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 860.6-2025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6部分:温拌剂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16阅读模式

JT/T 860.6-2025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6部分:温拌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目  次
前言………………………………………………………………………………………………………… Ⅱ
引言………………………………………………………………………………………………………… Ⅳ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温拌剂类型……………………………………………………………………………………………… 2
5 技术要求………………………………………………………………………………………………… 2
6 试验方法………………………………………………………………………………………………… 3
7 检验规则………………………………………………………………………………………………… 5
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6
附录A(规范性)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胺值试验方法………………………………………………… 8
附录B(规范性)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固含量试验方法……………………………………………… 9
附录C(规范性) 矿物发泡型温拌剂含水率试验方法………………………………………………… 10
附录D(规范性) 掺加温拌剂的沥青结合料试样制备方法…………………………………………… 11
附录E(规范性) 温拌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温度试验方法…………………………………………… 12

JT / T 860. 6—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 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JT/ T 860《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的第6 部分。JT/ T 860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 部分:抗车辙剂;
———第2 部分:高黏度添加剂;
———第4 部分:抗剥落剂;
———第5 部分:天然沥青;
———第6 部分:温拌剂;
———第7 部分:废旧轮胎热解炭黑;
———第8 部分:高模量剂;
———第9 部分:煤液化沥青。
本文件代替JT/ T 860. 6—2016《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6 部分:温拌剂》,与JT/ T 860. 6—2016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温拌剂、降黏型温拌剂和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的术语英文对应词和定义(见3. 1、3. 3
和3. 4,2016 年版的3. 1、3. 5 和3. 6);
b) 更改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定义(见3. 2,2016 年版的3. 3);
c) 删除了温拌沥青、温拌剂掺量的术语和定义(见2016 年版的3. 2 和3. 4);
d) 增加了矿物发泡型温拌剂术语和定义(见3. 5);
e) 更改了温拌剂类型(见第4 章,2016 年版的第4 章);
f) 删除了降黏型温拌剂含水率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2016 年版的表1 和6. 1. 1. 3);
g) 更改了降黏型温拌剂的外观、熔点技术要求和灰分指标名称(见表1,2016 年版的表1);
h) 增加了降黏型温拌剂的密度、闪点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表1 和6. 1. 1. 3、6. 1. 1. 5);
i) 更改了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分类表述(见5. 2,2016 年版的5. 2);
j) 更改了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的固含量指标名称(见表2,2016 年版的表2);
k) 增加了矿物发泡型温拌剂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表3 和6. 1. 3);
l) 增加了掺加温拌剂的沥青结合料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 2 和6. 2);
m) 删除了温拌沥青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2016 年版的表3 和6. 2);
n) 更改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 3 和6. 3,2016 版的5. 4 和6. 3);
o) 更改了降黏型温拌剂灰分试验方法(见6. 1. 1. 2,2016 年版的6. 1. 1. 2);
p) 更改了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胺值、固含量和pH 值的试验方法(见6.1.2.2、6.1.2.3 和6.1. 2. 4,
2016 年版的6.1.2.2、6.1.2.3 和6.1.2.4);
q) 更改了检验规则的规定(见第7 章,2016 年版的第7 章);
r) 更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的规定(见第8 章,2016 年版的第8 章);
s) 更改了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胺值试验方法(见附录A,2016 年版的附录A);
t) 增加了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固含量试验方法和矿物发泡型温拌剂含水率试验方法(见附录B
和附录C);
u) 更改了掺加温拌剂的沥青结合料试样制备方法(见附录D,2016 年版的附录C);
