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T 822-2024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规范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P8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T822—2024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规范
Designspecificationforfishrestockingstationof
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projects
2024 01 31发布2024 04 3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
设计规范》等2项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24年第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
规范》(SL/T822—2024)等2项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序号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替代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
1
水利水电工程
鱼类增殖站设计
规范SL/T822—2024 2024.1.312024.4.30
2 水土保持监理
规范SL/T523—2024 SL523—2011 2024.1.312024.4.30
水利部
2024年1月31日
前 言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 《水
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8章和5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基本资料收集要求;
———增殖放流对象、放流规模及工程等别确定方法;
———站址选择要求;
———生产工艺设计内容及技术要求;
———工程设计内容及技术要求;
———运行管理设计要求。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规划计划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史晓新 赵 蓉 王九大 金 弈
黄道明 黄锦辉 常 毅 王 崇
文 典 菅宇翔 王文雍 梁银铨
闫峰陵 崔小红 李联希 姜云鹏
盛春花 高丽娜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雷少平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张 平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
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通信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邮政编码:100053;电话:
010 63204533;电子邮箱:bzh@mwr.gov.cn),以供今后修订
时参考。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3
3 基本资料……………………………………………………… 5
3.1 一般规定…………………………………………………… 5
3.2 工程资料…………………………………………………… 5
3.3 自然环境资料……………………………………………… 5
3.4 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资料…………………………………… 5
3.5 水生生态及鱼类资料………………………………………… 5
4 增殖放流对象与规模确定…………………………………… 7
4.1 增殖放流对象……………………………………………… 7
4.2 增殖放流规模……………………………………………… 7
4.3 工程等别…………………………………………………… 7
5 站址选择……………………………………………………… 9
5.1 选址原则…………………………………………………… 9
5.2 水文气象…………………………………………………… 9
5.3 地形地质…………………………………………………… 9
5.4 水源……………………………………………………… 10
5.5 基础设施………………………………………………… 10
5.6 站址比选………………………………………………… 10
6 生产工艺设计………………………………………………… 12
6.1 生产工艺流程……………………………………………… 12
6.2 养殖模式………………………………………………… 13
6.3 亲鱼收集与驯养培育……………………………………… 14
6.4 催产与孵化………………………………………………… 15
6.5 苗种培育………………………………………………… 16
6.6 野化训练………………………………………………… 17
6.7 放流……………………………………………………… 18
7 工程设计……………………………………………………… 20
7.1 总体布置………………………………………………… 20
7.2 建(构)筑物……………………………………………… 21
7.3 给水排水工程……………………………………………… 24
7.4 电气系统………………………………………………… 27
7.5 交通工程………………………………………………… 28
7.6 景观……………………………………………………… 28
7.7 施工组织设计……………………………………………… 29
8 运行管理设计………………………………………………… 30
8.1 一般规定………………………………………………… 30
8.2 管理机构与制度…………………………………………… 30
8.3 生产运行………………………………………………… 30
8.4 科研……………………………………………………… 31
8.5 放流效果监测与评估……………………………………… 31
附录A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报告编制内容……… 33
附录B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放流规模计算…………… 35
附录C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亲鱼需求量计算方法…… 38
附录D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生产车间有效建筑系数
计算方法……………………………………………… 39
附录E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生产用水量计算………… 40
标准用词说明…………………………………………………… 41
条文说明………………………………………………………… 43
1 总 则
1.0.1 为规范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内容,统一工作深
度和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鱼类增殖站设计。
1.0.3 鱼类增殖站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资源节约、技术可行、
管理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鱼类增殖站建设任务、布局与
规模。
1.0.4 鱼类增殖站设计应广泛吸取工程实践经验,并结合工程
具体情况,采用经济、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
设备。
1.0.5 初步设计阶段宜单独编制鱼类增殖站设计文件,并作为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
站设计报告编制内容应符合附录A 的规定。
1.0.6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15805.1 鱼类检疫方法 第1部分:传染性胰脏坏
死病毒(IPNV)
GB/T15805.2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诊断规程
GB/T15805.3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诊断规程
GB/T27638 活鱼运输技术规范
GB50013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
