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QMA T/TBZ-005-2023 机械制造品牌影响力评价准则 ,该文件为pdf格式 ,请用户放心下载!
尊敬的用户你们好,你们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网站收集的文件并免费分享都是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本站不错的话,可以收藏并分享给你周围的朋友。
如果你觉得网站不错,找不到本网站,可以百度、360搜搜,搜狗, 神马搜索关键词“文档天下”,就可以找到本网站。也可以保存到浏览器书签里。
收费文件即表明收集不易,也是你们支持,信任本网站的理由!真心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CCS A 00
团体标准
T/CMQMA TTBZ-005—2023
机械制造品牌 影响力评价准则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br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mechanicalmanufacturing
2023-12-31 发布 2024-1-1 实施
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 发布
目次
前言 ................................................................................. II
引言 ................................................................................. IV
1.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术语和定义 .......................................................................... 1
4.评价框架及总体要求 .................................................................. 2
5.品牌强度评价要素 .................................................................... 3
5.1 品牌策划能力 ..................................................................... 3
5.2 品牌价值能力 ..................................................................... 4
5.3 品牌传播能力 ..................................................................... 6
5.4 品牌维护能力 ..................................................................... 7
6.品牌价值指标与数据要求 .............................................................. 8
6.1 品牌价值财务指标 ................................................................. 8
6.2 财务绩效数据要求 ................................................................. 8
7.品牌影响力评分规则 .................................................................. 9
7.1 品牌强度分值计算 ................................................................. 9
7.2 品牌价值指数计算 ................................................................. 9
7.3 品牌影响力指数计算 .............................................................. 10
7.4 品牌影响力分级 ................................................. ................10
8.证明与许可 ......................................................................... 10
附录 A:(规范性)品牌强度分值的分配表 ................................................. 11
附录 B:(规范性)品牌影响力指数分值区间界定 ........................................... 12