v) 增加了温拌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温度试验方法(见附录E);
w) 删除了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pH 值试验方法(见2016 年版的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JT / T 860. 6—2025
本文件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 22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太行城乡建设
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荥密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浙江皇星化工有限公司、交科院检测技术(北京)有限公
司、中油路之星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增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北京新桥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中公高科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许斌、路凯冀、王志斌、卜冠军、王维营、高奥东、刘武、李怀健、魏宝军、李培峰、
平树江、陈春明、杨建国、张志强、曹朋辉、周庆月、刘元强、朱支前、汤雄、郭彦伟、余昕洁、李峰、张永刚、
秦圆贺、赵恒。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6 年首次发布为JT/ T 860. 6—2016;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JT / T 860. 6—2025
引  言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能够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或使用功能,如抗车辙剂提高抗高温
车辙性能,抗剥落剂提高抗水损害性能,温拌剂降低施工温度,废旧轮胎热解炭黑提高抗老化性能,煤液
化沥青改善高温性能。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材料应用越来越多,同时呈现产品类型多、更新换代快等
特点,制定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相关标准非常必要,可指导相关材料的生产、检验和使用。沥青混合
料改性添加剂产品类型很多,且这些产品材料、适用范围、性质、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差异性非常大,因此
需要分别制定标准, JT/ T 860 拟分为以下八个部分:
———第1 部分:抗车辙剂。目的在于规范抗车辙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2 部分:高黏度添加剂。目的在于规范高黏度添加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
用,提高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4 部分:抗剥落剂。目的在于规范抗剥落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5 部分:天然沥青。目的在于规范天然沥青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6 部分:温拌剂。目的在于规范温拌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公路
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7 部分: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目的在于规范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
其工程应用,提高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8 部分:高模量剂。目的在于规范高模量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9 部分:煤液化沥青。目的在于规范煤液化沥青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
提高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JT / T 860. 6—2025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6 部分:温拌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温拌剂的类型、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
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温拌剂的生产和产品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 T 267 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开口杯法)
GB/ T 1033. 1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 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GB/ T 4507 沥青软化点测定法 环球法
GB/ T 6368 表面活性剂 水溶液pH 值的测定 电位法
GB/ T 13173 表面活性剂 洗涤剂试验方法
GB/ T 16582 塑料 用毛细管法和偏光显微镜法测定部分结晶聚合物熔融行为(熔融温度或熔融
范围)
GB/ T 21524 无机化工产品中粒度的测定 筛分法
JT/ T 860. 8—2023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8 部分:高模量剂
NB/ SH/ T 0739 沥青高温黏度测定法 旋转黏度仪法
SH/ T 0422 沥青灰分测定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拌剂 warm mix additive
