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NHA 1076-2024 “领跑者”标准评价要求 电压力锅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Y73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团体标准
T/CNHA 1076—2024
“领跑者”标准评价要求电压力锅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for enterprise forerunner standards-Electric Pressure Cooker
2024 - 09 - 10发布2024 - 09 - 10实施
中国五金制品协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中国日用五金技术开发中心、中国五金制品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兴国、冯龙标、佟哲、王磊。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CNHA 1076—2024
1
"领跑者"标准评价要求
电压力锅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压力锅产品质量及企业标准水平基本要求、评价指标及要求、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和产品质量分级。
本文件适用于以电热元件或电磁感应方式加热、额定功率2200W以下、额定容积不超过10L、额定蒸煮压力为40kPa-140kPa(表压)的电压力锅产品质量及企业标准水平评价。相关机构开展质量分级和企业标准水平评价以及相关认证或评价时可参照使用,相关企业在制定企业标准时也可参照本文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343.1 电磁兼容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用途器具的要求 第1部分:发射
GB/T 4343.2 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 第2部分:抗扰度
GB 4706.1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4706.19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液体加热器的特殊要求
GB 480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 480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搪瓷制品
GB 4806.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陶瓷制品
GB 4806.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玻璃制品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
GB 4806.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
GB 4806.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橡胶材料及制品
GB 968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17625.1 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
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8219 智能家用电器通用技术要求
GB/T 32095.1 家用食品金属烹饪器具不沾表面性能及测试规范 第1部分:性能通用要求
GB/T 32095.2 家用食品金属烹饪器具不沾表面性能及测试规范 第2部分:不粘性及耐磨性测试规范
GB/T 32095.3 家用食品金属烹饪器具不沾表面性能及测试规范 第3部分:耐腐蚀性测试规范
GB/T 32095.4 家用食品金属烹饪器具不沾表面性能及测试规范 第4部分:食物模拟测试规范及评价方法
GB 39177 电压力锅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45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T/CAQP 015/T/ESF 0001 “领跑者”标准编制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T/CNHA 1076—2024
2
GB 4706.1、GB 4706.19、GB39177、QB/T 4099和T/CAQP 015 T/ESF 000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近三年,企业无较大及以上环境、安全、质量重大事故;