参考文献 ............................................................................. 13
T/CMQMA TTBZ-005—2023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泰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马陆日用友捷汽车电气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泰开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湖北三环
锻造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广东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汪颜彬、李月华、韦锦祥、阎建华、邝鸥、吴智恒、宫江洪、韩承祥、刘栋、
王婧、毛华亮、谢王霞、沈晓松、张艳、凌益民、张运军、邵光保。
T/CMQMA TTBZ-005—2023
IV
引言
0.1 总则
制定本文件的目的是指导机械工业组织建立质量品牌影响力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品牌价值,追求
卓越品牌,提升组织品牌承诺能力,为中国机械工业质量品牌发展,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提供方法。
0.2 基本原则
开展机械制造品牌影响力评价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透明性
品牌影响力评价过程应公开透明。包括对评价输入、输出、假设和风险的披露及量化处理。
b)一致性
品牌影响力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宜保持一致以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如需改变方法。应对改变进
行明示并对结果可比性进行解释说明。
c)客观性
品牌影响力评价应基于客观事实的证据,确保公正性、无偏差、专业性,保持结论的权威性和可
信性。
d)可信度
公正表达,真实、准确的履行评价活动。过程应是客观、及时、清楚和完整的,履行必要的不属
于公开信息范围的保密义务。
T/CMQMA TTBZ-005—2023
1
机械制造品牌影响力评价准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品牌影响力的评价模型,以及品牌价值经济化指标、品牌强度的
要素等内容的相关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机械制造行业的产品品牌的影响力评价,也可作为行业组织和第三方对企业进行品牌
认证、品牌评价的依据。不包括属于机械行业但不属于“制造型”的企业和非商业组织。
本文件的机械制造企业包括整机设备、单元产品及其机械零部件产品的制造型企业。不包括家电
的终端产品制造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用于本文件。
GB/T 23703.3 知识管理 第3部分:组织文化
GB/T 27922 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
GB/T 27925 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
GB/T 29185-2021 品牌 术语
GB/T 29467 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实施规范
GB/T 31950 企业诚信管理体系 要求
GB/T 39604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39654-2020 品牌评价 原则与基础(ISO 20671:2019,IDT)
GB/T 27925 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
ISO 22301 安全和应变能力 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要求
ISO 28000 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3 术语和定义
GB/T 29185-20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品牌Brand
获得公众认可与信任的程度,是一种具有优势价值的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
品牌的构成元素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名称、符号、商标、语言及其组合,品牌是能够在利益相关方、
产品和服务接受方的意识中形成独特优势印象,从而产生的联想和感知。
注1:“企业品牌”是以企业名称为指向的品牌,无论其下拥有多少子品牌。