添加到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降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压实温度的添
加剂。
3.2
温拌沥青混合料 warm mix asphalt; WMA
通过掺加温拌剂或采用物理工艺等措施,使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压实温度降低,且性能满足热拌沥
青混合料技术要求的沥青混合料。
3.3
降黏型温拌剂 warm mix visbreaking additive
以低熔点有机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可降低沥青高温黏度的温拌剂。
1
JT / T 860. 6—2025
3.4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 warm mix surfactant additive
以表面活性材料为主要成分,可降低沥青表面张力的温拌剂。
3.5
矿物发泡型温拌剂 warm mix mineral foaming additive
以多孔含水矿物为主要成分,通过释放水分使沥青微发泡的温拌剂。
4 温拌剂类型
按温拌剂的作用原理可分为降黏型温拌剂、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和矿物发泡型温拌剂三类。
5 技术要求
5. 1 温拌剂
5. 1. 1 降黏型温拌剂
降黏型温拌剂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降黏型温拌剂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
外观— 粉末状或颗粒状
灰分% ≤0. 5
密度g/ cm3 0. 85 ~1. 05
熔点℃ 90 ~110
闪点℃ ≥250
5. 1. 2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按施工工艺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类,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2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
技术要求
“干法”工艺“湿法”工艺
外观— 液体,无悬浮和沉淀物液体,无悬浮和沉淀物
胺值mg/ g — 400 ~600
固含量% ≥5. 0 ≥99. 0
pH 值(25 ℃) — 9. 5 ±1. 0 —
5. 1. 3 矿物发泡型温拌剂
矿物发泡型温拌剂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 的规定。
2
JT / T 860. 6—2025
表3 矿物发泡型温拌剂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技术要求
外观— 粉末状、无结团
表观密度g/ cm3 ≤0. 8
含水率(800 ℃) % ≥18
pH 值— 7 ~12
粒度(0. 6 mm 通过率) % 100
5. 2 掺加温拌剂的沥青结合料
以70 号A 级道路石油沥青作为基质沥青,掺加降黏型温拌剂和表面活性剂温拌剂(湿法工艺)制
备成的沥青结合料,其技术要求应满足基质沥青的技术要求;同时,掺加降黏型温拌剂沥青结合料的技
术要求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软化点不低于基质沥青检测值;
b) 135 ℃布氏黏度比基质沥青检测值降低至少30%。
5. 3 温拌沥青混合料
采用70 号A 级道路石油沥青进行温拌沥青混合料试件制备,其相关技术要求除应满足热拌沥青
混合料的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表4 的规定。
表4 成型温度降低值技术要求
单位为摄氏度
指标温拌剂类型技术要求
成型温度降低值
降黏型≥20
表面活性剂型≥30
矿物发泡型≥20
6 试验方法
6. 1 温拌剂
6. 1. 1 降黏型温拌剂
6. 1. 1. 1 外观
通过目测方式检验。
6. 1. 1. 2 灰分
按SH/ T 0422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1. 1. 3 密度
按GB/ T 1033. 1 中的液体比重瓶法进行。
3
JT / T 860. 6—2025
6. 1. 1. 4 熔点
按GB/ T 16582 中的毛细管法进行。
6. 1. 1. 5 闪点
按GB/ T 267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1. 2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
6. 1. 2. 1 外观
通过目测方式检验。
6. 1. 2. 2 胺值
按附录A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1. 2. 3 固含量
按附录B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1. 2. 4 pH 值
按GB/ T 6368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1. 3 矿物发泡型温拌剂
6. 1. 3. 1 外观
通过目测方式检验。
6. 1. 3. 2 表观密度
按GB/ T 13173 中粉状洗涤剂表观密度的测定(给定体积称量法)方法进行。
6. 1. 3. 3 含水率
按附录C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1. 3. 4 pH 值
按GB/ T 6368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1. 3. 5 粒度(0. 6mm 通过率)
按GB/ T 21524 中手筛法进行。
6. 2 掺加温拌剂的沥青结合料
6. 2. 1 软化点
按GB/ T 4507 规定的方法进行,其中掺加温拌剂的沥青结合料制备按附录D 规定的方法进行。
6. 2. 2 布氏黏度(135℃)
按NB/ SH/ T 0739 规定的方法进行,其中掺加温拌剂的沥青结合料制备按附录D 规定的方法进行。
4
JT / T 860. 6—2025
6. 3 温拌沥青混合料
温拌沥青混合料成型温度按附录E 规定的方法确定,成型温度降低值为热拌沥青混合料成型温度
与温拌沥青混合料成型温度的差值。温拌剂推荐掺量见表5。
表5 温拌剂推荐掺量
温拌剂类型降黏型
表面活性剂型
“干法” “湿法” 矿物发泡型
推荐掺量
沥青质量的
3% ~6%
沥青质量的
5% ~10%
沥青质量的
0. 3% ~0. 7%
沥青混合料质量的
0. 3% ~0. 6%
7 检验规则
7. 1 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