GB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 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21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50289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97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
SL223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SL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30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JTG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NY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1101 湖泊渔业生态类型参数
SC/T609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设计规范
SC/T9101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SC/T940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SC/T9429 淡水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河流
SC/T9438 淡水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技术规范
1.0.7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鱼类增殖放流 fishrestockingandreleasing
将人工繁育的鱼种投放到受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的水域,补充
鱼类资源量使其维持一定数量的自然种群,以减缓工程建设与运
行对鱼类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
2.0.2 亲鱼 parentfish
具备繁殖子代能力、可用于增养殖生产的雌雄鱼个体。
2.0.3 人工驯养繁殖 artificialdomesticationandpropagation
野生亲鱼适应人工养殖环境,达到性腺成熟,并获得受精
卵,使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鱼种的过程。
2.0.4 原种场 originalspeciesfarm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从事原种亲鱼的收集、保存和生产
供应的生产单位。
2.0.5 催产 spawning
人工对亲鱼注射催产剂(外源性激素),使其接近成熟的性
腺在短期内过渡至成熟状态,以加快其生殖活动进程。
2.0.6 孵化 hatching
受精卵至仔鱼出膜的胚胎发育过程。
2.0.7 苗种培育 fryrearing
将出膜的仔鱼经过饲养培育成幼鱼的过程。
2.0.8 开口苗 firstfeedinglarva
孵化出膜后卵黄囊逐步消失、具备开口摄食外源营养物质能
力的仔鱼。
2.0.9 鱼苗 fry
开口苗经一段时间养殖,发育至一定规格,其外形特点与成
鱼基本一致的稚鱼。
2.0.10 鱼种 fingerling
3
鱼苗经一段时间养殖,发育至一定规格,其外形特点与成鱼
基本一致,具备放流至天然水域条件的幼鱼。
2.0.11 野化训练 wildtraining
为提高放流鱼种的成活率,在放流前对其摄食、反捕食能力
和野外环境适应能力进行的训练。
2.0.12 标志放流 taggedreleasing
将放流鱼种做上标记后放回天然水域,以便跟踪监测和回捕
研究其生活史、分布及资源等状况。
2.0.13 流水养殖 flowingwaterfishculture
水源不断流经养殖鱼池、不进行循环利用的鱼类养殖方式。
其中,微流水养殖不需要流水不间断,每日保证一定的水体交换
率即可。
2.0.14 静水养殖 staticwaterfishculture
利用不流动水体或较少流动水体的鱼类养殖方式。
2.0.15 循环水养殖 recirculatingaquaculture
通过采取水质净化处理措施实现在补充少量新鲜水的情况下
循环利用养殖用水的鱼类养殖方式。
4
3 基本资料
3.1 一般规定
3.1.1 应收集项目所在河段和受影响水域的工程资料、自然环
境资料、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资料及水生生态与鱼类资料。
3.1.2 应对资料进行整编,分析可靠性,并合理利用。
3.1.3 所收集资料应满足设计工作及深度要求。资料不全或不
能满足设计深度要求的,应补充开展必要的地形测量、地质勘
查、水文调查、水质监测和水生生态调查工作。
3.2 工程资料
3.2.1 应收集工程开发任务、工程特性、工程布置、施工布置、
建设进度、场内外交通和建设征地等方面的设计资料。
3.2.2 应收集邻近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资料及其鱼类增殖
站的增殖对象、规模、放流范围和放流效果资料。
3.3 自然环境资料
3.3.1 应收集工程区地质地形、气候气象、景观和植被资料。
3.3.2 应收集干支流水文、水质资料。
3.4 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资料
3.4.1 应收集流域综合规划和水生生态保护、渔业发展等专业
规划资料。
3.4.2 应收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等相关资料。
3.5 水生生态及鱼类资料
3.5.1 应收集近年流域内及受工程影响水域的水生生态调查评
5
价专题资料和珍稀保护鱼类资料。
3.5.2 应收集增殖放流鱼类生物学、苗种培育等相关文献及技
术资料,以及生产所需设施、设备和饲料等相关资料。
3.5.3 应收集受影响水域渔业状况资料和渔政管理情况资料。
6
4 增殖放流对象与规模确定
4.1 增殖放流对象
4.1.1 增殖放流对象应根据受水利水电工程影响水域的鱼类保
护目标,统筹考虑亲鱼的可获得性、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基础以及
放流水域生境条件合理确定。
4.1.2 增殖放流对象应优先选择珍稀、濒危、特有鱼类,重要
经济鱼类,以及受影响程度大且短期内难以自然恢复的鱼类。
4.2 增殖放流规模
4.2.1 增殖放流规模应根据增殖放流对象受工程影响程度以及种
群生存力、放流水域生境条件、生态承载力等因素,并结合流域总
体增殖放流规划、鱼类资源状况和渔获物统计分析,综合分析确定。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放流规模计算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2.2 鱼类增殖站运行过程中,宜根据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进展、放流效果监测结果,合理调整增殖放流对象和规模。
4.3 工程等别
4.3.1 鱼类增殖站工程等别应根据增殖放流规模和放流鱼类的
保护级别划分。鱼类增殖站工程等别划分应符合表4.3.1的规
定。当鱼类增殖放流规模和鱼类保护级别分属不同等别时,鱼类
增殖站工程等别应按其中最高等别确定。
表4.3.1 鱼类增殖站工程等别划分
鱼类增殖站
工程等别
分类要素
鱼类增殖放流规模/ (万尾/年) 鱼类保护级别
对应水利水电
工程等别
一≥200 国家一级Ⅲ
二≥30、<200 国家二级、省级Ⅳ
三<30 其他Ⅴ
7
4.3.2 鱼类增殖站涉及的水工建筑物应包括永久性建筑物和临
时性建筑物。永久性建筑物宜由场地支挡建筑物、取水建筑物、
养殖鱼池等主要建筑物和场地排水设施等次要建筑物组成。建筑
物级别应根据对应的水利水电工程等别确定。鱼类增殖站水工建
筑物级别划分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表4.3.2 鱼类增殖站水工建筑物级别划分
水利水电工程
等别
永久性建筑物级别
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
临时性建筑物
级别
Ⅲ 3 4 5
Ⅳ 4 5 5
Ⅴ 5 5 5
4.3.3 鱼类增殖站工程防洪标准应按照水工建筑物级别确定;
永久性建筑物应采用SL252规定的水电站厂房永久性水工建筑
物中相同级别的洪水标准;临时性建筑物应采用SL252规定的
临时性水工建筑物中相同级别的洪水标准。遭受洪灾后损失影响
巨大、生产恢复时间较长的,可取标准上限或提高一个等级。
4.3.4 鱼类增殖站给水排水、道路、建筑和景观等建筑物的等
级及设计标准,应按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执行。
8
5 站址选择
5.1 选址原则
5.1.1 鱼类增殖站站址应结合流域鱼类增殖放流总体方案进行
比选,满足增殖放流规模要求。
5.1.2 鱼类增殖站站址应从水文气象、地形地质、水源、基础
