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ER 005-2023 地下水污染可渗透性反应墙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7阅读模式

T/CSER 005-2023 地下水污染可渗透性反应墙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13.020.40
CCS Z 50
团体标准
T/CSER 005—2023
地下水污染可渗透性反应墙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isk control of permeablereaction walls for groundwater pollution
2023-07-17 发布2023-07-19 实施
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布

目次
目次............................................................................................................................................................................................. I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2
5 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3
6 效果评估的对象、范围和时间节点..................................................................................................................................3
7 效果评估方案设计要求.......................................................................................................................................................4
8 采样与检测要求................................................................................................................................................................... 5
9 风险管控效果评估............................................................................................................................................................... 6
10 效果评估报告..................................................................................................................................................................... 6
11 后期管理监管..................................................................................................................................................................... 6
附录A PRB 填料性能评估方法..........................................................................................................................................8
附录B PRB 水力性能评估数值模拟方法........................................................................................................................ 10
T/CSER 005-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中关村众信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深圳市
南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浙江久核地质生态环
境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光质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钟重、张弛、易树平、陈坚、罗文婷、冯一舰、李斐、刘志杰、刘玉梅、黄犇、
殷乐宜、赵航、楼激扬、舒金骏、刘国、姜海宁、江浩、王何灵、宋宇飞、陈伟、徐方才、孙亮、贾飞、
姚合伟、李智亮、孙强、张小燕。
T/CSER 005-2023
1
地下水污染可渗透性反应墙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可渗透性反应墙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效果评估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实施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工程的效果评估。
本文件不适用于放射性污染、致病性生物污染地下水治理的效果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该日期对应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 36197 土壤质量土壤采样技术指南