注2:“产品品牌”是以特定产品为指向的品牌,不一定与企业品牌相同。
3.2
注册商标registered trademark
能够将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区分开来的,在法律途径注册有效的,并受
到法律保护的符号或相关组合。
T/CMQMA TTBZ-005—2023
2
3.3
品类 category
品牌商品或服务的市场、经济或者社会的细分。
[来源:GB/T 39654-2020,3.1.3]
3.4
品牌影响力Brand influence
品牌信息对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内容、作用程度以及带来的议价能力。
3.5
品牌强度brand strength
利益相关方所感知的品牌相对竞争力可通过某一时间节点对相关维度和指标的非货币测量获得。
[来源:GB/T 39654-2020,3.2]
3.6
品牌绩效brand performance
品牌在某一品类中的影响力评价,通过对品牌强度进行市场测评的确定。
[来源:GB/T 39654-2020,3.3]
3.7
品牌评价 brand evaluation
使用相关要素和维度测算品牌强度、品牌绩效和财务表现的活动。
[源自:GB/T 39654-2020标准]
3.8
品牌价值 brand value
品牌作为一种实体资产所具有的价值。
[来源:GB/T 39654-2020,3.7]
4 评价框架及总体要求
品牌影响力评价和品牌价值评价框架如图 1所示。
A 品牌影响力评价 B 品牌价值评价
A1 品牌培育[输入] A2 品牌强度和绩效[输出] 货币价值
四大过程
15 个要素
品牌支持
品牌活动
法律保护
顾客忠诚度
市场份额
运营指标
财务收益
品牌强度
品牌绩效
财务绩效
收益途径
市场途径
成本途径
图1:品牌评价图
注1:上图中“品牌培育[输入]”的具体要求见“5 品牌强度评价要素”。
注2:上图中“品牌强度和绩效[输出]”的具体要求见“6 品牌价值指标与数据要求”。
T/CMQMA TTBZ-005—2023
3
注3:上图中的“货币价值”是根据品牌影响力评价结果,并考虑多周期的收益,在需要时采用货
币化折现的一种价值计算方式。
4.1 被评价企业应为一个法律实体,或一个法律实体内有明确界定的一部分,以便评价组织能够对其所
有评价活动承担法律责任。评价组织应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对在实施评价活动中获得或产生的
所有信息承担管理责任。
注1:“法律实体”可以是具有独立核算资格的法人企业、不具有独立法人核算资格的分支企业、
合伙企业、单独核算集体或个人实体企业;同时,覆盖范围包括法律承认有效的多场所。
注2:“评价组织”在本文中为独立于评价对象而实施评价的机构或受委托的一组人员。
4.2 评价组织使用相关的指标应从要素和维度方面评价品牌影响力,并确认各指标与品牌的相关性以
及包含关系。
4.3 评价组织采用本标准所提出的框架和原则进行品牌评价。必要时,应邀请独立的专家协助对要素、
指标的客观证据进行辨识和客观审核。
4.4 评价组织应判断指标的强度、数据来源、数据可访问性的频率,以及该指标在反映相关维度对品
牌价值所做贡献方面的局限性。
4.5 评价组织宜知晓,各要素和维度对于不同利益相关方而言,其重要性和权重会有所差异,针对特定
利益相关方进行评价时会采用差异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4.6 实施评价时宜从不同角度采用多个要素和维度加以关联性的认识。不同要素和维度宜采用不同方
法来评价其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品牌影响力评价宜采用定性分析(品牌强度要素)和定量分析(财
务绩效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5 品牌强度评价要素
企业应建立、保持和维护与产品特点、目标客户、行业相适应的品牌管理体系,在品牌策划、品
牌价值、品牌传播和品牌维护过程中,致力于持续改进品牌管理能力、提高品牌价值,维护品牌效应。
品牌影响力评价的品牌强度要求如下:
5.1 品牌策划能力
5.1.1 战略规划
在实施品牌培育的过程中,企业应识别支撑品牌核心价值的过程、关键或特殊溢价点,以确保与
品牌目标相适应,有效实现品牌培育的持续成功。包括:
a) 品牌价值主张与市场定位的正确性。
b) 品牌认知途径和外界可获取、可感知性。
c) 产品定位与目标客户的准确性。
d) 品牌培育过程方法与经营宗旨的适宜性。
e) 商业模式与品牌规划的匹配性。
f) 战略执行与品牌培育措施的可行性。
g) 营销策划、竞争策略与品牌价值主张的匹配性。
h) 品牌培育目标与实施的过程、活动的明确性、有效性。
注:支撑品牌核心价值的过程通常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专业方案、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服务行为
和自身独有的工艺等;关键溢价点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可以验证与评价的同行所不及的价值点;
特殊溢价点是当前无法确认或评价的价值点,如平均无故障时间、延迟失效和产品使用寿命等。