设施、用地规模、工程投资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进行比选。
5.1.3 鱼类增殖站应作为工程总布置的组成部分,纳入业主管
理用地、征地范围,与业主营地布置相协调。
5.2 水文气象
5.2.1 鱼类增殖站选址设计应根据站址区域的气候特征、多年
月平均气温及其变化、多年月平均降雨蒸发量及其变化、极端天
气等气象要素情况,结合站内增殖放流鱼类生产技术要求,分析
站址区域气象条件对站内增殖放流鱼类生产的适宜性。
5.2.2 鱼类增殖站选址设计应根据站址区域的径流、暴雨、洪
水、泥沙特性和冰情等水文要素情况,分析站址区域水文条件对
鱼类增殖站建设与运行的安全性影响,并提出洪水设计成果。
5.3 地形地质
5.3.1 鱼类增殖站站址地形宜开阔,地面坡度宜缓,应有利于
建(构)筑物布置和增殖站给水排水。
5.3.2 鱼类增殖站站址宜选择地震影响烈度低、构造稳定的区
域。站址区应地质条件良好,场地整体稳定,无不良地质灾害
发育。
5.3.3 鱼类增殖站站址宜选择在抗渗性能良好、不易产生不均
匀沉降的位置上,避开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
段。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GB50021的规定。
9
5.4 水 源
5.4.1 鱼类增殖站水源选择应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所在的河湖水
系特点进行水源调查,所选水源应水质良好、水量充沛、水温适
宜,并应进行取水方式及输水方式比选。当单一水源不能满足要
求时,应采取备用水源措施。
5.4.2 鱼类增殖站水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根据工程区域河流和鱼类增殖站水源水域的水功能区
划、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水源水质对鱼类生长、繁育要求的满足
情况。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2 应根据工程区域河流和鱼类增殖站水源的水温监测资料,
分析水源水温对鱼类生活史不同阶段要求的满足情况,不满足要
求时应提出温控措施。
3 水源水量应满足亲鱼培育、鱼卵孵化、苗种培育等生产
用水和站内消防、生活等用水需求。
5.5 基础设施
5.5.1 鱼类增殖站站址交通条件分析比选应包括站址地理位置、
与主体工程位置关系、外部交通、与放流地点距离及道路情况等
内容。选定的站址应外部交通便利,宜临近主要原材料供应地及
主体工程,对外道路应满足运输车辆和消防车辆的安全通行
要求。
5.5.2 鱼类增殖站站址宜临近外部电力、电信接入点,方便进
出线和设备运输。
5.5.3 鱼类增殖站站址至放流码头的交通条件应满足放流鱼类
运输要求。
5.6 站址比选
5.6.1 鱼类增殖站站址宜通过同深度方案比选,选定综合条件
占优的站址。
10
5.6.2 选定的鱼类增殖站站址应满足下列条件:
1 临近水源,水源水质良好、水量充沛、水温适宜。
2 满足防洪、排水要求。
3 地质条件良好,场地整体稳定,无不良地质灾害发育。
4 地形开阔,利于工程布置,用地规模满足近、远期工程
布置需求。
5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外部交通便利,便于到达放流水域。
6 临近或位于业主营地征地范围内,与业主营地布置相
协调。
7 工程投资及后期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
11
6 生产工艺设计
6.1 生产工艺流程
6.1.1 鱼类增殖站的生产工艺流程应包括苗种生产和鱼种放流。
6.1.2 苗种生产工艺应依据鱼类早期生活史不同阶段生长发育
的特点及其对养殖环境的需求制定,包括亲鱼收集、检验检疫、
亲鱼驯养培育、催产、受精、孵化和苗种培育。苗种生产工艺流
程如图6.1.2所示。
亲鱼收集
检验检疫
亲鱼驯养培育
催产、受精
孵化
苗种培育
配
套
设
施
活鱼车或船
亲鱼培育池
孵化设施
影
响
因
素
品质
健康状况
亲鱼选择、配组
水量、流速调控
饲养管理
养殖环境、饲养
药物剂量、效应时间
隔离池
催产池
苗种培育池
图6.1.2 苗种生产工艺流程
6.1.3 鱼种放流流程应包括鱼种野化训练、检验检疫、标记、
包装、运输和放流。鱼种放流流程如图6.1.3所示。
12
检验检疫
配
套
设
施
影
响
因
素
健康状况
鱼种野化训练
标 记
包 装
运 输
放 流
野化训练池
仪器设备
运输工具
摄食、反捕食、生境
密度、溶解氧等
方式、水质等
时间、地点等
图6.1.3 鱼种放流流程
6.2 养殖模式
6.2.1 鱼类的养殖模式主要包括流水养殖、静水养殖和循环水
养殖模式。养殖模式比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鱼类增殖站工艺设计应根据放流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结
合水源、地形、地质条件和占地、投资等,经综合分析比较后选
定养殖模式。
2 水源与站址有一定高差,水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排
水方便的鱼类增殖站,宜采用流水养殖模式。
3 土地资源丰富、取水方便且放流鱼类适应静水养殖的鱼
类增殖站,宜采用静水养殖模式。
4 土地、水等资源条件限制较大的鱼类增殖站,宜采用高
密度、集约化的循环水养殖模式。
5 可结合站址土地、水源条件、排水条件,进行不同养殖
13
模式的组合。
6 当周边水域禁止设置(新建)排污口时,应采用循环水
养殖模式。
6.2.2 鱼类增殖站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6.2.3 养殖尾水宜采取水质净化处理措施,尾水排放标准应符
合SC/T9101、GB8978的规定,回用时应符合再生水利用相关
标准。
6.3 亲鱼收集与驯养培育
6.3.1 亲鱼宜选择工程所属河流或同流域邻近水域野生、体质
健康、性成熟的亲本,也可选自工程所在地区的原种场。水利水
电工程鱼类增殖站亲鱼需求量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6.3.2 亲鱼检疫应按GB/T15805.1、GB/T15805.2、GB/T
15805.3的相关规定执行。
6.3.3 亲鱼运输应按GB/T27638的相关规定执行。
6.3.4 亲鱼驯养宜采用单种分池培育的单养方式,不同来源、
不同批次的亲鱼可单养。后备亲鱼宜依据鱼类生态习性采用搭配
混养方式培育。肉食性鱼类宜单养。
6.3.5 亲鱼培育池的规格、类型应依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
养殖模式及地形条件等确定。亲鱼培育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流水养殖模式的亲鱼培育池宜采用矩形结构。单池面积
宜依据养殖需求合理确定,水深宜为1.5~2.5m。
2 室外静水养殖模式的亲鱼培育池宜采用矩形结构。单池
面积宜为600~2000m2,宜依据养殖需求合理确定规格。水深宜
为1.5~2.5m。
3 室内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亲鱼培育池宜采用圆形或矩形结
构。圆形培育池直径不宜小于2m,矩形亲鱼培育池长宽比宜为
(2~4)∶1。单池面积宜为15~30m2,水深宜为1.2~1.5m。
宜根据养殖种类的生物学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6.3.6 亲鱼培育密度应考虑鱼的种类、培育模式、水体交换率
14
和水质条件等因素。培育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静水养殖模式培育密度宜为0.15~0.25kg/m2。
2 流水和循环水养殖模式宜提高培育密度。
3 对于凶猛肉食性或偏肉食性鱼类,应降低培育密度。
6.3.7 亲鱼日常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亲鱼培育饲料应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规定。
2 病害防治用药应符合NY5071的规定。
3 应勤巡池,观察亲鱼活动、摄食情况和水质变化,定期
检查亲鱼生长情况,做好亲鱼活动、注排水、摄食和养殖用药情
况等养殖基本信息记录。
6.3.8 驯养培育过程中淘汰属于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的亲鱼,应按国家相关保护法规妥善处置。
6.4 催产与孵化
6.4.1 鱼类催产应选择体质健康、性成熟的亲鱼。雌雄亲鱼的
配比宜根据受精方式确定。雌雄亲鱼比例宜为1∶1,也可根据
鱼类生产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6.4.2 鱼类常用催产剂包括鱼类脑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应依据亲鱼的敏感度及环境条
件,有针对性地选用催产剂。雌鱼催产剂注射宜采用一次注射或
二次注射。
6.4.3 鱼类受精分为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两种方式。生产过程
