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OSOCC 024-2024 城市数字孪生 三维建模要求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6阅读模式
T/COSOCC 024-2024 城市数字孪生 三维建模要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ICS 35.240.01
CCS L 70
团体标准
T/COSOCC 024—2024
城市数字孪生 三维建模要求
City digital twin—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requirements
2024 - 09 - 20发布2024 - 09 - 20实施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缩略语 ............................................................................. 2
5 建模通用要求 ....................................................................... 3
5.1 模型要求 ....................................................................... 3
5.2 模型坐标系和单位 ............................................................... 3
5.3 时间参考 ....................................................................... 3
5.4 建模环境 ....................................................................... 3
5.5 数据保密要求 ................................................................... 3
6 模型技术要求 ....................................................................... 3
6.1 BIM模型技术要求 ................................................................ 3
6.2 DOM和DEM数据技术要求 .......................................................... 5
6.3 点云数据技术要求 ............................................................... 5
6.4 倾斜摄影实景三维模型技术要求 ................................................... 6
6.5 其他精细三维模型 ............................................................... 8
参考文献 .............................................................................. 9
T/COSOCC 024—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T/COSOCC 024《城市数字孪生 三维建模要求》与T/COSOCC 022 《城市数字孪生 总体要求》、T/COSOCC 023《城市数字孪生 数据要求》、T/COSOCC 025《城市数字孪生 信息交互要求》、T/COSOCC 026《城市数字孪生 成熟度评价规范》共同构成城市数字孪生规划、建设的基本型标准体系。
本文件由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城建数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蓝象标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四川见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博世(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澳门大学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雄安雄创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嵩嘉标准化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慧、乔华阳、李天舒、韦魏、杨丁奇、汪阳、吴晗、许洪波、马少丹、冯大刚、王云川、张红艳、单斐、张德保、姜冰、邱天、王致远、段小莉。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COSOCC 024—2024
III
引言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改革、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城市数字孪生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创建城市物理实体的虚拟映射,借助历史数据、实时数据、空间数据以及算法模型等,仿真、预测、交互、控制城市物理实体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城市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物理实体对象以及关系、活动等在数字空间的多维映射和连接。城市数字孪生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它的实现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一系列复杂技术。其中,感知互联、实体映射、多维建模、时空计算、仿真推演、可视化、虚实交互等相关技术构成了城市数字孪生关键技术体系。城市数字孪生契合了当前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的战略需求,是城市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数字空间融合发展的基础技术手段,是智慧城市建设新的创新源和发力点,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新阶段的核心底座。
国家高度重视城市数字孪生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各地也开始积极贯彻实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地实践的开展,城市数字孪生已经逐步形成以基础、硬件、软件、应用、安全和服务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随着城市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实施,亟需对总体要求、数据要求、建模要求、信息交互、成熟度评价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本文件是《城市数字孪生》系列文件之一,本系列文件结构如下:
——T/COSOCC 022《城市数字孪生 总体要求》
——T/COSOCC 023《城市数字孪生 数据要求》
——T/COSOCC 024《城市数字孪生 三维建模要求》
——T/COSOCC 025《城市数字孪生 信息交互要求》
——T/COSOCC 026《城市数字孪生 成熟度评价规范》
本文件从城市数字孪生高精度三维模型建立工作的需求出发,规定了城市数字孪生三维模型建立的通用要求和模型技术要求,旨在为设计方、建设方、实施方等主体进行城市数字孪生建模提供参考,提高相关产品研究和开发效率,提高主体竞争力;城市数字孪生相关方通过建模能够更好的预测和分析项目可行性,通过标准规范和引导,推进行业协同创新;为咨询服务提供方、建设技术提供方、运营服务方等城市数字孪生相关方在项目招标、项目验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T/COSOCC 024—2024
1