T/CMQMA TTBZ-005—2023
4
5.1.2 品牌设计
企业应能策划、实施符合法律规范的品牌设计,并使用合适的方法评审、验证、确认其准确性、
感知性和适宜性。包括:
a) 品牌名称、商标名称和商号名称;
b) 品牌视觉效果;
c) 品牌行为效果;
d) 品牌理念效果;
e) 品牌形象效果;
f) 风格等设计效果;
g) 系统的管理要求及其过程的相互关系。
5.1.3 品牌保护
企业应识别影响品牌培育的风险因素,实施必要的、充分的与产品、服务相适应的保护措施。包
括:
a) 商标注册合法,覆盖市场渠道的合法性;
b) 自主知识产权合法性、唯一性;
c) 无形资产管理的合规性;
d) 风险预防制度建设的充分性、有效性。
5.1.4 品牌架构
企业应确保品牌架构的有序性、可区别性和必要的支持性,并与产品、服务的特性相适应,必要
时,包括:
a) 保持品牌的尊重性,合理界定子品牌的独立性或互衬关系;
b) 确保产业延伸与品牌延伸的相互关系,避免了品牌被稀释的可能性;
c) 必要的品牌更新具有可认知的新颖性,并能增加外界的认可度;
d) 引入合作品牌或背书品牌的增益性,确保品牌使用有效性;
e) 对外投资的关联品牌的科学性、合理性。
5.2 品牌价值能力
5.2.1 质量保证能力
企业应具有确保产品/服务的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可信性的能力,质量承诺能达到预期的水
平。
5.2.1.1 产品质量水平包括:
a) 制造水平(包括生产设备设施、生产环境、工艺工程和自动化等);
b) 检测水平(产品检验和试验专业水平、计量水平、人员水平等);
c) 标准水平(产品检验标准的齐套性、正确性和先进性);
d) 产品实物应用的质量可靠性水平(包括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主要功能和性能,以及耐用性、可
维修性、精确度和效率等)。
5.2.1.2 质量信用,包括:
T/CMQMA TTBZ-005—2023
5
a) 检验证据的可验证性;
b) 产品的可追溯性;
c) 在必要时,质量鉴定证据的可信性;
d) 国家、地方等产品质量监督处罚情况;
e) 重大客户投诉、事故和社会危害情况。
5.2.1.3 质量管理水平,包括:
a)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符合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b) 质量控制信息化水平和数字化管理专业程度;
c) 质量分析工具应用水平;
d) 质量改进的自我驱动水平;
e) 近三年获得质量奖励情况。
5.2.2 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应具有建立和保持产品/服务的核心业务、高附加值的改进、创新能力。
5.2.2.1 创新机制,包括:
a) 创新制度建设、研发团队建设、研发资源的管理水平;
b) 研发过程关键点控制、项目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水平;
c) 企业创新技术支持平台(包括创新有关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研发中心等)。
5.2.2.2 创新能力,包括:
a) 研发实力(研发工具应用、重点攻关项目等);
b) 集成化开发水平(技术开发成功率、技术成果标准化和信息化归档、产品设计输出的正确性
等);
c) 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重)。
5.2.2.3 创新成效,包括:
a) 降低产品质量风险或提高产品可靠性指标;
b) 新技术复用率;
c) 新产品产值率;
d) 量产后的设计更改率;
e) 拥有专利领先水平;
f) 获得科技成果及奖励优势水平;
g) 组织和参与产品标准制定的能力。
5.2.3 供应链管理
企业应具有为产业链、相关方创造价值、拉动产业发展的能力。包括:
a) 与重点供方形成的战略合作、互利关系程度;
b) 供应商的实际快速响应能力;
c) 与供应商的业务连续性能力;
d) 协助供应商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e) 在供应链方面的对本企业合作的满意度领先水平。
T/CMQMA TTBZ-005—2023
6
5.2.4 服务体验影响力
企业的服务模式应具有友好、便捷的水平,并能超接受方的期望。服务能力包括:
a) 服务人员行为方式、技能;
b) 服务机制及标准(包括提供服务种类的多样性程度及特定化服务需求);
c) 服务基础条件(包括服务设施,服务网点﹑服务获得的便捷程度与服务能力承诺的匹配情况及
投入);
d) 服务执行绩效(服务响应时间、服务准确率、交付后和产品停止使用后的无忧支持活动)。
5.3 品牌传播能力
5.3.1 企业形象影响力
企业在规划、组织职能、制度、保障能确保充分性、有效性、适宜性。
5.3.1.1 企业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能被内部共同接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主张,具有友好的接触点、
信息传播途径为外界所认知。
