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 860.2-2025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2部分:高黏度添加剂

文档天下 图书评论13阅读模式

JT/T 860.2-2025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2部分:高黏度添加剂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资源简介
目  次
前言………………………………………………………………………………………………………… Ⅱ
引言………………………………………………………………………………………………………… Ⅳ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技术要求………………………………………………………………………………………………… 2
5 试验方法………………………………………………………………………………………………… 3
6 检验规则………………………………………………………………………………………………… 5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6
附录A(资料性)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7
附录B(规范性)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制备方法………………………………………… 8

JT/ T 860. 2—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 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JT/ T 860《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的第2 部分。JT/ T 860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 部分:抗车辙剂;
———第2 部分:高黏度添加剂;
———第4 部分:抗剥落剂;
———第5 部分:天然沥青;
———第6 部分:温拌剂;
———第7 部分:废旧轮胎热解炭黑;
———第8 部分:高模量剂;
———第9 部分:煤液化沥青。
本文件代替JT/ T 860.2—2013《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2 部分:高黏度添加剂》,与JT/ T 860.2—
2013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高黏度添加剂的定义(见3. 1,2013 年版的3. 1);
———更改了“高黏度添加剂技术要求”为“Ⅰ型高黏度添加剂技术要求”,增加了Ⅱ型高黏度添加剂
的技术要求;并更改了高黏度添加剂密度的技术要求,增加了高黏度添加剂吸水率的技术要求
(见表1,2013 年版的表1);
———更改了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为Ⅰ型和Ⅱ型两类,增加了Ⅱ型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
结合料的技术要求;更改了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动力黏度技术要求;增加了掺加高
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测力延度最大拉力的技术要求(见4. 2,2013 年版的4. 2);
———更改了高黏度添加剂单个颗粒质量、密度、熔融指数和灰分含量试验方法(见5. 1. 2、5. 1. 3、
5. 1. 5和5. 1. 6,2013 年版的5. 1. 2 ~5. 1. 5);
———增加了高黏度添加剂吸水率的试验方法(见5. 1. 4);
———更改了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动力黏度、布氏黏度、闪点、溶解
度、黏韧性的试验方法(见5. 2. 1 ~5. 2. 7,5. 2. 10,2013 年版的5. 2. 2 ~5. 2. 9);
———增加了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弹性恢复、3min 弹性恢复、韧性、测力延度最大拉力、
质量变化、针入度比和残留延度的试验方法(见5. 2. 8、5. 2. 9、5. 2. 11 ~5. 2. 15);
———删除了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试验方法(见2013 年版的5. 3);
———增加了高黏度添加剂检验项目和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结合料检验项目(见表3 和表4);
———更改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规定(见6. 1. 2、6. 1. 3,2013 年版的6. 1. 2、6. 1. 3);
———更改了抽样和判定规定(见6. 2. 2、6. 2. 3,2013 年版的6. 2. 2、6. 2. 3);
———更改了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规定(见7. 1 ~7. 3,2013 年版的7. 1、7. 2);
———更改了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其中更改了排水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指标
和技术要求,增加了SMA 沥青混合料、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以及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
技术要求(见A. 1,2013 年版的4. 3);
———增加了沥青混合料的推荐级配(见A. 2);
———更改了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制备方法(见附录B,2013 年版的附录B);
———删除了高黏度添加剂单个颗粒质量测定方法和浸水车辙试验动稳定度试验方法(见2013 年版

JT/ T 860. 2—2025
的附录A 和附录C)。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 TC 22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江苏增光新材
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恒石道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贵州省公路工程集
团有限公司、云南交投集团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云南交投集团云岭建设有限公司、桐柏县公路事业发展
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许斌、路凯冀、刘元强、高奥东、宋安宁、庄裕花、李明亮、田腾龙、王维营、孙依
人、周长红、平树江、臧燕勤、余昕洁、胡浪、王云东、李德友、唐存荣、李怀健、卜冠军、王显赫、蔡燕霞、李
峰、韩善灵、刘彦涛。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3 年首次发布为JT/ T 860. 2—2013;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JT/ T 860. 2—2025
引  言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能够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或使用功能,如抗车辙剂提高抗高温
车辙性能,抗剥落剂提高抗水损害性能,温拌剂降低施工温度,废旧轮胎热解炭黑提高抗老化性能,煤液
化沥青改善高温性能。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材料应用越来越多,同时呈现产品类型多、更新换代快等
特点,制定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相关标准非常必要,可指导相关材料的生产、检验和使用。沥青混合
料改性添加剂产品类型很多,且这些产品材料、适用范围、性质、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差异性非常大,因此
需要分别制定标准。JT/ T 860 分为以下八部分:
———第1 部分:抗车辙剂。目的在于规范抗车辙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2 部分:高黏度添加剂。目的在于规范高黏度添加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
用,提高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4 部分:抗剥落剂。目的在于规范抗剥落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5 部分:天然沥青。目的在于规范天然沥青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6 部分:温拌剂。目的在于规范温拌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公路
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7 部分: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目的在于规范废旧轮胎热解炭黑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
其工程应用,提高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8 部分:高模量剂。目的在于规范高模量剂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提高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第9 部分:煤液化沥青。目的在于规范煤液化沥青相关产品的生产与检验,指导其工程应用,
提高公路工程沥青路面质量。