中宜采用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操作可根据需要选择干法、半干法
或湿法。
6.4.4 鱼类催产池应采用圆形结构,规格应根据亲鱼个体大小
合理确定,直径不宜小于3.0m,水深宜为0.7~1.5m。
6.4.5 鱼类孵化应根据受精卵胚胎发育的生物学特点,人为创
造适宜的孵化条件,使胚胎正常发育,孵出仔鱼。鱼类孵化应符
合下列规定:
1 孵化设施可选用孵化桶、孵化环道、孵化槽或尤先科孵
15
化器等。漂流性受精卵宜采用孵化桶和孵化环道孵化,黏性受精
卵宜采用孵化槽孵化,沉性受精卵和脱黏后黏性受精卵宜采用尤
先科孵化器孵化。
2 孵化期间水温、溶解氧、水流速度、敌害生物和病害控
制等孵化因素应利于胚胎发育。
3 应定期检查水质、胚胎发育情况,及时清理代谢物,保
持水质清新。
4 根据放流鱼类的繁殖特性及远期规划,鱼类增殖站宜同
时配置多种孵化设施,以备科研及后期放流鱼类繁育需求。
6.5 苗种培育
6.5.1 依据鱼类生活史不同发育阶段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苗种
培育可分为开口苗、鱼苗和大规格鱼种培育三个阶段。养殖模式
应根据鱼类种类、习性和发育阶段等确定。各阶段苗种培育均应
采用单养方式。
6.5.2 开口苗培育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开口苗培育池宜采用圆形培育缸,直径宜为1.0~
2.0m,水深宜为0.7m。
2 开口苗培育密度应根据养殖模式确定。微流水养殖方式
宜为2000~3000尾/m3,循环水养殖方式宜为4000~8000尾/
m3。生产中应根据不同鱼类生物学特性、培育周期、水质、流
水量和养殖设施等调整开口苗培育密度。
3 应根据开口苗所需开口饵料的种类、数量,配备饵料培
育设备。
6.5.3 鱼苗培育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培育池宜采用圆形或矩形结构。圆形培育池直径宜为
2.0~3.0m,矩形培育池长宽比宜为(2~4)∶1,水深宜为
1.0~1.2m。室外培育池朝向应依据水中天然饵料的生长需要,
结合场地的地形、水文和风向等因素确定,并满足池面光照充分
的要求。
16
2 鱼苗养殖密度应根据养殖模式确定。静水养殖方式宜为
400~600尾/m3,微流水养殖方式宜为1000~1200尾/m3,循
环水养殖方式宜为2000~3000尾/m3。生产中宜根据不同鱼类
生物学特性、培育周期、水质、流水量和养殖设施等调整鱼苗培
育密度。
6.5.4 鱼种培育工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培育池宜采用圆形或矩形结构。圆形培育池直径宜为
2.0~3.0m,矩形培育池长宽比宜为(2~4)∶1,水深宜为
1.2~1.5m。室外培育池朝向应依据水中天然饵料的生长需要,
结合场地的地形、水文和风向等因素确定,并满足池面光照充分
的要求。
2 鱼种培育密度应根据养殖模式确定。静水养殖方式宜为
30~50尾/m3,微流水养殖方式宜为80~100尾/m3,循环水养
殖方式宜为300~500尾/m3。生产中宜根据不同鱼类生物学特
性、培育周期、水质和养殖设施等调整鱼种培育密度。
6.5.5 苗种日常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苗种培育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疏苗,降低培育密度。筛选
分级培育前应进行拉网锻炼以提高其成活率,同时淘汰劣质鱼
苗,提高苗种质量。
2 培育期间投喂的饲料应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
规定。
3 病害防治用药应符合NY5071的规定。
4 流水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开口苗、鱼苗、鱼种培育的
换水频次宜分别为6次/d、8次/d、10次/d。生产中应根据实际
需要合理控制培育设施内换水频次。
6.5.6 活饵培育池宜采用矩形结构,长宽比宜为(2~4)∶1,
水深宜为1.0~1.2m。
6.6 野化训练
6.6.1 放流前应开展野化训练,使放流鱼种具备野外生存的
17
能力。
6.6.2 野化训练内容应依据鱼类食性、行为生态习性确定,可
包括下列内容:
1 适度饥饿。
2 改变饵料类型,进行食性野化。
3 降低培育密度,宜模拟自然环境中鱼类分布密度。
4 提供适量的捕食者,以锻炼野化鱼种的反捕食能力。
5 提供水流,强化鱼种的游泳能力。
6 模拟生境,调节水温、光照和底质等环境因子接近放流
水域的自然生境。
6.6.3 野化训练宜采用圆形或长方形鱼池。养殖鱼池规格应根
据野化训练需求合理确定。圆形鱼池的直径不宜小于2m,矩形
池长宽比宜为(2~4)∶1。可利用亲鱼培育池进行野化训练。
6.7 放 流
6.7.1 放流鱼种应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无伤病,无畸形。
6.7.2 放流水域应根据所在河流上下游或其支流生境条件及交通
条件合理确定。放流水域应生态环境良好、水流畅通、温度适宜、
饵料生物丰富、敌害生物较少,其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6.7.3 放流时间应依据放流鱼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放流水域环境
条件确定,宜选择天气晴朗的上午。
6.7.4 放流前应对放流鱼种开展检验检疫工作。检验检疫质量
宜按SC/T 9401 的相关规定执行。检疫方法应按GB/T
15805.1、GB/T15805.2、GB/T15805.3的相关规定执行。
6.7.5 放流包装应依据放流鱼种的耐氧性、规格、放流日气温
及运输时间、运输方式等因素,合理确定包装密度,并采取必要
的充氧和控温措施。对于自残严重的物种,包装袋内应填充无毒
的隔离材料。
6.7.6 鱼种的运输宜按GB/T27638的相关规定执行。
6.7.7 鱼种标记应在综合分析放流鱼种生物学特性、鱼种规格、
18
放流水域环境条件等因素后,选定标记方法。标记数量和比例应
满足统计分析与放流效果评估要求。
6.7.8 标志放流鱼种的暂养鱼池宜采用圆形或长方形结构,其规
格应依据养殖需求合理确定。宜利用亲鱼池暂养标志放流鱼种。
19
7 工程设计
7.1 总体布置
7.1.1 鱼类增殖站总体布置应根据场地地形、地质、水文和水
源条件、给水排水工程、生产工艺流程、建(构)筑物类型与规
模、消防安全和景观绿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7.1.2 鱼类增殖站按功能可划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和辅助系统
等。生产区主要包括养殖鱼池、生产车间、渔具仓库和饲料仓
库;生活区主要包括管理用房,用于办公、住宿或实验等;辅助
系统主要包括给水排水工程、交通工程和电气系统等。
7.1.3 鱼类增殖站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合理确定总体平面布局和开展竖向
设计。
2 建(构)筑物布置宜根据功能进行分区,并合理分配用
地。功能分区内建(构)筑物、设施布置应紧凑、合理,便于生
产生活,并满足消防要求。
3 生产区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布置生产车间和室外构筑物。
各类生产设施布局应利于生产操作。站址场地较陡或呈台阶状
时,应利用地形地势分层修筑,催产池、孵化池和苗种培育池的
地面高程宜高于亲鱼培育池。
4 管理用房宜居中布置,场内道路可直达。房屋建筑应经
济实用,渔具仓库应通风向阳,饲料仓库宜采取防潮措施。
5 建筑物应具有良好的朝向、控光和通风条件。
6 站外取(引)水构筑物布置应做到取水可靠、便捷。
7 蓄水池、过滤池、沉淀池和调温池等宜合用设置,布置
于室外,并宜设置在站内最高点。
8 建(构)筑物外形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宜与周边
整体景观相协调。
20
7.1.4 鱼类增殖站应具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
7.1.5 鱼类增殖站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火、防
爆、消防、劳动安全和职业卫生等有关要求。建(构)筑物应采
取安全防护措施,合理设置栏杆、避雷等设施。
7.1.6 鱼类增殖站设计应统筹考虑增殖放流鱼类资源状况和人
工驯养繁殖技术确定建设规模。对于分期建设的鱼类增殖站,
近、远期工程应统一规划。近、远期相结合的公共设施应纳入近
期工程一次性建成。远期预留场地范围内,不应修建永久性建
(构)筑物。
7.2 建(构)筑物
7.2.1 鱼类增殖站生产生活建(构)筑物应包括养殖鱼池、生
产车间和管理用房。养殖鱼池应包括亲鱼培育池、开口苗培育
池、鱼苗培育池、鱼种培育池、活饵培育池、催产池、孵化设施
和隔离防疫池。养殖鱼池布置在室外时,应设置防鸟设施。
7.2.2 亲鱼培育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培育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底加砖砌结构。
2 培育池池深应由水深加超高确定。超高宜取0.3~0.5m。
3 培育池底板应沿排水方向找坡,坡度宜按2% ~3%