5.3.1.2 品牌文化影响力包括但不限于:
a) 领导的风范与作用为外界所传颂程度;
b) 企业团队执行力的被外界认可、传播程度;
c) 核心价值理念、组织行为的被外界认可程度;
d) 管理文化、产品文化、质量文化与品牌价值主张的匹配程度;
e) 管理优化的过程方法为外界所传播程度、美誉度;
f) 激励机制方面的先进性和卓越性为外界所赞誉程度;
g) 品牌培育与相关管理体系的协调性程度。
5.3.2 企业形象影响力
企业在规划、组织职能、制度、保障能确保充分性、有效性、适宜性。
5.3.2.1 企业价值理念、行为规范能被内部共同接受,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主张,具有友好的接触点、
信息传播途径为外界所认知。
5.3.2.2 品牌文化影响力包括但不限于:
a) 领导的风范与作用为外界所传颂程度;
b) 企业团队执行力的被外界认可、传播程度;
c) 核心价值理念、组织行为的被外界认可程度;
d) 管理文化、产品文化、质量文化与品牌价值主张的匹配程度;
e) 管理优化的过程方法为外界所传播程度、美誉度;
f) 激励机制方面的先进性和卓越性为外界所赞誉程度;
g) 品牌培育与相关管理体系的协调性程度。
5.3.3 社会责任影响力
企业应具有的卓越的经济责任、持续发展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的作为,以及员工福利待遇、
T/CMQMA TTBZ-005—2023
7
纳税、就业、社会贡献、环保、公益等能力。
5.3.3.1 企业诚信
企业具有诚信的水平能确保履行以下责任,应包括:
a) 积极承担国家的经济责任和持续发展责任,履行纳税义务;
b) 保障员工的正当权益和待遇;
c) 维护供应链的共赢关系,保持适当的议价权,积极推动道德责任;
d) 保持客户价值的增值管理,主动履行商业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e) 维护所在社区或当地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形象;
f) 企业管理的工具、过程和输出结果具有合法、可信的途径和手段。
5.3.3.2 持续发展与相关因素的平衡
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水平,能考虑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平衡,可以包括:
a) 社会责任、环境、健康安全、能源、绿色工厂等方面的管理绩效;
b) 必要的减少有害物质、保护自然环境情况;
c) 社会承诺的真实性;
d) 社会责任报告的公正性;
e) 股东权益的正当性;
f) 供应链和相关方的满意度。
5.4 品牌维护能力
5.4.1 品牌声誉保护能力
企业应具有公众或特定领域、行业普遍的认可度、信任度和赞誉度,并能持续改进和维护品牌影
响力。包括:
5.4.1.1 标杆影响力
a) 与利益无直接关系的国内外、社会普遍知名度,包括行业、第三方机构、社会、政府、国际
学术、媒体方面的赞誉度;
b) 业界或受众者的普遍美誉度、忠诚度;
c) 行业自发报道、标杆能量。
5.4.1.2 品牌感知影响力
a) 除了法律规定、合同约定之外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程度;
b) 服务支持、产品附加值的超越客户预期的程度;
c) 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人身、安全的一体化方案的能力。
5.4.2 品牌营销能力
5.4.2.1 渠道开拓能力
企业应具有优质客户、市场平台、渠道关系管理等领先的能力。包括:
a) 国内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b) 国际市场出口额变化情况;
c) 渠道关系管理水平,包括:管理系统、网络布局、增值管理模型。
T/CMQMA TTBZ-005—2023
8
5.4.2.2 销售竞争力
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地位、业界影响力、溢价能力。包括:
a) 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在行业中的排名位置;
b) 主营产品销售范围及重点用户、重点项目配套情况;
c) 出口额占销售收人比例在行业中的排名位置。
5.4.3 危机处理能力
5.4.3.1 企业能考虑法律法规的因素,具有危机、风险识别能力,并有相关的预防机制,致力于预防
不期望的事件、事故发生。
5.4.3.2 在涉及到外界反馈的不良事件,具有针对危机事件处理的良好姿态和作为,而被相关方接受、
认可的有效机制。
5.4.3.3 实际问题处理的主动、友好、便捷、无忧程度。
5.4.4 品牌影响监测与响应能力
企业应具有采用合适的方式监测客户满意度、品牌满意度、美誉度、忠诚度的能力,对明确的和
潜在的弱项、标杆比对差距具有分析和持续改进的能力。监测、分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业务往来的客户满意度和信任度;
b) 重复购买、推荐购买的忠诚度;
c) 口碑在同行业内的美誉度;
d) 外界认可度、员工成就感、相关方的赞誉度;