JT/ T 860. 2—2025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2 部分:高黏度添加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高黏度添加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
装、运输和储存。
本文件适用于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高黏度添加剂的生产和产品质量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 T 267 石油产品闪点与燃点测定法(开口杯法)
GB/ T 1033. 1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 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GB/ T 1034 塑料 吸水性的测定
GB/ T 3682. 1 塑料 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MVR)的测定
第1 部分:标准方法
GB/ T 4507 沥青软化点测定法 环球法
GB/ T 4508 沥青延度测定法
GB/ T 4509 沥青针入度测定法
GB/ T 11148 石油沥青溶解度测定法
JT/ T 860. 8—2023 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 第8 部分:高模量剂
NB/ SH/ T 0737 沥青弹性恢复测定法延度仪法
NB/ SH/ T 0739 沥青高温黏度测定法旋转黏度仪法
NB/ SH/ T 0814 沥青材料测力延度试验法
SH/ T 0422 沥青灰分测定法
SH/ T 0557 石油沥青粘度测定法(真空毛细管法)
SH/ T 0735 沥青粘韧性试验法
SH/ T 0736 沥青旋转薄膜烘箱试验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高黏度添加剂 high viscosity additive
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主要成分,可增强沥青动力黏度和沥青与集料之间黏结性能的改性材料。
1
JT/ T 860. 2—2025
3. 2
高黏度添加剂掺量 high viscosity additive content
高黏度添加剂质量与改性后沥青(含添加剂)总质量的比值。
注:高黏度添加剂掺量以百分比(%)计。
4 技术要求
4. 1 高黏度添加剂
高黏度添加剂按照性能分为Ⅰ型和Ⅱ型,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 高黏度添加剂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
技术要求
Ⅰ型Ⅱ型
外观— 颗粒状,均匀
单个颗粒质量g ≤0. 03
密度g/ cm3 0. 85 ~1. 10
吸水率,% — ≤1. 0
熔融指数g/10 min ≥2. 0 ≥3. 0
灰分含量,% — ≤1. 0 ≤0. 5
4. 2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
以70 号A 级道路石油沥青为基质沥青,掺加高黏度添加剂制备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
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2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
技术要求
Ⅰ型Ⅱ型
针入度(25 ℃,100 g,5 s) 0. 1 mm ≥40 ≥50
软化点℃ ≥80
延度(5 ℃,5 cm/ min) cm ≥30 ≥50
动力黏度(60 ℃) Pa·s ≥100 000
布氏黏度(170 ℃) Pa·s ≤3. 0
闪点℃ ≥230
溶解度,% — ≥99
弹性恢复(25 ℃),% — ≥95 —
3 min 弹性恢复(25 ℃),% — — ≥90
黏韧性(25 ℃) N·m ≥25
韧性(25 ℃) N·m ≥20
2
JT/ T 860. 2—2025
表2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技术要求(续)
指标单位
技术要求
Ⅰ型Ⅱ型
测力延度最大拉力(5 ℃,5 cm/ min) N ≥80
RTFOT 薄膜加热
试验残留物
质量变化,% — ≤ ±0. 2
针入度比(25 ℃),% — ≥80
残留延度(5 ℃) cm ≥20 ≥35
4. 3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见附录A。
5 试验方法
5. 1 高黏度添加剂
5. 1. 1 外观
通过目测方式检验。
5. 1. 2 单个颗粒质量
按JT/ T 860. 8—2023 中的5. 1. 2. 4 进行。
5. 1. 3 密度
按GB/ T 1033. 1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1. 4 吸水率
按GB/ T 1034 中的23 ℃水中吸水量的测定方法进行。
5. 1. 5 熔融指数
按GB/ T 3682. 1 中的质量测量方法进行。
5. 1. 6 灰分含量
按SH/ T 0422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
5. 2. 1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的制备
按照附录B 的方法进行掺加高黏度添加剂沥青结合料的制备,高黏度添加剂掺量建议为
8% ~14%。
5. 2. 2 针入度
按GB/ T 4509 规定的方法进行。
3
JT/ T 860. 2—2025
5. 2. 3 软化点
按GB/ T 4507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4 延度