选取。
4 培育池内水流产生宜由给水水头或池内设置潜水泵推动。
5 培育池排水口和溢水口均应设置拦鱼设施。如有跳跃习
性鱼类,进水口应设置防逃设施。
6 特殊气候地区,室外培育池宜设置防晒遮阳设施、温控
设施或防冻抗冻设施。
7 宜根据培育密度情况安装增氧设备。
7.2.3 开口苗培育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培育池宜设置于生产车间内,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筋
混凝土底加砖砌或玻璃钢结构。
2 培育池池深应由水深加0.2~0.3m 超高确定。
21
3 培育池排水口和溢水口应设置拦鱼网罩,网目宜为45~
50目。
4 宜根据培育密度情况安装增氧设备。
7.2.4 鱼苗培育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培育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底加砖砌或玻璃
钢结构。
2 培育池池深应由水深加0.3m 超高确定。
3 培育池底板应沿排水方向找坡,坡度宜按2% ~3%
选取。
4 培育池排水口和溢水口均应设置拦鱼设施。如有跳跃习
性鱼类,进水口应设置防逃设施。
5 宜根据培育密度情况安装增氧设备。
7.2.5 鱼种培育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培育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底加砖砌结构或
玻璃钢结构。
2 培育池池深应由水深加0.3m 超高确定。
3 培育池底板应沿排水方向找坡,坡度宜按2% ~3%
选取。
4 培育池排水口和溢水口均应设置拦鱼设施。如有跳跃习
性鱼类,进水口应设置防逃设施。
5 特殊气候地区,室外鱼种培育池宜设置防晒遮阳设施、
温控设施或防冰抗冻设施。
6 宜根据培育密度情况安装增氧设备。
7.2.6 野化训练池、活饵培育池设计应按7.2.5条的规定执行。
7.2.7 催产池宜包括产卵池、集卵池和供排水系统。催产池设
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催产池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底加砖砌结构,
应池壁光滑、池底平顺、水流畅通和便于操作。
2 产卵池池壁顶面应每隔1.0m 设网竿插孔一个,用于设
置亲鱼防跳网。防跳网网目宜为3.0~5.0cm。插孔直径和深度
22
宜分别为2.5cm 和15.0cm。
3 产卵池池深应由水深加0.3m 超高确定。
4 产卵池应设置1~2个进水口,进水管中心线宜与池壁
切线成35°~40°,进水管口距池顶壁宜为1/3池深。增设底部
进水口时,底部进水管距池底宜为20.0cm。池内流速应能进
行调节。
5 产卵池排水口应设置于底部中心位置,排水管径宜为
15.0~20.0cm,并伸入集卵池15.0~20.0cm。产卵池底部坡度
宜为3%。
6 产卵池排水口应设置拦鱼栅槽,平面尺寸宜为40.0cm×
40.0cm,槽深宜为5.0cm。拦鱼栅由栅格框和栅格构成,栅格
间距宜取2.0~3.0cm。
7 产卵池水位控制装置宜设置在集卵池,可采用闸阀、插
板式闸板或阶梯排水等方式控制水位。
8 集卵池宜设置于排水管口处。集卵池池底应设排水孔,
孔径宜为30.0cm。集卵网箱置于集卵池中,宜用竹制或钢制支
架支撑。网箱尺寸应根据一次产卵规模确定,宜采用40~50目
筛绢网。网箱短边中心开口接袖状连接筛绢网桶,筛绢网桶直径
应与催产池排水管径相同。
7.2.8 孵化设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孵化桶结构宜为下部圆锥体、上部圆台体,容积宜为
250L,设置底部进水,达到受精卵在孵化桶内均匀翻滚要求。
孵化桶应设置过滤网,规格宜为46~55目,可选用铜丝布或
筛绢。
2 孵化槽宜选用矩形结构,规格宜为200.0cm×80.0cm×
60.0cm,有效水深宜不小于45.0cm。孵化槽宜在首部顶端进
水,尾部设置溢水口。孵化槽底部宜设置鱼苗收集孔,孔径宜
为5.0cm。
3 尤先科孵化器规格宜为320.0cm×80.0cm×60.0cm。
4 孵化桶和孵化槽可选用玻璃钢、PE材料或其他材料。
23
7.2.9 鱼类增殖站应配备亲鱼隔离防疫设施,其设计应符合
7.2.2条的规定。
7.2.10 养殖鱼池宜采用半埋式结构,边墙宜高出地面0.5~
0.8m。养殖鱼池长度大于15.0m 时,底板及边墙宜采用分离式
结构。当养殖鱼池处于填方或半填半挖场地上时,应采取防止地
基不均匀沉降措施,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沉降缝。
7.2.11 生产车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产车间建筑面积应根据室内生产规模确定,可采用单
跨、双跨或多跨建筑。布置矩形鱼池的生产车间有效建筑系数宜
不低于0.35,布置圆形鱼池的生产车间有效建筑系数宜不低于
0.25。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生产车间有效建筑系数计算方法
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
2 生产车间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设置温度调控、光照调控
设施设备。噪声较大的设施设备宜采取降噪措施。生产车间屋顶
结构可采用拱形、向阳形或三角形等形式,宜根据光照要求采用
透光或不透光屋顶。屋顶倾斜度应根据采光效果、室内体量、雪
压和风力等条件确定。
3 生产车间外墙采光面积宜为建筑面积的10%~30%,并
设调光帘,满足光线和通风要求。窗台标高宜高出池顶0.2
~0.3m。
4 生产车间宜为单层建筑,用地面积无法满足单层生产车
间布置时,可采用双层建筑结构。
5 配有循环水处理系统的生产车间设计应按SC/T6093的
相关规定执行。
7.2.12 生产车间、管理用房等房屋建筑设计应按建筑行业标准
执行,其余建(构)筑物设计宜按水利行业标准执行。
7.3 给水排水工程
7.3.1 鱼类增殖站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应包括取(引)水构筑物、
蓄水池、给水管网系统、排水管网系统、室内建筑给水排水管网
24
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设计。
7.3.2 取(引)水构筑物和蓄水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鱼类增殖站用水量应包括综合生活用水量、生产用水量
和消防用水量等。综合生活用水量和消防用水量应按GB50013
的相关规定执行。生产用水量应根据增殖放流规模、养殖模式、
生产工艺计算确定。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生产用水量计算应
符合附录E的规定。
2 取(引)水构筑物的形式,应根据鱼类增殖站生产生活
用水量和水质要求,结合河床地形、地质、水深及水位变幅、泥
沙及漂浮物、地下水埋深等因素以及施工条件,在保证安全可靠
的前提下,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 应根据水源水质分析及生产生活用水要求,采取必要的
水质处理措施。
4 引水系统宜采用管道或暗渠,采用明渠时应采取保护水
质和防止水量损失措施。
5 蓄水池容积应根据用水过程对调蓄水量的要求确定。蓄
水池设计应考虑水质保护要求,宜兼顾沉沙、调温等功能。
7.3.3 给水管网系统应包括输水管网系统、站内生活给水、站
内生产给水管网系统和消防系统。给水管网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从水源到站内蓄水池或净水站的输水管网设计供水量应
按鱼类增殖站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及设计水压计算,并计入管道
损失和净水站自用水量。
2 站内生活给水管网水量、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外生活给水设计供水量应满足站内全部生活用水的
要求,水压应满足最不利配水点的水压要求。
2)生活饮用水水源宜利用已有生活给水管道供水,如无
已有生活给水管道,应增加饮用水水处理工艺,出水
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3 站内生产给水管网水量、水质应符合下列要求:
25
1)生产给水管网应包括室外生产给水管网和室内生产给
水管网。
2)从蓄水池到生产车间的室外生产给水管网设计水量,
应按最高日最高时生产用水量及设计水压计算,并应
分别按发生消防时的流量和消防水压的要求、单台最
大流量循环水设备发生事故时的流量和水压的要求以
及最不利管段水量和水压要求进行校核。
3)室内循环水管网应配置循环水供水管、新鲜水补水管
等管路系统。
4)生产给水管网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4 站内给水管网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应按GB50289的
相关规定执行。管道的布置、敷设、管渠材料及附属设施等应按