企业未列入国家信用信息严重失信主体相关名录;
企业可根据GB/T 19001、GB/T 23331、GB/T 24001、GB/T 45001建立并运行相应质量、能源、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鼓励企业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建立其他高水平的相关管理体系;
产品应为量产产品。
5 评价指标及要求 评价指标分类
5.1.1
电压力锅评价指标分为:基础指标、核心指标和创新性指标。
5.1.2
基础指标包括:安全要求、电磁兼容、与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及制品生产过程所用添加剂等相关指标。
5.1.3
核心指标包括:电压力锅能效、保温能耗、待机功率、工作压力偏差、开盖安全性;核心指标分为三个等级,包括先进水平,高于或等于国标中的1级或Ⅰ类标准;平均水平,高于或等于国标中的2级或Ⅱ类标准;基准水平,高于国标中的3级或Ⅲ类标准基准水平。
5.1.4
创新性指标包括:金属内胆不沾表面性能、蒸汽压力耐久性、耐蒸汽性、智能化水平评价,鼓励根据条件成熟情况适时增加与产品性能和消费者关注的相关创新性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5.2.1
电压力锅“领跑者”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表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序号
指标类型
评价指标
指标来源
指标水平分级
判断依据
/方法
先进水平
平均水平
基准水平
1
基础指标
安全要求
GB 4706.1 GB 4706.19
符合标准要求
GB 4706.1 GB 4706.19
电磁兼容
GB 17625.1 GB 4343.1
符合标准要求
GB 17625.1 GB 4343.1
与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
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4806.1
GB 4806.7
GB 4806.1
GB 4806.7
GB 4806.1
GB 4806.7
金属材料及制品
GB 4806.1
GB 4806.9
符合标准要求
GB 4806.1
GB 4806.9
涂层制品
GB 4806.1
GB 4806.10
符合标准要求
GB 4806.1
GB 4806.10
搪瓷制品
GB 4806.1
GB 4806.3
符合标准要求
GB 4806.1
GB 4806.3
陶瓷制品
GB 4806.1
GB 4806.4
符合标准要求
GB 4806.1
GB 4806.4
玻璃制品
GB 4806.1
GB 4806.5
符合标准要求
GB 4806.1
GB 4806.5
橡胶制品
GB 4806.1
GB 4806.11
符合标准要求
GB 4806.1
GB 4806.11
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及制品生产过程所用添加剂
GB 9685
符合标准要求
GB 9685
T/CNHA 1076—2024
3
2
核心指标
能效值(%)
GB39177
V≥7.5L
85
79
72
GB39177
3.5L<V<7.5L
79
72
65
V≤3.5L
75
68
60
保温能耗W.h
GB39177
≤45
≤45
≤60
GB39177
待机功率 W
GB39177
热盘加热
≤1.0
≤1.0
≤1.8
GB39177
电磁加热
≤1.8
≤1.8
≤2.0
工作压力偏差
市场需要
10%
15%
20%
附录A
开盖安全性
GB 4706.19
150N或15N.m
按最不利条件进行
100N
GB 4706.19
22.108
3
创新性指标
金属内胆
不沾表面性能
GB/T 32095.1
符合Ⅰ级要求
符合Ⅱ级要求
—
GB/T 32095.1
耐蒸汽性
市场需要
产品结构无明显变形,可正常加热并密封,无滴水和明显漏气现象
附录B 试验方法
工作压力耐久
市场需要
产品结构无明显变形,可正常加热并密封,无滴水和明显漏气现象
附录C 试验方法
智能化水平评价
市场需要
达到3级及以上
附录D 评价
注:
V为电压力锅的额定容积,单位为升(L)
T/CNHA 1076—2024
4
6 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
对具体产品企业标准的全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划分为先进水平(5星级)、平均水平(4星级)、基准水平(3星级),划分依据见表2。
综合评价满足表2中先进水平要求的企业标准为先进水平(5星级),企业标准进入所对应具体产品的企业标准“领跑者”入围名单。
综合评价满足表2中平均水平要求的企业标准为平均水平(4星级)。
综合评价满足表2中基准水平要求的企业标准为基准水平(3星级)。
表2 指标评价要求等级划分
评价等级
满足条件
先进水平
(5星级)
基本要求
基础指标要求
核心指标先进水平要求
创新性指标三项要求,其中分级指标达到先进水平
平均水平
(4星级)
核心指标平均水平要求
