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5093-2025 国徽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ICS 01.080.10
CCS A 22
GB 15093—2025 国徽 代替GB 15093—2008
National emblem
2025⁃03⁃28 发布2026⁃01⁃01 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B 15093—2008《国徽》,与GB 15093—2008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
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术语“国徽黄”为“国徽金”(见3.2,2008 年版的3.2);
b) 删除了术语“国徽中心”(见2008 年版的3.3);
c) 增加了“基本依据”(见第4 章);
d) 更换了国徽形状和图案为2021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中的国徽形状和图案(见
图1,2008 年版的图1);
e) 更换了国徽方格墨线图为2021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中的国徽方格墨线图(见
图2,2008 年版的图3);
f) 增加了“国徽纵断面图”(见图3);
g) 增加了“国徽构件及数量”(见5.1、附录A);
h) 完善了“国徽尺寸及允许偏差”(见表1,2008 年版的表1);
i) 更改了“不平度”为“平面度”(见表1,2008 年版的表1);
j) 更改了“不圆度”为“圆度”(见表1,2008 年版的表1);
k) 整合了国徽图形尺寸标注图(见图4,2008 年版的图2、图3);
l) 整合了不同材料国徽徽面的颜色参数,增加了相应的中国颜色体系H、V、C 值(见表2,2008 年
版的表2);
m) 增加了其他符合要求的材料为国徽徽体材料(见5.6.1);
n) 增加了“国徽3D 数字模型”(见第6 章、附录C);
o) 增加了“数字技术试验法”[见7.2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文件于1994 年首次发布,2008 年第一次修订,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用于悬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简称国徽)的技术要求,3D 数字模型,检验规则,
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悬挂的国徽。以印刷等工艺制作的其他材质平面国徽图案参照本文件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 1449 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
GB/T 1720 漆膜划圈试验
GB/T 1733 漆膜耐水性测定法
GB/T 1740 漆膜耐湿热测定法
GB/T 1766 色漆和清漆 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
GB/T 1865 色漆和清漆 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曝露 滤过的氙弧辐射
GB/T 3854 增强塑料巴柯尔硬度试验方法
GB/T 3979—2008 物体色的测量方法
GB/T 4380—2004 圆度误差的评定 两点、三点法
GB/T 6739 色漆和清漆 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
GB/T 9754 色漆和清漆 不含金属颜料的色漆漆膜的20°、60°和85°镜面光泽的测定
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GB/T 11186.2 涂膜颜色的测量方法 第二部分 颜色测量
GB/T 11337—2004 平面度误差检测
GB/T 15608 中国颜色体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国徽红 red color of national emblem
国徽徽面使用的、色度图特定区域红色。
3.2
国徽金 gold color of national emblem
国徽徽面使用的、色度图特定区域金黄色。
4 基本依据
4.1 国徽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正文的有关规定。
1
GB 15093—2025