GB50013和GB50015的相关规定执行。
5 消防用水量、水压、灭火时间,消火栓布置和敷设要求、
消防管材的选择应按GB50016和GB50974的相关规定执行。
7.3.4 排水管网系统应包括生活污水、养殖尾水和雨水管网系
统。排水管网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生活污水排水量计算应按GB50014的相关规定执行。
生活污水管渠设计流量应按最高日最高时流量确定。
2 养殖尾水设计流量应结合养殖模式确定。流水养殖和静
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尾水排放量应与生产供水量相同。循环水养
殖模式下,养殖尾水排放量应与补水量相同。养殖尾水管渠的设
计流量应按最高日最高时流量确定。
3 雨水管网设计应遵循雨污分流的原则,设计流量计算应
按GB50014的相关规定执行。
4 生活污水、养殖尾水和雨水管网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
应按GB50289的相关规定执行。管道的布置、敷设、管渠材料
及附属设施等应按GB50014和GB50015的相关规定执行。
7.3.5 室内建筑给水排水应满足生活用水水量、水压、水质及
消防供水量的要求。室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按GB50015的相
26
关规定执行。
7.3.6 污水处理系统应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养殖尾水处理
系统。污水处理工艺应根据设计流量、设计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
要求合理选择。养殖设施含循环水系统时,应采取脱氮处理工
艺。当周边水域禁止设置(新建)排污口时,鱼类增殖站应对生
活污水、养殖尾水进行处理,达到再生水标准后进行回用。
7.3.7 鱼类增殖站各构筑物进水管、排水管和放空管宜设置阀
门控制水量,在1~2h内完成水池彻底放空。
7.4 电气系统
7.4.1 鱼类增殖站电气系统应包括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控
制系统、防雷接地系统、信息设施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
7.4.2 鱼类增殖站接入电力系统方式应根据地区电力系统现状
及发展规划,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鱼类增殖站负荷等级、供电
方式及电气主接线应根据工程等别确定。负荷等级不应低于二
级。供电方式应按GB50052的相关规定执行。变电所的高压及
低压母线宜采用单母线接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宜配备柴油发电
机等备用电源。
7.4.3 鱼类增殖站电气设备应性能良好、可靠性高、经济适用
和节能环保。电气设备应具有“五防”功能,设置监测和控制数
字通信接口或无源接线端子,并满足自动化运行控制要求。变压
器宜装设两台及以上,当任意一台变压器断开时,其余变压器的
容量应能满足全部一级负荷及二级负荷的需要。电气设备布置应
按GB50053的相关规定执行。
7.4.4 鱼类增殖站电缆选择应与环境相适应,并选择合理敷设
方式。电缆与其他管线的间距及防火措施应符合GB50217的相
关规定。
7.4.5 鱼类增殖站的工作场所和主要道路应设置工作照明。养
殖区照明宜根据养殖种类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操作要求进行设计。
事故状态下需要继续工作或安全撤离人员的场所应设置应急照
27
明。照明设计应符合国家节能政策。
7.4.6 鱼类增殖站建(构)筑物防雷分类及防雷措施应符合
GB50057的相关规定。弱电系统设备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GB
50343的相关规定。鱼类增殖站应设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
接地,接地型式宜采用TN 系统。
7.4.7 鱼类增殖站宜设置自动化运行控制系统,监视生产用水
水质,监控生产过程及设备运行状况。宜设置电力监控系统实时
监测和控制供电系统设备的运行。
7.4.8 鱼类增殖站应根据语音、数据、图像等生产及管理信息
化应用要求,设置信息设施系统,宜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方式。外
部接口应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电
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
7.4.9 鱼类增殖站安全防范系统应根据生产、生活等区域人流
及物流受控范围和防护级别要求确定,宜采取人力防范、实体防
范和电子防范等措施。
7.5 交通工程
7.5.1 鱼类增殖站交通工程应包括对外交通和场内交通。
7.5.2 对外交通应充分利用鱼类增殖站与放流水域之间的现有
交通设施。新建对外交通道路应满足运输车辆、消防车辆的安全
通行要求,具体设计应按JTGB01的相关规定执行。
7.5.3 场内交通应根据鱼类增殖站运行要求、站内机动车与非
机动车的通行要求、车辆类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应按JTG
B01的相关规定执行。场内道路应满足运输车辆和消防车辆的安
全通行要求。场内人行道设计应满足鱼类增殖站日常生产需求。
7.5.4 放流码头宜充分利用现有码头。
7.6 景 观
7.6.1 鱼类增殖站景观应满足鱼类增殖站总体布置要求,与周
边景观及生态环境相协调。
28
7.6.2 鱼类增殖站景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不影响养殖设施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安
排景观布置。
2 应充分利用非建(构)筑物地段及零星空地进行绿化
建设。
3 对生产车间、建筑物墙面和护坡地段,宜进行垂直绿化。
7.6.3 生产管理区及主要出入口等处的景观应体现鱼类增殖站
的特色和风格,突出宣传性、科普性、观赏性和美化效果,宜设
置宣传栏、标识牌和图片画廊等体现科普宣传的展示性小品。
7.6.4 鱼类增殖站景观植物种类宜选择乡土物种。露天蓄水池
或养殖鱼池四周植物宜选择常绿树种,防止树木落叶污染水质。
7.7 施工组织设计
7.7.1 鱼类增殖站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包括施工条件、施工布
置和组织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施工进度安排,应按SL303
的相关规定执行。
7.7.2 鱼类增殖站施工条件、施工布置和施工进度宜与主体工
程协调。
7.7.3 施工进度安排应说明工程准备期、土建工程施工期、设
备安装及调试期、工程完建期等各阶段进度安排。
7.7.4 施工组织设计成果应附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及施工总进度
图(表)。
7.7.5 试运行设计应明确试运行起止时间及基础条件要求,包
含试运行启动时间要求、设备设施要求、检测化验能力要求及人
员组成要求等。
7.7.6 验收设计应明确鱼类增殖站验收条件、时限、范围及内
容要求,同时应符合SL223的相关规定。
29
8 运行管理设计
8.1 一般规定
8.1.1 鱼类增殖站运行管理设计内容应包括管理机构与制度、
生产运行、科研、放流效果监测与评估、运行成本分析。
8.1.2 鱼类增殖站运行成本分析内容应包括运行期间的亲鱼获
取、饲料及药剂、燃料及动力、管理养殖人员工资或薪酬、设施
设备修理、增添设施购置、交通运输、人员差旅、放流、科研试
验及其他养殖成本。
8.2 管理机构与制度
8.2.1 应明确鱼类增殖站运行期管理人员要求,纳入水利水电
工程管理机构。
8.2.2 应制定鱼类增殖站日常生产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纳入
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制度。
8.2.3 应根据增殖放流对象和规模,提出专业生产技术人员配
备方案。
8.2.4 应针对鱼类增殖生产流程、养殖设施设备运行,以及养
殖技术资料整理、归档等关键的生产技术环节,建立科学、规范
的管理制度。
8.3 生产运行
8.3.1 鱼类增殖站运行方式应根据培育和放流对象、规模、季
节等因素合理确定。
8.3.2 亲鱼和苗种的生产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鱼类喂养应遵循“定时、定质、定量、定位”和“看季
节、看天气、看水色、看鱼类摄食情况”的基本原则,满足
“匀、足、好”的基本要求。
30
2 鱼类增殖站运行过程中,应按照鱼类养殖“水、种、饵、
混、密、轮、防、管”八字方针的相关要求,组织开展鱼类繁育
生产工作。
8.3.3 养殖生产应按照捕捞运输、繁育生产和检验分析等需求,
配备必要的设备、工具、器材、药品和耗材。
8.3.4 鱼类增殖站内的供水、排水和供电等设施设备的运行、
