
在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上安装栅栏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
2 按规范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
照明设施。
3 应保持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火灾事故广播
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并定期组织检查、测试、维护和保养。
40
4 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如污染区内安全出口按照防疫要求
关闭,紧急情况需要疏散才会打开。严禁将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关
闭、遮挡或覆盖。
A. 10. 4 消防控制中心管理制度
1 熟悉并掌握各类消防设施的使用性能,保证扑救火灾过程
中操作有序、准确迅速。
2 做好消防值班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处理消防报警电话。
3 按时交接班,做好值班记录、设备情况、事故处理等情况
的交接手续。无交接班手续,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岗。
4 发现设备故障时,应及时报告并通知有关部门及时修复。
5 非工作所需,不得使用消控中心内线电话,非消防控制中
心值班人员禁止进入值班室。
6 上班时间不准在消控中心抽烟、睡觉、看书报等,离岗应
做好交接班手续。
7 发现火灾时,迅速按灭火作战预案紧急处理,并拨打电话
通知公安消防部门并报告部门主管。
A. 10. 5 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
1 消防设施日常使用管理由执勤保安员负责,执勤保安员每
日检查消防设施的使用状况,保持设施整洁、卫生、完好。
2 消防设施及消防设备的技术性能的维修保养和定期技术检
测由消防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设专职管理员每日按时检查了
解消防设备的运行情况。查看运行记录,听取值班人员意见, 发
现异常及时安排维修,使设备保持完好的技术状态。
3 消防器材管理:
1)每年在冬防、夏防期间定期两次对灭火器进行普查换药。
2)派专人管理,定期巡查消防器材,保证处于完好状态。
3)对消防器材应经常检查,发现丢失、损坏应立即补充并
上报领导。
41
A.11 后勤保障组——市场营销部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
A. 11. 1 市场营销部岗位职责
市场营销部在集中健康管理接待日常工作中主要承担内外沟
通协调工作。
2 销售经理岗位职责
1)根据部门经理安排,具体执行集中健康管理入境航班沟
通协调工作。
2)与各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传达各项要求及情况通报。
3)召开例会,传达上级各项指示精神。
4)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A. 11. 2 市场营销部管理制度
包括办公室管理制度和保密制度。
A. 11. 3 市场营销部集中健康管理工作接待工作流程
接到相关部门通知→通知医学隔离观察设施各部门进行准备
→收集航班旅客信息并传达→与驻点专班配合接待旅客入住→信
息反馈→收集返程信息并通知相关部门→旅客返程
42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先这样做的: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5日 16:45: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5920.html
图书

GB 19762-2025 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2-2025 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图书

YS/T 1091-2023 铅膏

YS/T 1091-2023 铅膏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
图书

YS/T 1177-2023 铝灰渣

YS/T 1177-2023 铝灰渣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
图书

YS/T 1608-2023 硬质合金精磨圆棒

YS/T 1608-2023 硬质合金精磨圆棒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
图书

YS/T 1609-2023 铝硅合金粉末

YS/T 1609-2023 铝硅合金粉末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
图书

YS/T 1610-2023 硬质合金锤头齿

YS/T 1610-2023 硬质合金锤头齿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