城市数字孪生 三维建模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数字孪生三维模型的通用要求和模型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城市数字孪生三维模型的建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7027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8316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3962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质量测试与评价
GB/T 51212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GB/T 51269 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
GB/T 51301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
CH/T 100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T 9012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
CH/T 9024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质量检查与验收
T/COSOCC 022 城市数字孪生 总体要求
T/COSOCC 023 城市数字孪生 数据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T/COSOCC 02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BIM)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BIM。
[来源:GB/T 51212—2016,2.1.1]
3.2
模型单元 model unit
建筑信息模型中承载建筑信息的实体及其相关属性的集合,是工程对象的数字化表述。
[来源:GB/T 51301—2018,2.0.8]
3.3
模型精细度 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
建筑信息模型中所容纳的模型单元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
[来源:GB/T 51301—2018,2.0.11]
3.4
几何表达精度 level of geometric detail
模型单元在视觉呈现时,几何表达真实性和精确性的衡量指标。
[来源:GB/T 51301—2018,2.0.12]
T/COSOCC 024—2024
2
3.5
信息深度 level of information detail
模型单元承载属性信息详细程度的衡量指标。
[来源:GB/T 51301—2018,2.0.13]
3.6
基础地理信息 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ration
反映地球表层水系、居民地及建筑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等自然和人文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的基本信息,以及地名和地理空间参考信息。
注:
主要通过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等形式表现。
[来源:GB/T 39608—2020,3.2]
3.7
数字正射影像 digital orthophoto,DOM
将地表航空航天影像经垂直投影而生成的影像数据集。参照地形图要求对正射影像数据按图幅范围进行裁切,配以图廓整饰,即成为数字正射影像图。
3.8
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规则格网点描述地面高程信息的数据集,用于反映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
3.9
实景三维地理信息数据 real scene 3D GIS data
基于影像匹配或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的反映地物三维信息的数据。
[来源:CH/T 3020—2018,3.1]
3.10
点云 point cloud
以离散、不规则方式分布在三维空间中的点的集合。
[来源:CH/T 8023—2011, 3.3]
3.11
元数据 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数据的标识、覆盖范围、质量、空间和时间模式、空间参照系和分发等信息。
[来源:GB/T 19710.2—2016,4.21]
3.12
纹理 texture
反映地理要素(不含地形)表面纹理和色泽特征的贴图影像。从纹理加工的角度可以分为普通日景纹理、带光影的纹理和夜景纹理;从纹理反映模型真实外观的程度可分为修饰真实纹理、不修饰真实纹理、通用纹理和示意纹理。
[来源:CH/T 9015—2012,3.11]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DEM:数字高程模型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
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IMU: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T/COSOCC 024—2024
3
5 建模通用要求
5.1 模型要求
模型应符合T/COSOCC 022中的建模要求。应在计算机环境中建立可信地、高保真地描述物理实体物理特性、功能和性能的数字化模型,并与外部实体、模型进行关联、集成的能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能描述城市实体的结构、功能、性能、属性特性,以及其与外部交互实体的关联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几何信息、纹理信息、时空信息、语义信息、规则信息、事件信息等;
b) 定义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层级的建模要求,对模型与真实物理实体描述的保真度、置信度、精确性进行验证,确保模型的性能、可用性、易用性、可维护性和可迁移性;
c) 建立物理-虚拟空间同步映射逻辑,实现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虚实双向映射。
5.2 模型坐标系和单位
5.2.1
BIM模型以及其他三维精细化模型,应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原点和公制单位,按实际尺寸进行建模。
5.2.2
基础地理信息坐标系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当采用其他坐标系时,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确有必要时,亦可按1.5°分带。
5.2.3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确有必要时,亦可采用依法批准的其他高程基准。采用其他高程基准时,应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建立联系。
5.3 时间参考
日期应采用公历纪元,时间应采用东八区时间(北京时间)。
5.4 建模环境
建模环境包括软件环境、平台环境、资源环境、硬件及网络环境等,应符合GB/T 51212的要求。建模环境宜优先采用国产化自主产权技术实现,以确保项目数据和信息满足交换、存储安全。
5.5 数据保密要求
涉及保密区域、建筑、单位等的BIM模型、GIS数据和模型、图纸、影像图等各类数据和资料,包括建模过程资料以及成果,均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测绘相关保密要求和规定。
6 模型技术要求
6.1 BIM模型技术要求
6.1.1 模型成果要求
新建建筑信息模型成果应包括建筑全生命期内有关信息,满足建筑运营期内的应用要求。模型各阶段信息宜在各阶段生产,并通过协作的方式,传递到运营期。
既有建筑信息模型应依据现状调查与检测成果创建,完整表达建筑物使用条件、使用环境、结构现状,满足后续改(扩)建设计、施工及运维阶段模型集成应用要求。
通过扫描至BIM(scan-to-BIM)得到的模型,应符合建筑运营期内的应用要求。
6.1.2 模型结构
BIM 软件宜采用开放的模型结构,也可采用自定义的模型结构。BIM软件创建的模型,其数据应能被完整提取和使用。
6.1.3 模型架构和精细度
建筑信息模型所包含的模型单元应分级建立,可嵌套设置,模型单元分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
T/COSOCC 024—2024
4