HJ/T 20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 25.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HJ 25.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 25.5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
HJ 25.6 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HJ/T 91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HJ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298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
HJ/T 493 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 68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
SL196 水文调查规范
HJ1019 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
HG/T 20715 工业污染场地竖向阻隔技术规范
DL/T 5148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DL/T 5150 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
环办土壤〔2022〕16 号地下水污染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指南(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T/CSER 005-2023
2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
在受污染地下水流经的途径上建造由反应介质组成的墙,通过反应介质的吸附、沉淀、氧化、还原
和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常见的PRB 类型有连续型、漏斗—导水门型和注入式反应带
型等。
3.2
反应介质Reactive material
指填充在PRB 中可通过吸附、沉淀、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反应材料。
3.3
反应容量Capacity of reactive material
指单位质量的反应介质能去除的污染物的量。
3.4
地下水污染羽Groundwater contaminant plume
污染物随地下水移动从污染源向周边移动和扩散时所形成的污染区域。
3.5
地块概念模型Conceptual site model
用文字、图、表等方式综合描述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污染物迁移途径、人体或生态受体接触污
染介质的过程和接触方式等。
3.6
截获区Capture zone
指地下水形成稳定流场后,能够流经PRB 的地下水区域。
3.7
水力截获性能Hydraulic interception performance
指PRB 有效捕获地下水污染羽流的性能。
4 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4.1 基本原则
针对地下水污染可渗透性反应墙风险管控效果的评估应对PRB 建设是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下游地
下水是否达到风险管控目标、填料性能和地下水截获性能否满足长期管控要求等情况进行科学、系统地评
估,提出后期环境监管建议,为地下水污染的风险管控和PRB 的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2 工作程序
T/CSER 005-2023
3
地下水污染可渗透性反应墙风险管控效果评估的工作内容包括:更新地块概念模型、明确评估对象、
范围和时间节点、制定效果评估方案、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和效果评估报告编制。
其工作程序如图1 所示。
图1 PRB 风险管控工程效果评估工作程序
5 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在资料回顾、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的基础上,掌握地块PRB 工程情况,结合PRB 工程实施前后地质
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地下水流场、污染物空间分布、技术特点、工程设施布局等,对地块概念模
型进行更新,完善地块PRB 工程实施后的概念模型。
地块概念模型的更新按照HJ 25.5 中第5 节内容执行。
6 效果评估的对象、范围和时间节点
6.1 效果评估的对象
效果评估的对象为风险管控区域PRB 上下游的地下水、PRB 设施及其内部填料。评估的内容包括基
础工程性能评估、污染物去除效果评估、水力截获性能评估和填料性能评估。
6.2 效果评估的范围
T/CSER 005-2023
4
效果评估的范围应包括PRB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区域及其下游,以及工程可能涉及的二次污染区域。
6.3 效果评估的时间节点
6.3.1 效果评估工作开展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监理单位认定PRB 工程达到设计方案要求;
b)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稳定达标且地下水流场达到稳定状态时;
c)一般在工程设施完工1 年内开展。
6.3.2 不相邻的PRB 实施区域可按照工程进度分批次进行效果评估。
7 效果评估方案设计要求
7.1 基础工程性能评估
7.1.1 基础工程性能的评估应在PRB 工程施工完成后随即开展,评估方法包括资料收集分析、现场踏勘
和试样测试等;
7.1.2 PRB 基础工程性能的评估的内容包括PRB 类型、阻隔墙和反应墙的宽度、厚度、深度、展布方向、
材料结构、透水性能或阻隔性能等。
7.1.3 PRB 结构部分参照DL/T 5148 和DL/T 5150 进行效果评估,阻隔墙部分参照HG/T 20715 进行效果