创新性指标任意二项要求,其中分级指标达到平均水平
基准水平
(3星级)
核心指标基准水平要求
创新性指标任意一项要求
7 评价方法及等级划分
满足表2中先进水平标准等级要求的产品为5星级产品,即“领跑者”产品。
满足表2中平均水平标准等级要求的产品为4星级产品,即“优质”产品。
满足表2中基准水平标准等级要求的产品为3星级产品,即“达标”产品。
T/CNHA 1076—2024
5
A
A
附录A (规范性) 工作压力偏差
A.1 试验条件
A.1.1试验环境应满足以下条件:
a) 大气压力:98kPa~106kPa;
b) 环境温度:23℃±2℃,且试验室内无气流影响;
c)相对湿度:45%~75%。
A.1.2电源
电压力锅能效测试应在额定电压220 V±2.2V,额定频率50Hz±1Hz的条件下进行。
A.1.3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衡器在满量程时,相对误差不超过±0.1%,最小显示(刻度)值为1g;
b) 计时器的精度为±2s/h;
c) 压力测量仪表的精度不低于0.4级。
A.2试验程序
A.2.1 将适当量程的压力测试装置安装在产品上或放入产品内。
A.2.2 向蒸煮容器内并加入50%额定容积的水。
A.2.3 接通额定电压电源,选择产品明示的最大蒸煮压力、最长烹饪时间功能下工作。
A.2.4 在产品进入压力烹饪3 min后,记录容器内最大压力值。
B
B
T/CNHA 1076—2024
6
附录B (规范性) 耐蒸汽性试验方法
B.1 试验条件
B.1.1试验环境应满足以下条件:
a) 大气压力:98kPa~106kPa;
b) 环境温度:23℃±2℃,且试验室内无气流影响;
c)相对湿度:45%~75%。
B.1.2电源
电压力锅能效测试应在额定电压220 V±2.2V,额定频率50Hz±1Hz的条件下进行。
B.1.3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衡器在满量程时,相对误差不超过±0.1%,最小显示(刻度)值为1g;
b) 计时器的精度为±2s/h;
c) 压力测量仪表的精度不低于0.4级。
B.2试验程序
B.2.1 向蒸煮容器内并加入50%额定容积的水。
B.2.2 在密封圈与内胆密封位置剪一段宽不小于5mm、长不小于10 mm的长方形缺口。
B.2.3 接通额定电压电源,选择产品明示的最大蒸煮压力、最长烹饪时间功能下工作。
B.2.4 功能烹饪结束后,冷却4h,再次重复上述测试,共进行2个周期测试。
B.2.5 重新更换完好密封圈后,重复进行B.2.1、B.2.3。
B.2.6 当容器内蒸汽压力在30%额定工作压力至最大工作压力范围内,连续观察电压力锅有无滴水和明显漏气现象。
T/CNHA 1076—2024
7
C
C
附录C (规范性) 蒸汽压力耐久试验方法
C.1 试验条件
C.1.1试验环境应满足以下条件:
a) 大气压力:98kPa~106kPa;
b) 环境温度:23℃±2℃,且试验室内无气流影响;
c)相对湿度:45%~75%。
C.1.2电源
电压力锅能效测试应在额定电压220 V±2.2V,额定频率50Hz±1Hz的条件下进行。
C.1.3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衡器在满量程时,相对误差不超过±0.1%,最小显示(刻度)值为1g;
b) 计时器的精度为±2s/h;
c) 压力测量仪表的精度不低于0.4级。
C.2试验程序
C.2.1 向蒸煮容器内并加入80%额定容积的水。
C.2.2 压力调节器设置在失效状态,接通额定电压电源,选择产品明示的额定蒸煮压力、最长烹饪时间功能下进行工作。
C.2.3 每2 h加一次水,累计工作300h。
C.2.4 将压力调节器设置在正常工作状态,向蒸煮容器内并加入50%额定容积的水。
C.2.5 接通额定电压电源,选择产品明示的最大蒸煮压力、最长烹饪时间功能下工作。
C.2.6 当容器内蒸汽压力在30%额定工作压力至最大工作压力,并持续观察5min,电压力锅有无滴水和明显漏气现象。
T/CNHA 1076—2024
8
附录D (规范性) 智能化水平评价
A.1 测评要求
GB/T 28219中的术语和定义,均适用于本文件智能化水平评价。器具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对各项智能特性的评分确定,具体见表A.1,对于无相应子特性的项目或未规定分值的项目评分为0。
表A.1 智能特性评分表
序号
总特性
分值比例
子特性
分值
单项合计
1
自学习
15%
学习能力
30
100
记忆能力
30
计算能力
40
2
自适应
15%
电源自适应
10
100
断电自恢复
15
食物量自适应
30
水温自适应
20
显示自适应
15
自动待机
10
3
自协调
15%
支持家电互连
30
100
支持远程控制
30
支持网络服务
40
4
自诊断
10%
误操作诊断
30
100
硬件故障诊断
50
供电系统异常诊断
20
5
自推理
15%
寿命预测
40
100
性能预测
40
维护预测
20
6
自组织
10%
加热系统自组织
40
100
加热参数自组织
40
软件流程自组织
20
7
自校正
10%
时间自校正
40
100
电路自校正
60
8
安全易用
10%
可扩展性
20
100
可升级性
20
可干预性
15
功能安全性
15
信息安全性
15
易用性
15
A.2 测评方法
A.2.1 智能特性的测评