4.2 国徽图案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见图1。
4.3 国徽制作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制作说明》的规定,见图2、
图3。
图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2
GB 15093—2025
图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方格墨线图
图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纵断面图
3
GB 15093—2025
5 技术要求
5.1 国徽构件及数量
国徽构件及数量应符合附录A 的要求。
5.2 国徽尺寸及允许偏差
5.2.1 通用尺寸横直径分别为1 000 mm、800 mm、600 mm 的国徽对应1 号、2 号、3 号国徽,其各部分
尺寸及允许偏差见图4 和表1。
5.2.2 非通用尺寸国徽,应按1 号国徽成比例适当放大或者缩小,允许偏差可参照1 号国徽的允许偏
差成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并应与使用目的、所在建筑物、周边环境相适应。
图4 国徽图形尺寸标注图
4
GB 15093—2025
表1 国徽尺寸及允许偏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横直径/mm
总高/mm
总厚/mm
麦稻穗瑗环内径/mm
大星距圆心距离/mm
大星半径/mm
小星环大星距离a/mm
相邻小星对大星张角/(°)
小星半径/mm
天安门顶部距圆心距离/mm
天安门城楼高度/mm
天安门高度/mm
齿轮距圆心距离/mm
外侧垂绶宽点距圆心垂高/mm
外侧垂绶宽点距底部垂高/mm
徽顶至叶尖与瑗环外圆上交点垂距/mm
叶尖与瑗环外圆两交点之间垂距/mm
叶尖与瑗环外圆下交点至叶子第三段与内圆上交
点之间垂距/mm
叶子第三段与瑗环内圆两交点之间垂距/mm
叶子第三段与瑗环内圆下交点至叶子第三段与外
圆上交点之间垂距/mm
叶子第三段与瑗环外圆两交点之间垂距/mm
叶子第三段与瑗环外圆下交点至叶子第二段与内
圆上交点之间垂距/mm
叶子第二段与瑗环内圆两交点之间垂距/mm
叶子第二段与瑗环内圆下交点至叶子第二段与外
圆上交点之间垂距/mm
叶子第二段与瑗环外圆两交点之间垂距/mm
第一段麦穗尖与中线夹角/(°)
第二段麦穗对圆心张角/(°)
第三段麦穗对圆心张角/(°)
第四段麦穗对圆心张角/(°)
天安门城楼宽度/mm
D
H
T
d
h1
r1
r
α
r2
h2
h3
h4
h5
h6
h7
h8
h9
h10
h11
h12
h13
h14
h15
h16
h17
β1
β2
β3
β4
w1
1 000±2.5
1 090±2.5
62±1.0
760±2.0
255±1.5
120±1.0
207±1.5
45±1
60±1.0
77±1.0
119±1.0
195±1.0
423±1.5
503±2.0
87±1.0
196±1.0
49±1.0
148±1.5
88±1.0
53±1.0
69±1.0
48±1.0
65±1.0
82±1.0
60±1.0
1±0.2
36.5±1
35.5±1
34.5±1
316±1.5
800±2.3
872±2.3
49.6±1.0
608±2.0
204±1.5
96±1.0
166±1.5
48±1.0
61.6±1.0
95.2±1.0
156±1.0
338±1.5
402±2.0
69.6±1.0
157±1.0
39.2±1.0
118±1.0
70.4±1.0
42.4±1.0
55.2±1.0
38.4±1.0
52±1.0
65.6±1.0
48±1.0
253±1.5
600±1.7
654±2.0
37.2±1.0
456±1.5
153±1.0
72±1.0
124±1.0
36±1.0
46.2±1.0
71.4±1.0
117±1.0
254±1.5
302±1.5
52.2±1.0
118±1.0
29.4±1.0
89±1.0
52.8±1.0
31.8±1.0
41.4±1.0
28.8±1.0
39±1.0
49.2±1.0
36±1.0
190±1.5
序号项目图中符号
通用尺寸及允许偏差
1 号2 号3 号
5
GB 15093—2025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a 小星尖对准大星中心。
b t2至t9尺寸以圆基面为准。
天安门城台墙檐宽度/mm
天安门端侧城墙总宽度/mm
天安门大门洞宽度/mm
天安门小门洞宽度/mm
叶子第一段与瑗环内圆下交点之间的水平距/mm
叶子第一段与瑗环内圆两交点之间的水平距/mm
叶子第一段与瑗环外圆下交点之间的水平距/mm
叶子第一段与瑗环外圆两交点之间的水平距/mm
外侧垂绶底部宽度/mm
外侧垂绶与瑗环外圆交点宽度/mm
外侧垂绶宽度/mm