评估。
7.2 污染物去除效果评估
7.2.1 点位布设
7.2.1.1 地下水监测井应结合风险管控措施的布置,在PRB 管控区域上游、内部、下游以及可能涉及的
二次污染区域设置监测点。
7.2.1.2 上游地下水监测点应布设于地下水污染管控区域的上游。
7.2.1.3 内部地下水监测点应布设于地下水污染管控区域内,数量不少于3 个,且应在PRB 风险管控薄
弱区域(如PRB 设施平行两侧)加设地下水监测点。
7.2.1.4 PRB 下游地下水监测点应不少于2 个,且每40m 长度的PRB,应设置不少于1 个监测点。对于
PBR 下游存在地下水出露为地表水的,可采用地表水监测代替,地表水监测点应分别布设于PRB 段地表
水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7.2.1.5 对于注入式反应带型PRB,还应在反应带内部布设地下水监测点。
7.2.1.6 可充分利用地块环境调查、PRB 实施阶段设置的监测井,现有监测井应符合风险管控效果评估采
样条件。
7.2.2 监测指标
T/CSER 005-2023
5
地下水监测指标分为目标指标和辅助性指标,其中目标指标为管控的目标污染物,以判断污染物风险
管控效果。辅助性指标为水化学指标包括pH、氧化还原电位、K+、Na+、Ca2+、Mg2+、HCO3-、CO32-、SO42-、
Cl-、Fe2+和Mn2+,用于判断含水层性质变化。对于涉及化学氧化、化学还原、微生物降解的PRB 工程的
地下水检测指标应包括反应产生以及填料释放的二次污染物。
7.2.3 采样频率
污染物指标应至少采集4 个批次的样品,原则上应每季度开展1 次,两批次之间的间隔不少于1 个月。
对于地下水流场变化较快的,可适当提高采样频率。辅助性的水化学指标监测可每年开展1 次。
7.3 水力截获性能评估
7.3.1 通过地块特征调查工作查看工程记录或者实地测量获取工程性能参数,至少包括反应墙的宽度、深
度、厚度、漏斗段的阻隔性能、导水墙的渗透性能,并对是否存在优先通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7.3.2 收集监测井水位信息,利用达西定律确定反应介质渗透系数K、周围含水层渗透系数Ka 等绘制相
应的地下水渗流图,包括地下水位随季节的变化和地下水流方向的变化,最终评估不同时间段的水力截获
性能,具体评估方法详见附录B。
7.3.2 水力截获性能应至少每季度开展1 次评估。
7.4 填料性能评估
7.4.1 对于连续型和漏斗—导水门型PRB,应采集其填料进行填料性能的评估,每100m 的PRB 活性反
应区域应至少布设1 个填料采样点,填料取样应尽量选择填料与含水层接触的上游界面。
7.4.2 PRB 填料的取样应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对于地下水污染物监测发现下游出现污染物连续超标的,
应增加开展PRB 填料的取样工作。填料性能评估的方法详见附录A。
8 采样与检测要求
8.1 样品采集
8.1.1 填料、地下水等样品采样过程涉及的采样方法、现场质量控制、采样工作的组织和现场人员防护等
参照HJ25.1 执行。具体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按照HJ/T 164、HJ/T 166、HJ/T 91、HJ/T 493、HJ/T 194、
HJ/T 20 和HJ/T 298 执行。
8.1.2 地下水样品从预设的监测井内采集,采集参照HJ 164 的相关要求执行。采样深度按照HJ25.6 中第
9.2.1.1.4 款执行。
8.1.3 反应介质样品采集在导门段上方设置检查孔,取反应介质样品送实验室分析。采集方式为从检查孔
钻探提取,参照GB/T 36197-2018 的要求进行采样。
8.2 样品检测
T/CSER 005-2023
6
8.2.1 地下水实验室检测参照HJ25.2 执行。填料反应性能检测应优先选择国内外成熟实验方法。
8.2.2 现场平行样比例不少于样品总量的10%,一般每批样品至少采集两组平行样。现场加标样比例不
少于样品总量的10%,每批样品至少有一组现场加标样。运输空白样每批样品至少有三个。
9 风险管控效果评估
9.1 基础工程性能
若基础工程性能指标达到风险管控方案设计的相关参数要求,则判断PRB 工程性能指标合格,否则应
对管控工程进行调整或重新评估管控工程的有效性。
9.2 污染物去除效果
9.2.1 对于污染物去除效果的评估,原则上要求PRB 下游每口监测井中的检测指标均持续稳定达标,方
可认为地下水风险管控效果达标。
9.2.2 对于未稳定达标的,可采用趋势分析进行风险管控效果判断:
a)PRB 下游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呈现稳态或者下降趋势,可判断地下水达到风险管控效果。
b)PRB 下游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则判断地下水未达到风险管控效果。
9.2.3 在95%的置信水平下,趋势线斜率显著大于0,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若趋势线斜
率显著小于0,说明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若趋势线斜率与0 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地下水污染
物浓度呈现稳态。趋势分析方法详见HJ 25.6 的附录D。
9.3 水力截获性能和填料性能
根据PRB 运行之后的水力截获性能及填料性能变化,综合判断风险管控的长期效果。
10 效果评估报告
效果评估报告应当全面真实地反应地下水PRB 风险管控工程基础工程性能、污染物去除性能、水力
截获性能、填料反应性能效果,按照效果评估的程序对地下水风险管控工程是否达到工程目标和污染物管
控目标给出结论,并根据效果评估的结果,对该区域地下水长期监测和管控方案的优化提出建议。效果评
估报告的格式参考已经发布的HJ25.6 附录E。
11 后期管理监管
11.1 后期环境监管要求
11.1.1 对于实施地下水污染PRB 风险管控的工程,应开展后期环境监管。
11.1.2 地下水污染PRB 风险管控的后期监管内容包括设施运维、长期环境监测和制度控制。具体参考
HJ 25.6 执行。
T/CSER 005-2023
7
11.2 设施运维
PRB 设施运维应制定长期运维方案,运维方案至少包括设施保护要求、PRB 填料性能监测、填料的
更换和处置以及定期巡查等。其中填料性能监测的频率应根据效果评估预测的填料寿命和地下水监测结果
综合考虑确定。