1 模型单元分级
模型单元分级
模型单元用途
项目级模型单元
承载项目、子项目或局部建筑信息
功能级模型单元
承载完整功能的模块或空间信息
构件级模型单元
承载单一的构配件或产品信息
零件级模型单元
承载从属于构配件或产品的组成零件或安装零件信息
建筑信息模型包含的最小模型单元应由模型精细度等级衡量,模型精细度基本等级划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

2 模型精细度基本等级划分
等级
英文名
代号
包含的最小模型单元
1.0级模型精细度
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 1. 0
LOD1.0
项目级模型单元
2.0级模型精细度
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 2. 0
LOD2.0
功能级模型单元
3.0级模型精细度
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 3. 0
LOD3.0
构件级模型单元
4.0级模型精细度
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 4. 0
LOD4.0
零件级模型单元
6.1.4 模型内容
模型精细度等级应从模型单元的几何信息表达精度和属性信息表达深度2个维度进行表达,表达方式应采用{Gn,Nn},其中Gn表示几何信息表达精度等级,Nn表示属性信息表达深度等级,n的取值区间为1.0-4.0。
模型单元几何信息表达精度的等级划分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模型单元属性信息表达深度等级的划分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3 几何信息表达精度等级
几何精度等级
代号
几何精度要求
1级几何精度
G1
满足二维化或者符号化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
2级几何精度
G2
满足空间占位、主要颜色等粗略识别需求的几何精度
3级几何精度
G3
满足建造、安装流程、釆购等精细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设备类仅需准确反应外部10cm及以上几何尺寸及构造,内部无要求)
4级几何精度
G4
满足制造加工等高精度识别需求的几何表达精度

4 属性信息表达深度等级
信息深度等级
代号
信息深度要求
1级信息深度
N1
宜包含模型单元的身份描述、项目信息、组织角色等信息
2级信息深度
N2
宜包含和补充N1等级信息,增加实体系统关系、组成及材质,性能或属性等信息
3级信息深度
N3
宜包含和补充N2等级信息,增加生产信息、安装信息
4级信息深度
N4
宜包含和补充N3等级信息,增加资产信息和维护信息
城市数字孪生中的建筑信息模型,模型单元分类、属性分类等应按GB/T 51301的要求设置。
城市数字孪生中的建筑信息模型,模型精度等级不宜低于LOD3.0,模型构件几何信息表达精度等级和属性信息表达深度等级不宜低于{G3,N4}。
通过扫描至BIM(scan-to-BIM)得到的模型,模型构件几何信息表达精度等级和属性信息表达深度等级不宜低于{G2,N4}。
6.1.5 模型分类和编码
BIM应用过程应建立通用的分类和编码规则进行信息语义识别,分类和编码的编制应符合GB/T 7027和GB/T 51269的规定,并与现有其他标准相协调。
T/COSOCC 024—2024
5
6.1.6 数据交换要求
BIM基础数据宜采用通用数据格式进行管理、传递和交付,其数据应能被完整提取和使用。BIM应约定数据交换的通用规则,保证BIM数据在形成CIM模型数据的过程中完整传递和应用。
6.2 DOM和DEM数据技术要求
6.2.1 成果构成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由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相关文件包括需要随数据同时提供的说明信息,如高程推测区范围等。
数字正射影像图由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包括影像定位信息)、元数据及相关文件构成。相关文件包括需要随数据同时提供的信息,如图廓整饰等。
6.2.2 成果要求
6.2.2.1 DOM分辨率要求
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地面分辨率应优于表 5 的规定。

5 数字正射影像图影像地面分辨率
单位为米
比例尺
1:500
1:1000
1:2000
地面分辨率
0.05
0.1
0.2
6.2.2.2 DEM精度要求
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的精度用格网点的高程中误差表示,数字高程模型精度指标见表6。高程中误差的两倍为采样点数据最大误差。1:500,1:1 000,1: 2 000 数字高程模型高程值应取位至 0.01m。高程值存储时可采用浮点型或放大至整型。