7. 1. 1 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应符合表6 的规定。
表6 检验项目
序号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
12345
降黏型温拌剂
外观5. 1. 1 6. 1. 1. 1 + +
灰分5. 1. 1 6. 1. 1. 2 + +
密度5. 1. 1 6. 1. 1. 3 + -
熔点5. 1. 1 6. 1. 1. 4 + +
闪点5. 1. 1 6. 1. 1. 5 + -
6789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
外观5. 1. 2 6. 1. 2. 1 + +
胺值5. 1. 2 6. 1. 2. 2 + -
固含量5. 1. 2 6. 1. 2. 3 + +
pH 值5. 1. 2 6. 1. 2. 4 + -
10
11
12
13
14
矿物发泡型温拌剂
外观5. 1. 3 6. 1. 3. 1 + +
表观密度5. 1. 3 6. 1. 3. 2 + -
含水率5. 1. 3 6. 1. 3. 3 + +
pH 值5. 1. 3 6. 1. 3. 4 + -
粒度(0. 6mm 通过率) 5. 1. 3 6. 1. 3. 5 + +
15
16
掺加温拌剂的沥青结合料
(掺加降黏型温拌剂)
软化点5. 2 6. 2. 1 + -
布氏黏度(135℃) 5. 2 6. 2. 2 + +
17 温拌沥青混合料成型温度降低值5. 3 6. 3 + -
注:“ + ”为必检项目;“ - ”为不检验项目。
5
JT / T 860. 6—2025
7. 1. 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投产或老产品转产时;
b) 正式生产后,工艺或原材料有变化时;
c) 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d) 正常生产时,降黏型温拌剂、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每生产500 t 后的周期性检验,矿物发泡型
温拌剂每生产1 000 t 后的周期性检验;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7. 2 组批、抽样
7. 2. 1 组批
生产厂应根据产量将产品分批编号,降黏型温拌剂、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每一批为50 t,不足50 t
按一批计;矿物发泡型温拌剂每一批为100 t,不足100 t 按一批计。
7. 2. 2 抽样
对于降黏型温拌剂和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随机从10 个包装中抽取等量样品,经搅拌均匀后分成
两份,每份不少于1 kg;对于矿物发泡型温拌剂,随机从10 个包装中抽取等量样品,经搅拌均匀后分成
两份,每份不少于2 kg。同一批号的产品抽检一次。
7. 3 判定规则
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第5 章中规定的要求,则判定该批温拌剂为合格产品;有一项及以上不符合
时,在该批产品中再随机抽取样品,对各项指标进行复检,全部达到第5 章中规定的要求则判为合格;否
则,该批产品不合格。
8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8. 1 标志
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下列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产品执行的标准代号、商标;
b) 生产日期、批号;
c) 净质量;
d) 生产单位名称、地址。
8. 2 包装
降黏型温拌剂、矿物发泡型温拌剂应采用防潮、不易破损、附有内膜的袋状包装,表面活性剂型温拌
剂应采用塑料桶或金属桶密封包装;包装的数量可根据添加工艺和运输方式确定。每批产品应提供使
用说明书和合格证,合格证上除应包括8. 1 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生产地;
b) 质检员;
c) 检验执行标准;
d) 检验日期;
e) 检验结果。
6
JT / T 860. 6—2025
8. 3 运输
运输时应采取防潮、防雨、防晒、防污损等措施,保持包装完好无损。
8. 4 储存
产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内,避免日光长期照射。
7
JT / T 860. 6—2025
附 录 A
(规范性)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胺值试验方法
A. 1 仪器
仪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电子天平:感量不大于0. 001 g;
b) 烧杯:250 mL;
c) 磁力搅拌器;
d) 滴定管:50 mL,精确度0. 1 mL;
e) 精密式pH 计,精确度不大于0. 1。
A. 2 试剂
试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异丙醇:分析纯;
b) 标准盐酸溶液:0. 2 mol/ L;
c) 蒸馏水;
d) 标准溶液:pH =7 和pH =4。
A. 3 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如下:
a) 取1 g 左右温拌剂样品加入到烧杯中,记录样品实际质量为m,精确至0. 001 g。
b) 向烧杯中加入90 g ±3 g 异丙醇的水溶液(异丙醇与蒸馏水质量比为75 ∶ 25)。
c) 将磁力搅拌转子放入烧杯中,将烧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充分溶解。
d) 用pH 为7 和pH 为4 的标准溶液,标定pH 计。
e) 向滴定管中加入标准盐酸溶液。
f) 将pH 计电极头放入溶液中。
g) 缓慢向烧杯中滴入标准盐酸溶液,同时观测pH 计读数,当pH 值接近7. 5 时,逐滴加入标准盐
酸溶液,直到pH 值达到7. 5 并保持稳定,记录此时滴定管的读数V1,精确至0. 1 mL;继续加
入盐酸,当pH 值接近3. 5 时,逐滴加入标准盐酸溶液,直到pH 值稳定在3. 48 ~3. 52 之间,记
录此时滴定管的终点读数V2,精确至0. 1 mL。
A. 4 结果计算
按公式(A. 1)计算胺值,精确至0. 1。
NA = (V2 - V1) ×0. 2 ×56. m × R 1    …………………… (A. 1)
式中:
NA———胺值,单位为毫克每克(mg/ g);
V1 ———pH 值为7. 5 时滴定管的读数,单位为毫升(mL);
V2 ———滴定管的终点读数,单位为毫升(mL);
m ———温拌剂样品质量,单位为克(g);