智能特性包括总特性、分特性、子特性三个层级。
T/CNHA 1076—2024
9
智能特性的总特性包括A.2.1.1-A.2.1.8共八个方面;智能特性的分特性由A.2.1.A.B给出;智能特性的子特性由A.2.1.A.B.C给出(其中A.2.1之后的A、B、C为自然数)。
智能特性的评分方法:
——
智能特性的总分为100分,由各总特性得分乘以对应的分值比例(见表A.1)后求和得到。
——
智能特性的各总特性单项总分为100分,由其各分特性得分求和得到。
——
智能特性的各分特性分值由表A.1给出,由其各子特性得分求和得到。
——
智能特性的各子特性得分包括下述三种情况:
•
符合子特性描述特征,且测试结果符合制造商声明,得a分;
•
符合子特性描述特征,且测试结果部分符合制造商声明,得b分;
•
不符合子特性描述特征,或测试结果不符合制造商声明,得c分。
智能特性的各子特性分值通过各子特性描述后面的“(a/b/c)”给出。
A.2.1.1 自学习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手动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自学习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
A.2.1.1.1学习能力:器具允许用户自编程烹饪功能过程参数,方便用户使用。
A.2.1.1.1.1被动学习能力:器具允许用户自主编程或设置参数,以便改善功能执行效果。(10/5/0)
A.2.1.1.1.2主动学习能力:器具主动学习用户设置、使用习惯、实际工作状态、环境条件等,进而动态改善功能执行效果。(20/10/0)
A.2.1.1.2 记忆能力:器具能够根据不同的时间、负载条件、使用者等参数记忆用户设定程序,方便用户使用。
A.2.1.1.2.1有限记忆能力:器具通过自身(本地)的存储器件,记忆用户设置、使用习惯、工作状态、负载条件等参数,进而改善功能执行效果或方便用户使用。(10/5/0)
A.2.1.1.2.2可扩展记忆能力:器具借助网络(云端)的存储器件,记忆用户设置、使用习惯、工作状态、负载条件等参数,进而改善功能执行效果或方便用户使用。(20/10/0)
A.2.1.1.3计算能力:器具能够根据一段时间的用户设定,识别出常用程序选项,动态调整默认程序选项,方便用户。
A.2.1.1.3.1被动计算能力:器具通过设置进入特定工作模式,对用户设置、使用习惯、工作状态、负载条件等多种参数的综合计算,进而改善功能执行效果或方便用户使用。(15/10/0)
A.2.1.1.3.2主动计算能力:对用户设置、使用习惯、工作状态、负载条件等多种参数的综合计算,进而改善功能执行效果或方便用户使用。(25/15/0)
A.2.1.2 自适应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手动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自适应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
A.2.1.2.1电源自适应:器具能够在额定电压的(1±20%)、50H-60Hz范围内正常工作。
A.2.1.2.1.1电压自适应:器具能够在额定电压的(1±20%)范围内正常工作。(5/3/0)
A.2.1.2.1.2频率自适应:器具能够在50Hz-60Hz范围内正常工作。(5/3/0)
A.2.1.2.2断电自恢复:器具在短时间(不低于5s)的断电后再通电能够继续原有工作。
A.2.1.2.2.1器具在短时间(不低于5s)的断电后再通电能够继续原有工作。(15/10/0)
A.2.1.2.3食物量自适应:器具能够根据用户加入的不同食物量设置工作时间等参数。
T/CNHA 1076—2024
10
A.2.1.2.3.1器具能够根据用户加入的不同米量设置工作时间等参数。(30/20/0)
A.2.1.2.4水温自适应:器具能够根据用户加入的不同水温设置工作时间等参数。
A.2.1.2.4.1器具能够根据用户加入的不同水温设置工作时间等参数。(20/10/0)
A.2.1.2.5显示自适应:器具能够根据周围环境亮度自主调整显示背光的亮度或关闭相关显示功能。
A.2.1.2.5.1器具能够根据周围环境亮度自主调整显示背光的亮度或关闭相关显示功能。(15/10/0)
A.2.1.2.6自动待机:器具在没有进入加热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连续一定时间内(不低于30s)没有进行任何操作,或保温过程正常结束,器具自动进入待机状态。
A.2.1.2.6.1器具在没有进入加热工作状态的情况下连续一定时间内(不低于30s)没有进行任何操作,或保温过程正常结束,器具自动进入待机状态。(10/5/0)
A.2.1.3 自协调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手动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自协调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
A.2.1.3.1支持家电互连:器具可以与其他家电互连,或可加入家庭控制系统,协同完成烹饪工作。
A.2.1.3.1.1器具能够加入家庭控制系统,借助家庭控制系统,提高器具烹饪功能效果;(10/5/0)