维护及管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8.3.5 鱼类增殖站运行期应开展生产监控。鱼类增殖站生产系
统监控应采用观测、抽样检测和在线监测相结合的手段。生产监
控宜包括下列内容:
1 生产用水水质指标宜包括溶解氧、水温、pH、生化需氧
量、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总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总磷、
锌、铜、硫化物和总余氯等。
2 饵料生物指标宜包括浮游植物、着生藻类、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3 鱼体健康指标宜包括生长情况、寄生虫感染情况等。
8.4 科 研
8.4.1 鱼类增殖站运行管理应根据增殖放流任务和放流鱼种在
自然环境中能较好生存、繁衍的要求,设置科技研究任务。
8.4.2 增殖放流技术研究内容宜包括亲鱼采集与驯养技术、人
工繁殖技术与苗种培育技术、放流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放流效
果监测技术等。
8.5 放流效果监测与评估
8.5.1 鱼类增殖站运行期应根据增殖放流目的开展放流效果监
测与评估。
8.5.2 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跟踪监测宜在满足监测要求的前提下,
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水生生态调查监测工作进行。
8.5.3 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应明确增殖放流对鱼类资源恢复
31
的作用,分析增殖放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鱼类增殖放流对
象、规模和放流工艺等提出改善措施建议。
8.5.4 鱼类增殖放流效果跟踪监测与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应符合
SC/T9429和SC/T9438的相关规定。
32
附录A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
设计报告编制内容
1 概述
2 工程概况
3 增殖放流对象与规模确定
3.1 增殖放流对象
3.2 增殖放流规模
3.3 工程等别
4 站址选择
4.1 水文气象
4.2 地形地质
4.3 水源
4.4 基础设施
4.5 站址比选
5 生产工艺设计
5.1 生产工艺流程
5.2 养殖模式
5.3 亲鱼收集与驯养培育
5.4 催产与孵化
5.5 苗种培育
5.6 野化训练
5.7 放流
6 工程设计
6.1 总体布置
6.2 建(构)筑物
6.3 给水排水工程
6.4 电气系统
33
6.5 交通工程
6.6 景观
6.7 施工组织设计
6.8 环境保护
7 运行管理设计
7.1 管理机构与制度
7.2 生产运行
7.3 科研
7.4 放流效果监测与评估
8 投资编制
8.1 概估算编制
8.2 运行成本分析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附表:
水 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投资概(估)算表
附图:
1 地理位置示意图
2 流域水系图
3 工程地质平(剖)面图
4 总平面布置图
5 建(构)筑物平面布置及结构图
6 给水排水工程平面布置图
7 电气总平面设计图
8 交通工程平面布置及结构图
9 放流点位布置示意图
10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34
附录B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
放流规模计算
B.0.1 鱼类增殖站放流规模的确定宜以长期的监测数据作为基
础。当缺少长期监测数据时,宜通过渔产潜力估算法估算出水体
渔产潜力,并结合鱼类生境受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系数、渔获物中
放流鱼种比例和放流鱼种成活率,估算出鱼类增殖站放流规模。
B.0.2 渔产潜力估算宜利用水库、湖泊的天然生物饵料量,可
按SC/T1101的相关规定执行。
B.0.3 总渔产潜力宜包括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渔产潜
力、以浮游动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渔产潜力、底栖杂食性鱼类渔
产潜力、草食性鱼类渔产潜力。渔产潜力估算法宜按公式
(B.0.3)计算:
F =F1 +F2 +F3 +F4 +F5 (B.0.3)
式中 F———水体中饵料生物提供的总渔产潜力,g;
F1———以浮游植物生产量测算的渔产潜力,g;
F2———以浮游动物生产量测算的渔产潜力,g;
F3———以底栖动物生产量测算的渔产潜力,g;
F4———以着生藻类生产量测算的渔产潜力,g;
F5———以水生维管束植物生产量测算的渔产潜力,g。
B.0.4 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渔产潜力估算法宜按公式
(B.0.4)计算:
F1 =
B1 ×P/B1 ×M1
K1
×V (B.0.4)
式中 B1———浮游植物饵料生物量,g/m3;
P/B1———浮游植物生产量与平均生物量之比,不同区域水
体浮游植物P/B1 系数宜符合表B.0.4的规定;
M1———浮游植物被鱼类直接利用率,%,取30%;
35
K1———浮游植物的饵料系数,取100;
V———水库或湖泊表层10m 以内的水体体积或放流水体
体积,m3。
表B.0.4 不同区域水体浮游植物P/B1 系数
区 域P/B1 系数
华南地区80~100
内蒙古地区40~80
黄淮地区80~100
江淮地区70~100
江南地区80~130
江汉地区80~130
华北地区60~90
东北地区40~80
西南地区50~90
西北地区40~60
B.0.5 以浮游动物为食的滤食性鱼类渔产潜力估算法宜按公式
(B.0.5)计算:
F2 =
B2 ×P/B2 ×M2
K2
×V (B.0.5)
式中 B2———浮游动物饵料生物量,g/m2;
P/B2———浮游动物生产量与平均生物量之比,取20;
M2———浮游动物被鱼类直接利用率,%,取40%;
K2———浮游动物的饵料系数,取10。
B.0.6 以底栖动物为食的底栖杂食性鱼类渔产潜力估算法宜按
公式(B.0.6)计算:
F3 =
B3 ×P/B3 ×M3
K3
×S (B.0.6)
式中 B3———底栖动物饵料生物量,g/m2;
P/B3———底栖动物生产量与平均生物量之比,取3;
36
M3———底栖动物被鱼类直接利用率,%,取25%;
K3———底栖动物的饵料系数,取5;
S———放流水域面积,m2。
B.0.7 以着生藻类为食的底栖杂食性鱼类渔产潜力估算法宜按
公式(B.0.7)计算:
F4 =
B4 ×P/B4 ×M4
K4
×S (B.0.7)
式中 B4———着生藻类饵料生物量,g/m2;
P/B4———着生藻类生产量与平均生物量之比,取100;
M4———着生藻类被鱼类直接利用率,%,取20%;
K4———着生藻类的饵料系数,取100。
B.0.8 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的草食性鱼类的渔产潜力估算法
宜按公式(B.0.8)计算:
F5 =
PM5
K5 (B.0.8)
式中 P ———水生维管束植物生产量,g/m2;
M5———水生维管束植物被鱼类直接利用率,%,取25%;
K5———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平均饵料系数,取110。
B.0.9 放流数量估算宜按公式(B.0.9)计算:
N =
FH1r
10000TR (B.0.9)
式中 N ———鱼种放流数量,万尾;
H1———鱼类生境受水利水电工程影响系数,取0~1;
r———渔获物中放流鱼种的尾数比例,%;
T ———渔获物平均重量,g/尾;
R———放流鱼种存活率,%。
37
附录C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
亲鱼需求量计算方法
C.0.1 雌性亲鱼需求量宜按公式(C.0.1)计算:
G =N/(C0f1f2f3P1) (C.0.1)
式中 G———雌性亲鱼需要数量,kg;
N ———放流数量,万尾;
C0———平均产卵量,万粒/kg;
f1———催产率,%;
f2———受精率,%;
f3———孵化率,%;
P1———育苗全过程平均成活率。育苗全过程包括开口苗、鱼
苗和大规格鱼种培育,平均成活率宜取15%~30%。
C.0.2 亲鱼需求量按公式(C.0.2)计算:
N0 =G(1+X ) (C.0.2)
式中 N0———亲鱼需要数量,kg;
X ———雌雄亲鱼搭配比值。鱼类增殖站的亲鱼估算宜取
X =1。
C.0.3 亲鱼的需求量与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等参
数相关,这些参数同时受放流对象的种类、养殖环境、繁殖习性
和操作过程等的影响,参数的具体取值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合理
确定。
38
附录D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生产车间
有效建筑系数计算方法