R ———固含量,以百分比计(%)。
8
JT / T 860. 6—2025
附 录 B
(规范性)
表面活性剂型温拌剂固含量试验方法
B. 1 仪器
仪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烘箱:50 ℃ ~200 ℃可调节,温度控制精度为±1 ℃;
b) 电子天平:感量不大于0. 01 g;
c) 烧杯:500 mL;
d)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
B. 2 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如下:
a) 称量洁净、干燥的烧杯质量,记为m1,精确至0. 01 g。
b) 将烧杯置于天平上,称取约20 g 试样,并记录烧杯和试样的总质量,记为m2,精确至0. 01 g。
c) 将盛有温拌剂样品的烧杯置于110 ℃烘箱中5 h,取出烧杯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其质
量,记为m3,精确至0. 01 g。
B. 3 结果计算
按公式(B. 1)计算温拌剂的固含量,精确至0. 1%。
R = m3 - m1
m2 - m1 ×100%    ………………………… (B. 1)
式中:
R ———固含量;
m1———烧杯的质量,单位为克(g);
m2———烘干前烧杯和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m3———烘干后烧杯和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9
JT / T 860. 6—2025
附 录 C
(规范性)
矿物发泡型温拌剂含水率试验方法
C. 1 仪器
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瓷坩埚:容积30 mL;
b) 干燥器:内装变色硅胶;
c) 烘箱:50 ℃ ~200 ℃可调节,温度控制精度为±1 ℃;
d) 电子天平:感量不大于0. 001 g;
e) 高温炉:50 ℃ ~1 000 ℃可调节,温度控制精度为±1 ℃。
C. 2 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如下:
a) 将瓷坩埚洗净,置于800 ℃ ±10 ℃高温炉中加热至恒重(连续两次称量之差小于0. 003 g),并
记录其质量为m0,精确至0. 001 g。
b) 取1 g 左右试样放入瓷坩埚中,然后将其置于80 ℃烘箱中预烘2 h,取出瓷坩埚置于干燥器中
冷却至室温,再称其质量,记录为m1,精确至0. 001 g;
c) 将盛有试样的瓷坩埚置于高温炉中,待温度升至800 ℃ ±10 ℃时开始计时,1 h 后断电降温,
取出瓷坩埚置于干燥器中继续冷却至室温,称其质量,记录为m2,精确至0. 001 g;
C. 3 结果计算
按公式(C. 1)计算试样含水率,精确至0. 1%。
C = m2 - m0
m1 - m0 ×100%    ………………………… (C. 1)
式中:
C ———试样含水率;
m0———瓷坩埚的质量,单位为克(g);
m1———烘干前试样和瓷坩埚的质量,单位为克(g);
m2———烘干后试样和瓷坩埚的质量,单位为克(g)。
10
JT / T 860. 6—2025
附 录 D
(规范性)
掺加温拌剂的沥青结合料试样制备方法
D. 1 仪器
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电子天平:感量不大于0. 01 g;
b) 烘箱:50 ℃ ~200 ℃可调节,温度控制精度为±1 ℃;
c) 盛样器:金属桶,容积不小于1 L;
d) 搅拌器:转速可调,最高速率不小于500 r/ min;
e) 加热套:与盛样器配套,容积不小于1 L,具有温度调节控制器,温度控制精度为±1 ℃。
D. 2 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如下:
a) 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沥青放于盛样器中,将其在烘箱中加热至140 ℃ ±5 ℃。
b) 将加热好的沥青连同盛样器一并放入加热套中, 开启搅拌器, 转速控制在100 r/ min
~300 r/ min。
c) 按照确定的温拌剂掺量称取相应质量的温拌剂,边搅拌边缓慢加入沥青中,继续搅拌30 min ~
40 min,搅拌过程中温度保持在140 ℃ ±5 ℃。
d) 关闭搅拌器和加热套,立即浇模,进行相关试验。
11
JT / T 860. 6—2025
附 录 E
(规范性)
温拌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温度试验方法
E. 1 仪器
试验仪器应符合JT/ T 860. 8—2023 中附录J 的规定。
E. 2 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如下:
a) 按照热拌沥青混合料黏温曲线,确定其拌和、成型温度;再根据初拟的最佳油石比和表E. 1 规
定的矿料级配范围,按JT/ T 860. 8—2023 中附录J 规定的方法制备热拌沥青混合料,双面各
击实75 次,确定其空隙率。
表E. 1 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16. 0 13. 2 9. 5 4. 75 2. 36 1. 18 0. 6 0. 3 0. 15 0. 075
AC-13 100 90 ~100 60 ~80 30 ~52 20 ~38 15 ~29 10 ~22 7 ~18 5 ~12 4 ~8
b) 按预设的温拌剂掺量进行温拌沥青混合料试件成型,成型方法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方法一
致;成型温度比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成型温度分别降低20 ℃、30 ℃和40 ℃。
c) 按JT/ T 860. 8—2023 中附录J 规定的方法,计算不同成型温度条件下的温拌沥青混合料空
隙率。
E. 3 确定成型温度
以确定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为目标值,采用内插法得到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成型温度。
12
JT / T 860. 6—2025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14日 09:48: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6286.html
图书

T/CMRS 002-2025 无砟轨道用聚氨酯隔振垫

T/CMRS 002-2025 无砟轨道用聚氨酯隔振垫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