6 数字高程模型精度指标
单位为米
比例尺
高程中误差
一级
二级
三级
1:500
平地
0.20
平地
0.25
平地
0.37
丘陵地
0.40
丘陵地
0.50
丘陵地
0.75
山地
0.50
山地
0.70
山地
1.05
高山地
0.70
高山地
1.00
高山地
1.50
1:1000
平地
0.20
平地
0.25
平地
0.37
丘陵地
0.50
丘陵地
0.70
丘陵地
1.05
山地
0.70
山地
1.00
山地
1.50
高山地
1.50
高山地
2.00
高山地
3.00
1:2000
平地
0.40
平地
0.50
平地
0.75
丘陵地
0.50
丘陵地
0.70
丘陵地
1.05
山地
1.20
山地
1.50
山地
2.25
高山地
1.50
高山地
2.00
高山地
3.00
6.2.3 质量检验
DOM和DEM的质量检验要求,应符合GB/T 18316的要求。
6.3 点云数据技术要求
6.3.1 原始数据
不同采集平台获取的原始数据符合下列要求:
T/COSOCC 024—2024
6
a) 机载激光雷达获取的原始数据应包括激光测距数据、GNSS数据、IMU数据,宜包括飞行记录数据、影像数据、控制点数据等;
b) 车(船)载激光雷达获取的原始数据应包括激光测距数据、GNSS数据、IMU数据,宜包括里程计数据、影像数据、控制点数据等;
c) 地面固定站式激光雷达采集的原始数据应包括测站扫描数据,宜包括影像数据、控制点数据等;
d) 便携式激光雷达采集的原始数据应包括激光测距数据、IMU数据,宜包括影像数据、GNSS数据、控制点数据等。
6.3.2 点云数据
点云数据应包括各点的三维空间信息,宜包括强度、色彩、类别、回波次数、时间标记等信息。
点云数据文件宜采用 las、ptx、pts、pcd、xyz、laz、ply、e57 等通用格式。
6.3.3 成果数据
成果数据可包括基于点云数据生产的DEM、数字表面模型(DSM)、数字线划地图(DLG)、三维模型、图纸、文档、影像等内容。
6.3.4 质量检验
点云数据库建成后,应对数据的规范性、完整性,以及管理系统的功能性、安全性等开展质量测试与评价,并符合GB/T 39623的要求。
6.4 倾斜摄影实景三维模型技术要求
6.4.1 模型分类
实景三维地理信息数据模型分类,宜按GB/T 13923,分为地形模型、建筑要素模型、交通要素模型、水系要素模型、植被要素模型、场地模型、地上管线设施以及其他要素模型八类。
6.4.2 数据格式
实景三维地理信息数据格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模型几何数据、纹理数据、属性数据和元数据的数据类型及其格式应采用通用格式;
b) 实景三维Mesh模型应采用四叉树、八叉树、自适应树等方式进行数据结构组织,数据组织结构应支持主流三维数据应用平台。
6.4.3 相关文件制作
相关文件包括元数据和技术总结等,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元数据按分区制作,应符合表7的规定;
b) 技术总结的编写应符合CH/T 1001的要求。