D.0.1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内亲鱼及苗种生产车间的有效
建筑系数应按公式(D.0.1)计算:
i=S1/S2 (D.0.1)
式中 i———生产车间有效建筑系数;
S1———生产车间有效养殖水体的面积,m2;
S2———生产车间的建筑面积,m2。
D.0.2 宜采用生产车间有效建筑系数评价生产车间的土地利用
及室内养殖鱼池布置的合理程度,根据鱼类的习性、培育密度和
养殖条件等要求确定养殖鱼池的池型和大小,并进行合理布置。
39
附录E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
生产用水量计算
E.0.1 鱼类增殖站生产用水量应包括亲鱼培育池、催产池、孵化
设施、开口苗培育池、鱼苗培育池和鱼种培育池等养殖设施用水量。
E.0.2 鱼类增殖站生产用水量应由养殖设施水体体积、水体日
换水率和用水期等综合计算确定。鱼类增殖站生产用水量计算应
按表E.0.2计算。
表E.0.2 鱼类增殖站生产用水量计算表
序号养殖设施
单个设施水
体积/m3 数量
同类设施总
水体积/m3
日换
水率
日用水量
/m3 用水期
供水
方式
1 亲鱼培育池
2 催产池
3 孵化桶
4 孵化槽
5 开口苗培育池
6 鱼苗培育池
7 鱼种培育池
8 活饵培育池
9 防疫隔离池
︙ ︙
︙ 合计
注1:供水方式可选择蓄水池供水或循环水处理系统供水。
注2:日换水率为每日补充的新鲜水量占池内原水量的比例。循环水处理系统
日换水率宜按0.1计算。
注3:用水期为一年内用水持续时期。
注4:鱼类的催产、孵化和苗种培育等为分阶段生产,鱼类增殖站日最大生产
用水量应按各养殖鱼池重合用水时段日用水量之和的最大值确定。
40
标准用词说明
标准用词严 格 程 度
必须
严禁 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
应
不应、不得 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
宜
不宜
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
这样做
可 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规范
SL/T822—2024
条文说明
目 次
1 总则…………………………………………………………… 45
3 基本资料……………………………………………………… 50
4 增殖放流对象与规模确定…………………………………… 52
5 站址选择……………………………………………………… 55
6 生产工艺设计………………………………………………… 56
7 工程设计……………………………………………………… 60
8 运行管理设计………………………………………………… 66
44
1 总 则
1.0.1 鱼类增殖站是为补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对鱼类的
不利影响而采取的一项鱼类保护措施,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环
境保护设施。近年来,我国批复实施的水库枢纽、引调水等水利
水电工程相继开展了鱼类增殖站建设。为更好地适应我国水利水
电工程的环境保护要求,有必要制定行业技术标准,指导水利水
电工程鱼类增殖站的设计工作。
1.0.2 本标准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的鱼类增殖站设计提出了技术
要求,内容涵盖鱼类增殖站设计的全过程,适用于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设计阶段。不同设计阶段鱼类增殖站的
设计深度需要符合水利水电工程的阶段设计深度要求,分别按
SL/T617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T618 《水
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T619 《水利水电工
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1.0.5 鱼类增殖站设计报告包括增殖放流对象与规模确定、站
址选择、生产工艺设计、工程设计、运行管理设计、投资编制等
内容。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投资概(估)算表见表1。表1
中二级、三级项目仅列示代表性子目,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调整,
运行费仅计入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前发生的鱼类增殖站运行费用。
表1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站投资概(估)算表
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备注
第一部分 建筑工程
一 场地平整工程
1 土方开挖元/m3
2 石方开挖元/m3
3 土石方回填元/m3
45
表1 (续)
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备注
4 混凝土元/m3
5 ︙
二 房屋建筑工程
1 生产车间厂房元/m2
2 管理用房元/m2
3 泵房元/m2
4 ︙
三 养殖鱼池工程
1 亲鱼培育池
混凝土元/m3
模板元/m2
钢筋元/m3
︙
2 开口苗培育池
3 鱼苗培育池
4 ︙
四 给水排水工程
1 取(引)水构筑物
土方开挖元/m3
︙
2 蓄水池
土方开挖元/m3
︙
3 给水排水管网
土方开挖元/m3
︙
五 交通工程
46
表1 (续)
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备注
1 场外道路
土方开挖元/m3
︙
2 场内道路
土方开挖元/m3
︙
六 景观
1 植物栽植元/株
2 草坪元/m2
3 ︙
七 其他建筑工程
第二部分 设备及安装
一 养殖设备
1 催产与孵化设备
孵化槽元/个
︙
2 培育设备
培育缸元/个
︙
3 养殖辅助设备
水泵元/台
增氧系统元/套
消毒系统元/套
温控系统元/套
︙
二 给水排水设备
1 室外给水排水设备
47
表1 (续)
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备注
水泵元/台
管道元/m
︙
2 室内给水排水设备
水泵元/台
管道元/m
︙
3 循环水处理设备
水质处理设备元/台
︙
三 电气设备
1 供配电设备
电力电缆元/km
柴油发电机元/台
︙
2 照明设备元/项
3 控制与信息系统元/项
4 防雷接地设备元/项
5 安全防范系统元/项
6 ︙
四 实验和办公设备
1 水质分析仪元/台
2 电子天平元/台
3 显微镜元/台
4 计算机元/台
5 ︙
五 放流设备
48
表1 (续)
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单位数量单价/元合计/万元备注
1 活鱼运输车元/台
2 放流辅助设备元/套
3 ︙
六 其他设备
第三部分 临时措施
一 施工交通工程
二 施工场外供电工程
三 施工房屋建筑工程
四 施工期环境保护临时
措施
五 主体工程施工期鱼类
增殖站运行与维护费
元/月
六 其他临时措施
第四部分 独立费用
一 建设管理费
二 环境监理费
三 生产准备费
四 科研勘测设计咨询费
第一至第四部分合计
基本预备费
静态总投资
49
3 基本资料
3.2 工程资料
3.2.2 若邻近水利水电工程已建有鱼类增殖站,需收集已建
鱼类增殖站的增殖种类、规模、放流范围、放流效果等资料,
作为本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参考;当本工程鱼类增殖站承担邻
近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任务时,需收集邻近水利水电工
程的工程资料、鱼类增殖放流的需求;当本工程鱼类增殖放流
任务依托邻近鱼类增殖站开展时,需收集邻近鱼类增殖站设计
资料,复核该鱼类增殖站是否满足本工程鱼类增殖放流任务
要求。
3.4 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资料
3.4.1、3.4.2 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包含鱼类影响
预测评价和鱼类增殖放流措施论证,应当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作为本工程鱼类增殖站设计
的重要依据。当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尚未批复时,鱼类增殖站设计
需要加强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互动和协调。
水利水电工程所属流域的流域综合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文
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通常会从流域角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