e) 品牌影响力标杆比对、营销竞争力、产品溢价水平。
6 品牌价值指标与数据要求
6.1 品牌价值财务指标
6.1.1 品牌影响力的财务基础数据
a) 营业收入:特定范围的产品销售收入。
b) 所得税:特定范围的已经汇算清缴的所得税额。
c) 净利润:特定范围的税后净利润。
d) 开发支出:产品研发投入费用的入账额度。
6.1.2 品牌影响力的绩效评价指标
a) 营业收入倍数Rs:已实现销售总额与行业平均相比的倍数。代表企业的基本体量、销售能力、
市场占有率。
b) 净利润倍数Rp:企业净利润与行业平均相比的倍数。代表企业的收益水平、品牌价值含量,
制约有销无利情况。
c) 所得税倍数Rt:企业纳税额与行业平均相比的倍数。代表企业社会贡献价值,制约虚拟利润。
d) 开发支出倍数Rd:企业研发投入与行业平均相比的倍数。代表制造企业的研发规模和创造能
力,制约无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
6.2 财务绩效数据要求
T/CMQMA TTBZ-005—2023
9
6.2.1 数据来源
6.2.1.1 品牌财务指标数据,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所得税、开发支出的财务数据以企业向国家
电子税务局申报的为基准,在界定特定范围时,需要企业提供必要单元分类、二级明细财务报表为依
据。
6.2.1.2 必要时,纳税额由企业提供当地的国家税务局出具的“纳税证明”文件。
6.2.1.3 评价人员应确保评价所需行业平均水平数据可通过商业上的合理努力获取到适宜的形式和质
量,且与业内竞争对手相关。行业平均水平数据应由评价人员或企业或有资质的外部机构提供。
6.2.1.4 评价过程中,应检查所有数据和假设输入在评价日期的相关性、一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如果数据缺失或质量不足,评价人员应在特殊情况下对个别类别做出估计和假设。这些估计和假设应在
评价过程中予以明确说明和记录。
6.2.2 数据应用
6.2.2.1 “企业品牌影响力”评价时以企业总体绩效数据为单位。
6.2.2.2 “产品品牌影响力”评价时,只需特定产品范围的财务数据,必要时,需提供相关佐证资
料;当企业的产品是唯一时,产品与企业品牌数据相等。
6.2.2.3 财务数据以年度申报表或年度调整后的汇算为准。
7 品牌影响力评价方法
7.1 品牌强度分值计算
7.1.1 品牌强度分值计算方式
7.1.2 品牌强度由品牌策划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品牌传播能力和品牌维护能力“四大过程能力”组
成(见附录A)。分值计算方式如下:
品牌强度分值K=品牌策划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品牌传播能力+品牌维护能力的分值
7.1.3 品牌强度分值评定
7.1.3.1 品牌强度分值计算依据评价组在企业现场检查、验证和评价得出。具体内容和要求见“5.品
牌强度评价要素”。
7.1.3.2 品牌强度评价为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影响力的现场检查、评价所通用。
7.2 品牌价值指数计算
7.2.1 品牌财务绩效评价方式采用以下平均数值的制约模型计算:
品牌价值指数=(营业收入平均倍数×净利润平均倍数×所得税平均倍数)+开发支出平均倍数
即:
R=(Rs × Rp × Rt)+ Rd
注: 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所得税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影响关系,“开发支出”与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属于并行
关系。
7.2.2 上述财务绩效的行业细分程度、行业平均水平、数据统计周期由组织实施的评价人员根据评价
的目的和需要确定。
7.2.3 数据统计周期可以选择以下其中一种方式:
1) T3+i,即:以往三年+预测未来,i 代表需要预测的年数;
T/CMQMA TTBZ-005—2023
10
2) T3+1,即:以往三年+预计今年;
3) T3,即:以往三年。
7.3 品牌影响力指数计算方法
“品牌影响力”采用数字化评价模式,采用品牌价值绩效指数R和品牌强度评价分值(K)构成
“品牌影响力指数(I)”,二者是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即:
品牌影响力指数I=品牌价值指数(R)×品牌强度评价分值(k)
7.4 品牌影响力分级
7.4.1 品牌影响力分级采用星级方式,分级为五个层级,分值区间的界限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来
确定,见附录B 的分级定义。
7.4.2 分值排序的分级。在采用特定因数或指定指标、维度评价时,如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出口量、
企业规模、品牌竞争力、品牌价值折现率、品牌强度、品牌管理成熟度,可以采用以该因数的实际数
据或评价分值排名。
8 证明与许可