7 实景三维Mesh模型元数据内容和要求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类型 说明 1 成果名称 字符型 成果的名称 2 建模分区名称 字符型 建模分区的名称 3 地名 字符型 按照GB/T 2260定义成果所在行政区域名称 4 成果生产日期 字符型 生产成果所使用的数据源最新获取日期,精确到月 5 成果生产单位名称 字符型 生产成果的单位 6 数据量 数值 成果的数据量大小,单位为GB,取至小数点后两位 7 数据格式 字符型 成果的数据存储格式 8 LOD格式 字符型 细节层次信息的存储格式 9 密级 字符型 成果保密程度的等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和内部四 个等级
T/COSOCC 024—2024
7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类型 说明 10 影像色彩模式 字符型 影像的色彩模式,如RGB/CMYK等 11 像素位数 数值 存储每个像素所用的位数 12 东方向偏移值 数值 模型在东方向的整体偏移距离,单位为米 13 北方向偏移值 数值 模型在北方向上的整体偏移距离,单位为米 14 高程偏移值 数值 模型在垂直方向上的偏移距离,单位为米 15 椭球长半径 数值 成果所采用的地球椭球的长半径 16 椭球扁率 数值 成果所采用的地球椭球的扁率 17 所采用大地基准 字符型 成果所采用的大地基准名称 18 地图投影 字符型 成果所采用的地图投影的名称 19 中央子午线 数值 成果所采用的地图投影中央子午线。单位为度(°) 20 分带方式 字符型 成果所采用的地图投影的分带方式 21 投影带号 数值 成果所在区域对应的投影带号 22 高程基准 字符型 成果所采用的高程基准名称 23 高程系统名 字符型 成果所采用的高程系统名称,一般为正常高或大地高 24 坐标单位 字符型 成果使用的坐标单位,通常为度(°)、分(′)、秒(″)或者米(m)。 25 空中三角测量软件 字符型 生产时使用的空中三角测量软件名称 26 实景三维建模软件 字符型 三维建模时使用的建模软件名称 27 航摄分区编码 字符型 航摄分区的编码 28 影像数据源类型 字符型 影像数据源的分类名称 29 倾斜航摄仪名称 字符型 倾斜摄影是使用的航摄仪名称 30 倾斜航摄仪传感器数量 数值 倾斜航摄仪的传感器数量 31 倾斜影像分辨率 数值 特指下视影像分辨率,单位为米 32 航摄时间 字符型 航摄的时间,精确到月 33 倾斜影像数据质量评价 字符型 倾斜影像数据质量评价,一般为“优”、“良”、“合格”以及“不合格” 34 Tile格网大小 数值 Tile格网的大小,单位为米 35 检查点个数 数值 检查高程中误差所使用的检测点数量 36 检查点平面中误差 数值 使用检测点检查出的点位平面中误差值,保留两位小数, 单位为米 37 检查点平面最大误差 数值 使用检测点检查出的点位平面最大误差,保留两位小数, 单位为米 38 检查点高程中误差 数值 使用检测点检查出的点位高程中误差值,保留两位小数, 单位为米 39 检查点高程最大误差 数值 使用检测点检查出的点位高程最大误差,保留两位小数, 单位为米 40 数据质量检验评价单位 字符型 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的承担单位全称 41 数据质量评价日期 字符型 成果质量评检验收的日期。精确到月 42 数据质量总评价 字符型 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结论。优秀、合格、不合格 43 分发介质 字符型 分发成果的载体 44 分发格式 字符型 分发时的数据格式 45 分发单位联系电话 字符型 分发单位的联系电话
T/COSOCC 024—2024
8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数据类型 说明 46 分发单位传真电话 字符型 分发单位的传真电话号码 47 分发单位通讯地址 字符型 分发单位的有效通讯地址 48 分发单位邮政编码 字符型 分发单位所在行政区域的邮政编码 49 分发单位名称 字符型 分发单位的全称 50 分发单位电子邮箱地址 字符型 分发单位的电子邮箱地址 51 分发单位网络地址 字符型 分发单位的网络地址 52 遗留问题 字符型 记录作业中重要问题及处理情况。如无遗留问题,则填“无”。
6.4.4 成果整理与提交
成果以测区为单位按照以下内容逐项登记整理:
a) 成果清单;
b) 实景三维 Mesh 模型数据、坐标信息文件;
c) 实景三维单体模型数据、坐标信息文件;
d) 空中三角测量成果文件;
e) 元数据;
f) 成果接合表;
g) 技术设计书;
h) 技术总结;
i) 检查报告;
j) 其他相关资料。
提交数据文件的目录、文件组织应按CH/T 9012的要求执行。
6.4.5 成果质量检查
实景三维Mesh模型数据、实景三维单体模型数据的质量检查的内容及要求应符合CH/T 9024的要求。
6.5 其他精细三维模型
6.5.1 模型分类
除BIM模型、DEM和DOM地形数据模型、激光扫描点云数据模型、倾斜摄影实景三维模型以外,还可采用其他三维建模软件,以手工或者扫描的方式建立精细三维模型并用于城市数字孪生。包括建筑要素模型,景观要素模型,交通工具、机械设备模型,室内家具和设备模型等。
6.5.2 建模要求
其他精细三维模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具有正确的原点位置、坐标系、高程信息,按实际尺寸进行建模;
b)
具有分类和编码的信息,分类和编码的编制应符合GB/T 7027和GB/T 51269的要求,并与现有其他标准相协调;
c)
具有正确的材质信息,并具有正确的贴图和纹理。
6.5.3 数据格式
模型宜采用通用数据格式进行管理、传递和交付,其数据应能被完整提取和使用。数据格式应符合T/COSOCC 023的要求。
T/COSOCC 024—2024
9
A
A
参考文献
[1] GB/T 19710 地理信息 元数据
[2] GB/T 19710.2—2016 地理信息 元数据 第2部分:影像和格网数据扩展
[3] GB/T 36100 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4] GB/T 39608—202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元数据
[5] GB/T 19710.2—2016
[6] CH/T 3020—2018 实景三维地理信息数据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规程
[7] CH/T 3026 实景三维数据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规程
[8] CH/T 8023—2011 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9] CH/T 9015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
[10] CH/T 9008.2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 :500、1: 1 000、1: 2 000数字高程模型
[11] CH/T 9008.3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 :500、1: 1 000、1: 2 000数字正射影像图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大纲 2021-8
[13]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上海市建筑工程“多测合一”成果标准 2019-10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12日 16:46: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6283.html
图书

T/COSOCC 022-2024 城市数字孪生 总体要求

T/COSOCC 022-2024 城市数字孪生 总体要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图书

T/COSOCC 023-2024 城市数字孪生 数据要求

T/COSOCC 023-2024 城市数字孪生 数据要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