按GB/ T 4508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5 动力黏度
按SH/ T 0557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6 布氏黏度
按NB/ SH/ T 0739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7 闪点
按GB/ T 267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8 溶解度
按GB/ T 11148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9 弹性恢复
按NB/ SH/ T 0737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10 3 min 弹性恢复
按NB/ SH/ T 0737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11 黏韧性
按SH/ T 0735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12 韧性
按SH/ T 0735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13 测力延度最大拉力
按NB/ SH/ T 0814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14 质量变化
按SH/ T 0736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15 针入度比
按SH/ T 0736 规定的方法进行。
5. 2. 16 残留延度
按SH/ T 0736 规定的方法进行。
4
JT/ T 860. 2—2025
6 检验规则
6. 1 检验分类和检验项目
6. 1. 1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检验项目应符合表3 和表4 的规定。
表3 高黏度添加剂检验项目
序号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
1 外观4. 1 5. 1. 1 + +
2 单个颗粒质量4. 1 5. 1. 2 + +
3 密度4. 1 5. 1. 3 + -
4 吸水率4. 1 5. 1. 4 + +
5 熔融指数4. 1 5. 1. 5 + +
6 灰分含量4. 1 5. 1. 6 + +
注:“ + ”为必检项目;“ - ”为不检验项目。
表4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检验项目
序号指标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型式检验出厂检验
1 针入度(25 ℃,100 g,5 s) 4. 2 5. 2. 2 + +
2 软化点4. 2 5. 2. 3 + +
3 延度(5 ℃,5 cm/ min) 4. 2 5. 2. 4 + +
4 动力黏度(60 ℃) 4. 2 5. 2. 5 + +
5 布氏黏度(170 ℃) 4. 2 5. 2. 6 + -
6 闪点4. 2 5. 2. 7 + -
7 溶解度4. 2 5. 2. 8 + -
8 弹性恢复(25 ℃)(Ⅰ型高黏度添加剂) 4. 2 5. 2. 9 + -
9 3 min 弹性恢复(25 ℃)(Ⅱ型高黏度添加剂) 4. 2 5. 2. 10 + -
10 黏韧性(25 ℃) 4. 2 5. 2. 11 + -
11 韧性(25 ℃) 4. 2 5. 2. 12 + -
12 测力延度最大拉力(5 ℃) 4. 2 5. 2. 13 + -
13 RTFOT 薄膜加热
试验残留物
质量变化
针入度比(25 ℃)
残留延度(5 ℃)
4. 2
5. 2. 14 + +
5. 2. 15 + -
5. 2. 16 + +
注:“ + ”为必检项目;“ - ”为不检验项目。
6. 1. 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投产或老产品转产时;
b) 正式生产后,工艺或原材料有变化时;
c) 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5
JT/ T 860. 2—2025
d) 正常生产时每生产500 t 后的周期性检验;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6. 2 组批、抽样
6. 2. 1 组批
生产厂应根据产量将产品分批编号,每一批为50 t,不足50 t 的按一个批量计。
6. 2. 2 抽样
随机从10 袋中抽取等量的高黏度添加剂,经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每份不少于2. 5 kg。同一批号
的产品抽检一次。
6. 3 判定规则
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4. 1 和4. 2 的要求,则判定该批高黏度添加剂为合格产品;有一项及以上不符
合时,在该批产品中再随机抽取样品,对各项指标进行复查,全部达到4. 1 和4. 2 的要求则判为合格,否
则,该批产品不合格。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7. 1 标志
标志应包括但不局限于下列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产品执行的标准代号、商标;
b) 生产日期、批号;
c) 净质量;
d) 生产单位名称、地址。
7. 2 包装
高黏度添加剂应采用防潮、不易破损、附有内膜的袋状包装;包装的数量可根据添加工艺和运输方
式确定。每批产品应提供使用说明书和合格证。合格证上除包括7. 1 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生产地;