A.2.1.3.1.2器具能够与其他家电、家居物品、其他设备互联,提高器具烹饪的功能效果;(15/10/0)
A.2.1.3.1.3器具能够借助其他家电、家居物品、其他设备以及家庭控制系统等,提高用户体验,例如借助其他家电与用户交互。(5/3/0)
A.2.1.3.2支持远程控制:器具可以与远程信息设备终端进行交互,以方便用户使用。
A.2.1.3.2.1器具支持通过信息设备(如手机)进行远程控制(局域网范围内);(10/5/0)
A.2.1.3.2.2器具支持通过信息设备(如手机)进行远程控制(互联网);(20/10/0)
A.2.1.3.3支持网络服务:器具可以与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内容交互,下载食谱数据和(或)上传器具运行维护信息等。
A.2.1.3.3.1器具支持向网络服务器上传器具运行状态、故障报警等信息;(20/10/0)
A.2.1.3.3.2器具支持从网络服务器下载使用说明、功能程序等信息;(20/10/0)
A.2.1.4 自诊断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手动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自诊断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
A.2.1.4.1误操作诊断:器具能够识别盖子未闭合、无内锅或锅内无负载等情况,并进行保护和(或)报警。
A.2.1.4.1.1器具能够识别盖子未闭合、无内锅或锅内无负载等情况,并进行保护和(或)报警。(30/20/0)
A.2.1.4.2硬件故障诊断:器具能够诊断微控制器(MCU)、各种传感器电路以及其他硬件电路是否正常,并进行保护和(或)报警。
A.2.1.4.2.1器具能够诊断微控制器(MCU)故障并进行保护和(或)报警;(20/10/0)
A.2.1.4.2.2器具能够诊断各种传感器电路故障并进行保护和(或)报警;(15/10/0)
A.2.1.4.2.3器具能够诊断通信、电机、加热器等其他电路或部件故障并进行保护和(或)报警。(15/10/0)
A.2.1.4.3供电系统异常诊断:器具能够识别供电系统异常(例如,没有接地),并进行保护和(或)报警。
T/CNHA 1076—2024
11
A.2.1.4.3.1器具能够诊断供电系统异常,例如电压过高、过低、未接地等异常,并进行保护和(或)报警。(20/10/0)
A.2.1.5 自推理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手动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自推理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
A.2.1.5.1寿命预测:器具能够根据长期工作过程中的检测数据,预测部件或器具的寿命。
A.2.1.5.1.1器具能够根据长期工作过程中的检测数据,预测部件或器具的寿命。(40/25/0)
A.2.1.5.2性能预测:器具能够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实时检测数据,预测烹饪完成时间和效果。
A.2.1.5.2.1器具能够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实时检测数据,预测烹饪工作的时间和效果,并提示用户。(40/25/0)
A.2.1.5.3维护预测:器具能够根据工作频次和实时检测数据,预测需要维护保养的时间。
A.2.1.5.3.1器具能够根据工作频次和实时检测数据,预测需要维护保养、清洗锅体、锅盖等的时间,并提示用户。(20/10/0)
A.2.1.6 自组织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手动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自组织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
A.2.1.6.1加热系统自组织:器具能够根据用户设定程序,结合实际采集到的信号,决定采用某个或某些加热元件的组合进行加热。
A.2.1.6.1.1器具能够根据用户设定程序,结合实际采集到的信号,决定采用底部、侧部加热元件或二者组合进行加热。(40/25/0)
A.2.1.6.2加热参数自组织:器具能够根据用户设定、水温、水量、食物量,自动调整加热参数进行加热。
A.2.1.6.2.1器具能够根据用户设定、负载类型和数量,自动调整加热参数进行加热。例如,器具能够根据用户设定、水温、水量、食物量,自动调整加热参数进行加热。(40/25/0)
A.2.1.6.2.3软件流程自组织:器具软件能够根据不同硬件配置,自主配置软件程序和流程。
A.2.1.6.2.3.1器具软件能够根据不同硬件配置,例如不同大小的锅体、不同的主板,自主配置软件程序和流程。(10/5/0)
A.2.1.6.2.3.2器具根据预设程序,结合实际采集到的信号,自动分析并决定执行的功能以及工作参数等。(10/5/0)
A.2.1.7 自校正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手动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自校正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