外侧垂绶与中间垂绶水平距/mm
齿顶底部直径/mm
齿根底部直径/mm
齿轮凹面外直径/mm
齿轮凹面内直径/mm
圆基面厚度/瑗环外圆厚度/mm
大星中心厚度b/mm
小星中心厚度/mm
天安门歇山顶厚度/天安门重檐厚度/天安门底部
厚度/mm
麦稻穗瑗环厚度/mm
天安门城台厚度/mm
齿轮厚度/mm
齿轮凹面厚度/mm
绶带结厚度/外侧垂绶厚度/mm
叶尖厚度/叶子第二段厚度/叶子第三段厚度/mm
叶子第一段厚度/mm
徽面平面度/mm
徽面圆度/mm
徽底面平面度/mm
w2
w3
w4
w5
w6
w7
w8
w9
w10
w11
w12
w13
d1
d2
d3
d4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S1
E
S2
585±2.0
616±2.0
21±0.5
16±0.5
328±1.5
68±1.0
270±1.5
55±1.0
410±1.5
720±2.0
770±2.0
32±1.5
250±1.5
222±1.5
165±1.0
105±1.0
40±1.0
16±1.0
11±1.0
8±1.0
5±0.5
13±1.0
10±1.0
22±1.0
14±1.0
2
3
5
468±2.0
493±2.0
16.8±0.5
12.8±0.5
262±1.5
54.4±1.0
216±1.5
44±1.0
328±1.5
576±2.0
616±2.0
25.6±1.0
200±1.5
178±1.5
132±1.0
84±1.0
32±1.0
12.8±1.0
8.8±1.0
6.4±1.0
4±0.5
10.4±1.0
8±1.0
17.6±1.0
11.2±1.0
1.5
2
4
351±1.5
370±1.5
12.6±0.5
9.6±0.5
197±1.5
40.8±1.0
162±1.5
33±1.0
246±1.5
432±1.5
462±1.5
19.2±0.5
150±1.0
133±1.0
99±1.0
63±1.0
24±1.0
9.6±1.0
6.6±1.0
4.8±1.0
3±0.4
7.8±1.0
6±1.0
13.2±1.0
8.4±1.0
1
2
3
表1 国徽尺寸及允许偏差 (续)
序号项目图中符号
通用尺寸及允许偏差
1 号2 号3 号
6
GB 15093—2025
5.3 国徽徽面外观
5.3.1 国徽徽面表面图案清晰、麦稻穗颗粒饱满,无裂纹、变形、毛刺,不应有明显影响外观的沙粒、杂
质、气孔等缺陷。
5.3.2 国徽徽面不应有明显的污渍、搭色、色渍等缺陷。
5.4 国徽徽面颜色参数
国徽徽面颜色参数见表2。参数以CIE 标准照明体D65 和CIE 1964 标准色度观察者计算,de:8°
几何条件,不包含镜面反射成分。
表2 国徽徽面颜色参数
颜色名称
国徽红
国徽金
CIEXYZ 色空间颜色参数
刺激值
Y10
7.5
56.0
色品坐标
x10
0.55
0.39
y10
0.34
0.40
允许误差
ΔY=±1.0
Δx=±0.01
Δy=±0.01
ΔY=±2.0
Δx=±0.01
Δy=±0.01
中国颜色体系颜色标号
色调
H
7.2R
5.7Y
明度
V
3.3
8.0
彩度
C
10.7
5.1
5.5 国徽徽面漆膜
国徽徽面漆膜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
表3 国徽徽面漆膜的技术指标
项目
漆膜外观
漆膜颜色参数
光泽(60°)/%
附着力/级
漆膜铅笔硬度/H
耐气候(涂层老化)/级
耐水性(24 h)
耐湿热性(7 d)/级
耐盐雾性(7 d)/级
指标
不应有明显的污渍、搭色、色渍等缺陷
符合5.4 的要求
>90
>2
≥2
≤1
不起泡、不脱落
1
1
5.6 国徽徽体
5.6.1 国徽徽体采用纤维增强塑料、铝合金及其他材料制作,其性能应符合表4。
7
GB 15093—2025
表4 国徽徽体的性能指标
项目
弯曲强度/MPa
表面巴氏硬度/HBa
落球冲击
指标
≥140
≥30
国徽徽体无裂纹、无变形、无脱层等
5.6.2 国徽背面安装孔孔位设置可参照附录B。
6 国徽3D 数字模型
6.1 为推动国徽数字化应用,本文件给出了国徽3D 数字模型。
注: 国徽3D 数字模型是具有参数化特征的包含国徽空间关系及尺寸信息的三维数字化技术文件。
6.2 国徽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结构、几何尺寸及图案细节等内容应符合附录C 给出的国徽3D 数字模型。
7 试验方法
7.1 国徽构件及数量的评定试验
在明亮自然光下,按附录A 所列项目目视观察评定。
7.2 国徽尺寸及允许偏差的试验
根据试验条件,可选择以下方法,两种试验方法结果不相符时,以量具试验法为准。
a) 量具试验法:
使用计量合格、准确度不低于0.5% 的量具进行测量。徽面和徽底面的平面度测量按照
GB/T 11337—2004 中4.4 三远点平面法。徽面圆度的测量按照GB/T 4380—2004 中第5 章
两点测量方法。
b) 数字技术试验法:
使用经计量合格的三维扫描仪或其他同等原理的仪器进行测量。
7.3 国徽徽面外观质量的评定试验
在明亮自然光下距离徽面1.0 m~1.2 m,目视判断;采用灯光检验时用模拟D65 光源照明,照度不
低于750 lx。
7.4 国徽徽面颜色参数的试验
国徽徽面颜色参数的试验方法见表5。
表5 国徽徽面颜色参数的试验方法
项目
CIEXYZ 色空间颜色参数
允许误差
中国颜色体系颜色标号
试验方法
GB/T 3979—2008 中5.1.3.1
GB/T 3979—2008 中5.1.4
GB/T 15608
8
GB 15093—2025
7.5 国徽徽面漆膜性能的试验
国徽徽面漆膜性能的试验方法见表6。
表6 国徽徽面漆膜性能的试验方法
项目
漆膜颜色和外观
光泽(60°)/%
附着力/级
漆膜铅笔硬度
耐气候(涂层老化)/级
耐水性(24 h)
耐湿热性(7 d)/级
耐盐雾性(7 d)/级
试验方法
GB/T 11186.2
GB/T 9754
GB/T 1720
GB/T 6739
GB/T 1865、GB/T 1766
GB/T 1733
GB/T 1740
GB/T 10125
7.6 国徽徽体材质要求的试验
国徽徽体材质要求的试验方法见表7。
表7 国徽徽体材质要求的试验方法
项目
弯曲强度
表面巴氏硬度
落球冲击
试验方法
GB/T 1449
GB/T 3854
将国徽样件正面向上,水平铺放在水泥地面,在离样件上方
1 m 处放置一个112 g 的钢球;使钢球自由坠落在徽面同一
平面部位,重复三次,观察样件表面有无裂纹、变形、脱层等
8 检验规则
8.1 出厂检验
8.1.1 出厂检验项目
每个国徽产品出厂时都应进行检验。出厂检验项目包括5.1~5.4。
8.1.2 判定规则
出厂检验时,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判定为合格品,否则为不合格品。
8.2 型式检验
徽体材质、徽面色料配方、生产工艺变化时应进行型式检验,第5 章规定的所有项目全部合格判定
为型式检验合格,否则为型式检验不合格。
9
GB 15093—2025
9 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9.1 包装
9.1.1 每个国徽应单独包装,便于运输、储存,包装内应附安装时必要配件、安装与保管说明和检验合
格证。
9.1.2 批量国徽包装应具有保护国徽,使其避免损伤的功能,且易于运输。
9.2 标志
9.2.1 外包装外侧应注明产品名称、规格、材质、包装尺寸、质量、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执行国家标准
的编号,检验合格证应标明国徽规格、材质、产品编号、生产日期、不低于5 年有效使用期、生产企业名
称及地址、商标、检验员姓名(或代号)。
9.2.2 徽体背面应有产品编号、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等溯源信息。
9.3 运输和储存
9.3.1 国徽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避免运输损坏。
9.3.2 国徽应储存在避光干燥处,避免日照雨淋。
10
GB 15093—2025
附 录 A
(规范性)
国徽构件及数量
国徽构件示意图见图A.1。各构件数量应符合表A.1 的要求。
图中编号内容见表A.1。
图A.1 国徽构件示意图
表A.1 国徽构件及数量
五星和天安门
1
2
3
4
5
6
7
大星
小星
圆基面
歇山顶
重檐
城楼柱与雀替
城楼栏杆
1 个
4 个
1 个
1 个
1 个
10 组
30 根
内容
构件
编号名称
数量
11
GB 15093—2025
齿轮
红绶
麦稻穗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华表
端侧城墙
城台门洞
金水桥面
金水河栏杆
金水桥栏杆
轮齿
中间垂绶
外侧垂绶
横向红绶
绶带结
麦稻杆
麦粒
稻粒
叶子
叶尖
瑗环
2 座
2 个
1 大4 小
5 座
18 根
14 根
16 个
左5 右5
左4 右4
左6 右6
1 个
18 根
98 颗
96 颗
6 段
2 个
1 个
五星和天安门
表A.1 国徽构件及数量 (续)
内容
构件
编号名称
数量
12
GB 15093—2025
附 录 B
(资料性)
国徽背面安装孔孔位设置
安装孔位置可参照图B.1。1 号、2 号、3 号国徽的安装螺孔M 分别可采用M12×8.5、M10×7、
M8×6。国徽背面安装孔直径及安装孔距徽背圆心的距离R 由生产企业和用户协商后确定。
图B.1 国徽背面安装孔示意图
13
GB 15093—2025
附 录 C
(规范性)
国徽3D 数字模型
C.1 国徽3D 数字模型正面彩色渲染图见图C.1。
C.2 国徽3D 数字模型文件在中国政府网查阅。
图C.1 国徽3D 数字模型正面彩色渲染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