b) 质检员;
c) 检验执行标准;
d) 检验日期;
e) 检验结果。
7. 3 运输
运输时应采取防潮、防雨、防晒、防污损等措施,保持包装完好无损。
7. 4 储存
产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内,温度不超过40 ℃,储存期不宜超过24 个月。
6
JT/ T 860. 2—2025
附 录 A
(资料性)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A. 1 技术要求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见表A. 1。
表A. 1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指标单位
不同类型的沥青混合料
排水沥青混合料SMA 沥青混合料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
空隙型密实型
应力吸收层
沥青混合料
空隙率(%) —
18. 0 ~25. 0
(体积法)
17. 0 ~23. 0
(真空密封法)
3. 0 ~4. 0 ≥10. 0 3. 0 ~6. 0 0. 5 ~2. 5
马歇尔稳定度kN ≥5. 0 ≥6. 0 ≥5. 0 ≥8. 0 ≥6. 0
析漏损失(185 ℃) — ≤0. 6 ≤0. 1 ≤0. 1 —
飞散损失,% — ≤10 ≤15 ≤15 —
浸水飞散损失,% — ≤15 — — —
浸水残留稳定度,% — ≥85 ≥85 ≥85 ≥90
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 — ≥80 ≥80 ≥80 ≥85
低温弯曲破坏应变( -10 ℃) με ≥2 800 ≥3 500 ≥3 000 ≥5 000
车辙试验动稳定度(60 ℃) 次/ mm ≥5 000 ≥6 000 ≥5 000 ≥1 200
渗水系数mL/ min ≥5 000 ≤80 — ≤120 —
疲劳寿命
(10 Hz,20 ℃,2 000 μ ε) 次— — — — ≥150 000
A. 2 沥青混合料推荐级配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按照表A. 2 的级配进行配合比设计与性能试验,排水沥青混合料、SMA 沥
青混合料、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等其他类型混合料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与性能
试验。
表A. 2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试验用级配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13. 2 9. 5 4. 75 2. 36 1. 18 0. 6 0. 3 0. 15 0. 075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100 95 ~100 80 ~100 60 ~85 40 ~70 25 ~55 15 ~35 8 ~20 6 ~14
7
JT/ T 860. 2—2025
附 录 B
(规范性)
掺加高黏度添加剂的沥青结合料制备方法
B. 1 仪器
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电子天平:感量不大于0. 1 g;
b) 烘箱:50 ℃ ~200 ℃可调节,温度控制精度为±1 ℃;
c) 盛样器:金属桶,容积不小于1 L;
d) 高速剪切机:最高速率不小于5 000 r/ min;
e) 加热套:与盛样器配套,容积不小于1 L,具有温度调节控制器,温度控制精度为±1 ℃;
f) 其他:玻璃棒。
B. 2 试验步骤
试验步骤如下:
a) 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基质沥青放于盛样器中,将其在烘箱中加热至160 ℃ ±5 ℃。
b) 取出加热好的基质沥青连同盛样器一并放入加热套中,按照确定的高黏度添加剂掺量称取相
应质量的高黏度添加剂,分两到三次缓慢加入基质沥青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逐渐升温至
180 ℃ ±5 ℃。
c) 使用剪切机按照4 000 r/ min ~5 000 r/ min 速率对混合沥青剪切30 min ~40 min,剪切过程中
温度维持在180 ℃ ±5 ℃。
d) 关闭剪切机和加热套,将制备好的改性沥青放入180 ℃ ±5 ℃烘箱中发育20 min ~30 min,完
成后进行相关试验。
8
JT/ T 860. 2—2025
资源下载此资源下载价格为5金币立即购买,VIP免费

1.本站大部份文档均属免费,部份收费文档,经过本站分类整理,花了精力和时间,收费文档是为了网站运营成本等费用开支;
2.所有收费文档都真实可靠,为了节约成本,文档在网站前台不做预览,如果付费后,与实际文档不符合,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申请退款;
3.购买会员(或单次下载)即视为对网站的的赞助、打赏,非商业交易行为(不认同此观点请勿支付)请慎重考虑;
4.付费下载过程中,如果遇到下载问题,都可以加微信号pdftj88解决;
5.手机支付,尽量选择支付宝支付;
6.如图集或者标准不清楚,在本站找不到您需要的规范和图集,希望增加资料等任何问题,可联系微信号:pdftj88解决;

文档天下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14日 09:49: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998pdf.com/56287.html
图书

T/CMRS 002-2025 无砟轨道用聚氨酯隔振垫

T/CMRS 002-2025 无砟轨道用聚氨酯隔振垫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