8.1 品牌影响力评价的输出应进行适当的复核,确保所有要求都已经开展了取证、验证,能够证实相
关要素、指标、维度得到了评价。
8.2 品牌影响力评价的证明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报告、通知、公告、公示、证书文件或者作为对特定事
件的品牌绩效和品牌价值评价的公开文件。
8.3 除了法律限制外,获得品牌影响力评价认可的企业,评价组织许可企业的应用方式可以是:
a) 行业品牌培育审视和获取政策激励的需要;
b) 许可企业做出符合规定范围的展示或自我声明;
c) 许可企业对股东、投资人和相关方的承诺需要;
d) 许可企业正常的公众披露或企业宣传。
T/CMQMA TTBZ-005—2023
11
A
A
附录A
(规范性)
品牌强度分值的分配表
表A.1 品牌强度分值的分配表
过程能力 编号 要素 评价内容
K1品牌策划能力
[20分]
1 战略规划能力 市场定位、宗旨、品牌目标、商业模式、执行措施等
2 品牌设计能力 视觉/形象/行为/理念/风格等设计、策划
3 品牌保护能力 商标保护、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管理、风险预防等
4 品牌集成能力 主品牌、子品牌、品牌延伸、更新、关联性等
K2品牌价值能力
[35分]
5 质量保证能力 产品稳定性、可靠性、质量水平、质量信用
6 技术创新能力 核心业务、丰富内涵、高附加值的改进、创新能力
7 供应链管理能力 为产业链、相关方创造价值、拉动产业发展的能力
8 服务体验影响力 服务模式、主动/友好/便捷、态度、无忧等出众水平
K3品牌传播能力
[20分]
9 品牌文化影响力 企业文化/精神理念/宣传/价值主张被外界认可程度
10 企业形象影响力 内外部形象、员工忠诚度、公众口碑与认可程度
11 社会责任影响力 经济责任、持续发展、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能力
K4品牌维护能力
[25分]
12 品牌声誉保护能力 国内外/社会知名度、业界/受众美誉度、忠诚度
13 营销营销能力 市场占有率/地位/客户关系等领先程度,标杆作用
14 危机处理能力 针对危机事件处理的姿态、作为而被公众认可程度
15 品牌影响监测与响应能力 客户评价、口碑、美誉度、忠诚度在行业领先水平
注: 品牌强度评价分值K=上述要素的评价统计总分
T/CMQMA TTBZ-005—2023
12
B
B
附录B (资料性)
品牌影响力指数分值区间界定
以下作为一般应用的参考,实际应用可以根据不同的品牌影响力评价目的做出调整。
表B.1 品牌影响力指数分值区间界定
品牌影响力的星级
品牌影响力等级和
品牌影响力评价指数区间
品牌培育能力等级和
品牌影响力定义
五星级
品牌影响力强
评价指数≥1500
卓越级
绝对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
四星级
品牌影响力大
评价指数1000-1499
成熟级
确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至1.5倍
三星级
品牌影响力中
评价指数500-999
满意级
行业平均水平的0.5至1倍之间,基本与
行业水平持平
二星级
品牌影响力小
评价指数150-499
适应级
确实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至5倍
一星级
品牌影响力弱
评价指数149及以下
初始级
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至少5倍以上
T/CMQMA TTBZ-005—2023
13
C
C
参考文献
[1] GB/T 19001/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 GB/T 19012/ISO10002 质量管理-顾客满意-组织处理投诉指南
[3] GB/T 19580/ISO9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4] GB/T 24001/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5] GB/T 24353-2022/ISO31000:2018 风险管理体系
[6] GB/T 27000/ISO/IEC17000 合格评定 词汇和通用原则
[7] GB/T 27001/ISO/PAS17001 合格评定 公正性原则和要求
[8] GB/T 27002/ISO/PAS17002 合格评定 保密性原则和要求
[9] GB/T 27003/ISO/PAS17003 合格评定 投诉和申诉原则和要求
[10] GB/T 27004/ISO/PAS17004 合格评定 信息公开原则和要求
[11] GB/T 29186.1-2021 品牌价值要素评价第1 部分: 通则
[12] GB/T 29186.2-2021 品牌价值要素评价 有形要素
[13] GB/T 29186.3-2021 品牌价值要素评价 质量要素
[14] GB/T 29186.4-2021 品牌价值要素评价 创新要素
[15] GB/T 29186.5-2021 品牌价值要素评价 服务要素
[16] GB/T 29186.6-2021 品牌价值要素评价 无形要素
评论