11.3 长期环境监测
11.3.1 地下水污染PRB 风险管控需要在PRB 下游的监测井实施长期环境监测。
11.3.2 监测井可采用原有效果评估的监测井。
11.3.3 长期监测应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T/CSER 005-2023
8
附录A
(资料性)
PRB 填料性能评估方法
A.1 方法原理
按照从PRB 现场的收集的填料使用配比和主要污染物的浓度范围,设置加速模拟柱相关参数。将采集
的原水加速流过模拟柱,分析填料在地下水穿过时的处理性能变化,绘制污染物穿透曲线,评估PRB 填料
后续使用寿命。
A.2 加速模拟柱测试
A.2.1 加速模拟装置的组成包括柱式反应器、蠕动泵、进样水箱、出水水箱,具体组装示意如图A.1 所示。
柱体可选用玻璃、特氟龙和不锈钢等材料,柱体及管道材料不能与污染物发生反应。
图A.1 加速模拟装置示意图
A.2.2 原则上应采集现场实际的地下水和填料用于加速模拟柱测试,对于采集过程易导致水质变化的地下
水,也可采用模拟污染地下水开展加速柱测试。
A.2.3 将填料按照现场实际配比和压实度填装至加速柱中,其水动力条件需根据地块水文地质特征设计相
应流速、流量等参数。实验开始后利用蠕动泵从柱的下部注入污染地下水,从上部流出,根据实验要求设
定流速。
A.2.4 实验开始后记录地下水流入量、流出量、侧壁取样孔及进出水口处的污染物浓度、Eh、pH 等指标。
当出口污染物浓度大于风险管控标准时,停止实验。
A.3 填料性能评估
A.3.1 以污染物浓度c 为纵坐标,模拟柱运行时间t 为横坐标绘制曲线。当出水污染物浓度超过标准限值
时,认为污染物穿透,PRB 对污染物失去处理性能,时间记为tb。当出水污染物浓度等于进水污染物浓度
T/CSER 005-2023
9
时,即ct=c0,认为PRB 吸附饱和,时间记为ts。
A.3.2 运行两个模拟柱,分别填入全新填料以及PRB 地块中已使用的填料(需记录已投入使用时间),运
行,并记录穿透时间tbn 和tbr。则PRB 填料预计剩余寿命计算如以下公式所示。
� = �?
�?
× ? − ? (A.1)
式中:
T——填料剩余使用寿命,a;
Tr——填料投入使用时间,a;
tbn——全新填料的穿透时间,h;
tbr——运行中PRB 填料的穿透时间,h。
T/CSER 005-2023
10
附录B
(资料性)
PRB 水力性能评估数值模拟方法
B.1 地下水数值模型构建
B.1.1 地下水数值模型的构建是PRB 水力性能评估数值模拟的基础,其主要工作步骤包括模型设计、空间
剖分、时间剖分、初始条件设置、边界条件设置、源汇项设置、模型参数设置、模型校准验证和敏感性分
析。数值模型构建的具体操作见《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的4.3。
B.1.2 除《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4.3.7 中提到的参数以外,PRB 效果评估数值模拟方法中需
要增加与PRB 材料有关的各项参数,包括PRB 的结构参数(长度、宽度、高度等)、PRB 孔隙率、PRB
密度、PRB 活性介质处理污染物的反应常数等。
B.1.3 在《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的基础上,需要对孔隙度(n)、纵向弥散度(DL)、岩
土容重(ρb)、吸附分配常数(Kd)、溶解相反应速率常数(λ1)和吸附相反应速率常数(λ2)等参数增
加敏感度分析。
B.2 PRB 水力性能评估
B.2.1 根据地下水流及特定的现场特征,通过模型质点追踪模块确定PRB 对地块地下水的捕获区,将模拟
软件中捕获区输出文件导入Arcgis 中,利用Arcgis 几何计算功能计算捕获区面积S0。具体步骤如下:
a)在已经创建完成的地下水模型中,增加质点追踪模块;
b)在模型质点追踪模块中赋值孔隙度;
c)利用质点追踪模块在模型的PRB 部分创建追踪质点,形成一系列迹线。
d)打开迹线的方向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在方向箭头处设置时间间隔。
e)打开capture zones 捕获区部分自动填充捕获区(如图1 所示)。
f)输出捕获区文件,导入Arcgis 软件中,利用Arcgis 几何计算功能计算捕获区面积S0。
图B.1 捕获区范围示意图
B.2.2 在PRB 长期运行过程中,定期监测反应墙渗透系数等指标的变化,同时通过反应墙外和墙内地下
T/CSER 005-2023
11
水水位变化校准模型。
B.2.3 根据T 天后地块各项指标的变化,修订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数值模型,按照B.2.1 中步骤,重新计
算PRB 对地块地下水的捕获面积ST。根据T 时间段前后PRB 对地下水捕获面积的变化,确定PRB 的水
力性能变化。
B.3 PRB 水力性能评估——污染物通量
B.3.1 在反应墙上游捕获区内设置地下水监测井,测定各监测点污染物浓度,通过插值法确定污染物浓度
等值线分布图。
B.3.2 选取与地下水流动方向垂直且包含污染羽的整个宽度和深度的截面,估算该截面上污染物平均浓度
Cave。
n
n n
S S S S
C S C S C S C S
   
   

...
C ...
1 2 3
1 1 2 2 3 3
ave
(B.1)
式中:
Cave——污染物平均浓度/(mg·L-1);
S1、S2、S3、...、Sn——截面上离散为n 个单元后每个单元的面积/m2;
C1、C2、C3、...、Cn——截面上离散为n 个单元后每个单元的污染物浓度/(mg·L-1)。
B.3.2 利用ZONEBUDGET 模块计算单位时间内通过墙体的地下水体积,即墙体水流通量Qflu;通过Cave
与Qflu 相乘得到污染物的通量M。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7日 15:50: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6060.html
图书

T/CSEE 0394-2023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

T/CSEE 0394-2023 柔性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T/CSEE 0399-2023 水电站紧固件技术监督导则

T/CSEE 0399-2023 水电站紧固件技术监督导则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