A.2.1.7.1时间自校正:器具能够自动校准器具的计时时钟。
A.2.1.7.1.1器具能够通过自身的多个时钟比较或与网络时钟比较,实现对器具定时、计时时钟的校正;(30/20/0)
A.2.1.7.1.2器具能够根据自身采集数据,结合用户设定、负载情况动态调整工作参数等,例如器具根据食物的状态变化,动态调整工作时间等。(10/5/0)
A.2.1.7.2电路自校正:器具能够对温度、水位、压力等参数电路的准确性进行校准或比对。
T/CNHA 1076—2024
12
A.2.1.7.2.1器具可以通过自身的多个传感器间的相互比较,或通过与其他器具的传感器,或通过特定的数据处理,实现对自身各种传感器或电路的校准或修正,以实现精确测量和控制;(40/25/0)
A.2.1.7.2.2器具能够根据自身采集数据,结合外部环境条件、使用情况、负载情况动态调整工作参数等,例如对加热器的接通时间进行调整等。(20/10/0)
2.1.8 安全易用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手动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其他智能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
A.2.1.8.1可扩展性:器具硬件和软件具有模块化结构、冗余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可增加其他功能。
A.2.1.8.1.1器具硬件提供了模块化的扩展接口,可改善器具本身功能或增加其他功能;(10/5/0)
A.2.1.8.1.2器具可借助其他家电、物品或网络提供冗余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可改善器具本身的功能或增加其他功能。(10/5/0)
A.2.1.8.2可升级性:器具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升级功能性软件,增加、修改和删除功能程序。
A.2.1.8.2.1器具可以通过网络升级功能性软件,增加、修改和删除功能程序;(10/5/0)
A.2.1.8.2.2器具可以通过本地接口升级功能性软件,增加、修改和删除功能程序。(10/5/0)
A.2.1.8.3可干预性:器具允许用户在器具正常工作期间重新设定参数、工作模式、添加食材等。
A.2.1.8.3.1器具允许用户在器具正常工作期间通过本地控制面板调节各设定参数;(5/3/0)
A.2.1.8.3.2器具允许用户在器具正常工作期间通过远程控制方式调节各设定参数。(10/5/0)
A.2.1.8.4功能安全性:器具除采用硬件保护外,采用软件保护用户使用安全。
A.2.1.8.4.1器具除采用硬件保护外,采用软件保护用户使用安全,例如电动机堵转保护、加热器过热保护、过压危险保护等。(15/10/0)
A.2.1.8.5信息安全性:器具具备访问控制、数据保密、防止隐私泄露、保证数据完整性、防止网络攻击等能力。
A.2.1.8.5.1器具具备远程访问登录控制功能,防止非法使用;(5/3/0)
A.2.1.8.5.2器具远程通信数据采用数据加密措施,防止数据泄露;(5/3/0)
A.2.1.8.5.3器具远程通信过程中采用数据校验措施,保证数据完整性。(5/3/0)
A.2.1.8.6易用性:器具通过良好的用户界面(包括界面语言、文字和声光提示等)、引导式操作模式、场景式工作模式等方式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
A.2.1.8.6.1器具本地界面提供了引导式操作模式、场景式操作模式等;(5/3/0)
A.2.1.8.6.2器具支持通过信息设备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PC等方式进行远程控制和信息交互;(5/3/0)
A.2.1.8.6.3器具支持通过语音、手势或其他方式进行辅助控制。(5/3/0)
对于除上述智能特性以外的其他智能特性的评价暂未规定。
A.2.2 智能化技术应用情况的评价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结合A.2.1的评价,确定器具采用哪些智能化技术。
器具可能采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专家控制等智能化技术的一种或多种。
A.2.3 智能控制系统结构的评价
通过对被测器具及其技术资料的视检,结合A.2.1和A.2.2的评价,确定器具采用哪些智能控制系统结构。
T/CNHA 1076—2024
13
器具可能采用前馈结构、反馈结构、分布式结构、递阶结构、自主体结构和多自主体结构等的一种或多种。
A.2.4 智能化水平等级评价
器具的智能化水平采用五级评价等级,一级为最高,五级为最低。器具的智能化水平等级和其测评得分对应关系如表A.2:
表A.2 智能化水平等级评价表
测评得分
等级
80~100
1级
60~79
2级
40~59
3级
20~39
4级
0~19
5级
T/CNHA 1076—2024
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